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416

  花谷三郎清楚,大秦集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这家企业能够抢在新冢化工之前攻克石墨烯的难关,而且还隐忍不发,瞒下发现石墨烯的重大新闻,愣是等到掌握了两种最好的制备工艺,这才向外界发布,可见这家企业既有研发上的实力,也不缺乏经营头脑。这样的企业如果任其发展起来,未来将会是新冢化工的劲敌。
  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花谷三郎宁可赔本赚吆喝,也一定要把客户从大秦集团手上抢过来。在目前的生产成本下,新冢化工以每克14美元的价格向欧洲企业销售石墨烯,非但一分钱都挣不到,还要赔上财务费用、营销费用和设备折旧等等,这是违背企业经营原则的。但这样做能够让大秦集团同样挣不到钱,这就足够了。
  在花谷三郎看来,大秦集团的资本远不如自己雄厚,如果在石墨烯项目上久拖不决,迟迟无法盈利,最终大秦集团就会支撑不下去,从而放弃这个项目。到那时,新冢化工就能够独占这个市场了。至于德国的沃伦公司,虽然也传出了要进军石墨烯领域的说法,但新冢化工并不认为沃伦公司对自己有什么威胁,因为日本人的生产成本相对于欧洲企业来说,一直都是有优势的。
  退一步说,即使大秦集团愿意耗下去,不肯把市场拱手让出,新冢化工的这种挤压至少也能让大秦集团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来改进技术、扩大产能。过上几年,等新冢化工自己的技术完善了,成本进一步降低,仍然能够对大秦集团给予迎头痛击。
  在整个计划中,花谷三郎所仰仗的,就是新冢化工的实力。他坚信,这种价格战是大秦集团打不起的,新冢化工有许多成熟的业务,能够反馈丰厚的利润,用于支撑在石墨烯战场上的持久战。而大秦集团有这样的实力吗?
  花谷三郎只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大秦集团的石墨烯生产成本到底是多少。吉田源所计算的成本,是依据日产200公斤的产能来计算的,而事实上,秦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产能限制在这个水平上,大秦集团的生产装置产能达到了这个数字的10倍。
  一个细节的失误,将会决定一场战争的失败。秦海的刻意隐瞒,加上新冢化工高层对于大秦集团的傲漫,导致这场价格战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第六百七十九章
敢和我签个协议吗
  “喂,是尼科尔先生吗?我是森冈嘉纪。上次您提出我们的石墨烯报价略有些高,经过我们公司董事会慎重讨论,已经同意对你们执行特殊价格优惠,每克在原来16美元的基础上,再减让2美元……”
  在新冢化工销售部的办公室里,森冈嘉纪正在汗流浃背地打着越洋长途,向远在地球另一侧的法国马蒙公司推销自己的石墨烯产品。他的脸难看得像一根拍扁的苦瓜一样,但说话的声音却带着甜蜜,至少是自以为的甜蜜吧。日本人说英语本来就带着很奇葩的口音,隔着长长的通讯线路,相信对方也听不出他的语调里到底带着什么情绪。
  花谷三郎和吉田源坐在他的对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手里的话筒,眉毛都皱到一起去了。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实在不是他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在吉田源的努力下,新冢化工的石墨烯装置终于投产了,经过短暂的试生产之后,很快就达到了日产200公斤石墨烯的设计要求。经过核算,在现有的生产工艺下,每克石墨烯的生产成本达到了14.5美元,基本符合吉田源此前的预期。森冈嘉纪马上向全球客户寄出了产品样品,并宣布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每克19.6美元。
  让森冈嘉纪以及花谷三郎等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只有少数的几家客户表示了对新冢化工石墨烯产品的兴趣,但这几家客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求量很小,只能达到每天1至2公斤的水平。那些大客户都委婉地表示,新冢化工的产品质量的确是非常可信的,但价格上似乎高了一点点,大家都是小本买卖,对成本还是挺介意的,如果新冢化工能够在价格上作出一些让步,他们非常愿意与新冢化工进行合作。
  在这个时候,花谷三郎了解到,法国马蒙公司等企业都已经开始向市场推出基于石墨烯的产品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石墨烯的供应,而且数量十分可观。生产石墨烯的这个圈子总共也没有几家企业,马蒙公司是从哪里得到了原料,花谷三郎岂能不知?
  石墨烯的价格是以克为单位计算的,即使每克产品的利润是1美元,1公斤也能达到1000美元。从马蒙公司销售的产品来分析,他们每天的石墨烯消耗量在2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光马蒙公司一天就给大秦集团贡献了不少于2万美元的利润。而事实上,每克产品1美元利润,只是一个最低的估计,按吉田源的计算,如果大秦集团的石墨烯售价是18美元,则每克的利润将达到10美元。
  花谷三郎似乎能够看到,无数绿油油的钞票正像潮水一样涌向中国,流进秦海的腰包,而秦海的腰也随之不断地膨胀起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写满了“财大气粗”的字样。
  不行,绝对不能让大秦集团获得超额利润。
  花谷三郎这样想着,也就迅速地付诸行动了。他让森冈嘉纪修订了报价单,把每克的价格从19.6美元下降到18美元,随后又降到了17美元、16美元……然而这种降价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效果,那些欧洲的大客户依然是一口咬住,认为新冢化工的产品价格偏高,啥时候能报个良心价出来,大家再谈也不迟。
  森冈嘉纪弄不清楚对方到底是真的嫌价钱太高,还是在玩一套欲擒故纵的心理游戏。他刻意地把降价的速度放慢,想给对方制造出一种自己不会妥协的假像。可是事实证明,他想得太多了,人家根本就不是在跟他玩什么战术,人家就是嫌价钱太高了。
  这边迟迟无法打动客户,那头生产装置却没闲着,以每天200公斤的速度在不断地进行着生产。1克石墨烯的成本是14.5美元,200公斤差不多就是300万美元。仅仅半个月时间,积压下来的石墨烯就已经占用了近5000万美元的成本,这可让花谷三郎抓了瞎了。
  以新冢化工的资本,当然不至于让价值5000万美元的积压产品拖垮了,但森冈嘉纪那边一点突破的迹象都没有,再这样生产下去,就相当于把钱往水里扔了。如果要把生产装置停下来,前面投入的原料就全报废了,未来如果要再启动装置,还要额外付出一笔清理残余物的支出,里里外外也得好几百万美元。
  生产出来的石墨烯积压下来,毕竟还是有价值的产品,未来只要卖出去,就能够把钱赚回来。这种因为停止生产而带来的损失,是白白扔掉的,与生产中的消耗完全不是一回事。考虑到这一点,花谷三郎又难以下决心停机了。
  万般无奈之下,花谷三郎告诉森冈嘉纪:再降价,一直降到新冢化工的成本线为止。现在森冈嘉纪在向各家客户宣布的,就是这个价格。
  “森冈先生,像这种1美元、2美元的降价,就不必浪费大家的时间了。石墨烯是一种新产品,这不假。作为新产品,当然是应当有比较高的利润的,这一点我们也能理解。不过,贵公司把价格提到这样的水平,未免太过于贪心了,你们敢说你们每克的生产成本高于5美元吗?”尼科尔在电话那头拖着长腔批评道。
  “什么,每克5美元!”森冈嘉纪脸都憋红了,“这怎么可能,你们怎么能这样估计我们的成本?”
  “难道不是吗?”尼科尔理直气壮地说道,马蒙公司现在每天要从大秦集团购入20多公斤的石墨烯,最终的成交价也就是每克5美元。虽然马蒙公司也拿出一些专利技术让渡给大秦集团,作为交换条件,但这并不能否认大秦集团的石墨烯价格就是这么低。大秦集团当然不是活雷锋,不可能赔本卖东西,所以他们的生产成本一定是在5美元以下的。
  大秦集团能够做到的事情,难道新冢化工做不到吗?作为一家有五六十年历史的老牌化工企业,你能说你的成本控制能力比大秦集团还差?
  好吧,就算大秦集团手里拥有更先进的专利,成本的确比你们更低一些,你们如果连奋起直追的勇气都没有,又凭什么跑来向我们推销你们的产品呢?
  尼科尔认为自己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新冢化工报出14美元的价格,要么是心太黑,想赚大钱,要么就是本事太差,根本不具备玩石墨烯的资格,不管是哪种,都不妨碍尼科尔向森冈嘉纪说硬话。
  “尼科尔先生,我们双方是多年的老朋友了,马蒙公司一直都是我们新冢化工的老客户,我们的合作一向非常愉快。在石墨烯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希望你们也拿出一些诚意来,共同讨论一下合作的方式。”森冈嘉纪强压着心中的恼火,向尼科尔说道。
  尼科尔道:“森冈先生,我们的诚意也是非常明白的,你们的报价如果不能降到5美元以下,我们是不会考虑采购贵公司产品的。”
  “你过去可不是这样跟我说的。”森冈嘉纪说道。
  “过去……嗯,那时候我们不了解石墨烯的成本,而且我们也没有表示过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我们的承诺只是……在合理的价格之下,优先采用新冢化工的产品。我们现在理解的合理价格就是……不超过5美元。”尼科尔吞吞吐吐地说道。
  所谓不了解成本,当然只是一种托辞,马蒙公司早就得到了大秦集团的报价单,知道大秦集团能够以5美元的价格向他们供货。但尼科尔非常聪明地没有把这条信息告诉森冈嘉纪,目的就是让新冢化工尽快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从而对大秦集团形成竞争压力,避免大秦集团因为拥有垄断地位而肆意涨价。
  现在新冢化工的生产装置已经投产了,这个世界上拥有了第二家能够生产石墨烯的企业,在这个时候,尼科尔就没有必要再捂着大秦集团的价格不吭声了。他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把这个价格透露出来,让新冢化工和大秦集团去对着咬吧。
  尼科尔的大实话,落到森冈嘉纪的耳朵里就变了味了。森冈嘉纪用手捂着话筒,对花谷三郎和吉田源说道:“尼科尔说,他们只能接受5美元以下的价格,并且说我们的成本肯定是在5美元以下的。”
  “这完全不可能!”吉田源跳了起来,“我们即使改进了工艺,成本也只能降到8美元以下,而中国人要想把成本降到5美元以下,除非把现有的装置扩大10倍。尼科尔一定是在使诈,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存在5美元以下的石墨烯!”
  听到吉田源如此信誓旦旦的断言,森冈嘉纪也有了底气,他对着电话说道:“尼科尔先生,作为老朋友,我对你这种压价的行为表示遗憾。你口口声声说石墨烯的成本在5美元以下,我敢这样说,你如果能够找到5美元的石墨烯,不管有多少,我们都愿意购入。”
  “你确信?”尼科尔打了个哈哈,“森冈先生,你敢和我签一个协议吗?”
第六百八十章
可怕的对手
  森冈嘉纪说的是一句气话,但尼科尔的回复却明显没有收敛的意思,而是跟着叫起板来了。森冈嘉纪也是生意场上混过多年的人,岂能听不出这其中的意思。对方敢这样说,莫非他真的能够找到5美元以下的石墨烯?
  “尼科尔先生,你是说,你们目前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的石墨烯,价格在每克5美元以下?”森冈嘉纪把声音压低了一点,问道。其实他倒不是要瞒着什么人,只是用这样的语调来表示这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询问。
  “是的,中国大秦集团向我们销售的石墨烯,供货价格是每克5美元。”尼科尔正式地向森冈嘉纪通报道。
  “确定吗?”森冈嘉纪完全不敢相信,但此前尼科尔的表现又让他觉得此言不虚。
  尼科尔也懒得再和森冈嘉纪罗索了,他哼了一声,道:“我以我的人格向你保证,这个价格的确是大秦集团的供货价。而且据我所知,他们向另外几家企业的供货价也在这个水平上下。”
  说完这些,尼科尔便把电话撂下了,他知道新冢化工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等到他们有能力把供货价格降到这个水平的时候,森冈嘉纪肯定还会再和他联系的。至于在降价之前,他可不想再听什么废话。
  森冈嘉纪傻了,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话筒放回座机的,他看着花谷三郎,好半天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5美元?”花谷三郎扭头看着吉田源,刚才电话里尼科尔的话他也听见了,话说到这个程度,再去怀疑对方是在使诈,已经没什么意思了。
  “中国人在搞倾销!”吉田源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个理由,“为了独占这个市场,他们在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这个可能性不大吧?”森冈嘉纪摇了摇头,“他们没有这个必要,其实以每克8美元或者10美元的价格,他们已经能够把我们堵在市场之外了,没必要赔钱促销。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的生产成本的确低于5美元。吉田君,你能不能猜出来,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除非……”吉田源嘴唇动了,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
  “董事长,这是刚刚找到的一条消息。”花谷三郎的秘书走了进来,递过一张打印纸。新冢化工有自己的情报部门,随时追踪全球各种与自己有关的情报。一般的情报,他们会以汇编的方式提交给各位高管和相关职能部门。而特别重要的情报,就会像现在这样,迅速地直接报送到花谷三郎的面前。
  “是中国国家电视台刚刚播出的新闻……”花谷三郎看了一眼打印纸上的标题,说道,“新闻上说,由大秦集团投资22亿人民币,相当于2.65亿美元建设的安河省岑州碳素材料厂,经过两个月满负荷的试生产,日前宣布正式投产,有关官员参加了投产庆典。这家碳素材料厂的主要产品是石墨烯,采用了气相沉积法工艺,日产……1500公斤!”
  “嘶……”吉田源捂着腮帮子,直接栽倒在凳子上了。一次性投入2.65亿美元,直接形成日产1500公斤的产能,这是何其疯狂的一种作为啊,可这个秦海居然就真的做出来了。
  2.65亿美元,即便对于新冢化工来说,也是一笔了不起的投资。这倒不是说新冢化工没有进行过这样大的投资,事实上,一家大型乙烯厂,或者其他的一些化工装置,投入5亿、10亿美元也并不奇怪。
  关键在于,石墨烯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正常情况下,一家企业应当会先建设一套小规模或者中等规模的装置,比如日产100公斤,或者200公斤,试探一下市场的需求。如果市场需求小于这个数量,那么由于前期投资少,企业也不会背上太多的负担。如果市场需求大,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也有饥饿营销的效果,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利润。
  新冢化工就是这样考虑的,所以吉田源改造的第一套设备,正是日产200公斤的规模。在之前,吉田源从王晓晨那里听说大秦集团只准备形成日产5公斤的产能,后来根据客户那边的反馈,又猜测大秦集团可能会建设一套200公斤左右的装置。吉田源也是根据这个生产规模来揣测大秦集团的石墨烯成本的。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海居然敢于一下子砸进去近3亿美元,搞出了一套日产1500公斤的装置。
  难道他就不担心产能过剩吗?
  吉田源不知道,秦海对于石墨烯的市场是有着充分信心的,因为他了解石墨烯的性能和应用范围,知道一旦价格降下来,石墨烯能够用在多少领域中,这些领域对于石墨烯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完全能够消化掉日产1500公斤的产能。
  秦海开放石墨烯的研究,招揽全球的技术人员到红泽去研究石墨烯的应用,也是在为拓展石墨烯市场做准备。像马蒙公司这样的企业,在正常情况下,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关注到石墨烯的影响,并且开发出基于石墨烯的新产品。而在秦海的推动下,这个过程只花了三个月时间,现在马蒙公司用石墨烯为原材料生产的各种专用薄膜风靡了整个欧美市场,每天20公斤的石墨烯供应已经有点不够用了,正在积极联系大秦集团,要求增加供应量呢。
  大秦集团悄无声息地建了一套日产1500公斤的装置,瞒住了包括新冢化工在内的同行。等到这个消息最终曝光的时候,人家已经偷偷摸摸地满负荷生产了两个月,至于说这两个月是什么试生产,这简直就是侮辱大家的智商。谁家的装置在试生产的时候就开满负荷的,照着每克石墨烯5美元的成本计算,满负荷生产一天就是750万美元的投入,有这么大胆的“试生产”吗?
  说穿了,不就是掩耳盗铃吗?偏偏新冢化工就没有听到铃声,还喜滋滋地想和人家打价格战呢。
  人家的工艺比你的好,生产装置的规模是你的7倍,你拿什么去打价格战?
  “董事长,我们该怎么办?”森冈嘉纪看着花谷三郎,似哭非笑地问道。
  “把生产线停下来……”花谷三郎咬牙切齿地下令道,“再生产下去,我们就会被中国人拖死了!”
  秘书马上去传达命令了,花谷三郎又转头对森冈嘉纪说道:“咱们的产品已经没法竞争了,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尽量地止损。森冈君,你再和各家客户联系一下,就说咱们的石墨烯按照……每克5美元供货。”
  “也只能如此了。”森冈嘉纪叹了口气,14.5美元的成本,按5美元的价格销售,每一克就要损失将近10美元。可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仓库里积压下来的石墨烯,最终肯定是要贬值销售的,此时不卖,将来也不可能再卖出更好的价格。
  “吉田君,你认为我们还有继续生产石墨烯的必要吗?”花谷三郎又对吉田源问道。
  吉田源点了点头,道:“是的,除非我们真的要放弃这个市场。石墨烯在未来必定是一种重要的原料,除了纯石墨烯之外,还会有各种改性产品出现,我们不可能把这些产品的机会都放弃。董事长请放心,我会带领我的手下,努力改进工艺,把成本降到和中国人相当的水平的。”
  “你去做吧。”花谷三郎艰难地说道,他知道吉田源的意见是正确的,新冢化工即使现在无法与大秦集团在石墨烯上进行竞争,未来它也是不可能放弃石墨烯这个市场的。这种产品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途,作为一家在碳素化工方面有着雄厚实力的企业,怎么可能不进入石墨烯这个市场呢?
  千不该万不该,就是此前太过于心急了,没有料到对手会有如此大的手笔,一下子就把自己从门里挤到了门外。如果像吉田源要求的那样,能够给他更多的一些时间,让他把生产工艺充分优化,把成本降到更低的水平,新冢化工是不可能在大秦集团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处理掉积压的产品,然后给吉田源以更多的时间,让他破解成本的难题。至于在这段时间里大秦集团能够攫取多少利润,花谷三郎不愿意去想了,这不是他能改变的事情。
  “秦海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花谷三郎拿着那张情报纸,喃喃地说道。
  森冈嘉纪道:“如果我们不能把大秦集团遏制住,不出10年,它就会在我们占优势的市场上,对我们进行挑战。”
  “是啊,要遏制大秦集团,必须掌握石墨烯的技术,还要赢得客户的信赖,至于如何做到这些,森冈君、吉田君,就拜托你们二位了。”
  花谷三郎向两名属下深深地鞠了一躬,森冈嘉纪和吉田源赶紧起身还礼,好一个悲壮肃穆的场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