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1/416

  开发石墨烯这个想法,是由秦海向聂森提出来了,在提出这个想法的同时,他也把后世一些有效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向聂森进行了介绍。这些方法包括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了若干小类,例如液相法中的氧化还原法、有机合成法,气相法中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弧放电法等等。
  聂森原本就是一位纳米材料专家,对于纳米级材料的制备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得到秦海的原则性指导之后,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艰苦的攻关。秦海交代王晓晨对聂森团队的经费支出给予全力的保障,饶是如此,他们花掉的钱也让王晓晨胆战心惊了。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聂森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两种工业制备方法的研究,并且在小试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此前,为了避免被实力雄厚的西方厂商抢到先机,聂森对于石墨烯的存在一直保持着缄默,没有把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直到工业制备方法已经得到确认,他才通过电子邮件向Science期刊投出了一篇关键性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告这种神奇材料的诞生。在论文寄出的同时,大秦集团法律部同时向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的专利机构递交了石墨烯生产工艺的专利申请,一家专门生产石墨烯的中型企业也在安河省的岑州市悄然成立了。
  周林磊得到秦海的通知,甚至都等不及预计机票,直接搭乘海军的一架军用飞机,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红泽。
  “秦总,你说什么,弹射器上的润滑材料有眉目了?”周林磊大踏步走进材料学院会议室,没等落座,便迫不及待地向秦海问道。秦海在长途电话里没有提到石墨烯的概念,只是说自己开发出了一种能够用于航母蒸汽弹射器的润滑材料,请他前来鉴定。
  看到周林磊一脸急切的样子,秦海微微一笑,从桌上拿起一小片塑料薄膜般的东西,递到周林磊的手上,说道:“周工,你别急,你先坐下看看这个东西再说。”
  周林磊坐了下来,接过那块薄膜,认真看了看,又用手捻了捻,发现了一些异样。这薄膜片的厚度似乎只有寻常塑料袋的几分之一,周林磊甚至担心轻轻一用力就能够把它戳破。可是当他实际这样做的事情,却感觉到其韧性非凡,远不是真正的塑料薄膜可比的。更让他觉得惊讶的是,在他揉搓这块薄膜的时候,竟然发现其根本不是一层,而是有数十层之多,层与层之间可以自由地滑动,其中又完全没有间隙。
  “这是什么物质?”周林磊吃惊地问道,他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材料的非凡之处,正如秦海说的那样,这种材料非常适合作为蒸汽弹射器的密封和润滑材料,因为它即薄又韧,能够经受住反复的摩擦而不会出现磨损。
  秦海道:“这是一种单层的石墨薄膜,我们把它命名为石墨烯。石墨的耐磨性质,周工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做到这个程度,应当能够满足周工的需要了吧?”
  “这个还需要进行实验。”周林磊用谨慎的态度说道,说罢,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如果这种材料是石墨材料,以我的经验来看,应当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的。”
  “有关它的力学、热学性能,我们已经做过了全面的测试,这是测试报告,周工可以参考一下。”秦海把一叠资料递给周林磊,说道。
  周林磊没有急于看相关的数据,而是诧异地问道:“你们开发这种东西,就是为了作为润滑材料的?”
  “当然不是。”秦海呵呵地笑了起来,“不怕你生气,作为润滑材料,不过石墨烯最不重要的用途而已。这种材料具有优良的电性能,聂教授的实验室现在还在对它进行测试,我们到目前为止提出来的用途,就已经不下100种了,其中每一种都比当润滑材料来值钱得多呢。”
  “我说嘛。”周林磊丝毫没有觉得秦海这种说法对他有什么不敬,作为一名资深的科学家,他完全能够想象得出,一种新型二维电性材料的问世,会在这个领域里掀起多大的风浪。
第六百四十二章
全球轰动
  正如周林磊预计的那样,聂森投给Science的简短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全球的材料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石墨烯问世之前的1985年,科学界已经发现了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分子,从而产生了被称为零维晶体结构的富勒烯;到1991年,一种由石墨层片卷曲而成的一维管状结构被发现,称为碳纳米管。在那之后,许多科学家都在猜测并试图发现具有二维结构的材料,而石墨烯的问世,恰好填补上了这个空白。
  尽管在此前,二维材料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但材料学家们已经臆想出了无数种二维材料的应用方案,就等着通过实证方法来检验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聂森的论文写得非常简单,在介绍了石墨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以及部分基本性能之外,还不经意地提到了一句,即石墨烯的小规模工业化制备技术已经突破,安河材料学院能够向全球同行提供少量的石墨烯样品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这最后一句话最为关键,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整个安河省的入省电话线路完全被打爆了,弄得省公安厅还以为是遭遇了什么黑客攻击。
  “秦总,你可把我坑苦了。”聂森脸上带着笑意,向呆在他实验室里看热闹的秦海抱怨道。这一天时间里,他亲自接的电话就有上百个,其中有一些是他过去认识的学者,也有一些是拐弯抹角找到他的联系方法,从而把电话打到实验室来的。所有这些电话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首先是对他表示祝贺,接着就是提出要进行合作,说穿了就是希望得到石墨烯的样品,以便抢在同行的面前完成各种研究。
  石墨烯拥有许多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性,从而能够使许多传统产品得到革命性的改造。比如说,石墨烯是一种导电性能良好的透明材料,这就打破了传统材料导电则不透明、透明则不导电的两难境地,从而能够用于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抗静电涂层等领域。用石墨烯制作的手机屏幕可以卷曲成一个纸筒,而丝毫不影响其显示效果。再比如,科学家发现,石墨烯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具有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低的超精细相互作用等,从而可以用于量子效应器件的制造,对于未来的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具有重要价值。
  从秦海的理想来说,他希望所有这些应用都能够收入自己的囊中,但他也深知,以中国目前的科研水平和装备水平,要完成所有这些研究是不现实的。如果选择闭门造车的方法,或许可以抢到一些先机,但只要石墨烯这个概念传播出去,国外材料学界找到其制备方法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自己想和别人一块玩,人家也不一定带你了。
  认识到这一点,秦海便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决定采取开放政策,欢迎全球的材料科学家和材料企业与安河材料学院进行合作,最大限度地开发出石墨烯这种新材料的潜能。当然,既然是合作,那么总是有一些条件的,例如对方需要吸收安河材料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工作,要传授一部分研究方法,以及最终分享开发成果等等。
  目前,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专利是掌握在大秦集团手里的,除非国外厂商能够找出其他的制备方法,否则所有的用户只能从大秦集团这里购买石墨烯。石墨烯的应用范围越广,市场需求量就越大,大秦集团的收益也就越多。等过上几年,新的制备方法问世,市场上的石墨烯价格必然暴跌,到那时候再卖就没意思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秦海让聂森在所发表的论文上说明能够提供石墨烯的样品,目的就是吸引全球的专家来寻求合作,事实表明,这个信号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聂森虽然是石墨烯名义上的发现者,但他也深知,没有秦海给他指出的方向,以及后来不计成本的投入,他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发现的。秦海已经承诺,大秦集团会因为石墨烯的应用而给聂森一笔丰厚的奖励,其数额足够让聂森这辈子都不会为钱而发愁,作为交换条件,聂森也必须全力配合集团对石墨烯的经营。
  其实用不着秦海给什么承诺,聂森也不会自大到要把石墨烯当成自己私有的技术。按照秦海的吩咐,他对每一位提出要进行合作的科学家都表示了欢迎,并且重复了大秦集团的那几项条件。让他感到放心的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对这些条件没有任何的异议,因为他们清楚,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些条件,安河材料学院自然可以找到其他学者来做这件事情。
  一种材料被发现之后,其应用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谁捅都能够捅破,关键只在于谁拥有这个机会而已。优秀的科学家都是智商高于180的,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聂老师,你抓紧时间整理一下这些联系人,分门别类,列出他们的能力以及期望的研究方向,然后咱们统一商议一下,看看应当和哪些人合作,采取什么合作方式。我估计最快的可能会在这星期之内就赶到安河了,到时候咱们可别不知道怎么说呢。”秦海笑呵呵地向聂森交代道。
  “秦总,你放心吧,我今天晚上就把这些资料都整理出来。”聂森兴奋地说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聂森从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如此辉煌的一天,些许的劳累算得上什么。
  “还有,你的研究团队要拆分出来,安排最得力的助手去和其他的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发明要留给咱们自己学院,现在全学院的教授都在盯着你这个实验室,想着在这个金矿里挖出一点金子来呢。”秦海半天玩笑地说道。
  “本学院的事情,我还能不上心吗?”聂森道,“我这个实验室里的助手,秦总看中谁,我马上就交给你,绝对没有本位观念。没有材料学院,哪轮得到我聂森率先发现石墨烯,老实说,有这一项成果,我这辈子都值了。”
  “哈哈,那可不行。”秦海笑道,“后面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还要进一步研究,要把成本降下来,一直降到白菜价。还有,石墨烯的改性研究,氧化、氢化以及其他化学物质掺杂的问题,都等着你去解决呢。”
  “说到这些研究,我倒想有一件事要向秦总你汇报一下。”聂森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向秦总说道。
  “聂老师请讲。”秦海点头道,他倒也不怕聂森会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
  聂森道:“我本人的专业是搞纳米结构的,化学方面的功底不算太好。要搞石墨烯的改性研究,需要有一两个化学方面的专家来配合才行,所以嘛……”
  “给你招三个博士后,两个是搞化学的,一个搞材料制备的,你看如何?”秦海没等聂森说完,就替他补充上了。
  “真的!”聂森喜出望外,“秦总,你怎么知道我是这个意思?”
  “哈哈,我早就想到这一点了。”秦海笑道,“半年前,我们就向博士后管委会递交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申请,目前已经批复下来了。华清大学化工系有几个今年毕业的博士,科学院和钢铁总院那边也有几个,我都安排人联系过,他们都表示有兴趣到这里来做研究,现在就等着你抽时间去见见人,看看谁合适。”
  聂森看着秦海,好半天才说出一句:“秦总,虽然有些话别人都已经说过了,可是我还要再说一遍,没有你秦总的关怀,我们这些人是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的。”
  “罢了罢了,聂老师千万别这样说。”秦海连连摆手,“所有的成果,都是你们费心心血做出来的,我可不敢贪天之功。学院给你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我还觉得做得不够呢。”
  “这样好的条件,如果谁还说不够,那真是良心被狗吃了。”聂森说道。
  在安河材料学院的领导和学者正忙着安排有关石墨烯的后续研究工作之时,远隔千里之外的日本的一家企业里,也有一群人在神情严肃地讨论着这个话题。
  这是一家名叫新冢的大型化工企业,其规模在日本的化工行业排名前三,也是全球主要的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碳素材料的生产巨头。早在聂森开始着手研究石墨烯之前,新冢化工就已经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试图开发出这种理论上存在的二维碳素材料。也是造化弄人,就在他们刚刚看到一线曙光的时候,一篇论文让他们的心凉了半截:中国人抢先完成了石墨烯的发现,而且掌握了两种工业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技术总监吉田源在看到这篇论文后的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董事长花谷三郎,向他报告了这个可怕的消息。
第六百四十三章
必须抢到先手
  “这是真的?”
  花谷三郎看着吉田源交给他的杂志,黑着脸问道。
  “我想……应该是真的。”吉田源低头应道。Science上都已经登了,再要说是假冒的,可就真是玩笑开大了。不过,当着董事长的面,吉田源还是选择了一个略有余地的回答,毕竟在这件事情里,自己是有短处的。
  “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抢到了先手?你不是说过我们会是石墨烯的第一个发现者吗?”花谷三郎把杂志甩到桌上,怒气冲冲地质问道。
  有关石墨烯这种材料的预言,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到1987年的时候,Graphene这个词已经被创造出来,用以指代具有单层结构的石墨片,也就是石墨烯。在此前后的若干年中,有不少科学家和化工材料企业都曾经做过制备石墨烯的尝试,不过新冢化工是其中最为努力的。
  由于石墨烯是否真的存在还有许多争议,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尤其是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进展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新冢化工的吉田源是个石墨烯的狂热信徒,他坚信这种二维结构的材料是可以存在的。他成功地说服了花谷三郎,使新冢化工能够持续多年在这个领域里投入数额巨大的资金。
  正因为知道其他的同行没有这样好的条件来进行石墨烯的研究,因此吉田源一直向花谷三郎保证,说只要石墨烯是真正存在的,那么新冢化工一定会是全球第一个发现这种材料的机构,并且拥有关于石墨烯的最关键的专利技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想的,如果没有秦海这样一个妖孽出现,或许吉田源的预言就能够成真了。
  秦海比吉田源强的地方,在于他拥有一只先知先觉的金手指,能够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再加上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才使得安河材料学院能够在新冢化工之前摘下了石墨烯这颗明珠。当然,聂森付出的努力,也是石墨烯研究能够如此快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吉田源由于没有意识到竞争者的存在,所以在研发方面有些松懈,这才让聂森钻了空子。
  看到聂森在文章里提出用机械剥离法获得了最初的石墨烯碎屑,吉田源几乎有一种想暴走的冲动。他拥有的设备比聂森要先进得多,设计的实验方案也比聂森要复杂得多,却没想到被聂森抢了先,这真是有点阴沟里翻船的感觉了。
  “我们一直在实验采用碳化硅外延生长的方法制备石墨烯,事实上,我们已经非常接近成功了。中国人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偶然,他们其实是在用胶带清理石墨碎屑的时候,幸运地获得了一些单层的石墨片……”吉田源讷讷地向花谷三郎解释道。
  “可是他们还研究出了两种工业制备的方法,这又如何解释呢?”花谷三郎指着杂志上的文字问道。
  “这个……”吉田源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了。在他的心里,恨不得把聂森的祖宗八辈都拉出来问候一遍,有谁听说过在发布一种材料的时候,同时提出两种工业制备方法的?这不是存心把别人的路都堵上吗?
  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一种材料会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制备出来,在这个时候,科学家就会写文章宣布这种材料的存在。随后,全世界对此感兴趣的科学家和企业会开始关注这种材料,开展有关工业制备的研究。如果照着这样的程序,那么即使是聂森先发现了石墨烯,吉田源也能够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以及新冢化工的强大实力,迅速完成工业制备工艺的开发,使新冢化工率先获得工业化生产石墨烯的技术。
  谁料想,聂森根本就没有按照套路做事。他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石墨烯之后,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方式,硬是一直拖到工业制备工艺完成了,才一并推出。在别人刚刚听说石墨烯这种东西问世的时候,安河材料学院已经向各大专利机构递交了两种制备工艺的专利申请,这还让别人怎么玩?
  “对中国人提出的这两种制备工艺,你是怎么看的?”花谷三郎问道。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再责备吉田源也没什么意义了,科研这种事情,有时候的确是需要一些运气的,没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要做的,是赶紧抢回先手,不能让石墨烯的市场落入中国人之手。
  “他们把两种最有效的制备方法都垄断了。”吉田源苦笑着说道,“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我们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工艺,只要了解了石墨烯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开发出用气相沉积法生产石墨烯的工艺。可是现在中国人已经提前申请了专利,我们要想绕开他们的方法提出另外一种气相法工艺,十分困难。”
  “巴嘎!”花谷三郎把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中国人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无耻了,他们没有权力封锁石墨烯的消息,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
  听着花谷三郎的咆哮,吉田源沉默不语,他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了。商业上的事情,哪有什么公平不公平之说,要怪只能怪聂森的背后同样有一个商业公司,把有关的利益关系都计算得一清二楚了。如果聂森仅仅是一家高校里的教授,那么他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心计,不可能把一个如此重大的发现压在手里这么长时间。
  “吉田君,这个聂森你了解吗?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他手上把气相法工艺的专利购买过来?”坐在一旁的销售部长森冈嘉纪问道,和花谷三郎一样,他关心的也是如何抢到先手的问题。
  “我原来并不认识这个聂森。不过,我了解过了,他是中国安河材料学院的教授,而安河材料学院的出资方是中国大秦工业集团,这家企业在材料方面有很大的野心。要从他们手上购买这项专利,我觉得不太可能。”吉田源说道。
  “大秦工业集团?”花谷三郎皱了皱眉,“我好像听说过这家企业的名字。”
  “我知道这家企业。”森冈嘉纪答道,“它和库塞拉公司是竞争对手,库塞拉公司生产的陶瓷刀具,就是被它击败的。这家企业在钢铁、陶瓷、化工材料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它生产的超级过滤膜甚至击败了德国沃伦集团。”
  “原来是它,我想起来了。”花谷三郎点了点头,“这么说来,这是一家值得我们警惕的对手了。”
  库塞拉公司在陶瓷刀具方面栽了个大跟头,尽管公司对于事情的始末讳莫如深,但同在一个圈子里的人多少还是能够了解到一些情况的。库塞拉公司是一家陶瓷企业,而现代陶瓷生产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化工原料,包括一些溶剂、凝胶等等,其中一部分就是从新冢化工采购的,所以两家公司的日常交往很多。库塞拉公司栽了跟头,花谷三郎是第一时间就知道的,捎带着把始作俑者大秦集团也记在心上了。
  一家能够和库塞拉公司掰手腕,而且成功地把库塞拉公司带进坑里去的中国企业,是值得花谷三郎重视的。现在听说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专利就落在大秦集团的手里,花谷三郎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石墨烯的生产专利落在大秦集团这样一家企业的手上,对我们的威胁是很大的。”花谷三郎说道,“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自己的石墨烯生产工艺,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中国人垄断,即使未来我们能够把他们挤出去,市场的利润也已经被他们占完了。”
  任何一种新技术,在问世之初都是利润最为丰厚的时候。市场上没有其他的竞争者,拥有技术的企业能够肆意地提高产品的价格,采取所谓“撇油”的方法,赚取超额利润。等到其他企业开发出同类技术,市场供应逐渐变得丰富,产品的价格也就会应声而落,这时大家就只能赚个辛苦钱,没有太大的油水了。
  新冢化工作为一家颇具实力的企业,经常能够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对于先发优势的价值十分了解。这一回,看到中国人抢了先手,而且还是一家极具市场野心的中国企业,花谷三郎岂能不着急。
  “吉田君,难道除了中国人提出的这两种制备工艺之外,就不存在其他的工艺吗?”森冈嘉纪向吉田源问道。
  “我想应当是存在的。”吉田源硬着头皮说道,“不过,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应当是两种最为简捷的方法,其他的方法是否可行,我们需要进行实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1/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