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451

  “我提问题,合适吗?”马尔多问道。
  “当然合适,校长先生已经聘请你作为专家组的一员了。”杨卓然说道。
  “哦,那太荣幸了。”马尔多道,他刚才那句话不过是例行的推让罢了,杨卓然让他先提问,这是他求之不得的。
  “杜晓迪女士,其实我是专程过来找你的。刚才我在蔡教授那里听说今天接受考核的是你,就请求他带我过来,以便有机会向你请教。”
  马尔多一张嘴,就把在场的众人都给雷倒了。有些人不懂英语,便有旁边懂英语的人帮着做了翻译,结果大家都傻了眼,这是什么节奏,不会是蔡兴泉找来的托儿玩得太过头了吧?
  “马尔多先生,非常荣幸,不过,我不太明白,你是焊接行业的专家,我只是一个研究生而已,你怎么会专程来找我呢?”
  杜晓迪结结巴巴地回答道。其实,她的英语口语和听力都非常不错,这当然得益于冯啸辰持之以恒的一对一培训。但在这一会,她也免不了要打磕巴了,因为马尔多说的话,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专程来找自己,还要向自己请教,老马不会是说错了吧?要不,就是自己听错了?
  “我向你请教,是因为你发表在焊接学报上的这篇文章。”马尔多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叠复印纸,向杜晓迪晃了一下。杜晓迪一眼就看清楚了,那是前一段时间她做的一篇关于16MnR钢焊接工艺的论文,那篇论文涉及到对几种不同工艺效应的理论推导,而其中的核心则是一套热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这篇论文的创意是杜晓迪自己的,这几种工艺之间的差异,来自于她在工厂里的实践。蔡兴泉听她介绍过有关情况之后,建议她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这才有了这篇论文的选题。而热方程数值模拟的部分,贡献最大的是冯啸辰,他为杜晓迪设计了算法,同时还帮着杜晓迪联系了几家拥有大型计算机的工业企业,利用闲置机时为杜晓迪完成了计算。
  在得到满意的计算结果之后,蔡兴泉鼓励杜晓迪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投给了行业内的国际顶级刊物焊接学报。在署名的时候,蔡兴泉没有抢杜晓迪的风头,而是让杜晓迪署了第一作者,他只以导师的身份把名字列在杜晓迪的后面。
  这篇文章是上个月刚刚发表出来的,杜晓迪已经看到了刊物,那份兴奋自然是无法言状的。虽然文章中的算法是冯啸辰提出的,但杜晓迪在实际应用时加以了调整,使其更适合于电焊专业的研究,这也算是她的创新之处了。在后来上机计算的过程中,杜晓迪付出的辛苦也是可以看到的,许多次模拟结果与现实不相吻合,需要她去检查其中数以百计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这篇文章由她署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的。
  “我想请问,这篇文章中关于热方程的模拟算法,是杜小姐自己提出来的吗?”马尔多没有绕太多圈子,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
  马尔多在这个时候访问工业大学,既是偶然,也有几分刻意。他的确是受华青大学的邀请到中国来访问的,在宾馆下榻之后,他便给一些中国同行打了电话,提出希望有时间去他们那里分别拜访一下。在与蔡兴泉联系的时候,他专门提到了杜晓迪的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模拟算法非常新颖,在国际焊接学领域里已经引起了一些关注。马尔多刚才说要向杜晓迪请教,并非虚词。
  按照马尔多最初与蔡兴泉约定的时间,他应当是在后天到工业大学来的。但蔡兴泉在接到杨卓然通报的消息之后,便专门打电话给马尔多,提出把见面的时间改到了今天,并坦承这是为了给杜晓迪站台撑腰。
  马尔多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同行提出这样一个请求,他自然不会拒绝,更何况蔡兴泉明确说了,这个被考核的学生正是杜晓迪。以马尔多的想法,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天才算法的学生,水平是无须质疑的。他向蔡兴泉感慨说,中国官方对于科研真是精益求精,一个一年级的研究生能够做出这么高水平的研究,居然还要接受考核,这种精神值得瑞典的大学学习。
  当然,他还存着另外一个不便说出来的想法,那就是要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杜晓迪写出来的,而不是她冒领了别人的成果。要验证这一点,就需要就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直接向杜晓迪发问。科学研究的事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真是演得太拙劣了!”
  坐在一旁的高磊在心里耻笑道。一个研究生,能发表什么论文?没准就是把名字挂在导师后面混一个成果吧?而这个马尔多未免太夸张了,为了给蔡兴泉捧场,居然对一个研究生说出请教这样的话来,难道他不知道啥叫过犹不及吗?
  这样也好吧,让大家看看蔡兴泉一伙造假造到什么地步,他们这样无耻,也就怪不了我高磊下手太狠了。
  高磊一时间突然又找回了道德上的优越感。
第四百八十三章
马尔多懂焊接吗
  “我在这里建立的,是一个非平衡可数马尔可夫链,由此马尔可夫链可以形成一个有向图……”
  马尔多与杜晓迪的对话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马尔多对杜晓迪在论文中提出的算法的确是非常感兴趣,早在来中国之前,他就已经通读了许多遍,对其中的一些计算步骤也进行过反复推演。此时,他是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向杜晓迪请教的,而能够让马尔多这种学术大牛感到疑惑的问题,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杜晓迪回答了几句,就发现没法用语言来解释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英语水平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涉及数学推导的东西根本就没法说清楚。在征得余丰的同意之后,杜晓迪抄起了一支粉笔,开始在黑板上给马尔多写式子。马尔多起先还是坐在下面听,过了一会就忍不住了,也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另一支粉笔,也刷刷刷地写了起来,一边写还一边和杜晓迪争论着。
  杜晓迪一开始还有些紧张,生怕自己弄砸了。说了一会,她渐渐进入了状态,也就把害怕给忘记了。这套算法虽然是冯啸辰教她的,但她自己已经推导过无数遍,又结合着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进行过修改,可以说是谙熟于心的,马尔多的问题哪能难得住她。在此前,她还曾经花过几天几夜的时间,试图求出这组方程的解析解,虽然这项工作最终并没有完成,但方程的各种变化她都研究过,马尔多随便写一个式子,她就能够马上推导下去,中间甚至连一点磕绊都不用打。
  两个人一边写一边说,写满了一个黑板之后,又拿着黑板擦擦净了接着写。马尔多是那种一进入工作状态就物我两忘的人,哪里还能记得自己是应邀来当考官的,只把与杜晓迪的交谈当成了一次同行的切磋。杜晓迪没有办法,只能跟着马尔多的节奏,也顾不上再去看余丰、蔡兴泉等人的态度了。
  全场的人都看傻了眼,像蔡兴泉、杨卓然这些懂行的,自然知道讲台上这一老一少在说什么,而包括余丰在内的其他人,因为并不是焊接专业的,听了几句就晕菜了,只看着一屏一屏的公式在眼前晃动,显得很高深的样子。
  高磊坐在下面,嘴角微微翘着,把讲台上的一切当成了一出戏。他坚信,马尔多就是蔡兴泉请来的演员,马尔多和杜晓迪在黑板上写的东西,看起来玄虚,但其实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只是为了堵他高磊的嘴。
  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又哪里有这么为老不尊的专家。你随便提个问题,居然能跟个学生争论这么长时间,这是学生水平太高,还是你的水平太低呢?
  “Good,Very
good!”
  在把黑板写满了十几次之后,马尔多的脸上绽出了笑容,他拍着巴掌,用极其夸张的语气表示着自己对杜晓迪的欣赏。
  “杜,你非常优秀,你对电焊理论的理解与你的年龄是极不相称的,我认为,起码应当是35岁以上的学者才能有这样的造诣。还有,我认为你是一个数学天才,你的思路非常棒!”
  马尔多由衷地对杜晓迪说道。蔡兴泉在事先曾拜托他给杜晓迪一个好评,他也答应了,准备如果杜晓迪的表现不是太差,他就顺着说几句好话,也算是给蔡兴泉一个面子。可现在,他说的这些表扬话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因为他觉得一个20几岁的小姑娘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实在是非常了不起了。
  听到马尔多的赞扬,杨卓然和李兆辉也轻轻地拍起了巴掌,表示赞同。他们是懂行的,能够看出刚才这一会杜晓迪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功底。可以这样说,马尔多提出的问题,比他们俩事先准备的最难的问题还要难出好几分,而杜晓迪却圆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有些地方是杜晓迪自己的见解,让他们这些在焊接领域里浸淫多年的老人都觉得耳目一新。
  “杨教授,李总工,你们俩也提点问题吧。”
  看到马尔多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余丰对杨卓然和李兆辉说道。
  杨卓然看了看李兆辉,后者向他笑着摇了摇头,杨卓然也笑了,对余丰说道:“余校长,后面的考核已经没必要了。刚才小杜同学的表现,已经足以证明她是一名优秀的焊接专业学生,我可以说,能够达到她这样水平的硕士生,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我认为,她的水平完全可以去攻读博士学位了。”马尔多听完李兆辉给他翻译的话之后,大声地附和道。
  “是吗,对于焊接,我是外行。既然三位专家都这样说了……高教授,你看你有什么意见吗?”余丰把头转向了高磊,问道。
  高磊微微一笑,说道:“这个程序是不是有点不太对啊?马尔多先生是蔡教授请过来的,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个人向杜晓迪同学提出了问题,而且似乎也只有一个问题,虽然他们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公式。仅凭他一个人的话,就认为小杜同学的水平达到了标准,这样是不是有些轻率呢?”
  杨卓然道:“高教授,马尔多教授刚才与小杜同学讨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小杜同学在这个过程中给出了满意的回答,我想这已经足以证明她的功底了。老实说,我和李总工准备的问题,还不如马尔多教授刚才这个问题的难度大呢,问那些基础的问题,实在有些浪费时间了。”
  高磊道:“你们二位都是机械部聘来的电焊专家,你们的水平,我是相信的。但马尔多教授,恕我直言,谁能证明他懂焊接呢?”
  “你说什么?你说马尔多教授不懂焊接?”杨卓然看着高磊,脸上一片愕然。
  高磊笑笑,说道:“我只是提出一个疑问罢了。刚才蔡教授也没有说他是焊接专家对不对?也许他只是一名搞其他领域的专家,由他来鉴定一名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是否合格,恐怕不太合适吧?”
  马尔多从众人的眼神中感觉到高磊是在说他,他向从讲台上走下来,正站在他们一行面前的杜晓迪问道:“杜小姐,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位先生刚才在说什么?”
  杜晓迪想了想,用英语说道:“马尔多教授,这位先生想知道,你是不是懂焊接?”
  “是吗?”马尔多点点头,然后对着高磊说道:“这位先生,我可以告诉你,在焊接方面,我的确只是一个新入门者,有很多问题我都不了解。”
  高磊也是懂英语的,他听到马尔多的话,脸上的表情更得意了,他说道:“杨教授,你看看,他自己也承认了,说他只是一个入门者。”
  杨卓然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也觉得我只是一个入门者而已。其实科研人员都有这样的感觉,接触得越多,就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马尔多教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确信吗?你怎么知道他懂焊接呢?”高磊问道。
  李兆辉忍不住了,转头向高磊说道:“高教授,术业有专攻,您是搞经济学的,对我们焊接领域并不了解。马尔多教授在我们这个领域里是鼎鼎大名的,其实刚才蔡教授已经介绍过了,说马尔多教授是IIW的执委,你不会觉得国际焊接学会的执委不懂焊接吧?”
  “国际焊接学会……”高磊的脸一下子就变成了酱紫色,尼玛的蔡兴泉,你说什么IIW,我还以为是一个什么国际象棋协会呢,你早说这是国际焊接学会的缩写,我至于摆这么大的乌龙吗?在学会里能够混到执委位置的,哪个不是业内大牛,他亲自出面给杜晓迪的水平背书,就算他是随便说说的,也没人有资格去置疑。自己在这个时候说得越多,脸被打得就越惨。
  “原来是这样,呃,那看来我有些误会了。”高磊悻悻然地说道。
  余丰却不想放过高磊,他追问道:“高教授,你对今天的考核结果是不是满意呢?”
  “很好,我觉得这个形式还是很好的。”高磊硬着头皮说道。
  “那么,杜晓迪同学的水平,应当是可以得到认可了吧?”
  “我想,既然专家都这样说了,那么应当是不错的。”
  “你看我们还需要组织进一步的考核吗?”
  “呃,也许用不着了吧……”
  “那好,那就太感谢高教授了。要不,咱们今天的考核活动就到此结束吧。蔡教授,校办安排了一个小宴会,你陪马尔多教授一块去吧。对了,把小杜同学也叫上,我看她刚才和马尔多教授交流得非常融洽嘛。”余丰开始旁若无人地安排开了,把高磊晾到了一边。
  岑建威走到高磊身边,恭敬地问道:“高教授,您看,对于我们的调查工作,您还有什么要求吗?比如说,是不是还要从其他方面再做一些工作。”
  “我觉得就到此为止吧。”高磊黑着脸回答道。他当然还能想出其他的一些办法,但照眼下这个情况,估计再用别的方法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他脸上再补上几个耳光而已。
  岑建威笑着点点头,说道:“那好,我们会尽快地完成调查报告,关于高教授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所提供的指导,我们会用专门的一节来予以鸣谢的。”
第四百八十四章
三个层次
  岑建威有没有把高磊的“指导”专门写进报告里,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在两天后的工人日报上,刊登出了一篇非常煽情的文章,标题叫做《小焊工闯进学术殿堂》,副标题是“记青年电焊工杜晓迪自学成才征服国际电焊专家的事迹”。
  在文章中,记者先回顾了杜晓迪初中毕业进厂当工人,通过努力学习技术迅速成为优秀技工的历程,记载了有关跃马河特大桥抢修、大营钳夹车抢修、电焊工大比武、赴日本培训等事情,接着便是她如何通过自学掌握了大学课程知识,考取了研究生,并且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这其中,有关冯啸辰帮她联络机时之类的事情,自然是很春秋笔法地被略过了。
  马尔多前来考核杜晓迪的事情,是文章中最大的亮点。在这件事情上,记者倒没有撒谎,因为杜晓迪的确凭着自己掌握的知识让马尔多叹服了。
  在文章中,还有一个小段落,说杜晓迪的成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人的眼红,以至于有人造谣说她是凭借关系才考上研究生的。而这样谎言,在马尔多造访工业大学之后,自然就是不攻自破了。
  记者没有明说造这个谣言的人是谁,但结合此前在京城的机关和学校里传得沸沸扬扬的高磊举报事件,这篇文章的指向就非常明白了。
  在文章中,还配上了杜晓迪俏丽、阳光,同时略带腼腆的照片,这无疑加强了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工业大学的传达室不堪重负,收到的信件数量增加了5倍,每次材料系的生活委员却取信的时候都得拉着一个行李车才行。
  杜晓迪倒也不小气,她把收到的那些信都捐给了课题组。上面的邮票会被喜欢集邮的老师和同学瓜分,信纸的背面则可以作为整个课题组的草稿纸,更有正在谈恋爱的男同学从这些信上摘抄优美的词句与女友分享,这就是后话了。
  半个月后,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年工人学习杜晓迪同志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自己文化水平,争做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工人。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高磊都没有再在公开场合露过面,许多原本他很喜欢参加的会议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掉了。他选择蛰伏的原因,当然并不全来于杜晓迪这件事,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的国际大协作理论,经历了最初的风光之后,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了。
  “荣儒同志,关于国际大协作的观点,你最近发表了不少意见,已经得到XX局同志们的广泛关注。今天请你过来,就是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系统的见解。这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大问题,还请荣儒同志不要有所保留。”
  在一间面积不大,但修饰得很雍容的小会议室里,一位老者面带温和的笑容,向沈荣儒说道。
  “好的。就这个问题,我也正在撰写一份报告,准备向中央进行系统的汇报。今天我正好把报告的主要内容陈述一下,请您批评指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