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451

  落榜者之一的屈寿林得到消息之后,直接就跑到系主任高辛未的办公室拍桌子去了。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更应该到京城去拍桌子,因为这事和高辛未真没啥关系。可上海离京城不是太远吗?再说,他其实真不是特别在乎自己的申请能不能获得通过,他郁闷的是别人的通过了,自己却落榜了,这让他在系里如何有面子?找系主任拍一通桌子,也是挽回面子的一种方法。
  “老屈,你别急,这中间肯定出了什么岔子。”
  高辛未赶紧进行着安抚。在他心里,多少也能猜出屈寿林落榜的原因。这老爷子过去的确是个牛人,但最近几年有点不着调了,基本上就是靠吃老本混日子。自己不做科研,没事就在别人的成果上挂个名字,而且排名还不能太靠后,否则他就翻脸。这一次,他申请的课题实在没多少技术含量,有些思路还是来自于50年代的理论,到现在早就过时了。原来指望着重装办那边的人会看在他的名气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看来人家没给这个面子,也难怪老屈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那个王宏泰,搞的什么钉触媒,怎么就通过初审了?这完全就是标新立异的东西嘛,国家经委那些人,到底懂不懂化工啊!”屈寿林骂骂咧咧地嚷道。
第三百三十五章
给你50万
  得知屈寿林被淘汰,而自己却进入了第二轮,王宏泰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果,因为他所研究的课题是前沿的,他做的工作也是扎实的,而屈寿林却恰恰相反。屈寿林被淘汰,说明招标办公室的专家是懂行的,同时也是公正的。但另一方面,王宏泰也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大牛被淘汰了,他这个小人物却入围了,实在是压力山大啊。
  整个交大入围的有十几个项目,除了化工系之外,机械系、电子系等也都有入围项目。交大派出科技处长当领队,领着这十几个入围项目的负责人来到了京城,参加第二轮的答辩。在整个队伍中,王宏泰是最年轻的一个,他能够感觉得到众人看向他的目光中包含着各种情绪:诧异、不屑、嫉妒、欣赏……
  走进答辩场的时候,王宏泰一眼就认出了坐在主席位置上的吴仕灿,这让他明白了自己入围的原因。尽管吴仕灿并不认识他,他却是认识吴仕灿的,知道吴仕灿是化工领域的权威人物,学识渊博、思想开放,而且为人正直,真正配得上德高望重这四个字。
  答辩一开始,吴仕灿便直入主题,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些工艺中最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王宏泰过去曾经研究过的,有些则超出了他已知的范畴。幸亏他在这个领域里已经积累了好几年,即便是没有准备过的问题,他经过思索之后,也能给出一个大致靠谱的回答。从吴仕灿的反应来看,他知道自己的回答是能够让对方满意的。
  这场答辩,持续了足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王宏泰出了一身透汗,心里却感觉到了久违的酣畅淋漓。两年多了,他第一次遇到真正懂得他所研究内容的人,对方的问题问得非常专业,很多时候还能够给他以新的启示,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一瞬间想到无数新的思路。他甚至感觉到,这一次的京城之行,哪怕不能通过终审,无法得到基金的资助,他也不虚此行了。
  “你有这么多的想法,仅仅依靠8万元的资金支持,能够把实验做出来吗?”
  在完成了学术考核之后,吴仕灿向王宏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听到这个问题,王宏泰脸上露出了一些羞惭之色,讷讷地说道:“我也知道8万元是不够的,不过,我毕竟只是一个讲师……”
  “讲师怎么了?”坐在吴仕灿旁边的一个年轻人笑着向他问道。年轻人的面前摆着一个姓名牌,写着他的名字:冯啸辰。王宏泰没听说过这个名字,看对方的年龄,没准是个实习生啥的,不过,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想必都是有权决定他申请成败的人,王宏泰是必须重视的。
  “冯老师,我们系这次申请基金课题的都是教授,他们申请的经费从10万到20万不等。我一个讲师如果申请超过10万,系里肯定不会允许的。”王宏泰解释道。他不知道冯啸辰的身份,想着以老师相称总是不会错的。
  冯啸辰笑着向吴仕灿问道:“吴处长,还有这样的规矩,讲师申请课题的预算必须比教授少?”
  吴仕灿摇摇头道:“我没听说过这样的规矩。”
  “这也不是规矩吧,只是惯例。”王宏泰道,“如果我申请的金额太高了,会被人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
  “课题内容不同,所需要的经费也不同,这和职称没啥关系。”冯啸辰道,“王老师,如果不考虑那些所谓的惯例,你觉得申请多少经费是最合适的。”
  王宏泰一愣,随即想了想,说道:“如果有15万左右……”
  “远远不够。”吴仕灿摇了摇头,“就你刚才跟我说的那些想法,有些可以在实验室里完成,有些需要到化肥厂去进行实验。化肥厂那边,我们可以帮你打个招呼,让他们配合你的研究,不过必要的一些材料费,还有耽误了人家生产的一些补偿,都是不可避免的,15万够吗?”
  “这……”王宏泰瞠目结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申请项目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申请者漫天要价,评审者坐地还钱。一些专家知道其中的规矩,申请的时候往往会把费用报高一些,以便让评审者能够有砍价的余地,这种做法还有一个顺口溜,叫做“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1)”。
  可如今听这二位评审官的意思,好像是觉得自己报的费用太低了,在怂恿自己多报一些呢。难道是他们的钱太多花不完,希望我们替他们多花一些吗?好像也不对,系里的成教授比自己早一些参加答辩,出来以后说经费被砍了30%,原来报的是20万,现在只剩下14万,显然对方把钱捏得很紧,并非大手大脚。那么,为什么到自己这里的时候,对方居然会这样说话呢?
  “吴教授,您的意思是……”王宏泰看着吴仕灿,迟疑着问道。
  冯啸辰忍不住了,笑着插话道:“王老师,咱们也别兜圈子了。这么说吧,如果我们给你50万,你能做出什么成果来?”
  “50万!”
  王宏泰原本是坐在吴仕灿和冯啸辰对面的,闻言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他的脑子里嗡嗡作响,站起来之后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好一会,才尴尬地又坐了下去,说道:“冯老师,这怎么可能呢?50万,我从来也见过这么多钱啊。”
  “扑哧!”坐在一旁做记录的周梦诗笑出了声。这句后世挺出名的台词在当下还不为国人所知,但王宏泰那副傻样已经够让人觉得幽默的了。当然,这也怪不了王宏泰,冯啸辰刚才那个问题也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人家只是一个小小的讲师,你直接拿出50万往人家头上拍,人家能不被你拍傻吗?
  吴仕灿看了冯啸辰一眼,然后转回头,对王宏泰说道:“小王,冯处长并不是在跟你开玩笑。有关钌触媒工艺的问题,我前几天找几位化工界的老前辈探讨过,大家都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让人兴奋的成果。刚才我和你谈过,我感觉到你对这个问题的掌握非常深入,具备了主持这个课题的能力。我们国家目前还很穷,但不管多穷,都要拿出一些资金来支持前沿研究,你现在申请的这个课题,就是值得去做的一个方向。区区8万元的支持,对于这个课题来说太少了,我们讨论过,如果你有这个决心,我们可以拿出50万来支持你把这个课题做下去,做大,做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你只需要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
  “我吗?”
  王宏泰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眼睛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蒙上了一层轻雾。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要做到世界一流水平,谈何容易,但面对着这样沉甸甸的信任,自己还能畏缩吗?
  “吴教授,冯处长,如果你们信任我,我发誓,一定会拿出世界一流的成就来回报你们,不成功,便成仁!”王宏泰再次站起身来,攥紧一个拳头,发出了誓言。他想好了,如果基金会真的给了他50万的资助,他宁可拼出这条命,也一定要做出一些响当当的成果,让世人知道,基金会没有看错他,他能够对得起这份信任。
  吴仕灿微微地点点头,然后说道:“小王,你有这样的决心,我们很欣慰。不过,你应当知道,不是我们信任你,而是国家需要你。你做出来的成果,也不是回报我们,而是报效国家。”
  “我明白,吴教授,冯处长,你们就放心吧!”
  “好,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你可以退场了。”
  就这样,王宏泰忍着汹涌的激情走出了答辩会场,站在外面,对着刺眼的阳光,他有一种做梦一样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做科研了,他的肩上担起了一份责任。
  看到王宏泰那一副恍惚的神情,同来的同事们围上了他,纷纷地问道:
  “没事吧,小王,答辩顺利吗?”
  “是不是没通过,不要气馁……”
  “是经费被砍了吗,没关系,只要能够立项,就可以算是科研成果了……”
  “什么?经费追加了?50万!”
  当王宏泰向领队的科技处长报出自己获得的资助金额时,在场的众人都懵了,这是什么节奏,怎么经费还有追加的说法,而且王宏泰仅仅是区区一个讲师而已,怎么可能得到这么高额度的资助?
  难道基金会的领导脑子有问题,放着大牛教授不资助,却给这个小讲师这么多钱?
  难道这个王宏泰一贯都在扮猪吃虎,其实人家有很硬的背景,早就给他打点好了?
  难道他所申报的这个课题歪打正招,正好符合了某个评审委员的胃口?
  难道这个所谓的钌触媒真的是一个极有前景的方向,自己是不是也该向这个方向关注一下呢?
  各种人带着各种心态,开始想入非非了。
注释:
(1)“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是业内对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规则的形象描述。意思是说,部门往上报预算,不能实打实的去报,必须比实际高出一些,这叫“头戴三尺帽”;而“不怕砍一刀”,就是说在预算审批过程中,财政部或其它审批部门往往会在中间砍掉一部分,这时候多报出去的这部分预算就能顺利应付这样的腰斩。
第三百三十六章
推荐一个亲戚
  重装办的这一次招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观。一些业内大牛惨遭淘汰,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却获得到了资助。浙江省一家名叫“山研化工装备技术服务公司”的民营企业居然也拿到了一个课题,而且此事还登上了报纸,惹得许多在体制内不得志的科研人员心痒难耐。好几家业内响当当的研究院因为申请的课题水平太低,连一个项目都没有拿到,被各自的上级机关好一通批评,许多大腕都闹了个灰头土脸。
  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说情和抱怨让经委和重装办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吴仕灿更是焦头烂额,扬言要和他割袍断义的老朋友不下二十人,如果这种古老风俗没有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破掉的话,吴仕灿早就衣不蔽体了。当然,积极的影响也是有的,毕竟圈里的人都不傻,知道那些被淘汰的项目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被资助的项目有多大价值。许多人都意识到,重装办做事是认真的,也是公正的,除了那些不要脸的学阀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看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机制的。
  京城工业大学的金属材料专家蔡兴泉也参加了这次招标,他申请的“30万吨氨合成塔厚壁压力容器焊接工艺研究”课题获得了基金的资助。按照项目招标要求,他要在两年内完成SA508Cl3和15CrMo异种钢的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焊接接头回火脆性、焊后热处理规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许多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难度不小,同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接到项目资助的通知之后,蔡兴泉马上开始组建自己的课题组。他邀请了好几位系里的老师加盟,又组织了十几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助手。看着整理好的课题组名单,蔡兴泉总觉得还有一些欠缺,坐在办公室里,他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这时候,一名学生在门外通报道:“蔡老师,有人找您。”
  “哦,那就请他进来吧。”蔡兴泉收起名单,随口吩咐道。
  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笑呵呵地向蔡兴泉打着招呼:“蔡教授,您好,您还记得我吗?”
  “你是……”蔡兴泉愣了一下,旋即就想起来了,不由得站起身迎上前,一边与对方握手,一边笑着说道:“哦,你不是重装办的冯处长吗,今天怎么有空到工业大学来了,是有什么指示吗?”
  来访的正是冯啸辰,蔡兴泉去重装办答辩的时候与他见过面。因为冯啸辰显得很年轻,却已经是副处长,所以蔡兴泉对他有些印象。见冯啸辰到自己办公室来,蔡兴泉有些诧异,还以为对方是来检查工作的。
  冯啸辰与蔡兴泉握过手,在蔡兴泉的招呼下坐了下来,然后笑着解释道:“我今天是到你们科技处去联系工作的,主要是落实一下工业大学承接的几个项目的条件保障问题。刚从科技处出来,路过你们材料系,就专程过来拜访一下蔡教授了,蔡教授不会怪我太唐突吧?”
  “哪里哪里,我们随时都欢迎冯处长来检查工作呢。”蔡兴泉应道,心里却依然在嘀咕着,对方的来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到蔡教授这里来,主要是来了解一下蔡教授承接我们的课题有没有什么困难,看看我们重装办能够帮蔡教授提供点什么条件。此外嘛,就是有点私事,想请蔡教授帮忙。”冯啸辰笑呵呵地说道。
  “困难嘛,肯定会有不少的,不过目前课题研究还没有开始,也不好说需要重装办提供什么帮助,以后遇到具体困难了,我们肯定会去麻烦冯处长的。至于说冯处长说的私事,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如果是在我能力范围内的,肯定义不容辞。”
  蔡兴泉不明就里,只能敷衍着回答道。在他的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快,冯啸辰这种走后门的方式,实在是有些太嚣张了。自己刚刚接了重装办的课题,他就找上门来让自己帮忙解决私事,这个年轻人就如此不计较自己的小节吗?
  他嘴里说着义不容辞,心里却有另外的盘算。如果冯啸辰说的私事无伤大雅,不是什么特别原则性的问题,他出于与重装办第一次合作的考虑,也就顺手帮他解决了。但如果冯啸辰的要求太过分,他则非但不会帮忙,还得向重装办的领导反映一下,让重装办好好打击一下这种不正之风。
  冯啸辰像是没有听出蔡兴泉话里的不悦一般,自顾自地问道:“蔡教授,我记得您负责的课题是厚壁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问题,这种课题免不了需要做焊接实验吧?不知道您的课题组里,有没有合适的电焊工呢?”
  电焊工?
  蔡兴泉心中一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想到的欠缺是什么了。没错,要做厚壁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研究,他的课题组里的确需要一名技术过硬的电焊工。他自己和他的几个学生都是会用电焊的,但技术上只能说是勉强过关而已,算不上是熟练工。他要开发一种新的焊接工艺,实验过程中电焊工的技术非常重要,如果电焊工不能准确地领会工艺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他就无法判断焊接中出现的问题到底是理论上的缺陷,还是电焊工操作上的不足。
  他刚刚组建的课题组中,做理论研究的,做实验设计的,做结果分析的,都已经有了,偏偏就缺一名能够完成实验要求的优秀焊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冯处长提醒得太及时了,我们课题组里,的确是缺一名优秀的电焊工!”蔡兴泉高兴地说道,话一出口,他马上又感觉到了不对,冯啸辰并不是专门来向他提醒这件事的,而是来求他帮忙的,那就意味着……
  “我想向蔡教授推荐一个亲戚,不知可以了。”
  果然,冯啸辰的后一句话便让蔡兴泉感到为难了。
  “冯处长的亲戚是电焊工?”
  “是的。”
  “水平怎么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