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16

  由于效益不佳,青锋厂已经有两年没有给职工发双过半奖了,今年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大家都以为双过半奖再次泡了汤,谁知道宁中英一上台,居然把这事又提了起来,答应给大家补发这笔奖金。
  与报销医药费相比,工人们当然更愿意拿到奖金。从道理上说,医药费是企业欠工人的债务,什么时候都赖不掉的。而奖金则是拿到手才算,错过了就没有了。20块钱的奖金不算是高额,但对于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奖金是啥样的职工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好兆头,说明那个红红火火的青锋厂又要重现了。
  “大家好好干,保证质量。只要咱们的产品质量有保障,销售势头好,以后发奖金的机会还多着呢。”宁中英笑呵呵地补充着项纪勇的承诺。
  “太好了,我们就知道,有宁厂长坐阵,咱们青锋厂就大有希望!”众工人全都喜滋滋地恭维着宁中英。
  几天来一直跟在宁中英屁股后面的秦海对于这样的场景已经习惯了,他在心里暗暗感慨,宁中英的气场实在是太足了,走到什么地方去都能够震倒一片。中层干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炸刺。在车间里,宁中英随便对哪个工人笑一笑,都能换来对方的满面春风,那种尊重之意完全是由衷而发的。
  “走吧,咱们去其他地方看看。”宁中英向几个工人点了点头,然后带着项纪勇、秦海转身离去。
  一行人走出铸造车间,来到一处树荫下站定。宁中英从兜里掏出烟盒,取出两支烟,一支递给项纪勇,另一支叼到了自己的嘴上。项纪勇接过烟,并不急于叼上,而是拿出打火机,先给宁中英点上了烟,然后礼节性地看了看秦海,问道:“小秦不抽烟吗?”
  “他不抽。”宁中英替秦海作出了回答,然后又点评道:“不抽烟也好,现在广播里不天天都在说抽烟的危害吗?”
  “嗯嗯,我老婆也老劝我戒烟,抽了一辈子,哪戒得了呢。”项纪勇附和着宁中英的话,同时给自己点着了烟。
  两杆老烟枪站在树下吞云吐雾了一小会,宁中英转头对秦海说道:“小秦,跟我当了几天联络员,有什么感受啊?”
  秦海揉了揉手腕子,说道:“记了两本子的材料,别的收获没有,手腕子粗了一圈。”
  原来,这几天宁中英一直都在各科室和各车间转悠,几乎和每个干部、工人都聊过天。对于有些人,宁中英问得非常仔细,从对方所做的工作内容,到对方对青锋厂目前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事无巨细,全都要涉及到。
  秦海作为宁中英的联络员,在宁中英做这些调研的时候,始终跟在他的身边,替宁中英做着记录。100页一本的笔记本,他整整用掉了两本,粗略算下来,写了有一两万字了。每到记笔记记得手抽筋的时候,秦海就格外怀念前世所用的笔记本电脑,如果有那么一个神器,记东西就方便多了。
  听到秦海的抱怨,宁中英呵呵笑道:“让你记东西,是为了锻炼你。你不了解青锋厂的情况,怎么能够当好我的联络员呢?”
  “宁厂长,我有一事不明,一直想问问您。”秦海说道。
  “你问吧。”宁中英道。
  “啥叫联络员啊?”秦海道。
  宁中英不假思索地答道:“联络员嘛,就是替我传话跑腿的人,我不在场的时候,你说话就可以代表我。这样说吧,如果我不在这里,你叫项厂长往东,他不敢往西。”
  项纪勇现在已经被提拔为副厂长,但在宁中英面前,还是属于被调侃的对象。秦海看了看项纪勇,笑道:“宁厂长这是给我拉仇恨呢,我一个小屁工人,哪敢让项厂长往东往西啊。”
  项纪勇正色道:“小秦,你这样想就错了。柴市长和宁厂长都是非常看好你的,有意培养你当宁厂长的接班人,你可别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接班人……”秦海做出一副牙痛的样子,说道:“两位厂长,你们别拿我开心了。宁厂长要选接班人,肯定也轮不到我,我才来厂里几天?县里让项厂长当副厂长,这不摆明了是当接班人的意思吗?”
  项纪勇道:“我有多少斤两,我自己知道。当个生产副厂长,我可能合格,但要当正厂长,我的能力有限,而且未来也没有发展余地了。这一点,宁厂长早就说过我,我心服口服,绝无虚言。”
  “术业有专攻,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厂长的。”宁中英道,“像韦宝林,当个办公室主任很称职,但当厂长就完蛋了,不但毁了一个厂,而且还毁了他自己。老项也是如此,管生产他内行,但要涉及到经营、人事这些事情,他不灵。”
  “我更不灵了……”秦海小声地嘀咕道。
  “这事先不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给我当好助手。”宁中英道,他不愿意再多谈这个话题,因为过早地讨论这样的问题,有可能会让秦海感到自我膨胀。他把话题引回到开头,对秦海问道:“小秦,你记录了这么多东西,有什么心得体会没有?”
  秦海知道这是宁中英在考校自己,于是沉了沉,答道:“有一点粗浅的体会。”
  “说说看。”宁中英道。
  秦海道:“首先,我觉得咱们青锋厂很有希望。一来,是因为青锋厂的设备条件不错,工人素质很高,能够承担一些复杂的业务。二来,大多数职工对青锋厂很有感情,有一种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临危之时,士气是最重要的,而青锋厂的士气犹存,因此大有希望。”
  “你看呢?”宁中英转头向项纪勇问道。
  项纪勇佩服地点点头,道:“我觉得小秦总结得很好,有些话我也想到了,就是不如小秦说得那样好。”
  “嗯,小秦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宁中英道,“小秦,接着说。你刚说了首先,是不是还有其次呢?”
  秦海点头道:“是的,其次,我感觉青锋厂危机四伏,必须另辟蹊径,否则前景堪忧。”
  宁中英深吸了一口烟,又缓缓地把烟吐出来,吐得周围云雾缭绕。待烟雾略微散去几分,他才说道:“你说得这样耸人听闻,有什么根据吗?”
  秦海道:“根据从供销科、仓库和车间一线得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发现,我们厂的产品的确存在结构老化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要让青锋厂走出困境,必须找到新产品,或者说,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你这个说法,不是跟韦宝林一个腔调吗?”项纪勇有些恼火地指责道。
  秦海笑道:“其实我挺同情韦宝林的,他的想法并没有什么错误,错的只是眼高手低,很多想法能够提出来,却无法实现,所以才最终成了笑柄。就比较旋耕刀片这件事,这个产品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他解决不了产品质量的问题,才导致了刀片的滞销。当然,他不积极从技术上去想办法,遇难则退,最后落到这样一个下场,也是源于他的性格缺陷了。”
  “看不出来,你还挺替韦宝林说话的。”宁中英笑道,“韦宝林应当把你带去当办公室主任才对,带个翟建国去,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第六十一章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大家玩笑开过,宁中英又对秦海问道:“小秦,你是个懂技术的人,你觉得我们下一步能够做点什么新产品出来,让青锋厂摆脱困局?”
  “旋耕刀片能算吗?”秦海问道。
  宁中英的脸色阴了下来,他缓缓地摇摇头道:“不能算了。”
  “什么意思?”秦海一惊。宁中英复出之后,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动旋耕刀片堆焊工艺的开发,现在堆焊自动夹具已经制造出来,刀片的后期处理进展顺利,全厂职工都认为旋耕刀片能够成为青锋厂的一项主打产品,最起码能够保证青锋厂今年达到止亏的目标。可是宁中英却突然说出这样悲观的话,原因何在呢?
  “昨天老萧从红泽回来,带回来一个坏消息。”项纪勇替宁中英解释道,“省农资公司答应接收我们这2万片库存刀片,但后续不再订货了。”
  “为什么?”秦海奇怪地问道,“咱们什么地方得罪他们了?比如说……忘了给他们意思意思?”
  秦海对于时下的社会风气还是有所了解的,要求人办事,多少都得“意思”一下。当年的人胆量和胃口都不算大,一壶茶油、几斤白糖,都可以表示“意思”。他不知道萧东平是否忽略了这些礼节,但以他的猜想,像萧东平这样的老供销,应当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项纪勇道:“不是的,老萧和农资公司那边的关系处得不错,该表示的感谢,也都已经表示了。农资公司那边也尽了力,省里的市场不够大,他们还专门和东北那边的大农场联系过,也推销出去了一些,但要消化掉这2万片刀片,还有不小的难度。”
  宁中英见秦海还是不太理解,又补充道:“现在各地的情况都差不多,农机企业半死不活,所以各省都要保自己的企业,不愿意从其他省份进货。咱们的刀片虽然质量上已经不亚于外省的一些大厂,比那些小厂更是强出一大截,但地方保护主义这个东西,你是拿它没办法的。”
  “我明白了。”秦海点点头。他实在是忽略了这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当年的全国市场是相互割裂的,每个省市都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远甚于后世的国际贸易壁垒。
  在当时,如果某种商品属于紧俏商品,那么各地就会严格限制本地企业向外地销售,同时派出采购人员到外地市场去抢购。反之,如果一种商品相对过剩,那么各地就会限制外省市的企业到本地来推销商品,把有限的本地市场都留给自己的企业。
  那时候,地方保护之残酷,是后世的人难以想象的。一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紧俏物资不外流,不惜动用民兵、警察,荷枪实弹地在省界值勤,遇到运载紧俏物资的车辆,不容分说就直接扣留下来。那些看中省际间物资差价的“倒爷”们为了能够躲过检查,往往要雇佣省界附近的农民,走偏僻小道过境,其行为简直与走私相仿。
  前一段时间青锋厂的旋耕刀片滞销,实在是因为产品质量太过低劣,而省里那些旋耕机的用户大多是国营农场,有很强的游说能力,所以农资公司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逼迫他们接受青锋厂的产品。但凡青锋厂的产品稍微能上得了台面,他们也能享受一把地方保护的待遇了。
  “这么说,咱们的刀片就没希望了?”秦海问道。
  宁中英道:“这种事,讲究个事在人为。对了,小秦,你上次在车上跟我说的那个什么工兵锹,现在是什么情况?”
  “这事还在联系,要等部队那边确定下来,我们这边才能启动呢。”秦海解释道。
  宁中英道:“这几天宁默天天往外跑,说是帮你联系什么钢铁厂的事情,是怎么回事?”
  秦海道:“给部队做的工兵锹,需要使用特种合金钢,我想借用平苑钢铁厂闲置的那些炼钢设备来冶炼。您放心,炼钢的事情由我们来做,机加工的事情会包给咱们青锋厂。如果业务做起来,单子肯定不会小。”
  “乌烟瘴气!有这精力放到工作中来多好!”宁中英佯作嗔怒地评论道。
  宁中英知道这桩业务是秦海的私活,其中儿子宁默也有一份。他并不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对于秦海、宁默的这种作为,他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并不横加制止。当然,如果秦海、宁默走得太远,碰到了法律或者政策的边线,老爷子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项纪勇对于工兵锹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因为事情涉及到了宁默,所以他也不便多说什么。他拉回话头,说道:“宁厂长,旋耕刀片这件事,你有什么打算?”
  宁中英道:“我昨天晚上想了一下,这件事恐怕还得我出马才行,萧东平搞点小打小闹可以,碰到大事就没主意了。”
  “这可太好了!”项纪勇像是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了笑意,“我和老萧昨天还在商量,说能不能求你出马呢。金陵、浦江那边的几家大农机厂,如果愿意接受咱们的刀片,咱们可就真的活了。”
  “你们啊!”宁中英用手指着项纪勇,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神情,但心里却有几分得意。他在任期间能够使青锋厂持续保持盈利,靠的不仅仅是在厂子里的权威,还有遍布全国的各种关系。项纪勇说的金陵、浦江等地的几家大农机厂,厂长都是宁中英的好朋友。这几家厂子是生产旋耕机的,并不生产刀片。如果青锋厂能够与它们搭上线,让它们推荐自己的用户使用青锋厂的刀片,那么能够产生的销售效果可是非常显著的。
  宁中英在听萧东平汇报省农资公司的情况时,就已经想到了这一步。作为厂长,他亲自出门去推销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只是没想到退隐两年之后,他这么快就要重操旧业了。
  “小秦,你准备一下,明天跟我出差。”宁中英对秦海吩咐道。
  “为什么是我呀?”秦海不解地问道,“难道不是萧科长跟你去吗?”
  “不用那么多人。”宁中英答道。
  “我也是人……”秦海再次郁闷了。
  不管秦海心里怎么想,宁中英点了他的将,他就只能跟着去了。他其实心里一直在惦记着工兵锹的事情,岳国阳那边一直都没有给他答复,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离开省军区之前,岳国阳除了借给他一辆吉普车,还拨了2000块钱作为预付款。钱他已经花了一些,吉普车也开着到处得瑟了一番,如果最后事情办不成,他可不知道该如何回去向岳国阳交代了。
  向宁默、喻海涛、苗磊等三人反复叮嘱了一些事情之后,秦海终于还是随着宁中英出发了。他们先坐汽车,再坐火车,还换乘了一趟江轮,然后到达了金陵市。
  金陵农机厂的厂长吴桂山是宁中英的朋友,听说宁中英到了金陵,他马上派了一辆小轿车去把宁中英和秦海一起接到了厂里。宁中英从小车里出来,脚还没沾着地,吴桂山就哈哈笑着上前拉住了他的胳膊,说道:“哈哈,老宁,你这个老家伙,不是退居二线了吗?怎么你这胡汉三又回来了?”
  “胡汉三又回来了”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一个典故,老一辈人都喜欢引用这样的典故,丝毫不忌讳所指的人物是个大大的反派。在秦海看来,宁中英和胡汉三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有点枭雄气质。
  宁中英把青锋厂的事情简单地向吴桂山说了一遍,吴桂山深有感触,点头不迭地说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市政府还算聪明,让他们看中的明白人先当常务副厂长,我这个糊涂人依旧当厂长。结果,明白人干了一年,糊涂事干了一大堆,现在被市政府调走,祸害别的厂子去了。这金陵农机厂,还是照旧留给我这个糊涂人糊涂地管着。”
  “古人说,难得糊涂嘛。”宁中英哈哈笑道。
  “没错没错,难得糊涂。”吴桂山道,“走,小食堂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咱们先吃饭,边吃边聊。对了,今天要庆祝你老宁重新出山,咱们不醉不休。”
  宁中英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与吴桂山边说笑,边往小食堂的方向走。
  早有金陵厂的中层干部凑上前来,先问过秦海的姓名、职务,然后邀请秦海随同领导一并前往小食堂。秦海不知道宁中英与吴桂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交情,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便采取多听少言的策略,只与对方聊些风土人情,并不涉及到业务上的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