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451

  “那好,这个蓝军我就当定了。劳务费方面,你看着处理就行了,给不给,或者给多给少,我都没意见。”祁瑞仓道。
  冯啸辰道:“这倒是无所谓的。其实我把这个项目申请下来,也是为了帮大家找个挣钱的机会,哪能缺了老祁?”
  “哈哈,还是老幺贴心啊。”祁瑞仓笑了起来,“我就拿着你们给的经费,把你们打得落花流水的。”
  “你尽管放马过来!”冯啸辰叫板道。
  一个旨在论证国际大协作理论是否成立的学术研究社团,就在这饭桌上敲定了。谢克力为社团贡献了一个颇有些洋气的名字,叫做“蓝调咖啡学术沙龙”。至于为什么是蓝调而不是绿调、黄调,谢克力没有解释,这种名字本来就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一解释反而就显得刻意了。
  丁士宽和祁瑞仓对于社团的名字没有太多的意见,他们都憋着一股劲,想要马上拿出一些扎实的成果,来战胜对方。他们向冯啸辰表示,自己还能够再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过来,无论是扮演红军一方,还是扮演蓝军一方,总之,大家都是会认真去做的。
  冯啸辰对于有更多的人参加这个项目,是举双手赞成的。不过,他表示暂时还不能公开地给其他班的同学发劳务费,只能以蓝调咖啡沙龙的名义,偶尔请大家吃顿饭,或者给大家报销一点书报费之类的。他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不想把重装办请人搞研究的事情闹得过于沸沸扬扬,否则是很容易招来一些非议的。
  事实上,即便是没有劳务费,在社科院的研究生中间成立一个学术团体也是很容易的。研究生们大多有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或者说是一种自负也好。关于中国经济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时下最引人关注的问题,研究生们平常在宿舍里“卧谈”也常常是以此为话题。有人愿意出面组织一个学术社团来研究这个问题,大家当然愿意参加。再如果参加这个社团能够捞到一些打牙祭的机会,那就更好了。
  几个人说干就干,从小饭馆回到研究所,丁士宽和祁瑞仓就挨个宿舍地串门游说去了。转完一圈之后,两个人又跑到楼下的值班室,抄起电话开始联系其他一些研究所里的同学。他们两个分别担任红方和蓝方的负责人,各自组织本方的队伍。研究生们有些是支持国际大协作理论的,有些则是持怀疑态度的,大家便纷纷按照自己的倾向,加入其中一方。
  两天不到的时间,蓝调咖啡已经拥有了30多名核心成员,还有更多的一些同学表示愿意参与其中的一些活动。让冯啸辰觉得欣慰的是,丁士宽的红方人数并不少,甚至比蓝方还多出几个。时下正是国际大协作理论最盛行的时候,研究生中间有这么多质疑这一理论的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或者这就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大量的资料被从阅览室里翻出来,有许多是英文甚至日文、德文、法文的文献,也有人耐心地将其翻译过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研究生们最初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随后就扩展到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等等领域。大家的视野越开阔,就越觉得有无穷的问题值得探讨,一开始是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讨论,后来就是十个八个地扎堆在一起,吵得不亦乐乎。
  谢克力的远见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他把这个学术团体叫做学术沙龙,原本只是想沾点洋气,结果,冯啸辰索性便把沙龙给做成了实体。他在每周六的晚上把苗大妈的那个小饭馆包下来,自掏腰包采购一批咖啡、糕点、面包、火腿肉之类的东西,摆在饭馆里供大家享用,真的办起一个沙龙来了。学生们在这里有吃有喝,同时交流自己在过去一周内的研究心得,互相辩论,往往要折腾到凌晨一两点钟才散。许多年后,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研究生们偶尔聊起当年北小街的咖啡沙龙,总是带着深深的留恋。
  冯啸辰在经济学上的造诣远不及丁士宽、祁瑞仓这些科班出身的同学,他只是把题目提出来,但并不试图由自己去解决。他相信,同学之间的这种交流,一定能够产生出一些真知灼见,他只要站在后世的高度去审视这些观点就可以了。
  在学术沙龙办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冯啸辰也没能闲着。远在青东省的二叔冯飞再次来到了京城,这一次,他是专门找冯啸辰帮忙来的。
  “找我帮忙?”冯啸辰在自己住的小四合院里接待了冯飞,诧异地问道,“二叔,你们那么大的一个军工企业,有科工委给你们撑腰,还有什么事情需要让我这个学生去帮忙的?”
  “啸辰啊,我这也算是病急乱投医了。现在我们厂动员所有有关系的职工都去找自己的关系,给厂子谋一条出路。我想了一下,觉得你这几年挺能折腾的,说不定有什么办法帮我们厂子解决一点困难呢。唉,说起来也真是丢人,我这个当叔叔的,没能给侄子帮什么忙,反而还要让你这个侄子费心了。”
  冯飞一脸惭愧之色地对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道:“二叔,瞧你说的,自家的侄子,还说什么费心不费心的。你们厂到底出了什么事情,需要所有的职工去找关系?你跟我说说看吧。”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东翔机械厂的危机
  “业务不足,厂里发不出工资了。”
  冯飞用叹息般的口吻向冯啸辰说道。
  原来,冯飞所在的东翔机械厂是一家三线军工企业,与当下许多三线企业一样,都面临着军工订货大幅度减少,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窘境。
  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执行了一条先重后轻、先军后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谓先重后轻,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发展;而所谓先军后民,就是把更多的资源优先用于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经常是要为军工让路的。
  在50年代至70年代,这样一种战略选择当然是有其道理的。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大国,又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的重工业体系和军事工业体系,以免像后世我们的南亚邻国那样,作为一个12亿人口的“最大民主国家”,连子弹都要从国外进口。
  然而,先重后轻、先军后民的道路,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轻工业不但具有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职能,还是积累资金的重要部门。忽略轻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工业积累不得不长期依赖于对农业的“剪刀差(1)”,而农业能够提供的支持毕竟是有限的,最终重工业的发展也就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先军后民的影响就更大了,军事工业是纯粹的消费型工业,难以创造出利润。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事工业,建立起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强大军事基础,但与之对应的民用工业未能发展起来,造成了一种畸形的产业结构。
  中国当年的战略模式,很大程度是从苏联学习而来。而作为老师的苏联,就因为长期忽略轻工业和民用工业,导致百姓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心存怨懑,并最终带来了苏联的解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经济体制上的变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业战略的调整。70年代末,国家毅然放弃了“十个鞍钢十个大庆”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思路,下马了一大批重工业企业,扶持轻工业的发展,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源。
  到80年代中期,国家做出了另外一个决策,那就是基于“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战略判断,提出让军队受一些委屈,放弃先军后民的传统思路,把原先用于军事工业发展的资金转向民用。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军工项目都被搁置起来,一些三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东翔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这件事,后世有许多评价。有人认为,此举使得中国的军工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军事落差的进一步扩大,是短视之举。还有人举出两弹一星的例子,说只要大家勒紧裤带,随便省一点钱,就能够保障某某项目的继续,那么中国就能够提前若干年掌握某某技术,达到灭日屠美的目标。
  这种说法,其实也只是军迷们的牢骚而已。没有经济的积累,军工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勒紧裤带能够造出两弹一星,但不可能爆出坦克海、飞机海,不可能支撑起如下饺子一般的军舰建造。这就像玩红警那样,你不造上十辆八辆的采矿车,光知道有点钱就造一辆坦克,最终只能是完蛋。
  冯啸辰是有两世经历的人,穿越前的他,已经见证了中国军工的复兴,所以对于眼下让军工让路的政策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不过,他也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令人扼腕的事情,如果能够有先知先觉,做一些必要的补救,事情的结果也许是能够更好的。
  冯飞不知道冯啸辰的想法,他还在念念叨叨地叙述道:“前两年,国家落实政策,给大家都加了工资,而且也允许厂子用生产利润来盖房子,大家觉得日子比过去好了。谁知道,好景不长,从去年开始,国家的订货就减少了,任务量还不到过去的一半。今年上半年,订货进一步减少,原来每年都有的新装备研制拨款也中断了,厂子的日子一下子就难过起来了。目前倒是还勉强能够发得出工资,再拖几个月,估计连发工资都够呛了。”
  “不会吧?你们是三线企业,工资总是能够保证的吧?”冯啸辰问道。
  冯飞道:“目前是能够保证,不过上级部门说了,现在国家号召我们三线企业搞多种经营,要自己创收。上级给我们下达了任务,每年创收收入要占全厂支出的30%,国家相应地减少30%的拨款。可我们那个地方,在大山沟里,能创什么收啊?”
  冯啸辰想了想,说道:“二叔,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国家鼓励一部分三线企业搞军转民,发展民用产品,你们在这方面没什么举措吗?”
  冯飞道:“这就是我来找你的原因啊。厂领导也说了,国家要军工让路,军转民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可具体往什么地方转,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我们到系统内打听过了,兄弟单位搞什么的都有,有做摩托车的,有做电冰箱的。山城那个雷达厂,发挥自己的专长,搞了电视机,听说效益还不错。也有一些饥不择食,给地方上造儿童玩具、煤气灶啥的,你说这算什么事?我们好歹也是国家重点军工企业,我们的技术比苏联老大哥都不差,能去和乡镇企业抢饭吃吗?”
  “可我还是没明白,我能帮你们什么忙呢?”冯啸辰问道,他其实隐隐也猜出了冯飞的来意,只是不便自己说出来罢了。
  冯飞道:“现在厂子里决定要搞民品,但具体搞什么东西,还不能确定下来。厂领导提出集思广益,让大家出去找市场,看看市场上有什么好产品。我想到你在重装办工作过,对国内企业比较熟,所以就自告奋勇到京城来找你问问,看看你能不能给我们厂支个招。”
  找我算是找对人了,冯啸辰在心里这样想到。其实他是不是在重装办工作并不是他最大的优势,他的优势在于他对未来市场的了解。80年代的人,是很难想出未来需要什么产品的,大多数人只能是根据市场上的表现而像没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付出大量的学费。冯啸辰就不同了,他知道市场趋势,必要的时候,他还能够提出一些后世才出现的新产品,让冯飞他们的厂子去抢个先机。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事需要了解,那就是东翔机械厂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样的优势。
  “二叔,说了半天,我还不知道你们厂是干什么的呢,这个事情保密吗?”冯啸辰笑呵呵地问道。
  冯飞摇摇头,道:“这个也没啥保密的,我们厂是造火炮的,具体说就是榴弹炮,其他的炮也能造。”
  “榴弹炮……”冯啸辰无语了,这和民品好像有点挨不上边啊。
  “二叔,这造炮……主要需要哪方面的技术?或者说,你们拥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这个可就多了。”冯飞来了劲头,“啸辰,我跟你说,炮兵可是战场之神,各国都对火炮特别重视,火炮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要造一门好的火炮,具体来说,涉及到火炮设计、材料、精密加工、大型铸锻件制造,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技术都是非常过硬的。你是没到我们车间去看,这几年换了一水的进口机床,机加工精度在国内那是首屈一指的。”
  “是这样?”冯啸辰自言自语地嘀咕了一声。精密加工、大型铸锻件,他都不陌生,重装办联系的那些装备企业都需要这样的技术。既然国家的火炮订货减少了,让专业的火炮厂帮那些装备企业做点精密部件的外协加工,似乎也是可以的。
  不过要联系这样的业务可真有些麻烦,因为批量生产的部件,各家企业自己肯定都能够解决,单件生产的部件,数量太少,这就意味着需要联系许多家客户才行。冯啸辰与许多装备企业都有联系,帮着东翔机械厂牵牵线,也是可以的。但费心费力,每家企业不过是一些零星的小订单,投入产出比就未免太低了,老实说,冯啸辰还真不乐意干这样的活。
  “我们厂现在呢,倒也有一些想法。”冯飞讷讷地说道,他原本也不是擅长言辞的人,再加上是求自己的侄子帮忙,脸上有些挂不住,说话就更尴尬了。
  “现在市面上摩托车比较紧俏,我们系统内也有企业在搞摩托车。我们厂长说,我们也可以试试。”冯飞说道。
  “我觉得还是别试了。”冯啸辰摇头道,“一来,造摩托车本身不是没有门槛的,造火炮的精密制造要求,与造摩托车不是一回事。再说,摩托车讲究美观、舒适、操作方便、安全,你们在这些方面都没有优势,搞摩托车搞不出什么名堂。二者,摩托车市场很快也会饱和,现在各地都在搞摩托车,大厂小厂都有,有些还有地方政府的保护,你们不一定能够竞争得过地方企业。”
注释:
(1)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第四百二十五章
遭到冷落
  “你说的,也有道理。”
  冯飞点点头,并没有显出气馁的样子。显然,冯啸辰说的这些理由,他也是知道的,或许是他自己想过,或许是厂子里集体论证过,现在听冯啸辰再说一遍,不过是强化了他的认知而已。
  “还有就是搞电风扇,这个东西我们过去就搞过,是小规模地生产过一批,发给职工当福利的。我们的电风扇外观不算太好看,不过质量是很好的,用20年也不会坏。”
  “可是老百姓买电风扇首先要看的就是外观,质量倒在其次。也许现在大家还比较穷,想着一台电风扇要用20年,可等到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谁会把一台电风扇用上20年呢?”
  “压力锅怎么样?这个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都是很高的,我们比较擅长。”
  “有点大材小用了吧?”
  “是啊,大家也觉得有些委屈了……”冯飞老老实实地承认道。
  冯啸辰道:“二叔,你也别急吧。你刚才只是那么随便地跟我说了一下,我也不了解你们的具体情况,包括技术实力能达到什么程度,所以仓促间也没法给你们出什么主意。我想抽时间到你们厂子去看一看,你觉得怎么样?”
  “你要去看一看?”冯飞有些犹豫,“啸辰,我们是军工企业,是有些密级的。你如果去我们家属区转转,倒是无妨。但如果你想看生产过程,呃,需要有证明才行。”
  “证明好办吧?”冯啸辰不在意地说道,“二叔,你说说看,需要什么部门的证明,我去开一个就是了。”
  冯啸辰敢说这话,自然是有自己的底气。他在重装办工作了几年,其实也算是接触过国家核心技术的人了。林重、罗冶这些企业,也都有军品生产任务,有一些车间是保密的。冯啸辰去这些企业考察的时候,就曾经让重装办出具过证明,也接受过非常严格的政审,属于有资格接触某些密级(1)信息的人。
  有关这件事情,冯啸辰没有去找罗翔飞,而是找了孟凡泽,请他帮忙。东翔机械厂的事情,不算是重装办系统的工作,找罗翔飞帮忙不太合适。孟凡泽是工业系统的老人,与科工委方面关系不错,请他出面是没有问题的。
  孟凡泽听说此事,果然颇为上心。他打了几个电话,找到了在科工委系统工作的一些老部下,让他们对冯啸辰大开绿灯。科工委此时正挠头于三线企业的转型问题,听说有这么一个让孟凡泽都赞赏有加的地方干部愿意去为东翔机械厂找出路,他们还求之不得。在进行了必要的审查之后,给冯啸辰开出了介绍信,同意冯啸辰前往东翔机械厂进行参观考察,名义上则说是社科院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这样也显得低调一些。
  冯啸辰办这些手续也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冯飞等不及,便提前回去了。冯啸辰拿到介绍信,坐上火车来到青东省的昂西市,而东翔机械厂还在昂西市外100多公里的大山里。冯飞从厂里要了辆吉普车,到昂西火车站来接冯啸辰,同来的除了司机之外还有一位与冯飞岁数差不多的干部,据冯飞介绍,此人是厂生产处的副处长,名叫吴苏阳。
  “你就是小冯同志吧?久仰久仰啊!”
  吴苏阳是个看上去颇为和善的人,一见面便主动与冯啸辰握手,并且极其热情地打着招呼。
  “吴处长客气了,您是前辈,我哪敢当什么久仰啊。”冯啸辰恭敬地答道,他把吴苏阳说的久仰当成了一种客套,但即便是客套,自己一个晚辈也实在不足以让对方仰视了。
  谁曾想,吴苏阳却是很认真地解释道:“小冯同志,你肯定觉得我说久仰大名是虚伪了吧?其实,你的大名我真的是早就知道的,不单是我,我们整个东翔机械厂,差不多有一半的干部职工都知道你的大名呢。”
  “不会吧?”冯啸辰只觉得汗如雨下,要说他在装备系统里有点小名气,那是不假,但知道他的,不外乎是一些企业里的领导,因为他干过的那些事情,都属于上层建筑的事情,与普通工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东翔机械厂是军工系统的,与地方上的装备工业系统隔着一层,吴苏阳居然说全厂有一半干部职工都知道冯啸辰的大名,而且还不是开玩笑,这就让冯啸辰不胜惶恐了。
  冯飞在旁边讷讷地解释了:“啸辰,老吴说的是你上次帮我弄肉票的事情。好家伙,那次我们几个同事从京城背回来100多斤肉制品,把全厂都轰动了,大家都说我有个好侄子,在京城这样的地方都这么有能量,能够一下子弄到100斤肉票。”
  “呃……”冯啸辰这回是真的尴尬了。冯飞说的事情,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次冯飞去京城出差,约冯啸辰见面,顺口说起想在京城买些肉制品的事情,说没有肉票买不了太多。冯啸辰找了刘燕萍帮忙,给冯飞弄到了100斤肉制品的批条,想不到居然在这个山沟三线厂里创下了如此的名声。
  “那次老冯回来,给我分了三斤香肠,我们家吃了整整一年呢。我一直说,要找机会感谢感谢你,这不,机会就来了嘛。”吴苏阳呵呵笑着说道。
  这种话,当然就是客套的成分多于实际含义了。吴苏阳是受厂里的指派来迎接冯啸辰的,见面当然要说点热情的话。如果把冯啸辰换成一个年高德昭的老领导,吴苏阳自可以找到许多理由来恭维对方,但冯啸辰是如此年轻的一个人,大家能够想到的有关他的事迹,莫过于几年前他帮冯飞弄到的那100斤肉票,吴苏阳因此也就没话找话,拿这件事来当个说辞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