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451

  “二位先生,我想提醒一句,你们拍的这些照片,除了供你们自己观看之外,不能流传到其他任何企业去,我说的是,我不希望我们的欧洲、美国以及日本同行们看到它们。”
  走进第二个车间的时候,海因茨尔装着不经意的样子,对冯啸辰和杨海帆说道。这就是海因茨尔打算亡羊补牢了,只是羞刀难入鞘,所以还要端着个架子而已。
  “海因茨尔先生的意思我明白了。”冯啸辰微笑着说道,“您放心吧,我们不会让这些照片传到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去的,您是这个意思吧?”
  “呃……”海因茨尔迟疑了一下,他觉得冯啸辰这个回答有点不对,可又不好反驳。他刚才又是嘴欠了一次,明明说了不想让其他人看到,却又要补充一句欧美日的同行。他这样说话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因为他觉得欧美日的同行才算是同行,中国企业根本不配当他的同行。可这样一说,似乎又给了人一种误解,那就是这些照片在中国境内传传是无所谓的,别让欧美日的企业看到就行。
  自己是这个意思吗?
  自己不是这个意思吗?
  海因茨尔自己也被弄晕了,他勉强地点点头,说道:“是的,我正是这个意思。”
  在普迈公司的考察整整持续了一天时间,冯啸辰他们带的20卷胶卷全部拍完了,又临时让佩曼去临近的便利店买了20卷。参观结束的时候,海因茨尔的脸已经有些绿了,他隐隐觉得自己这次好像错得有些离谱了,但又说不出来。
  告别海因茨尔,离开普迈公司,冯啸辰打发佩曼先走了,自己与杨海帆走路返回下榻的宾馆。看到佩曼走远,冯啸辰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道:“海帆,这次咱们可赚大了,你没见那个海因茨尔都快哭了吗?”
  杨海帆也笑了起来:“这才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
  冯啸辰道:“咱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可都是千金不换的技术啊,如果咱们自己去摸索,十年八年也不见得能够摸索出来。”
  杨海帆道:“没错,我已经意识到了。看过普迈公司的这几个车间,我对于咱们的生产如何组织,已经有很清晰的思路了。很多技术上的诀窍,我一下子领悟不过来,不过我相信,张老只要一看这些照片,就能够明白的。”
  “等咱们的产品造出来,一定要给海因茨尔送一枚一吨重的大奖章。”
  “直接给他脖子上挂一个挖掘机的铲子就行了。”杨海帆幸灾乐祸地说道。
  二人说笑着,已经来到了宾馆。一走进大堂,冯啸辰便看见婶子冯舒怡从一个沙发上站起来,向他们迎了过来。
  “啸辰,杨先生,你们回来了,我等你们好一会了。”冯舒怡笑吟吟地向二人打着招呼,同时顺手帮冯啸辰拍了拍衣服上的一点点灰尘。这样一个小动作,让冯啸辰感觉到心里暖暖的,德国婶子,那也是亲婶子啊。
  “婶子,你怎么到斯图加特来了?”冯啸辰诧异地问道。
  “我为你们联系了一家旧工厂,有你们想要的二手设备,这家工厂就在斯图加特。”冯舒怡说道。
  冯啸辰眼睛一亮:“是吗,大概有多少?”
  “60台车床,40台铣床,15台磨床,5台冲床,2台锻压机,还有其他很多,就等着你们去看看呢。”冯舒怡道。
  “价格呢?”冯啸辰又关切地问道。
  冯舒怡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叠资料,翻了翻,问道:“一台克林伯尔的FK41B小型螺旋伞齿轮滚齿机,使用了10年,基本没有磨损,你觉得多少钱合适?”
  冯啸辰有些傻眼,倒是杨海帆接过了话头,说道:“这个型号我听说过,当年上海有厂子引进过这种滚齿机,1976年前后,大约是31万人民币吧。”
  “那就是不到20万美元的样子。”冯啸辰按汇率换算了一下,然后说道:“用了十年的二手设备,如果磨损不严重,5万美元我也可以接受。”
  “如果是5千美元呢?”冯舒怡笑呵呵地问道。
  “5千?什么意思?”冯啸辰瞪圆了眼睛,“婶子,这个玩笑可开大了,如果是5千美元,我连价都不还,立马就搬走了。”
  “你还好意思说还价呢!”杨海帆斥道,“换成我,再加5千也行啊。滚齿机可是好东西,一天生产一两千个齿轮都不费劲,一台机器能顶上十几个优秀铣工呢。”
  冯舒怡道:“我跟中间商说了,我侄子是从中国来的,他是一个搞废旧钢铁回收的,准备收购一批废钢回中国去熔炼。对方说了,如果你们能够把整个厂子所有的钢材都包了,负责拆解、运输,那么他们就按废钢价格全部卖给你们。”
  “合着我就是一个收破烂的……”冯啸辰苦着脸卖萌道。
  “这个破烂值得收啊!”杨海帆赶紧说道。
  “咦,不对啊。”冯啸辰短暂地走神之后,突然想到一事:“婶子,如果是按废钢的价格,那一台滚齿机不该卖到5000美元啊,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废钢价格也就是每吨100美元左右吧。”
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听到冯啸辰的抱怨,冯舒怡忍不住便在他手臂上拍了一掌。德国女人的力气大,冯舒怡这一巴掌虽然在最后一刻收了点力度,还是把冯啸辰给拍得鬼哭狼嚎起来。
  “婶子,怎么还打人啊!”冯啸辰逃出两步,捂着胳膊抗议道。
  “你真是太贪心了,用你们中国话怎么说的,叫做人心不足什么的……”冯舒怡斥道。
  “人心不足蛇吞象。”杨海帆笑着替她补全了这句俗语。
  冯啸辰也咧嘴笑了,冯舒怡这话说得真没错,5000美元一台二手滚齿机,的确是便宜到家了,他居然还在扯废钢价格,实在是不地道。
  其实,德国人也不傻,哪里不知道二手设备的价值。一台二手滚齿机,翻修一下还能用,找到合适的买家,三五万美元的价格肯定是能够卖得出去的。之所以向冯舒怡开价五千,说到底图的是把所有的废钢一并打包卖掉。一家废弃的工厂,除了机床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废旧钢材,比如车间的钢结构,历年生产积压下来的废旧材料,还有那些没有翻修价值的废设备,要拆解和搬运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德国的人工成本高,环保要求也高,废旧钢材的处理成本不低,如果能够找到一家企业,愿意把这些麻烦事都揽过去,原来的业主也不介意把那些能用的旧设备卖个低价,就权当地雇人干活的费用了。一台旧设备能够卖三五万美元,也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要找到合适的买主,也不太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包销售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冯舒怡是当律师的,过去也接过一些工业企业产权转让之类的业务,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些了解。这一次,冯啸辰原本是让她帮忙联系采购二手设备,她却存了个心眼,没有直接说买二手设备的事情,而是声称自己的侄子是来采购废钢的,把对方的心理底线直接就拉到废钢的价位上了,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谈价。
  这家名叫哈根兄弟公司的企业,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机械制造企业,两年前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了。公司的最后一任哈根总裁一心想找个下家把企业的旧设备卖出去,以便拿着这些钱去乡下养老。但时下欧洲正值制造业转型时期,传统制造业已经衰落,新型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哈根公司的旧设备很难找到买主,除非是当成废钢卖给金属回收公司,可这样一来,价格就卖不上去了。
  冯舒怡找的中间商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在双方之间进行了斡旋,最后谈下来整个厂子所有设备加上废铁的交易价格是180万美元。买方还要额外承担拆卸所有设备和钢结构、并且把这些废品全部处理掉的费用。
  “180万美元,太值了。”
  接过冯舒怡递给自己的设备清单,看着上面那些设备型号、技术参数和使用年限等资料,冯啸辰有一种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感觉。这可不是一个馅饼,而是用180万美元能够买到的馅饼,是一片馅饼的海洋。
  一台高精度卧式车床,哪怕是二手的,起码也能值10万美元,在这里的报价只要1万美元;一台外圆磨床,价值是一两万美元,而这里的报价才1500美元。至于那些机床上的辅件,什么夹具、量具之类,都是打包计价的,分摊下来,一把卡尺也就是几个美元而已。德国工厂里用的卡尺,能是温州市场上卖的那种山寨货吗?就算是二手卡尺,那也是德国卡尺啊,就是不知道会不会附着几个油纸包啥的。
  “婶子,你太伟大了,这180万,花得太值了!”
  冯啸辰几乎有一种要抱着婶子亲一口的冲动,无奈中国人还是比较含蓄的,他实在做不出这样的举动,虽然冯舒怡平时没事也会反撩他几下的。
  冯舒怡得意地笑了,她早就知道这桩生意肯定会让冯啸辰满意的,她故意在事先没有和冯啸辰商量,也是想让他感到惊喜。涉及到二手机械装备收购的问题,当然不是冯舒怡这个律师能够定下来的。在谈判过程中,她找了好几位懂行的朋友来帮忙,最后连晏乐琴都亲自出马了,对各种设备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评估,还参考了欧洲市场上二手设备的交易情况。最终确定的这个价格,对老哈根来说多少有些心疼,但他也知道,自己实在很难再找到这么好的买主了。有些买家可能会愿意出高价买其中的一两台设备,但要卖够180万美元,他恐怕得等上十年八年。
  “现在的问题是,你必须找到人把这些设备拆卸出来,尤其是要把原来的车间拆解掉,并且把拆下来的废钢运走,这样老哈根才能把工厂的土地卖掉。我找人评估过,拆解这些设备,需要40个工人干3个月的时间,人工成本估计要20万美元。”
  冯舒怡冷静地向冯啸辰提醒道。
  “40个工人干3个月就需要20万美元?这么贵?”杨海帆失声道,他是当经理出身的,算人力成本非常擅长。他想到,按每人每月80块钱的工资标准计算,40个人3个月,也就是1万人民币而已,怎么在德国就需要20万美元了?
  “这是最起码的价格,因为拆卸这些厂房是重体力劳动,工资标准是很高的。”冯舒怡道,“除了人工成本之外,还需要租用各种施工设备,粗略计算,也需要5万美元以上。”
  “不就是拆几间厂房吗,用得着施工设备?”杨海帆不愤地说道,“如果是在中国,我随便找一个工程队,啥设备也用不着,一个月就干完了,而且还花不了这么多钱。”
  “可你们是在德国,德国的人工成本是很高的。”冯舒怡道。
  “如果我们从中国派一只工程队过来呢?”冯啸辰问道。
  “从中国派工程队过来?”冯舒怡一愣,“啸辰,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么远的路,派工程队过来?”
  冯啸辰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因为不愤德国的高昂人工费用,说了一句气话而已。被冯舒怡一问,他倒反而认真思考起来了,想了一小会,他的脸上就露出了笑容,说道:
  “这还真是一个好主意呢,从中国派20个工人过来,加上往返的路费,恐怕都比在德国请人要便宜。你刚才说需要40个人干3个月的时间,我估摸着,如果换成中国工人,20个人干2个月就完成了。”
  “完全有可能。”杨海帆附和道,“佩曼在桐川的时候,就跟我说过,我们的工人干活比德国工人要勤奋得多,德国人干3天的活,中国人花1天就干完了。如果从中国国内找20个人过来,一个人一个月给200块钱,2个月也不到1万块钱。再算上在德国的生活费、往返的路费,最多有3万美元就足够了。”
  冯舒怡看看冯啸辰,又看看杨海帆,说道:“你们真的打算从中国派工人过来?”
  “必须的!”冯啸辰这会已经把事情都想明白了,越想越觉得还是从中国派人过来更合适。人工成本还只是他考虑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工作态度上的差异。既然要拆解一座德国的旧工厂,那么任何一点值钱的东西都得回收利用。比如说车间里的旧电缆、电器开关、针头线脑之类,运回中国去都是能用的。中国工人见着这些东西,肯定会当成宝贝,小心轻放。而换成财大气粗的德国工人,恐怕就没有这种心态了。
  “可是,要派工人过来,签证的问题怎么解决?”杨海帆开始思考起操作层面的问题了。在时下的中国,出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派工人出国的事,当然也是有的,不过那都是由国家出面组织的,杨海帆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做。
  这方面的问题,冯舒怡却是比较熟悉的,她想了想,说道:“这事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以菲洛公司的名义来做这件事,就说是菲洛公司要收购哈根公司,需要使用一批有经验的工程人员,而这些人员将从中国聘请。有了菲洛公司的邀请函,再找德国在中国的领事馆办签证,就比较容易了。”
  “好,就这么办!”冯啸辰点头应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海帆把话说了一半,看看冯舒怡,又把后面的话咽回去了。
  冯舒怡诧异道:“杨先生,你有什么问题吗?”
  杨海帆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我刚才只是在想,既然我们派了工人过来,花了那么多路费,是不是可以……”
  冯舒怡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禁笑了起来,道:“哈哈,你是不是想说,希望我帮你们再联系几家旧企业,让你的工人把它们也一起拆掉运回中国去?”
  杨海帆脸有点红,说道:“冯夫人,我知道这个要求有些过分了,不过嘛……”
  “难怪啸辰要选你做合伙人,你和啸辰一样,都是人心不足象吞蛇。”冯舒怡现学现卖,却把一句俗语给说反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意外的转机
  次日,冯舒怡带着冯啸辰、杨海帆二人,在中间人的陪同下,到哈根公司去走了一趟,亲自考察了厂子的情况,尤其是那批二手设备的情况。哈根公司作为一家老牌企业,车间管理做得非常规范。尽管已经停工两年时间了,但车间里的设备依然保管得很好,没有那种锈迹斑斑的情况。老哈根为了坚定冯啸辰他们的信心,还亲手启动了几台机床,为客人们表演了一下机加工的过程。冯啸辰和杨海帆都是行家,一看就知道这些设备的性能一点都没有下降,只要运回去就可以使用。
  在冯舒怡的主导下,冯啸辰以德国菲洛公司的名义与哈根签订了合同,以18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哈根公司的所有资产,其中还包括一些聊胜于无的技术专利。合同中还规定,菲洛公司有义务对哈根公司的厂房进行拆解,并运走所有的废品,如果未能完成,将赔偿若干。
  鉴于冯啸辰还要回国去组织工程队赴德工作,其中涉及到不少程序,双方约定拆解厂房的工作期限为半年,半年之后如果没能完成拆解工作,再商议赔偿事宜。
  签完合同,杨海帆就急着想回国了。半年的期限说起来挺长,但还真经不起拖延。杨海帆和冯啸辰手里都没有现成的工程队,临时招募人员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有经验的工人肯定都有单位,不可能扔下自己的工作来给他们帮忙。如果招一批待业青年,又干不了这种技术活。就算队伍拉起来了,办护照、办签证,都需要时间,这样算下来,半年时间就非常紧张了。
  冯啸辰心里也着急,但他们此行的行程是已经安排好的,冯华还帮他们约了其他参观的企业。在德国参观完成后,他们还打算去一趟英国。如果半途而废,未免太可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