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8/416

  “王瑾,听你这么一说,我真觉得我和汉松出国去,是大大的失误了。”田如芝用酸楚的口吻说道。
  “可不能这样说。”王瑾道,“国内这几年经济状况比你们出去之前稍微好了一点,老师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可是和美国还是没法比的。至于说我们家,这只能说是托秦总的福,如果不是秦总把玉智调到材料学院来,我们估计现在还住在筒子楼里呢。”
  “这倒也是。”田如芝稍稍地把心理调整过来了一些,她说道:“来安河之前,我回工业大学去看了一下,真的还有很多老师还住在筒子楼里呢。不过,现在的筒子楼倒是比咱们过去住的强一些了,都有了厨房、卫生间,起码生活上是方便多了。”
  “这是国家的筒子楼改造工程,各高校都是这样做的。”孙玉智笑道,“其实就是在原来的筒子楼外面接了一截,算是人性化了一点吧。”
  田如芝道:“是啊,怎么也没法跟你们材料学院比啊。我原来听秦总说起过材料学院的生活待遇,心里还没什么感觉。看了你们家,我才知道,你们这是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啊。”
  “如芝,你说什么呢,什么叫‘我们’材料学院,你现在不也是集团的人吗?咱们还是同事呢。”王瑾笑着纠正着田如芝的措辞。
  有关田如芝的使命,在大秦集团内部是保密的,不过孙玉智和王瑾却知道其中的内情。按照集团的设计,田如芝要来找孙玉智合作开发铈基永磁电机,孙玉智如果不了解田如芝的真实身份,就很难开展合作,所以秦海便让人把具体情况都向孙玉智夫妇做过通报。当然,这个消息仅限于孙玉智夫妇知道,材料学院的其他老师是不了解这个情况的。
  “没错,从现在开始,我也算是大秦集团的一员了。”田如芝说道,“我想好了,要认认真真地把秦总交代的工作做好,对得起他当初给我们的帮助。”
  “如芝,我告诉你,秦总这个人虽然年轻,但非常有魄力,而且非常体贴职工。只要你好好工作,做出了成绩,他是绝对不会亏待你的。”王瑾郑重其事地向田如芝交代道。
  “嘻嘻,我可不在乎什么亏待优待,只要未来秦总能够给我分配一套在材料学院里的房子,哪怕没有你们家这么大,我也知足了。说不定,过几年我就让汉松把在美国的工作辞了,也来材料学院工作呢。”田如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第六百一十七章
非常看好安河
  最早接到秦海的要约,让她扮演外商收购红泽电机厂的时候,田如芝想得更多的是感恩和回报,对于自己能够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在她心目中,秦海算是她和刘汉松的恩人,没有秦海的留学基金贷款以及给她安排的基金会的职位,她也许会累死在打工的餐厅里,刘汉松也不一定会如此迅速地拿到博士学位。
  刘汉松和田如芝都算是比较传统的中国人,知恩图报这种观念,在他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秦海帮助过他们,那么现在秦海又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自然是无法拒绝的。秦海其实也对田如芝说起过做这件事情的报酬,田如芝只是付诸一笑,说自己并不是为了报酬而答应做这件事,报酬多少对她而言是无所谓的。
  田如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想的。她家的经济状况已非两年前可比,秦海能够给的那点报酬,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件事情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不少,甚至会影响到她正在读的博士学位。她能够舍弃这些来给秦海帮忙,自然就不会太在乎报酬与否了。
  可是,这种想法在她与孙玉智、王瑾夫妇的交谈之后便发生了改变,她突然意识到,成为大秦集团的一员,远比在美国拿个学位再找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要好得多。孙玉智夫妇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生活条件,完全是因为孙玉智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能够为大秦集团做出贡献。她田如芝不是搞科学的,但在经营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如果能够以这项专长在大秦集团脱颖而出,集团给自己的待遇,难道会比不上给孙玉智的那些吗?
  赛米公司收购红泽电机厂,并完成对安河电机厂的蚕食,这是一个关乎集团战略的大项目。因为种种原因,田如芝成了这个项目的关键人物。按照约定,田如芝将管理红泽电机厂一至两年时间,然后再找一个借口把电机厂转让给大秦集团,届时她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田如芝最初的想法,也是把电机厂转让出去之后,就回美国去继续自己的学业,但现在,她有了新的想法。
  她想到,如果自己能够在这一两年时间里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那么在电机厂转让给大秦集团之后,集团是否会让自己继续留在厂里担任领导工作呢?当然,如果她对此没有兴趣,秦海是不会勉强她的。但如果她主动流露出愿意留下的意思,集团应当会予以考虑吧?
  在与秦海交流的过程中,田如芝知道大秦集团的产业扩张得很快,管理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如果她愿意留在集团里工作,而她前期的表现又能够让集团觉得满意,那么留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能够留下来,就意味着她成了集团旗下一家重要企业的领导人,其地位应当在孙玉智这样的专家之上。孙玉智、王瑾夫妇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她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如果能够在国内拥有丰厚的收入和令人仰望的地位,她和刘汉松又何必在美国当一个外来移民呢?
  我能够做到的!田如芝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王瑾和孙玉智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无心之举居然为集团招揽到了一名管理人才,田如芝也非常聪明地没有在他们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她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秦海的青睐,取决于她正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做得漂亮,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田如芝在王瑾家里吃了一顿家庭便宴,席间与孙玉智探讨了一下有关铈基永磁电机的技术问题,并对好了未来与省里沟通时的口径。饭后,孙玉智和王瑾陪着田如芝参观了一遍材料学院,向她介绍了学院这些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技术专利,这让田如芝又加强了要留在大秦集团的决心。
  第二天一早,田如芝带着马格,乘出租车来到了红泽市招商局。听说有一家美国公司要在红泽投资,招商局长朱晓东顾不上矜持,亲自下楼迎接,把田如芝和马格二人带到了招商局的大会议室,招呼他们坐下,又喊来七八名下属,围着田如芝和马格坐了足足大半圈。
  “这位是美国赛米电机公司的CEO马格先生,我是马格先生的助手,兼公司的财务总监,我叫田如芝。”田如芝端坐在朱晓东对面,用极其商业化的腔调进行着自我介绍。
  “欢迎欢迎,欢迎马格先生,欢迎田总监。”朱晓东满脸堆笑地应道,他学着田如芝的样子,把自己的下属分别介绍了一通,然后才小心地问道:“不知道马格先生和田总监此次来红泽,有什么具体的投资意向?”
  “我这里有一份资料,不知道朱局长看过没有。”田如芝从包里取出一叠复印件,隔着桌子递到了朱晓东的面前,问道。
  “什么资料,我看看……”朱晓东拿过复印件,只看了一眼就傻了。原来,这复印件一个中国字都没有,满满当当都是英文。朱晓东虽然是搞招商工作的,但英文却是一点也不懂,根本就看不出这份资料是什么东西。
  不过,招商局毕竟是要和外商打交道的地方,外语人才是不缺的。坐在朱晓东身边的是一位名叫张宁宁的年轻姑娘,平日里有涉外项目时,她总是担任翻译的。看到田如芝递过来的资料是英文版,她赶紧从朱晓东手上接过去,看了几眼标题,开始向朱晓东解释起来:“朱局长,这是国际稀土学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什么什么磁性材料的……什么测量……”
  饶是张宁宁有英语六级的水平,文章标题上“铈基”、“矫顽力”之类的词汇,也是超出她的知识范围的。田如芝微微一笑,替她把标题翻译过来了:“这篇文章叫作铈基永磁材料的矫顽力测定。”
  “铈基永磁材料?”朱晓东瞪着迷茫的眼睛,“这是什么东西?”
  “好像是一种稀土磁性材料。”投资促进处的处长徐高洋提醒道。干招商的,对于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都是需要充分了解的,安河是个稀土大省,有关稀土的投资项目不少,所以徐高洋对于铈基材料多少有所耳闻。
  “哦,我想起来了。”听到徐高洋的提醒,朱晓东还真的想起来了,“是不是安河材料学院他们前一段搞出来的那个东西?好像安河电机厂还打算用它来开发新型电机的。”
  “就是这个东西。”徐高洋道,“搞出这种材料的是材料学院的孙玉智教授,咱们局还请他来讲过课的,您记得吗?”
  “对对对,孙教授嘛,我怎么会不记得呢。”朱晓东恢复了自信满满的样子,笑着对田如芝说道:“田总监,你说的这个东西,是我们安河省搞得最好了。听说这种材料最早就是我们安河材料学院的孙玉智教授发明的。”
  “这篇文章就是孙教授写的。”田如芝没好气地说道,“我昨天已经去拜访过孙教授了,所以今天才会到招商局来。”
  “哦,是吗?”朱晓东又看了看田如芝递给他的文章,果然在标题下面看到了孙玉智的名字。他不认识英文,但汉语拼音总是懂的,只是刚才没有注意到而已。
  “那么,田总监拿这篇文章给我们看,是什么意思呢?”朱晓东问道。
  田如芝道:“铈基永磁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我们赛米公司对于这种材料非常关注,并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材料开发出新型的永磁电机。昨天我到安河材料学院拜访过孙教授了,他明确告诉我,这种材料完全可以用于电机的制造。赛米公司打算在红泽市建设一家电机厂,利用安河省的稀土资源优势,专门生产铈基永磁电机,这就是马格先生和我到招商局来的原因。”
  “我们非常看好安河省的稀土资源以及铈基永磁材料的供应能力。”马格假模假式地补充了一句,张宁宁赶紧给朱晓东做了翻译。
  这个问题是朱晓东非常熟悉的,他轻轻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正襟危坐地说道:“我们省的稀土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至于您说到的铈基材料,也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品。我们非常欢迎赛米公司到红泽市投资建厂,我们会为赛米公司提供最优惠的投资条件。”
  他一张嘴就说了错话,因为铈基永磁材料还刚刚开发出来,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传统产品。这种材料的专利掌握在大秦集团的手里,真不能算是全省的特色产品。
  田如芝没有计较这些,她微微一笑,说道:“非常感谢朱局长的承诺,我们的考虑是,希望能够尽快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在本地收购一家电机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体系来进行生产。我们了解到,安河电机厂是本地最大的电机企业,技术水平也颇为先进,我想问问,我们能不能对安河电机厂进行兼并?”
第六百一十八章
如此优惠的条件
  “安河电机厂?”
  朱晓东皱了皱眉头,说道:“安河电机厂是省属企业,我们红泽市招商局管不了啊。还有,我听说安河电机厂已经被一家日本企业收购了,徐处长,你有印象没有?”
  徐高洋是做业务的,对于各种招商动态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他赶紧答道:“是的,是一家名叫小原机械会社的日本企业,是通过省里进行的收购。”
  “小原会社吗?”田如芝装出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样子,她扭头和马格嘀咕了几句,然后又转回头来,冷着脸说道:“小原会社是我们赛米公司的竞争对手,这一点我必须先向各位说明。既然小原会社已经进入了安河省,那我们赛米公司也必须进入安河省,否则稀土永磁电机这个市场,就会被小原会社垄断。我希望红泽市政府能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是肯定的!所有的投资商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会热情给予帮助的。”朱晓东欣喜地回应道。投资商之间有竞争关系,这是招商局喜闻乐见的事情。有竞争就意味着他们的投资会更加不惜工本,而相互之间的竞争则会导致投资额度互相攀比,从而给地方带来最大的好处。安河电机厂是什么样的规模,朱晓东是明白的,如果赛米公司摆出一副要和收购了安河电机厂的小原会社决一死战的姿态,那么后续的投资将会十分可观。
  “我想了解一下,安河省除了安河电机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电机企业?我的意思是说,需要是具有一定实力,同时安河省又愿意与外资进行合作的电机企业。”田如芝问道。
  “这个嘛……”朱晓东拖着长腔,装出了一副为难的样子,丝毫不理睬坐在一旁的徐高洋向他拼命使的眼色。
  “怎么,朱局长有什么难处吗?”田如芝是个擅长于察颜观色的人,一看朱晓东的嘴脸,就知道他是打算要漫天要价了。
  田如芝向朱晓东打听有没有其他电机企业,其实是多此一举,因为她早就知道红泽市就有一家原先隶属于二轻局的小型电机厂,名叫红泽电机厂。田如芝此次来红泽,也正是冲着红泽电机厂来的。她向朱晓东询问,只是为了让对方先开口而已。
  根据秦海提供的资料,田如芝知道红泽电机厂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已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红泽市一直想把这家厂子卖出去,只是苦于找不到愿意接手的人。照理说,赛米公司到红泽来收购电机厂,朱晓东应当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推荐红泽电机厂才是,他这番做作,显然就是要坐地起价了。
  如果田如芝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外商,没准朱晓东的这种伎俩就能起作用了,他能够把只值白菜价的红泽电机厂至少卖出一个土豆价,如果忽悠得更厉害一点,把白菜说成是汤山温泉里培育出来的绿色有机蔬菜,从而报出一个10倍、20倍的高价,也不是不可能。可惜的是,田如芝对红泽电机厂的了解,甚至比朱晓东还要清楚得多,他这副样子,纯粹就是浪费表情了。
  “朱局长,咱们红泽电机厂……”徐高洋有些忍不住了,凑上前小声地提醒道。他以为朱晓东是睡迷瞪了,以至于连这样一家厂子都给忘了。
  “徐处长,你说的是红泽电机厂吗?”朱晓东用八倍的音量问道,然后又拼命地摇着头,说道:“不行不行,红泽电机厂是市里的骨干企业,每年为市里提供几百万的利税,怎么能够转让给外商呢?”
  “……”在座在招商局干部们齐齐地翻了个白眼,局长这是早上忘吃药了吧?红泽电机厂一年亏损十几万,全靠着银行贷款才维持住了工资发放,他说一年几百万利税的……莫非不是这个位面上的企业?
  “是吗?”田如芝笑得很甜,不过一看就让人觉得她是在假笑,她说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不夺人所爱了,我们可以到北溪、岑州再去了解一下。要不,朱局长,咱们就到这吧?”
  说罢,不等朱晓东反应,她就收拾起东西,站了起来,马格原本就是唯她是从的,见状也站起身,向众人耸耸肩,表示出一种因为不能合作而遗憾的意思。
  “不不不,田总监……”朱晓东这才知道自己装叉装过头了,人家是专业搞电机的,到招商局之前已经去过了材料学院,见过了孙玉智,怎么可能不了解安河省的情况呢?人家问一句,只是出于礼貌,或者出于某种谈判策略,自己在人家面前红口白牙吹大牛,人家不恼火才怪呢。
  “田总监,你不要急嘛。”朱晓东站起身,向田如芝和马格做着“请坐”的手势,等到二人面带愠色地重新坐下,他自己才坐下来,讪笑着说道:
  “刚才我对红泽电机厂的表述,有些不太准确。红泽电机厂是我们红泽市的重点企业,长期以来都是税利大户,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最近一两年,由于技术上有些滞后,产品出现了滞销,的确是有一些困难,我们市里也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战略投资商,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的方法,使红泽电机厂恢复生机。所以,如果马格先生和田总监对红泽电机厂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就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要不怎么说当官也是一个需要技术的职业,朱晓东在装A到装C之间,能够如此迅速地转换,这种功力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一转眼的工夫,他就能够把自己此前的话全部推翻,明明是自己打脸,却能说成是拍蜻蜓,你能奈他如何?
  田如芝笑了,她才不会去和朱晓东计较什么,只要朱晓东认栽了,愿意拿出合作的诚意来,她又何必去揭对方的短呢?她看了看马格,装作征求马格意见的样子,然后不等马格说什么,她就开口了:
  “这么好的企业,朱局长愿意忍痛割爱,我们非常感动。有关红泽电机厂的情况,我昨天也向孙玉智教授咨询过,他的说法和朱局长相仿,都是说红泽电机厂是红泽市的骨干企业。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刚才有些不便直接询问这家企业的情况,也是不想让朱局长和各位为难的意思。”
  “不为难,不为难。”朱晓东连声道,“中央鼓励我们吸引外资,放开步子搞开放。费米公司如果能够和红泽电机厂合资,向红泽电机厂注入资金和技术,对于红泽电机厂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嘛,我们招商部门肯定是举双手赞成的。我们搞招商的,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外资也好,民营资本也好,不都是在我们红泽的区域内搞生产吗?这就是我们红泽的企业了嘛。”
  “朱局长能够这样想,我们就放心了。”田如芝道,“不知道红泽市对于我们投资红泽电机厂的条件,有什么考虑?”
  “我们希望采取合资的方式,红泽电机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折价1000万元,吸引外资1000万元,双方各占50%。如果贵方希望控股的话,那么投资金额应当达到1200万元,占股51%。”朱晓东说道。
  田如芝道:“对不起,朱局长,恕我直言,红泽电机厂的有形资产恐怕值不了100万,至于说无形资产,就更不值一提了,因为它的品牌和技术都没有可取之处。”
  “品牌……在红泽本地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朱晓东红着老脸争辩道,说罢,也不等田如芝反驳,就赶紧揭过了这个问题,转而说道:“至于有形资产嘛,我们可以考虑请一家会计事务所来进行评估,我刚才说的1000万,只是一种预估的数值,可能有些不太准确了。”
  田如芝懒得再和朱晓东去纠缠,她直截了当地说道:“正式签约之前,我们会委托国际知名的会计事务所来进行评估的。现在我先陈述一下我们的意向:我们将向红泽电机厂投资300万美元,包括直接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折价,同时要求占股90%。红泽电机厂原有的工人我们会全部保留,相关债务我们也会接受。这个条件,应当是非常有诚意了吧?”
  “300万美元,占股90%?”招商局的官员们互相交换着眼神,脸上流露出来的都是喜色。
  红泽电机厂早已成为红泽市的一块心病,招商局也曾经向多个客商进行过推销,但都没有成功。招商局对于红泽电机厂的估价,其实也就是100万人民币的样子,厂区倒是有100多亩土地,但在那个时候,谁又会在意土地的价值呢?
  在与田如芝谈判之前,大家心里的期望是费米公司花一二十万美元买下红泽电机厂的全部资产,至于后续如何投资,就与招商局无关了。朱晓东提出合资的思路,不过是漫天要价,以便在田如芝坐地还钱的时候多一些谈判的砝码。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田如芝居然会开出一个如此优惠的条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8/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