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3/451

  挂名是一件小事,并不会影响到课题的进展。按照高辛未原来的想法,这个课题还是要交给王宏泰去做的,至少主要的工作应当由他来完成。因为别人对于钌触媒这个方向不太熟悉,而且屈寿林他们也根本没兴趣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钌触媒上来。重装办把课题安排下来,最终肯定要看到成果,不让王宏泰去做,还有谁能做出成果来呢?
  想归这样想,具体做的时候就出了变故。国家为这个课题下拨的一期经费是10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难免会让人心动。正巧,老教授吴荣根那边有个课题缺少了一点经费,数目不大,也就是几千块钱的样子。吴荣根脑子一转,便盯上钌触媒的经费了。据说这个项目的经费总额有50万,拿出几千块钱来支持一下自己,又有何妨呢?不管怎么说,自己也在课题组里挂了个名,名正则言顺啊。
  就这样,吴荣根把自己课题里买试剂的账,拿到钌触媒的课题里报销去了。董红英是个行政干部,不懂技术,也分不清哪种材料是用来做什么研究的。吴荣根既然是钌触媒课题组的副组长,自然有花钱的权力,他把单子递过来,董红英也就接了,很顺利地给他报了账。
  吴荣根得了便宜,难免会在同事面前感慨一番,大致是说王宏泰给大家办了一件好事,如果没有王宏泰弄来的钱,自己的实验就麻烦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的教授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哪能不上来沾沾光。不错,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些科研经费,可科研经费这种东西谁会嫌多呢?自己原来的经费不够,想出去参加个学术会议也拿不出钱来,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大课题,自己只是报一趟差旅费,区区千把块钱而已,小王还能不同意吗?想当年小王也是系里的学生,他就没花过自己的经费吗?
  接二连三地有人开单子要花钌触媒项目的钱,董红英自然要问问课题组长屈寿林的意见。屈寿林还是一个比较公正的人,看不惯这种随便揩油水的行为,他给课题组里的专家定了个规矩,每人花的钱不能超过一定的额度,否则自己必定会铁面无私,坚决不予签字。
  这样一来,第一期的10万元就名花有主了,在课题组里挂名的人都有一个额度,不能超支。落到王宏泰的名下,只剩下了不到1万元,这还是屈寿林努力给他争取下来的,以那些教授的愚见,能给他剩个三两千就不错了。
  高辛未是听说自己名下的研究生拿着票据去报钌触媒项目经费的时候,才听说了这件事。屈寿林没有直接把额度告诉他,而是通知了他名下的研究生。高辛未再一打听,才知道屈寿林等几个人已经自作主张,把课题的钱都给分了,有些钱甚至已经花出去了。得知此事之后,高辛未就知道不妙。王宏泰现在才来找他算账,实在是有些太后知后觉了。
  “小王,你别急,这事我也是刚刚听说……”高辛未关上办公室的门,硬拽着王宏泰坐下来,用难得的低声下气的口吻向他说道。
  发飚一般都是得站着发的,一旦坐下来,气势就弱了几分。王宏泰被高辛未按着坐下了,气焰也就没有刚才那样大了。他黑着脸,向高辛未问道:“高主任,这件事你说怎么办吧?这笔经费是重装办拨付下来专门用于钌触媒研究的,现在10万元只给我留了1万元,我想买一些实验材料都不行,这个课题还怎么做?”
  “这是系里工作上的失误。”高辛未很坦率地做出了检讨,接着又解释道:“课题经费,肯定是要以你为主的,因为钌触媒这个课题主要是由你申请下来的嘛,系里对你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过,屈教授、吴教授他们毕竟在课题组里挂了个名字,要说他们一分钱都不能动,也太不近人情了。”
  “是我求着他们挂名的吗?”王宏泰这回可真不客气了,“高主任,你摸摸良心说一句,谁稀罕他们挂名了?他们挂名就已经够过分了,还因为这个原因要分我的经费,这算什么道理?”
  高辛未道:“小王,你这样说也不对。屈教授他们挂个名字,对课题还是有帮助的嘛。你上次申请到市计算中心去做一个数值计算,要学校出具介绍信,如果不是看在屈教授的份上,学校会那么容易给你开出介绍信来吗?”
  “这……”王宏泰让高辛未给挤兑住了。学校的计算机不够用,他上次申请去市计算中心做一批计算,找学校开介绍信的时候,校办的确是看在屈寿林的面子上才同意开介绍信的,否则以他一个小小的讲师,还真难把介绍信开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大牛们在课题组里挂个名,的确有一些好处。可问题在于,为了这些好处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10万元的经费被分掉了9万多,这是一份介绍信能换来的吗?
  “当然了,我刚才也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不是说现在这个经费分配的方案是合理的。”高辛未也知道自己的理由站不住脚,他说道:“这件事,你不来找我,我也打算和屈教授他们商量一下的。钌触媒研究的经费是必须保证的,有多余的经费,再用来支持系里其他的课题。你说说看,一期研究里,你需要多少经费?”
  “我需要多少?”王宏泰看着高辛未,哭笑不得。这些经费都是自己的,重装办拨付经费的时候,也是进行过评估的,哪有什么多余?吴仕灿也是业内顶尖的牛人,在预算评估方面很有经验。他提出给王宏泰50万的经费,是因为他希望王宏泰做出来的成果需要有这么多的投入。当然,如果王宏泰愿意节省一点,也还是有些余地的。
  “一期经费的10万元,我可以贡献出2万来。”王宏泰咬了咬牙,对高辛未说道。
  “贡献2万?”高辛未摇摇头,“这太少了。如果只是2万元,没有什么意思嘛,系里各位老师手里都有一些经费,再紧张,也不至于缺这2万元。”
  “这和我没关系啊。”王宏泰道,“我列出的一期研究方案,至少要花8万元的经费。”
  “可是,你最早的申请报告上才列了8万元,现在怎么一开始就要花这么多钱?”高辛未质疑道。
  王宏泰道:“我原来的方案太保守了,在京城答辩的时候,重装办的吴教授和我讨论过研究方案,让我把思路再放开一些,要努力跟上国际潮流,所以才会增加了经费。”
  高辛未沉吟了片刻,说道:“依我看,你还是要努力控制一下研究的范围,不要好高骛远。跟上国际潮流是必要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这个课题,我们能够达到国外70年代末,或者70年代中期的水平,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哪能一下子就和国外齐头并进呢?你说是不是?”
  70年代中期……王宏泰觉得有些齿冷。自己这个课题就是追赶世界潮流的课题,如果只是达到国外7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个项目根本就没必要存在,因为70年代中期国外对于钌的催化作用的研究也只是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门槛,根本不存在什么需要去追赶的问题。
  吴仕灿他们所以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就是因为目前钌触媒的应用还很不成熟,现在开始研究,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抢到先手,甚至获得一些重要的专利技术。如果耽误了时间,别人把这个领域开发得很充分的时候,自己再进去,就没啥意义了,只能掏钱买人家的专利,重蹈在上一代合成氨工艺上的覆辙。
  这一点,其实王宏泰在此前也向高辛未介绍过,只是高辛未根本没放在心上罢了。现在听高辛未这样说,王宏泰也懒得再去争辩,他现在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到底化工系打算给自己留下多少钱。
  “2万元!”
  这是高辛未给王宏泰的答复。虽然屈寿林已经把用钱的额度分配下去了,但很多教授还来得及动用这笔钱。高辛未出面斡旋一下,帮王宏泰收回一部分还是可以的,但要想收回8万元,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我不同意!”王宏泰恨恨地说道,“系里可以动用这些钱,但只限于20%,余下的80%必须由我支配,否则我无法完成重装办交给的任务。”
  “好吧,这件事,等我拿到系办公会议上再讨论一下。现在呢,你还是先把工作开展起来再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嘛。”
  高辛未来了一个缓兵之计,把王宏泰给打发走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遇到了一些障碍
  高辛未答应先给自己解决2万元的经费,余下的经费等系办公会议讨论之后再决定,这个结果虽然不足以让王宏泰满意,但至于也算是有些进展了。王宏泰向高辛未撂了几句狠话,然后便接着找董红英送单子买材料去了。他不可能等到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才开始工作,这样一来耽误的时间就太多了。
  高辛未给董红英打了个招呼,董红英也就没有再跟王宏泰为难,把他的采购申请单送到了学校里。两星期之后,各种材料陆续采购回来了,王宏泰和几位研究方向比较接近的同事一起,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一时间也就顾不上再去找高辛未理论了。
  高辛未对这件事倒也算是比较重视的,虽然王宏泰没有催促他,他还是找屈寿林、吴荣根等人磋商了一次,讨论是否要给王宏泰增加一些经费额度。屈寿林等人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重装办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看走眼了,钌触媒这个题目,在国外也就是刚刚开始,人家那么强实力,都没做出什么名堂,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当这个出头鸟?有这么多的经费,应当资助那些更重要的课题才是。正所谓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1)。
  至于哪些课题是更重要的,答案也是很清楚的,他们几个人做的课题当然就是重要课题,他们都是业内大牛了,选的方向能有错吗?
  高辛未是想替王宏泰再争回一些经费的,毕竟他是个系主任,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影响问题的。但屈寿林他们死咬着不松口,高辛未也很难说服他们。一来二去,个把月时间又过去了。无可奈何的高辛未转念一想,既然现在王宏泰已经能够做实验了,还不如等他做出点名堂,再来考虑经费的问题。万一他根本做不出什么名堂,又何必浪费钱呢?
  王宏泰做完第一轮实验之后,果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这并不是他的实验有什么问题,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这个阶段原本就是在补课,还没到能够出成果的阶段。王宏泰根据第一阶段实验中获得的启示,设计了第二轮的实验。这一轮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就更多了,还要采购几种学校实验室里没有的实验设备,总共有2万多元的支出。加上前一轮采购的材料,他的支出总额已经超出高辛未此前答应的2万元的额度,董红英自然不能批准,于是官司再次打到了高辛未的面前。
  面对王宏泰的质疑,高辛未说了自己与屈寿林等人协调的结果,也委婉地转述了屈寿林他们对这个课题的悲观评价,建议王宏泰收缩一点思路,不要好高骛远。王宏泰哪里肯干,他再次向高辛未发了飚,但这一回却没能解决问题。他需要的实验设备无法纳入采购计划,所需要的试剂材料也被打了折扣,后续的实验一下子就卡住了,无法进行下去。
  几个月时间就在这样的扯皮中度过。因为实验做不了,王宏泰只能先做一些理论研究,同时分出大量的精力去和高辛未作斗争。再后来,看到高辛未一直在拖延时间,王宏泰又去了学校科技处,找科技处长张怀彬出面给高辛未施加压力。
  张怀彬正是当初带王宏泰一行去京城答辩的领队,对王宏泰颇有一些好感,听说他的遭遇之后,也颇为同情,答应帮着他做些协调工作。不过,当高辛未告诉张怀彬说经费是被屈寿林、吴荣根等顶尖大牛挪用了之后,张怀彬也无语了。屈寿林这些人可是学校里的宝贝,他贵为科技处长,也不敢跟这些人呲牙。
  在这段时间里,王宏泰最怕的就是重装办那边过来询问项目进度,因为他的进度实在是太慢了,根本无法向重装办交代。他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找重装办反映一下这件事情,让重装办出手来帮忙解决。但每次拿起电话,他又犹豫了。这件事一旦被捅到重装办那里去,化工系乃至上海交大都要受到影响,很难想象重装办那边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王宏泰毕竟还要在上海交大呆着的,不敢轻易地和学校撕破脸皮。
  前几天,吴仕灿终于打来了电话,了解前期成果。王宏泰支支吾吾,强调了一些客观困难,算是把吴仕灿给糊弄过去了。其实吴仕灿已经从他的话语中猜到了问题所在,只是因为远隔千里,无法亲自过来了解详细情况,所以才没有深入地追究下去。王宏泰心理压力更甚,愁得好几天晚上都没有睡好。
  “王老师,有人找你。”
  一位研究生走进实验室来,向王宏泰报告道。这名学生名叫严寒,是上海本地人,是系里一位副教授名下的研究生,这一次也被吸纳到钌触媒项目课题组中,干活颇为麻利,深受王宏泰的欣赏。
  “是个什么人?”王宏泰随口问道。
  严寒迟疑了一下,低声说道:“王老师,他说他是从京城过来的,姓冯。”
  “姓冯!”王宏泰一个激灵,京城里姓冯的人,他只认识一个,那就是重装办的综合处副处长冯啸辰。项目申请答辩那天,冯啸辰就坐在评委席上,也正是他最早说出了50万元的经费额度。从吴仕灿当时的表现来看,对这位年轻的冯处长极为欣赏,甚至有几分尊重,似乎冯处长在这件事情里所处的地位颇为重要。
  “快请他进来!”王宏泰急忙站起身,向严寒吩咐道。借着严寒出门去请冯啸辰的机会,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又伸手在脸上使劲地揉了几把,让自己那因为郁闷而显得有些僵硬的脸变得舒展了一下,这才挤出一个笑容,向门外迎去。
  “王老师,冒昧打搅了!”
  跟着严寒走进实验室里来的,正是冯啸辰。见到王宏泰,他呵呵笑着伸出手来,同时热情地打着招呼。
  “冯处长,稀客,稀客啊。”王宏泰与冯啸辰握了一下手,躬身做了个邀请的手势,把冯啸辰让进了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办公区坐了下来。严寒颇有一些眼色,赶紧找来了两个杯子,清洗之后给二人倒来了两杯茶水。
  寒暄客套自然是不可免的,两个人说了几句之后,冯啸辰把话头引回了正题,对王宏泰说道:“王老师,我这次到上海来出差,吴处长专门叮嘱我要到上海交大来走一走,看望一下为我们重装办承担课题的各种老师,其中又尤其交代我一定要来看看王老师你。吴处长对你承担的钌触媒课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他同时还说,王老师学术功底扎实,眼界开阔,是难得的人才,以后咱们国家的合成氨工业发展,离不开王老师这样的青年才俊支持啊。”
  冯啸辰的话说得非常满,可谓是不吝溢美之辞。可他越是这样说,王宏泰就越是尴尬。如果冯啸辰说重装办根本不在乎这个课题如何,王宏泰还好接受一点。现在人家说了,对这个课题寄予厚望,自己做成这个鸟样子,如何交代呢?
  “吴教授过奖了,其实我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承担这么重要的课题,真的有些……呃,力不从心,只怕要让吴教授和冯处长失望了。”王宏泰讷讷地回答道。
  冯啸辰眼睛里闪过一缕异样的光彩,平静地问道:“王老师此话怎讲,难道课题的进展不顺利吗?”
  王宏泰硬着头皮道:“这个嘛……的确有些不太顺利,遇到了一些障碍,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解决。”
  “具体是哪方面的障碍?”冯啸辰问道。
  王宏泰迟疑了一下,说道:“我们根据国外文献中的方法,用活性炭作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实现了钌催化剂的制备,并在微型反应器中进行了催化实验,获得了与国外同行相同的结果,证实钌基催化剂确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实验表明,钌的母体化合物、制备方法、载体、助催化剂等因素的选择,会对钌催化剂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下一阶段,我们考虑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比较,筛选出性能和成本最优的组合……”
  “这不是很好吗?”冯啸辰微笑道,“我记得你原来的方案设计就是这样的,现在看来,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成功的,完全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从时间上来看,第二阶段的研究也应当已经进行了两个月以上了吧?有什么有意思的结果吗?”
  “这件事稍微有些耽搁。”王宏泰说道。显然,冯啸辰是做了充足功课来的,对于这个项目的情况了如指掌。的确,按照时间表,王宏泰至少在两个月以前就应当启动第二阶段实验了,但因为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没有到位,这些实验到目前还没有开始,更谈不上有什么成果了。
  冯啸辰皱起了眉头,问道:“是在哪个环节耽搁了?”
  “设备方面,出了点意外。”王宏泰只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我们实验室原来的气相色谱仪,突然损坏了,送回厂家去维修,到目前还没有修好。我们的实验需要用气相色谱仪做反应产物的成分分析,因为缺乏设备,所以实验就只能暂停了。”
注释:
(1)常用谚语,比喻眼望着的大利益,不如拿到手的小利益。示例如下:
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我们应该实际点。(周立波《铁水奔流》)
第三百四十七章
不应当向您隐瞒
  气相色谱仪是化工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实验设备,因为气相色谱仪损坏而足足两个月时间不能做实验,这个理由冯啸辰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相信的。不过,王宏泰要这样说,冯啸辰也不能指着他的鼻子说他在撒谎,于是只能问道:“怎么,王老师,你们化工系的实验室里,只有一台气相色谱仪吗?”
  王宏泰下意识地嗯了一声,又赶紧摇头否定道:“这倒不是。不过,其他老师做实验也要用到气相色谱仪,平常就要排队才能轮上。现在损坏了一台,就更紧张了。”
  “既然如此,你们完全可以用课题经费再买一台啊。”冯啸辰道,“重装办给这个课题50万的经费,其中也包括了设备采购的费用。一台国产的气相色谱仪也就是5000多块钱吧,你们怎么不考虑买一台作为课题专用呢?没有设备,你们就只能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这两个月的时间价值,也不止5000块钱吧?”
  “这个……”王宏泰的脸涨得通红,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了。他当然知道应该自己买一台设备来使用,而且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吴仕灿也这样交代过他,说有些常用的设备可以自己添置,以免学校里设备不敷使用影响了项目进度。他早就向董红英递了单子,要求采购一台气相色谱仪,但因为经费总额超出2万元的额度限制,董红英把这张单子压了下来。
  可这种事情,让王宏泰如何向冯啸辰说呢?人家已经拨付了10万元,你告诉人家说自己被限制只能花2万元,对方会有什么想法?如果事情闹大了,学校会不会给自己穿小鞋呢?
  看到王宏泰表情异样,冯啸辰心里有数了。这中间显然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王宏泰不愿意说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家丑不外扬嘛。不过,王宏泰不说,不意味着冯啸辰就可以不管。装备科技基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其中承载着太多的期待,不能随便给人拿去做人情。
  两个人又聊了些闲话,冯啸辰便起身告辞了。他声称自己还要去其他系走一走,王宏泰也就没法留他,只能把他送出实验楼,看着他向其他系的办公楼走去。
  “王老师,系里的事情,你刚才怎么不跟冯处长说?”严寒站在旁边向王宏泰问道。
  王宏泰叹了口气,道:“这事让我怎么说呢?一说不就成了告高主任、屈教授他们的黑状了吗?”
  严寒愤愤道:“告他们的状有什么不对的?本来就是他们做得不对嘛,我们研究生都知道这件事,都替你打抱不平呢。”
  “还有这事?”王宏泰有些惊讶,转念一想,研究生里有各位导师的学生,相互之间传递点消息也是很容易的。自己的经费被瓜分的事情,外人不清楚,系里的人哪能不清楚呢?有些老师是为他抱不平,有些老师则仅仅是因为与屈寿林、吴荣根这些人有些龃龉,逮着一个机会就要说点闲话,这些话传到自己的弟子那里,再逐渐扩散,自然也就人人皆知了。
  “严寒,你们研究生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王宏泰好奇地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