材料帝国(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416

  凭着后世的记忆,秦海知道即便到了新世纪,中国的轿车发动机在全球还是处于比较落后水平的,具体的原因他不太了解,但与蒋海林的目标相比,落差实在有些大。他不知道是因为中国汽车产业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还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度的确有这么大,总而言之,他有些怀疑这个目标是不是切合实际。
  蒋海林之后,又有几位企业领导和学者先后发言,他们有的针对一项具体的技术进行阐述,有的则是从国家宏观管理的高度提出想法,归纳众人的观点,不外乎是认为中国的轿车发动机与国外差距太大,必须奋起直追。而要追上国外的脚步,只能依靠国家的支持。至于说什么叫支持,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那就是资金。
  “在你们几家汽车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提交的报告上,要求国家拨款20亿元,开展先进轿车发动机的研发,机械委的领导碰了一下头,委托我向大家询问一下,如果给你们提供20亿元的拨款,你们能够在什么时间拿出达到什么水平的发动机?”杨新宇把一份报告放到桌上,然后看着众人,平静地问道。
  几位车企领导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王凯华代表众人表态道:“2005年,最迟不晚于2010年,我们能够拿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动机。”
  “你们有几成把握?”杨新宇追问道。
  “八成。”王凯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王总,我是搞材料的,对汽车是门外汉。我想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材料方面的问题,不知道是否可以?”秦海发言了,他并不是喧宾夺主,而是看到了杨新宇对他的暗示。杨新宇请他来参会,就是让他来当挑刺的恶人的,反正他也不在乎得罪这一群领导,实在说错了什么,杨新宇可以给他圆场。
  王凯华对于秦海突然发话有些吃惊,他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道:“秦总有什么问题就尽管提吧,不过我可是个外行,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够回答得上哦。”
  “王总客气了。”秦海也微笑着,说道:“杨主任手里的这份报告,我也拜读过,我有一个疑问:报告中关于发动机相关材料的研发投入,能不能保证这些材料被开发出来。”
第五百六十三章
来拆台的年轻人
  早在还在青锋农机厂的时候,秦海就接触过汽车材料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对于国内汽车材料的现状有所了解。这几天,带着杨新宇布置的任务,他又让人搜集了一些有关汽车发动机材料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照着几大车企提交给机械委的报告,做了一些分析工作。
  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里的核心部件,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涉及到的技术十分全面。就材料而言,国外先进的发动机可谓是各种新材料技术的集成,比如发动机气缸采用的是高强度薄壁铸造技术,最薄处仅3毫米,对铸铁材料的强度要求非常高;发动机油封采用的是含氟橡胶和其他复合材料;气门需要用耐高温、耐磨损的新材料;还有活塞环、轴瓦等等,无不对应着一些最先进的材料技术。
  秦海见多识广,知道这些技术的实质以及开发难度,也清楚国内的材料技术与这些材料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有一些技术凭借着秦海的先知先觉,或许可以少走弯路,以较小的代价完成开发。但还有一些技术是秦海所不熟悉的,它们甚至在30年后仍然是各大车企秘而不宣的核心技术,要开发出哪怕一项这样的材料,投入也要以千万计算,而这样的技术林林总总有数十项之多。
  仅仅是材料技术,就有这样大的难度。其他方面,例如电子控制、结构、加工工艺等等,难度也是如此。这么多的技术,用20亿元来解决,只怕是远远不够。此前蒋海林声称自己从北店、浦江等企业获得了百万元的资助,这个数字足以让秦海觉得齿冷,杨新宇对此也是感觉无奈。
  听到秦海的问题,王凯华一时有些发懵,迟疑了片刻,他才回转头对坐在后排的一位眼镜男喊道:“老董,你来回答一下秦总的问题。”
  北店汽车集团技术处处长董林生硬着头皮站了起来,他犹犹豫豫地对秦海说道:“秦总,你的问题,我不太明白,你能重新再说一遍吗?”
  说不明白,这是假话。报给机械委的报告,是几家车企联合起草的,董林生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对于报告中关于各项技术的投入金额,大家都进行过计算,甚至进行过争吵,董林生岂能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用20亿元人民币开发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也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20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笔了不起的巨款,但对于国际上那些汽车巨头而言,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一辆汽车的产值按3万美元计算,年产100万辆汽车的企业年产值就是300亿美元,折合1500亿人民币以上,分若干年拿出20亿元来进行研发,有何难度?事实上,许多车企一年的研发经费都有10亿美元以上,20亿元人民币相对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的数目。
  国外的工业基础远比中国要好得多,这些老牌车企也有成熟的发动机研发经验,再加上钱不是问题,可为什么一流发动机仍然是稀缺的东西呢?
  或者换个说法,如果中国人投入20亿元人民币就能够开发出一款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动机,那么技术实力更强、基础更好、经验更丰富、投入能够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外国车企,他们拿出来的发动机岂不是可以达到宇宙一流?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的口号也就是蒙蒙官员而已,基层的人谁不知道这种口号的脆弱?
  董林生现在的状态,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盼着秦海能够换一个简单点的问题,让他搪塞过去,也就罢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想过今天这个会场上会出现秦海这样一个怪胎,如果不是秦海,其他人是不会提出这种刁钻的问题的。中国的事情,不从来都是花花轿子大家抬吗?谁会当面提出这种要命的问题。
  秦海却似乎对董林生的满腹怨念无知无觉,他笑了笑,说道:“董处长,我的意思是说,在你们的报告里,给予材料研究的费用比例似乎是太低了。比如说,你们在报告里提到了汽缸薄壁材料的开发,计划用100万元人民币的投入来完成这项开发,你们觉得能够办到吗?”
  “汽缸薄壁材料……”董林生低声念叨了一句,眼睛一亮,扭回头对坐在更后一排的一个年轻人说道:“小张,张岱渭,这个问题由你来回答秦总,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用100万元的投入解决气缸薄壁材料的问题。”
  名叫张岱渭的这个年轻人是北店汽车技术处的工程师,平时颇有一些小聪明,经常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不过也常常给领导制造出一些难堪。这一次,董林生原本不打算带他来参加这个会议,不料一向不太热衷于开会的他却主动提出想来京城参会,董林生也就把他带来了。
  到京城开会,在技术处算是一项福利,除了一些必须参会的重要人物之外,其他的人也有机会轮流参加。在董林生看来,张岱渭应当是想借机会到京城旅游一番,再买点便宜商品之类的,纯粹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不料现在秦海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恰好是张岱渭曾经涉足过的,他就顺势把张岱渭给推出来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上秦海的问题,至少算是有一个交代了。以张岱渭的身份,就算他回答得不好,秦海或者杨新宇又岂能与他为难?
  听到董林生的招呼,张岱渭站了起来,他看着秦海,用清楚的语气回答道:“秦总,我们技术处研究过汽缸薄壁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准备以HT25-47铸铁为基础,来开发新型薄壁材料。”
  “你对这种铸铁材料了解吗?”秦海淡淡地问道。
  张岱渭说的这种铸铁,秦海也曾经研究过,那是在他给农业部当顾问的时候,曾经与一家柴油机厂的技术人员探讨过使用这种铸铁作为柴油机汽缸材料的可行性。他知道,以这种铸铁材料为基础来开发汽油机汽缸薄壁材料,思路是正确的,也能够有效地节省投入。但即便如此,100万的经费也仍是远远不足的。
  “我对这种材料有过研究。”张岱渭回答道,与董林生不同,他对秦海没有一丝怯懦之意,说话也更为干脆。
  秦海道:“既然你有过研究,那么你告诉我,用100万的投入,能不能开发出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薄壁材料。”
  “当然不能。”张岱渭想都没想,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尤其是王凯华和董林生,齐刷刷地回过头去,对张岱渭怒目而视,一股杀气腾空而起。
  尼玛!有你这样给自己拆台的吗?这是什么场合,就算你说的是实话,你能在这里说出来吗?虽然秦海问的只是一个薄壁材料的问题,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细节上的破绽就能够反映出整个报告的不严谨,这不是直接把把柄递到了别人的手上吗?
  “这么说,你认为这份报告是有缺陷的?”杨新宇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机会,用对方的炮火来攻击对方,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严格来说,他心里对于这份报告倒并不是完全不赞同,只是希望通过挑刺来发现其中的毛病而已。现在能够让北店集团的内部人员主动来指出报告中的毛病,当然比他这个机械委副主任直接发话效果更好。
  张岱渭看了王凯华和董林生一眼,然后抬起头面对着杨新宇,郑重地说道:“我不仅仅是认为这份报告有缺陷,我根本就反对这份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我认为,自主研发世界一流汽油发动机这个目标,是完全无益而且不现实的。”
  这一回,场上就远不是哗然了,简直就像是在油锅里浇了一瓢水,一下子就全炸了。连杨新宇和秦海在内,所有的人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凯华的脸蓦然就变成了黑色,再贴一个月牙就可以直接客串包青天了。
  “张岱渭!你混蛋!”王凯华大声骂道,情急之下,他也顾不上斯文了。要知道,这也就是在机械委,他还稍微注意一下分寸,回到北店汽车集团里,除了总经理之外,他还怕过谁?什么时候不是这样出口成脏的。
  “你现在就给我滚出去!马上买票回北店,准备接受处分!”王凯华唾沫横飞地喝道。
  “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北店!”
  在一片汹涌的怒潮之中,张岱渭表现出了惊人的平静,只有最细心的人,才能发现他脸上的肌肉在轻轻地抽搐着,显然是在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尊敬的杨主任,我希望给我一个陈述的机会,作为一名汽车人,我不能眼看着国家的汽车工业走向歧途,也不能眼看着国家错过下一次发展的机会。我个人的荣辱算不了什么,只希望机械委领导能够听完我的意见。”张岱渭神情坚定地对杨新宇说道。
第五百六十四章
你不要危言耸听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完全出乎了杨新宇的预料。他原本只是希望能够找一个内部人来谈谈方案的缺陷,以便顺水推舟地要求各家车企对方案进行修订,去掉其中那些不切实际以及打算钓鱼的内容。谁料想,这个不请自来的张岱渭竟然如此生猛,直接就否定掉了整个方案。到了这个时候,杨新宇是鼓励张岱渭继续说下去好,还是像王凯华一样,勒令张岱渭闭嘴好呢?
  正在迟疑之间,杨新宇感觉到自己的脚被秦海轻轻碰了一下,他下意识地低头看去,只见秦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让他说!
  让他说?
  杨新宇脑子里飞快地权衡着利弊。
  如果让张岱渭说下去,这个自主开发国产先进发动机的方案就有可能会被搅黄,这不仅仅是给各家车企的脸上各扇了一个耳光,同样也会让机械委陷入被动。先进发动机的事情,机械委是向中央汇报过的,中央领导的意见倾向于支持。如果这件事因为一个小小的工程师而被搅黄了,对中央领导如何交代呢?
  可是,如果不让张岱渭说,一个迫使各家车企让步的机会就白白丧失了,而且在把张岱渭赶出会场之后,再提出有关方案中的缺陷问题,就会显得更加尴尬。张岱渭明显是抱定了扔掉公职的决心来提出意见的,对于这样的人,如果机械委根本就不给他一个陈述的机会,那么以后谁还会向机械委提意见呢?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张岱渭认为这个方案“完全无益而且不现实”,应当是有他的理由的。如果这些理由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整个方案的确存在致命的硬伤。如果机械委不听张岱渭的意见,反而接受了这个存在硬伤的方案,那么未来他杨新宇个人应当承担的决策责任尚不考虑,让国家承受了重大损失,他会无法原谅自己的。
  想到这里,杨新宇点了点头,对王凯华说道:“王总,不要着急,我们这个会就是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张工有自己的看法,这很好嘛,让他说出来,即使错了,也会对我们有所启发。还有,回去的处分就免了吧,机械委不搞一言堂。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再偏激的看法也不怕,我想,在座的各位还是有鉴别能力的嘛。”
  杨新宇这番话,连消带打,把王凯华说得无法再发作了。张岱渭是他的手下,也是他带到会场上来的,杨新宇都没有禁止张岱渭说话,王凯华这样表现,就显得有些过激了。他是个大企业的副总不假,但这屋子里有机械委的副主任,还有其他部委的司局级干部,岂是他耍威风的地方?
  想到此处,王凯华强挤出一个笑容,说道:“杨主任平易近人,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小张年轻鲁莽,不知天高地厚,当着这么多领导和专家的面,胡言乱语,责任在于我平时要求不严。他说的这些话,只是一些个人的牢骚,我想就不必在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了。……小张,你有什么想法,回去之后认真地向董处长汇报就可以了,不要再在这里乱说了,明白了?”
  最后一句话,他是转头向张岱渭说的,说话的同时,还递去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眼神,其中有威胁,也有妥协,胡萝卜和大棒都包含在同一束目光之中了。
  张岱渭却不为所动,他依然直直地站着,说道:“我不是个人的牢骚,我是对中国的汽车产业负责。我要说的是,关于自主开发一流汽车发动机的设想,完全是一个沽名钓誉的方案,它会让国家的几十亿元投资变成泡沫,产生出来的成果除了满足一些虚荣之外,没有任何的价值。”
  “你!”
  刚刚平静下来的王凯华又想爆发了,杨新宇及时地把他拦住了,对张岱渭说道:“小张同志,你别急,我给你时间,你给我们大家说说,为什么这个方案是沽名钓誉的方案,难道中国人就造不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吗?”
  张岱渭把头转向蒋海林,说道:“刚才蒋教授谈到了国外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谈到了中国发动机研发的重点,我想问问蒋教授,您认为中国车企研发一流发动机,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最大障碍?”蒋海林摸了摸脑袋,“这个很难说吧,设计理念,要不就是加工工艺?嗯,刚才说到的材料,也是很大的障碍……要说哪个最大嘛,我还真对比不出来。”
  张岱渭摇了摇头,说道:“这些都不是。理念也罢,工艺也罢,其实现在能看到的资料已经很多了,以我们的聪明才智,完全能够掌握这些世界前沿的思想。然后,掌握了思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研发出一流的发动机,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与技术无关的障碍,那就是专利!”
  “专利!”秦海心念一动,他突然有些明白张岱渭的所指了。
  “没错,就是专利。”张岱渭对全场的人说道,“在座的都是汽车行业的领导和技术专家,大家应当知道,在通往一流汽车发动机的道路上,布满了发达国家挖出来的专利陷阱。我们能够想得到的方案,别人都已经抢注了专利。我们要想走过去,要么只能是购买别人的专利,这与我们现在引进整机技术并没有什么差异;要么就是在专利之间寻找空隙,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份自主研发一流发动机的方案,恰恰没有说明我们该如何绕过国外的专利。多点电喷技术目前我们尚未掌握,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再加上对进口发动机的逆向工程,攻克这项技术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可是攻克下来之后呢?我们根本就不能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发动机,因为你一旦使用了,就是侵权。我们国家正在进行重返世贸总协定的谈判,保护知识产权是重要的一项承诺,我们还能够做那种抄袭国外技术的事情吗?”
  “你不要危言耸听!”袁龙升忍不住插话了,“你说的多点电喷,国外也不是只有一种技术,像博世的、福特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开发出一种属于我们中国人自主产权的多点电喷技术呢?”
  “当然可以。”张岱渭说道,“可是,第一,我们能不能保证我们开发出来的技术比博世、福特的更先进,或者至少和他们一样先进?如果做不到,那么我们在发动机上使用,本身就处于劣势了;第二,多点电喷只是发动机技术的一项,我们能不能保证在100项技术中都获得这样的突破?第三,博世也好、福特也好,他们的技术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他们累计投入的开发费用是我们的几十倍、上百倍,我们想用20亿元人民币就达到和他们同样的水平,谈何容易?”
  很显然,张岱渭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不止一天了,他主动提出要来参加这次会议,也是为了让这些想法能够出现在国家决策官员的面前。对于袁龙升提出的问题,他连犹豫的余地都没有,直接就列出几条,给予彻底的反驳。
  “张工,你不要混淆概念,我们提出的20亿元人民币,仅仅是一个前期的启动费用。”汽车工业协会的战略研究处处长熊逸说道,“在后续阶段,国家还可以继续投入嘛……”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发现杨新宇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嘲讽的笑容,于是赶紧又自己否定了自己,说道:“当然了,国家的投入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各家企业也会参与到技术研发中来,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推动这项研究工作。”
  熊逸没法不改口,政府部门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先要一笔钱,然后再无何止地继续要钱的伎俩,这种伎俩被形象地称为“钓鱼”。如果杨新宇发现车企和车协提出的方案只是一个钓鱼的饵料,后续还会要求更多的投入,那么这个项目就会被划入黑名单了,甚至连熊逸自己也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
  张岱渭并没有在意熊逸的改口,他冷冷地问道:“熊处长,你觉得各家车企能够拿出多少资金来支持这项研发?”
  “这个……我目前还不好估计,不过,汽车产业是一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就算投入100亿,甚至1000亿,只要能够使我们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占据世界先进水平,这样的投入就是值得的嘛。”熊逸狡猾地用了一组虚构的数据。
  张岱渭道:“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汽油发动机已经是夕阳技术。在30年之内,燃油轿车将被电动轿车所代替,未来汽车市场的角逐将取决于谁拥有一流的电动汽车技术,而不是日薄西山的汽油发动机技术。我们在这个时候投入100亿甚至1000亿去追赶这项技术的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就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第五百六十五章
一切为了忽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