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416

  不过,高村武彦丢人与否,与田中达男无关。他是负责销售的,不管是哪来的技术,只要能够促进销售,他就高兴。他称高村武彦是公司的英雄,其实只是一时失言,但话说出口了,总不好往回收吧。
  “高村君太谦虚了。”田中达男笑道,“除了高村君,还有谁能够这么快就破解了中国人的技术,而且还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正因为我们的技术过硬,才会有这么多的订单啊。”
  高村武彦不想再讨论这个问题,他岔开话头,问道:“田中君,这些订单没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吧?”
  “怎么会不正常呢?”田中达男道,“这些订单都来自各大机床厂商以及机床设备经销商,他们的资质都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感谢曲陶给我们做的广告,现在很多机床厂商都希望在自己的机床上配备陶瓷刀具,作为切削高硬度材料时候的一种选择。如果没有他们事先的宣传,我们要让这些厂商接受这个观念,还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呢。”
  “难道这些厂商都是先了解了曲陶,然后才来与我们签约的?”高村武彦道。
  “正是如此,我们的客户中间,有很多曾经购买过曲陶的刀具,现在又转而向我们寻求刀具供应了。”田中达男道。
  “他们为什么会放弃了曲陶,转而向我们寻求刀具呢?”高村武彦诧异道。
  “当然是因为我们库塞拉公司的品牌。”田中达男骄傲地说道,说完,他似乎又有些不太好意思,于是悻悻然地补充了一句,道:“此外,我们的价格也比曲陶要低,有很多刀具产品,曲陶的报价比我们还要高出一倍呢。”
  “这就奇怪了,中国人的产品素来都是以低价而著称的,曲陶为什么会把刀具卖得比我们更贵呢?”高村武彦追问道。
  田中达男道:“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中国人声称他们的刀具比我们的更好,因此要有更高的价格。听说,他们还警告过这些客户,说除曲陶之外的其他厂家生产的陶瓷刀具,品质都是不可信任的,可能会有严重的风险。”
  “他们真是这样说的?”高村武彦脸色煞白地问道。
第五百七十四章
条款严格的合同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人耳朵里会有不同的意味。田中达男一向对于库塞拉的品牌充满自信,所以曲陶的警告在他听来不过就是一种虚张声势,完全不值得关注。高村武彦则一直都存着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听说曲陶公开扬言其他企业的产品存在缺陷,他本能地觉得这些话就是冲着自己而来的,因此惊恐不安。
  田中达男看到高村武彦这副神情,心里颇为不屑。对于高村武彦的技术水平,田中达男一向是信服,但他认为高村武彦的情商太低,当不了一个合格的商人,产品销售这样的事情,是指望不上高村武彦的。
  “高村君,你放心,曲陶的这种诋毁,对于我们库塞拉公司来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向客户做了承诺,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不会比曲陶的更差,我们在合同上还做了规定,一年之内如果因为我们的刀具质量问题而造成客户的损失,我们会双倍赔偿。”田中达男得意洋洋地把手头的一份合同递到高村武彦面前,对他说道。
  “是赔偿刀具的损失,还是所有损失?”高村武彦吃惊地问道。
  “当然是所有损失。”田中达男道,“刀具能值多少钱,客户担心的是刀具质量问题影响到机床和工件,加上这样的条款之后,他们就都放心了。你看,这几天签的合同有这么多,我都审核不过来了。”
  高村武彦跺脚道:“你们怎么能够这样承诺呢!你知道使用这种陶瓷刀具的机床值多少钱吗?如果因为刀具出现……不太好的情况,造成机床受损,我们要赔偿的是几十倍、几百倍于刀具的费用!这会让咱们库塞拉公司彻底破产的!”
  田中达男奇怪地看了看高村武彦,道:“这些刀具能出什么不好的情况?你们不是已经做过测试了吗?”
  “测试……当然是做过的,可是做得并不充分……因为时间太紧张了。”高村武彦道。
  田中达男道:“这些技术不是曲陶已经验证过的吗,难道他们的验证也有假?”
  “这个我不能确信,总之,你们不应该向客户做这样的承诺。按照以往的合同,产品出现缺陷的时候,我们最多只承诺两倍的赔偿,而且只是针对产品本身的,你们为什么要自己加上更严格的条款。”高村武彦问道。
  田中达男耸耸肩膀,道:“这是曲陶搞出来的名堂,他们在和客户签的合同里,都加上了这样的条款,他们还跟客户说,世界上只有他们敢签这样的合同,因为他们的产品是没有瑕疵的。客户拿着他们的合同来问我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条款,你说说看,我们能不答应这样的条款吗?”
  “这是一个阴谋,这一定是一个阴谋!”高村武彦激动地喊叫起来,“我敢打赌,中国人一定是掌握了这项技术里的致命缺陷,他们在用这样的方法把库塞拉推向绝路。田中君,你必须把这些合同都扣下来,不能和他们签订这样的合同。”
  “这件事,你去请示一下董事长吧。这个合同范本是经过董事长审核过的,我无权擅自调整。”田中达男说道。
  他深信高村武彦是陷入魔怔的状态了,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家产品的质量。当然,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像高村武彦这样骄傲的人,看到公司不得不去剽窃别人的技术,自己寸功未立,心理上当然会有些失衡。
  高村武彦见自己无法说服田中达男,只得再转身回去找西川清宣。西川清宣对于高村武彦这种一惊一乍的态度也很不待见,他摆了摆手道:“高村君,我承认你的谨慎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没有证据的猜疑对于企业的经营没有什么好处。我同意你去对凝胶配方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你确定能够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我们再召回这批刀具也无妨。而现在,我们必须和中国人抢时间,我们耽误不起了。”
  “董事长!”高村武彦都想跪下了。
  “高村君,你应当是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在这里胡乱猜疑。有这些时间,你已经能够重新进行一次验证了!”西川清宣毫不客气地向高村武彦下了逐客令。
  高村武彦精神恍惚地回到自己的实验室,看着一干正在忙忙碌碌开发新型刀具产品的同僚,他只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忧虑,而他自己又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忧虑是有道理的。眼看着自己所在的船驶向前途叵测的远方,他有一种无助的感觉。
  “小林君,请给我拿一套刀具样品来,再帮我预约一下光谱分析仪,还有计算中心,我需要做一些占用机时很长的数值模拟。”高村武彦叫来了助手,向他吩咐道。
  “嗨!”助手没有问任何缘由,答应一声就去安排了。
  高村武彦怔怔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咬着牙对自己说道:“从现在起,就把时间都用在实验上吧,希望能够在出问题之前找出原因。如果来不及……那就是天要灭库塞拉公司了。”
  与高村武彦的郁闷不同,王培超这些天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地亢奋。经过与日本人的反复谈判,库塞拉公司最终答应了用2条旧生产线以及技术担保为代价,从王培超手里买走了曲陶的凝胶配方。根据协议,库塞拉公司在破解了凝胶配方之后,会为超赛公司提供配制好的凝胶,并指导超赛公司生产出两种型号的陶瓷刀具。
  超赛公司将利用库塞拉公司的销售渠道销售这两种刀具,鉴于超赛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低,客户可能会对质量存在担忧,库塞拉公司同意为超赛公司提供技术担保,消除客户的不信任感。不过,就这一条款,库塞拉公司与超赛公司之间还有其他的协定,那就是超赛公司要把一笔钱打入由库塞拉公司监管的账户作为质量保证金,万一超赛公司利欲熏心,采取偷工减料的方法进行生产,导致质量问题,库塞拉公司将会用这些保证金来作为赔偿。
  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协议,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别想独善其身。从库塞拉公司这边来说,当然不愿意把自己的品牌与一家下三滥的企业绑在一起,可是看到凝胶配方的份上,库塞拉公司也只能咬着牙答应了。
  愿意与王培超就刀具凝胶技术进行合作的陶瓷企业并不少,这些企业给王培超开出的价码也足够高。库塞拉如果不能给出更多的好处,王培超恐怕就会投向其他企业了,这是库塞拉公司所无法接受的结果。
  两条旧生产线是从库塞拉公司的生产线上拆下来的,经过长期跋涉的运输,最终在长固市被重新拼装出来,成为超赛公司的生产线。别看这两条线已经是濒临淘汰,但外观看起来并不陈旧,各项功能也都齐全。日本人做东西比较讲究细节,即使是普通产品,看起来也像是很高端的样子。这两条生产线建成之后,超赛公司的厂区顿时就增加了几分洋气,尤其是王培超,更是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已经拣着一个聚宝盆了。
  “加快调试进度,务必在两个月内投产!”王培超向手下的技术人员下了死命令。
  “培超,小鬼子给的技术,到底靠谱不靠谱啊?”合作者何寿祥不住地这样问道。
  “当然靠谱。”王培超信心满满地说道,“人家日本人的技术水平,比咱们中国人强多了,连曲陶都造得出来的东西,人家能造不出来吗?”
  “可是……这技术不是咱们从曲陶弄出来的吗?”何寿祥质疑道。
  “谁知道秦海走了什么狗屎运,碰巧弄出了一个配方呗。”王培超道,“就这样的配方,人家日本人能看不懂?”
  “咱们是不是等一等,看看日本人生产的结果怎么样再说。”何寿祥道,“咱们花了这么多钱改造生产线,还要进原料,手里这点钱都垫进去了。万一这技术靠不住,咱们可就啥都没了。”
  王培超拍了拍何寿祥的肩膀,道:“老何,你也不想想,如果咱们耽误了时间,让客户都跑到别家去了,咱们才真的是啥都没了。咱们的生产是由库塞拉公司直接指导的,库塞拉公司还答应给咱们做技术担保,你担心什么?”
  “我就是有点不踏实。”何寿祥讷讷地回答道。王培超说的道理,从理性上说,他也是能够接受的,谁不知道日本人一向以技术先进而著称?连日本人都说这个技术是对的,那么自己还瞎担心什么呢?
  可是何寿祥无法说服自己真正地放下心来,秦海当初对自己这些人的威胁还在他的耳畔回荡。盗取秦海的技术,生产出同类的产品来抢秦海的市场,真的不会有什么风险吗?秦海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企业家,会如此轻易地中了他们这几个人的招?
  带着强烈的不安,何寿祥偷偷地把自己的钱转出了100万,让老婆存在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账户上,他可不敢把自己所有的身家财产都砸进这场豪赌之中去。
第五百七十五章
急领导之所急
  “小秦,你这阵子折腾的动静可真够大的。”
  在安河省政府的副省长办公室里,柴培德笑呵呵地对来访的秦海说道。
  “柴省长指的是哪件事啊?”秦海笑着问道,这倒不是他有意装傻,而是他折腾出来的事情实在太多,他真的不知道柴培德指的是哪件。
  “当然是你在金南闹的那出了。”柴培德说道,“好家伙,都上了中视了。紧接着就是国家十几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听说中央还准备提出环保一票否决制,不管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只要环保不达标,地方政府的成绩就不合格,这可是给我们上了一道紧箍咒啊。”
  “这不是好事吗?”秦海答道。
  柴培德说的这个情况,秦海是知道的。那是在他向王鸿生汇报过金塘的事情之后,王鸿生专门安排人到金塘去进行了调查,随后便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并联合中视开展了一次专门报道。中央领导对于这件事十分重视,在王鸿生的报告做了长篇批示,于是就有了十几部委联合发文的事情。
  “好事是好事啊。”柴培德道,“谁不希望又有经济发展,又有青山绿水,就像你妹妹代言做的那个公益广告里说的那样,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可是搞环保是要花钱的,像我们安河省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的省份,环保投入都非常紧张,至于那些经济状况更差的省,就更不用说了。你不知道,我在京城开会的时候,其他省里来的领导是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秦海好奇地问道。
  柴培德模仿着其他官员的样子,说道:“他们一见我,就问:老柴,听说那个秦海是你扶植起来的典型啊?我说:哪里哪里,只不过跟我关系比较熟罢了。他们又说:这个秦海可把我们给坑苦了,我们好不容易引进几家企业,也就是稍微有点污染而已,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了。要不,你让你们那个秦海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建几家没污染的企业,算是给我们一个补偿吧。”
  “呃……我欠他们的了?”秦海假意地苦着脸说道,“环保法是国家制订的法律,与我何干?再说,把环境搞得好一点,不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柴培德总结道,他话锋一转,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用意,说道:“别的省的事情,你管不了。安河是你的老家,又是你起家的基础,你可不能不管。我们省里可以加强污染治理的力度,把污染企业或者关闭,或者责令整改,但因此造成的损失,要由你秦大董事长来负责才是。”
  “怎么负责?”秦海问道。
  柴培德伸出一个手指头,说道:“今明两年,每年至少在安河投资10个亿,而且要见效快,一两年就能够产生就业岗位和利税。”
  “每年10个亿,而且还要马上能够见效,柴省长,您这可是为难我了。”秦海嘴上说着为难,脸上的表情却是极其轻松的,看不出什么为难的样子。
  “哈哈,我知道,这件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为难的事情,对于你小秦来说,可就只是小事一桩了,你小秦是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的哦。”柴培德笑着说道。
  柴培德与秦海是老熟人了。最早的时候,秦海不过是宁中英手下的一个青工,柴培德是堂堂副市长,在秦海面前颇有一些长辈和首长的尊严,与秦海说话时也多是以教导、表扬的口吻。这些年,柴培德眼看着秦海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过百亿的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在心理上与秦海之间的地位差距也就不知不觉地缩小了。时至今日,虽然他还是一口一个“小秦”地称呼着秦海,但却丝毫不敢把秦海当成一个普通的下属或者晚辈。
  秦海客套了几句,然后收起调笑的表情,对柴培德说道:“柴省长,你说得对,安河既是我的家乡,也是大秦集团的大本营,我们理应为安河多做一些事情。今明两年,每年投资10亿元,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之处,还在于省里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支持。”
  柴培德知道秦海要说到实在的地方了,他也收起笑容,正色道:“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尽管提出来,只要是符合政策的,省里就一定会给你们大开绿灯。”
  “我们想兼并安河电机厂,省里能不能同意?”秦海直截了当地问道。
  “安河电机厂?”柴培德皱了皱眉头,“你们集团不是搞材料的吗,要兼并安河电机厂干什么?”
  秦海倒也没有隐瞒,他说道:“我们最近准备推出一种新的稀土永磁材料,主要用于生产永磁电机。我们希望在兼并安河电机厂之后,投入不少于10亿元提高其生产能力,生产全系列的永磁电机。”
  “给安河电机厂投入10亿元!”柴培德的眼睛瞪得滚圆,“你知道安河电机厂的资产原值是多少吗?”
  秦海微微一笑,说道:“知道。安河电机厂资产原值大约是2亿元左右,现值不超过5000万元。不过,厂子的负债也有4000多万,而且每年亏损在1000万以上。如果今年不完成兼并,到明年,这家厂子就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这么说,你是有备而来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不提让你们投资的事情,你也要跟我提安河电机厂的事情,是这样吗?”柴培德此时倒是平静下来了,他明白了秦海前来拜访自己的目的,同时也对秦海打算兼并安河电机厂的事情产生了几分兴趣。
  安河电机厂想当年也是安河省响当当的大型国企,产品包括各种类型的电动机,颇有一些技术实力。这几年,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要求,产品缺乏创新,同时又带着浓烈的官商作风,经营越来越困难,出现了连年的亏损,成为安河省的一家老大难企业。
  柴培德作为分管经济的副省长,对安河电机厂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他曾经几次亲自去厂里视察,找厂领导开会,探讨扭亏脱困的方法。可惜的是,厂里那些领导根本就没有什么上进心,见到副省长来了,只知道一味地叫苦,希望省里给钱、给政策,有效的扭亏策略却是一条也提不出来。
  时下,全国各地类似于安河电机厂这样的亏损国企有数十万家,国家的政策导向就是让这些企业自己去市场上谋生路,如果找不到生路,那就任其破产倒闭,或者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外资或者民营企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