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416

  接下来的时间,秦海继续带着宁静在南美周游,享受着难得的闲暇。当然,每到一处,他还是免不了要去拜访一下当地的学者和知名企业,谈一些合作事宜,这些自不必一一细说。
  再把目光转回到日本。新冢化工的技术总监吉田源谎称自己是大坂某大学的讲师,混到安河材料学院去得到了一份石墨烯的样品,又通过临时指派给他做助手的材料学院学生于勇弄到一些据说是聂森实验室里的实验报告,如获至宝。他在红泽呆了几天,做完了一些常规测试之后,便带着石墨烯样品和资料回到了日本,开始带领手下夜以继日地研发新的石墨烯制备工艺。
  石墨烯和钢材一样,只是一类材料的总称。钢材可以分为碳素钢、合金钢,而合金钢里又包括了锰钢、铬钢、镍钢等等,改变一种元素的含量,甚至调整一下冶炼工艺,都能够产生出不同类型的钢材。钢材的专利就是针对各种具体型号的,不可能有人泛泛地把所有的钢材都纳入一个专利中去垄断起来。
  石墨烯也是如此,通过氧化、氢化,增加含氟功能组团、掺杂硼、氮等元素,可以产生出不同类型的石墨烯,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化特征,因此属于不同的产品。大秦集团虽然是最早制备出石墨烯的企业,但也只能拥有少数一部分产品的专利权,无法垄断所有的产品。吉田源要做的,就是和大秦集团抢时间,争夺更多的产品专利,尤其是在制备工艺上的专利。
  在向国际材料界正式发布石墨烯发现的消息之前,秦海已经让聂森完成了两项制备工艺的研究,分别是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吉田源在看到这条消息时,便暗自叫苦,因为以新冢化工在碳材料领域的经验,知道这两种制备工艺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如果要绕过这两项专利去开发其他的专利,不仅难度大,而且新开发出来的工艺也会存在着效率上的劣势。
  但事已至此,吉田源明知有困难,还是得迎难而上。否则新冢化工要么干脆不进入石墨烯这个领域,要么就只能从大秦集团手里购买专利进行生产。后一种方法对于新冢化工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无论从面子考虑,还是从专利授权的费用考虑,新冢化工都不能这样做,而是必须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
  于勇从聂森实验室里拿出来的资料显示,聂森的团队曾经尝试过其他的一些制备方法,包括有机合成法和溶剂热法。从资料来看,聂森团队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和溶剂。在这方面,新冢化工是有一些优势的,因此吉田源便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了有机合成法上。
  “吉田君,你认为用有机合成法,能够把石墨烯的成本降到和中国人相当的水平吗?”董事长花谷三郎不止一次地向吉田源这样发问。
  “从理论上说,有机合成法工艺的效率不及气相沉积法,所以在同等技术水平下,中国人拥有的气相沉积法工艺的成本应当是更低的……大概能够比我们低30%以上。”吉田源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30%……”花谷三郎皱着眉头念叨道,“这么大的差异,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呢?”
  吉田源道:“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是相关的,我刚才说的是在同等规模和同等技术装备条件下的对比。从我上次去中国了解到的情况,大秦集团并没有打算大规模生产石墨烯,他们只有每天5公斤的产能,在这样的小批量生产条件下,成本是非常可观的,所以他们预计批量提供的石墨烯价格将达到每克20美元。”
  “我们呢?如果有机合成法工艺开发成功,你能够把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花谷三郎问道。
  “每克5美元以内。”吉田源说道,“这是按照日产200公斤以上的规模计算的。”
  “哟西……”花谷三郎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中国人形成绝对的优势,无论是产能还是价格,都可以让他们没有还手之力。吉田君,拜托你和你的团队加快工作进度,要抢在中国人占领这个市场之前,把他们完全地挤出去。”
  “明白!”吉田源豪情满怀地答应道。
  也无怪乎花谷三郎要着急,大秦集团采取了开放的方法,向全球的科学家和企业提供石墨烯样品,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就提出了数以百计的产品应用设计,有用来做太阳能电池的,有做LED发光器件的,还有用化学掺杂改性的石墨烯来制作高强度薄膜材料的。所有这些应用都已经在实验室里得到了验证,只等着有足够的石墨烯原料供应,就可以付诸生产。这些新产品一旦问世,必然引起市场的轰动,从而掀起一个石墨烯应用的高潮。
  在这样一个高潮来临之时,如果新冢化工没能形成量产石墨烯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要把这个市场拱手让给大秦集团了。损失一大笔利润倒还是其次的问题,最让花谷三郎不愿意看到的,是大秦集团这个对手因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对新冢化工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威胁。
  幸运的是,按照吉田源的说法,大秦集团在石墨烯的应用方面极端地缺乏远见,明明手里握着规模生产的专利,却不愿意承担高额的设备投入,初期只规划了日产5公斤的产能。这样一点产能,应付目前的市场需求当然是足够的,但几个月后,市场对石墨烯的需求就会迅速增长到每天数百公斤甚至数吨的水平,届时大秦集团就该追悔莫及了。
  “中国人怎么可能了解西方市场的潜力?”销售部长森冈嘉纪这样对花谷三郎说道,“据我侧面了解到的情况,大秦集团的几位高管都曾表示过,石墨烯产品的价格过高,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所以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花谷三郎笑道:“这也可以理解,LED显示器和家用太阳能电池板在中国都是奢侈品,他们不知道这些产品在西方世界会有多大的市场。”
  森冈嘉纪道:“是的,美国、英国、德国的一些厂商都在和我们联系,了解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批量提供石墨烯原料,他们需要的数量都是以每天几十公斤计算的,中国人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森冈君,你务必要和这些企业保持联系,告诉他们,我们最迟在三个月后就可以提供石墨烯,价格也会比中国人便宜30%以上。如果能够和他们签订合同就更好了。”花谷三郎说道。
  “三个月?”森冈嘉纪迟疑道,“三个月后,我们真的能够提供量产的石墨烯吗?吉田君他们有这样的把握吗?”
  “我们必须这样说,否则他们就会转向中国人去寻求供应,而这将会给中国人传递一个信号,让他们开始重视石墨烯的产量。”花谷三郎说道,“中国人虽然在石墨烯的发明上抢到了先手,但在对石墨烯市场前景的判断上,他们犯了错误。现在他们已经睡着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惊醒他们,以便在关键时候给他们迎头痛击。”
第六百七十三章
让他们互相竞争
  位于法国里昂的马蒙工业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级工业薄膜材料的企业,他们生产的薄膜制品涵盖了航空、汽车、家电、微电子等各个领域。在以往,马蒙公司制造工业薄膜所采用的原料都是来自于欧洲本土的化工材料企业,而最近,一种出现在东方的新型材料开始让公司的高管们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尼科尔,你问清楚没有,中国人到底能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石墨烯,我可不希望在我们的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因为原料的限制而停产。”公司总裁索勒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采购经理尼科尔焦躁地问道。
  “我问过很多遍了……”尼科尔怯怯地说道,“他们反复向我保证,说……管够。”
  “管够是什么意思!”索勒姆恼火道,“外界风传说中国大秦集团的石墨烯日产量只有5公斤,而光我们马蒙公司,预期每天至少要使用10公斤以上。即使是把他们所有的产能都用来供应我们,也是不够的,这一点你没有向他们确认过吗?”
  尼科尔道:“我问过了,大秦集团的销售部说,日产量5公斤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他们的产量会比这个数字更多。不过,至于他们的真实产能是多少,他们拒绝透露……对了,他们倒是表示会派专人来和我们沟通。”
  “什么意思?”索勒姆诧异地问道。
  “他们的意思是说,他们有能力扩大产能,但需要和我们签订稳定的供货合同之后,才会这样做。还有,仅仅是我们一家企业向他们订货还不够,他们需要和更多的企业接触过,再确定是否要扩大产能。而要得到这样的保证,他们需要当面和我们洽谈才行。”尼科尔用无奈的态度说道。
  以马蒙公司的显赫地位,想从一家中国企业那里采购点原料还要被人推来推去,的确是一件让人窝火的事情。可商场上的规则就是如此,拥有紧俏资源的企业就是大爷,马蒙公司在它的客户面前也同样有耍大牌的时候,现在只是攻守易位了而已。
  在安河材料学院宣布发现石墨烯及其制备工艺之后,马蒙公司也应邀派出了一个技术团队前往红泽,去研究这种新出现的材料,看看是否能够应用于自己的产品。最初,公司派去的是一名普通的技术经理,带着两名水平一般的助手。那名技术经理到了红泽之后,对材料学院提供的石墨烯样品做了初步的分析,便马上向公司汇报,声称这种材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司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
  索勒姆得到此消息,马上派出了CTO弗洛里安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再赴中国。在那里,弗洛里安遇到了不少熟悉的同行,这些人都是国际上一些颇有名气的公司里的技术权威,有些公司的产品甚至是与马蒙公司具有竞争关系的。
  安河材料学院向所有的技术团队开放了测试实验室,而且还派出了一些先期参加石墨烯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与这些技术团队合作。弗洛里安从材料学院的专家那里得到了不少启示,迅速地发现了这种新材料在马蒙公司产品序列中的应用前景。他不得不承认,这种新材料的确是魅力无穷的,马蒙公司如果错过了对这种材料的开发应用,未来将在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境地。
  秦海搞的这一手开放测试,的确是够毒辣。一般的新材料,从问世到广泛应用,怎么也得有几年时间,这些时间是各家下游企业的磨合期,也为材料生产厂商提供了一个形成和扩大产能的缓冲期。但这一回,秦海一把材料发布出来,马上就掀起了一个材料应用的竞赛。各家大企业都到红泽来,无形之中就在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压力,让每家企业都感到时不我待。
  弗洛里安在完成一部分测试工作之后,带着从大秦集团购买到的几十克样品回到了法国,然后便开始进行各种新产品的开发。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开发出了基于石墨烯原料的工业密封膜、显示器覆膜、航空防腐膜等等,这些产品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能够让马蒙公司的业务跃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各种产品的开发已进入尾声,只等着有足够的原料就可以进行小试、中试,然后进入正式的生产。可问题就出现了,按照对市场的预期,马蒙公司每天需要有10公斤左右的石墨烯原料,才能保证产品的供应,而大秦集团却始终没有明确说出能够向马蒙公司提供多少石墨烯。
  “沃伦公司那边,有没有什么消息?”索勒姆向尼科尔问道。
  沃伦公司是德国著名的化工材料公司,也是马蒙公司主要的原料供应商之一。从规模上说,沃伦公司能够相当于几十个大秦集团,技术实力更是让大秦集团望尘莫及。索勒姆相信,如果沃伦公司能够生产石墨烯,那么产能问题根本是不值得担忧的,这样的老牌企业,能够轻而易举地把产能扩大到十倍、百倍。
  索勒姆能想到的事情,尼科尔当然也能想到。不过,对于索勒姆的问话,尼科尔却只能苦笑着摇头道:“我问过了,沃伦公司方面表示,他们也关注到了石墨烯的市场前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制备工艺的开发,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的突破。据他们估计,要开发出新的制备工艺,并形成足够的产能,最早也要到两年以后了。”
  “中国人不是已经推出了两种制备工艺吗?他们为什么不从中国人那里购买工艺专利呢?”索勒姆脱口而出道。
  尼科尔道:“听说中国人开出的专利授权费用非常高,会让沃伦公司的产品完全失去竞争力,所以他们宁可自己开发新的制备工艺。”
  “不是因为授权费用的问题,而是沃伦公司不愿意向一家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中国企业支付专利费用,他们有他们的骄傲。”索勒姆一语道破了天机。
  索勒姆对沃伦公司的推测没有什么错,只是他不知道,沃伦公司并非没有听说过大秦集团,而是曾经在大秦集团面前栽过跟头,也算是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仇怨,所以憋着一口气,非要搞出自己的工艺不可。要说这个仇怨,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情,在处理法国海滩漏油事件的时候,大秦集团开发的净水过滤膜击败了沃伦公司的同类产品,让沃伦公司掉了面子。从那时起,沃伦公司就已经把大秦集团列为重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了。
  以现代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在了解了石墨烯的基本属性之后,开发出一种新的制备工艺并不很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而已。沃伦公司是老牌化工企业,在这方面更是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全能够破解石墨烯制备的难题。可问题在于,石墨烯的应用发展太快了,根本没有给沃伦公司留下开发工艺的时间。像马蒙公司这样,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就等着石墨烯原料下锅,沃伦公司的石墨烯制备工艺还处在一个概念论证的阶段,这怎么来得及?
  “目前除了中国人之外,唯一能够指望的就只有日本的新冢化工了。”尼科尔说道,“新冢化工的销售部长森冈嘉纪和我联系过,表示他们可以在3个月后向我们提供充足的石墨烯原料,而且价格比中国人要便宜30%以上。”
  “新冢化工,唔,看来也只能相信日本人的能力了。”索勒姆道,“虽然他们的技术不如沃伦公司,但他们的努力程度可比那些懒散的德国人要强得多。”
  尼科尔道:“我对新冢化工也有一些信心,不过他们说他们的产品会比中国人更便宜,我可不敢相信。我向弗洛里安先生咨询过,他说目前大秦集团拥有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工艺,是理论上成本最低的石墨烯生产工艺。如果大秦集团的产能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只有每天5公斤,而是能够达到更多,那么他们的价格肯定会比现在要低得多。日本人仓促之间开发出来的新工艺,恐怕是很难和他们竞争的。”
  索勒姆呵呵地笑了:“这可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事情,有日本人对中国人形成竞争,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觉得我们需要向中国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告诉他们石墨烯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了,诱使他们扩大产能,和日本人展开竞争。这样一来,石墨烯的价格才能够大幅度地下降,这对于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是有好处的。”
  “我明白,我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尼科尔点头道。
  两个人正在聊着,办公室秘书走了进来,向尼科尔说道:“尼科尔先生,外面来了三位中国人,说是和你约过的。对了,他们说他们是来谈石墨烯的供货问题。”
  “哦,中国人终于来了!”尼科尔眼睛一亮,“快请他们到洽谈室去!”
第六百七十四章
价格问题比较复杂
  “我跟你们说,搞推销这种事情,还得说姜是老的辣,你们想想看,为什么我一句外语都不会,秦总还要派我到欧洲来?”
  在马蒙公司行政办公楼长长的走廊里,萧东平跟在一名法国女职员的身后,一边昂首阔步地向前走着,一边低声地向身边的两名随从吹嘘道。
  两位跟着萧东平一块到欧洲来的随从都是年轻人,其中一位是集团销售部的高级销售经理王晓东,另一位赫然正是向吉田源出卖过石墨烯技术资料的材料学院学生于勇,他现在的身份是大秦集团销售部的见习生,同时也担负着翻译的职责。
  吉田源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于勇从实验室里“偷”出来给他的每份技术资料,都是经过聂森和秦海挑选和审核过的,其中有些内容还进行过精心的修改,可以称得上是为他量身定制的。秦海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白,那就是给吉田源制造一点技术上的错觉。这种错觉会让吉田源对大秦集团的产能产生严重的低估,也会诱使他点开一棵错误的科技树,选择出一条存在着偏颇的工艺路线。
  在秦海还只是一位科研人员的时候,他是不屑于搞这种阴谋的。但今天的他却是一位企业家,那么对于一切潜在的国际竞争对手,他都是不吝惜阴谋手段的。新冢化工的许多产品与大秦集团存在着相似之处,能够在石墨烯的问题上合情合法地给新冢化工刨一个坑,秦海当然不会放弃。
  于勇是一个天资颇高的学生,也颇受聂森的欣赏。可惜他心目中的偶像却并不是聂森,而是在商场上纵横捭阖的秦海。接近吉田源,并借机给吉田源下套,是于勇乐意做的事情。作为一个90年代的年轻人,他倒没有什么仇日情结,只是在心里把大秦集团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因此便把新冢化工摆到了对立面上。
  在完成了与吉田源的合作之后,于勇找了个理由,婉拒了吉田源为他安排的去日本留学的机会,转而向秦海申请加入了集团销售部,成了萧东平的下属。
  这一次萧东平前往欧洲推销石墨烯,需要带上一位对石墨烯有所了解的助手,于勇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于勇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出国,坐在飞机上的时候,就激动得不能自已,直到走在马蒙公司的办公楼里,他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马蒙公司真阔气,一看就是特别有实力的公司。对了,萧总,您过去来过这家公司吗?”于勇絮絮叨叨地对萧东平问道。
  “当然……没有来过。”萧东平本想给出一个牛烘烘的回答,话到嘴边,终于还是说了实话。这些年萧东平走南闯北,也到过不少国家,去过不少企业,不过马蒙公司是一家新开拓的客户,萧东平只是在电话里和尼科尔打过交道,到马蒙公司的总部来,还是第一次。
  “马蒙公司在工业薄膜材料方面排在全球前三位,它们有一些薄膜生产工艺的专利是金塘那边急需的,秦总希望我们……”王晓东压低声音向萧东平和于勇提醒道。
  “咳咳,晓东,教过你们的话都忘了?”萧东平大声地咳嗽着,打断了王晓东的话,然后同样低声地呵斥道。
  王晓东自知失言,连忙吐了下舌头,把后面的话给咽回去了。他自从中专毕业,经姐姐王晓晨的介绍进了集团销售部之后,便一直跟在萧东平的身边,也颇受萧东平器重。萧东平曾经教导过他,无论何时,在客户的单位里都不要谈论有关客户的事情,以防隔墙有耳,泄露了自己的底牌。这一回,王晓东也是觉得前面那位法国姑娘应当听不懂中文,所以才说漏了嘴。认真想来,任何可能性都会存在的,万一这位法国人是扮猪吃虎,装出不懂中文的样子,其实非常精通,那么王晓东刚才那话,对于后续的谈判就非常不利了。
  “其实,王哥如果有什么情况要提醒我们,用安河话讲就可以了,法国人的中文再好,应该也听不懂安河话的。”于勇在一旁笑嘻嘻地说道。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萧东平也乐了。如果要说纯正的安河话,全中国恐怕都有九成以上的人听不懂,更别提法国人了,在必要的时候用方言沟通,倒的确是个不错的法子。
  “于勇,你的主意是不错,可是,用安河话说石墨烯该怎么说?”王晓东调侃地问道。
  “洒麦……呃,这个烯字在安河话里找不到啊!”于勇也忍不住抓狂了,没办法,方言就这点麻烦,做不到与时俱进啊。
  说笑间,于勇最初的那点怯意不知不觉就烟消云散了。这时,前面带路的法国姑娘来到了一间会议室外,伸手推开门,然后向三个人微微一欠身,说道:“请吧,三位先生,我们的总裁索勒姆先生和采购部长尼科尔先生已经在里面恭候你们了。”
  萧东平向那姑娘道了声谢,然后便领头走进了会议室,于勇和王晓东一边一个,紧随在他身后。索勒姆和尼科尔看到三个人进来,都站起身来,索勒姆用带着很重法国腔的英语向萧东平等人说道:“欢迎你们,来自于东方的朋友,我是马蒙公司总裁索勒姆,这位是我们公司的采购部长尼科尔先生。”
  “很高兴认识你们,我是大秦集团销售部长萧东平,这两位是我的助手,王晓东先生,于勇先生。”萧东平大大咧咧地向对方做着自我介绍,然后在索勒姆的示意下,领着王晓东、于勇在来宾的位置上坐了下来。于勇从一进门开始,就担当起了翻译的职责,索勒姆他们知道中国人懂法语的很少,因此也都努力换成了英语来与萧东平等人交流。
  “萧先生,我是尼科尔,我们在电话里聊过。”尼科尔等萧东平坐下之后,忙不迭地与萧东平套着近乎:“我一直以为,像大秦集团这样的企业,销售部长应当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想不到萧部长竟然如此年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