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451

  “干部的问题啊。”
  “你既然看到了问题,那么为什么没有解决方案呢?”
  “你真的想听我的解决方案?”冯啸辰盯着孟凡泽,认真地问道。
  “有话快说,卖什么关子!”孟凡泽不耐烦地说道。
  冯啸辰道:“我的方案很简单,从全国各地抽调5000名干部到沈阳来任职,全市所有的正职全部换掉,重要的副职也要换掉。”
  “5000人!”孟凡泽瞪圆了眼睛,“你知道你在说啥吗?”
  也难怪孟凡泽要吃惊,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从上到下也就是两三万名干部,如果要换掉5000人,差不多是全市股级以上的干部都要下岗了,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地震的节奏。解放的时候派干部接管城市,也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很多职位还是靠着留用人员来支撑的。冯啸辰一张嘴就是换5000人,这是何等的疯狂。
  “我非常清楚。”冯啸辰道,“孟部长,你不觉得沈阳必须这样大换血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吗?谭德钧、方成举这些人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刘进文、冉志根这些基层干部,也已经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有这些人在基层呆着,工作根本不可能推行下去。”
  “这是不可能的。”孟凡泽喃喃地说道。
  冯啸辰一摊手,笑道:“我也知道不可能,所以我说没办法嘛,是你非要逼着我说的。”
  孟凡泽被冯啸辰噎了一句,有心发作,却又忍住了。他沉默了许久,说道:“小冯,你想过没有,新来的干部不可能这么快适应新的岗位,基层的普通干部和他们之间也需要时间磨合。如果照你说的,一次性把全市股级以上的干部都换掉,整个沈阳的工作就会陷入瘫痪了。”
  冯啸辰道:“孟部长,你觉得沈阳现在没有瘫痪吗?”
  “这……”孟凡泽再次被噎着了,他当了这么多年的部长,还真没人敢这样一而再地噎他,冯啸辰绝对算是一个另类。可他偏偏就喜欢这种被冯啸辰噎得难受的感觉,这也算是一种自虐倾向吧。
  “你说得有理。”孟凡泽终于想明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大乱才能大治。不过,沈阳的干部并非都是刘进文那个样子,我相信还是有一些有能力、有热情的干部的,一概否定也是不对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1)。”冯啸辰毫不客气地否定了孟凡泽的话,“孟部长,我们没有时间去鉴定哪个干部是好的,而且只要你开了一个口子,就会有无数的人要证明自己是个好干部,届时咱们就别想工作了,光是安抚那些上门来讨说法的干部,就能把我们给陷进去。我说的这个方案,要么不做,要做就绝不能留任何余地。”
  孟凡泽摇头叹道:“唉,真是年少轻狂啊,一句话就敢决定全市所有干部的命运。你说撤换所有的干部,这些人换下来怎么办?他们的家都在当地,总不能让他们到外地去任职吧?”
  冯啸辰胸有成竹,说道:“很简单啊,全部回家待岗,工资待遇不变,每个月再给他们发20块钱的待岗补助。整个沈阳有几十万下岗工人,国家都能够养得起,还会在乎5000名干部吗?实在不行,安排他们出去学习两年。”
  “我得想一想……”孟凡泽道。从本能来说,他觉得这个方案太激进了,完全不可行,但细细想来,似乎除了这样做,还真没什么别的办法。
  这几天,他也曾想过要换掉一些干部,从外地抽调一些得力的干部来改变沈阳的风气。但他所能想到的,不过是更换几个市里的正职,再换掉一些企业的领导。考虑到基层干部的状态,他又觉得这样做恐怕收效甚微,因为领导做事也是需要下属配合的,如果下属的作风不行,再能干的领导也是光杆司令,最终恐怕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这种更换少数干部的做法,用军事上的语言来说,就是添油战术,任凭你有多少力量,也会一点点地耗尽。冯啸辰的方案,相当于集中力量打一个歼灭战,一举扭转形势。以孟凡泽过去指挥打仗的经验来看,这个方案无疑是更合理的,但力度实在是太大了。
  “小冯,这个方案,我得回京城去向中央领导汇报一下,看看领导的决心而定。这段时间,你继续留在沈阳,考虑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孟凡泽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对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道:“孟部长,我知道对沈阳进行大换血,动静太大了,没有中央的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如果仅仅对沈阳重机进行换血,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我想拿沈阳重机做一个试点,在此之前,你替我把沈阳重机的领导班子全部换掉,这个应当能够做到吧?”
  “完全可以!”孟凡泽这回答应得非常痛快,他到沈阳来,原本就是带着尚方宝剑的。要换掉沈阳的市领导,他不太方便,但换掉沈阳重机的领导,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马上就给中央打报告,要求把沈阳重机的领导班子全部调走,从其他地方调领导过来。你有什么想法,就大刀阔斧地去做吧。能够让沈阳重机扭亏为盈,我们后面的工作就好做了。”孟凡泽说道。
  “您放心吧,只要无人掣肘,我一定能让沈阳重机起死回生的。”冯啸辰信心满满地说道。
注释:
(1)这句话出自斯坦尼斯洛,一位波兰籍犹太诗人,原文如下: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Stanislaw_Jerzy_Lec
第五百六十六章
熟人好办事
  冯啸辰的底气在于他手头拥有的资源。沈阳重机的问题在于缺乏业务,而缺乏业务的原因在于原来的领导缺乏市场意识,一味只想着国家订货,不愿意主动去找市场。冯啸辰有现成的业务,只要沈阳重机能够吃下去,至少可以缓解一下目前开工不足的困难。一旦企业恢复了生产,很多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了。
  对于沈阳重机这样一个一万多工人的庞然大物,冯啸辰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掉全厂的问题。他的思路是先从一些车间、分厂着手,一点一点地消化,先让一些部门活起来,作为示范,再逐步推广到全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沈阳重机厂方的全力配合。他深知,以方成举这些人的作派,是不可能与他合作的,与其把精力耗费在与方成举他们扯皮上,还不如动用上层的权力,直接把方成举调走,换一个愿意干活的厂长过来。
  孟凡泽连夜回了京城,向中央提交了两个报告。第一个报告,是提出以沈阳重机为试点,开展生产自救,前提是更换沈阳重机的全部领导干部。这个报告牵涉面不大,道理也很充分,马上就得到了批准。不过,上级领导毕竟没有冯啸辰那么激进,只是答应先更换厂长,等新厂长适应工作之后,再陆续更换其他的干部。
  孟凡泽的第二个报告,就是冯啸辰提出的大换血方案。这个方案在高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最终的答复是先观望一段时间,视沈阳重机的整顿情况而定。再说,这个方案需要从全国调集5000名干部,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小冯,我们又见面了。”
  在沈阳宾馆等待了两天之后,冯啸辰得到消息,说上级给沈阳重机派来了新的厂长。没等他起身去沈阳重机,新厂长便在办公室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沈阳宾馆,指名道姓要见冯啸辰。两人一见面,倒把冯啸辰给吓了一跳。
  “潘矿长,怎么会是你啊?”
  “哈哈,可不就是我吗?”原辽宁省冷水铁矿矿长潘才山一把抓住冯啸辰的手,用力地握着。他可是当矿工出身的,手上有一把子力气,加上有点故意的成分,直把冯啸辰的手都攥得显出几分青紫色了,方才哈哈笑着放开。
  “我都退休三年了,好家伙,省里一纸调令,说是国家经委直接点名,任命我担任沈阳重机的厂长。我就纳闷了,我和沈阳重机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把我这个退休的老头重新启用起来啊。等到了沈阳,我才知道,原来是你小冯在这里兴风作浪呢。”潘才山喧宾夺主地在冯啸辰房间的沙发上坐下,对冯啸辰说道。与十几年前相比,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也有了一些衰老的模样,可说话的底气依然很足,俨然还是当年那个在冷水矿说一不二的土霸王。
  冯啸辰愣了一会,就想明白了。上级把方成举给调走了,必然要安排其他人来当厂长。调走方成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冯啸辰能够放手整顿沈阳重机,这就要求新来的厂长必须能够与冯啸辰精诚合作,全力配合冯啸辰的工作。同时,这个新厂长又不能过于懦弱,否则恐怕无法驾驭沈阳重机这一万多干部职工。
  也不知道是哪位仁兄想起了已经退休的潘才山,这才举荐他来挑这副担子。潘才山过去是冷水矿的矿长,一向以强势而著称,接手沈阳重机应当是有一定把握的。同时,潘才山与冯啸辰打过交道,冯啸辰指导冷水矿建起石材厂,解决了冷水矿1000多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潘才山对他心服口服,派潘才山来当沈阳重机的新厂长,他显然是能够与冯啸辰良好合作的,这就叫熟人好办事。
  潘才山的岁数是一个优势,作为一名60来岁的老人,他没有太多的野心,不会与冯啸辰争功。如果换成一个少壮派,恐怕不会心甘情愿地给冯啸辰当垫脚石的。
  “潘矿长,啊不,应该叫你潘厂长才对。你来了,我可就有靠山了,沈阳重机的事情,以后就得潘厂长帮忙呢。”冯啸辰在潘才山身边坐下来,笑呵呵地说道。
  潘才山一摆手,道:“什么靠山,你冯助理还需要我给你当靠山吗?谁不知道孟部长是你的靠山。国家经委这次任命我当沈阳重机的厂长,说穿了就是让我来给你跑腿打杂的,需要怎么做,你就吩咐好了。我老潘没啥说的,唯你冯助理马首是瞻。”
  “岂敢岂敢。”冯啸辰客气道,“我是来协助潘厂长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沈阳重机能够重新获得生机。”
  潘才山道:“我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可真是吓了一跳。沈阳重机我是知道的,这几年亏损严重,省里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能够让它扭亏,我一个采矿出身的老头,能有什么办法?后来一听说你冯助理在沈阳担任这个振兴工作小组的副组长,我就完全放心了。你的本事我是知道的,当年我们冷水矿那1000多待业青年的事情,谁都没办法,你三言两语就给我们解决了,还顺带摆了我一道,哈哈……”
  冯啸辰窘了,讷讷道:“呃,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潘厂长别跟我计较。”
  两人叙了一会旧,潘才山找了个借口,把陪他一同来的办公室主任打发出去,然后关上房门,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对冯啸辰说道:“小冯,客气话咱们就不必再说了,沈阳重机这边,你有什么打算,现在是不是可以给我透个底了?”
  冯啸辰也收起刚才的调笑表情,说道:“潘厂长,我是真没想到上级会派你来当厂长。既然派你过来,这就说明上级对于解决沈阳重机的问题,是有很大决心的。前一段时间,我陪孟部长到沈阳重机进行了调研,另外,我也让其他同志从侧面进行了一些了解。我感觉到,沈阳重机的问题非常复杂,领导层面上观念陈旧,不思进取,中层干部有的人浮于事,尸位素餐,有的则贪污腐化,监守自盗。至于普通工人,也是良莠不齐,很多工人的技术水平低下,干活出工不出力,完全就是在混日子。整个企业缺乏正气,到处都是歪风邪气。”
  “你说的没错。”潘才山点头道,他虽然上任才两天,但也已经足够让他感觉到厂子的状态了。正如冯啸辰说的那样,整个厂子的风气已经坏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那你打算如何下手呢?”潘才山问道。
  冯啸辰道:“我向孟部长提出,以沈阳重机作为整个沈阳市的试点。具体到沈阳重机内部,我还想再找几个车间作为试点。沈阳重机所以出现这样的风气,在于企业持续亏损,工人工资无法保障,大家看不到希望,于是便破罐子破摔,有些干部则是想着趁厂子彻底垮掉之前,赶紧捞上一把。要扭转这种风气,就要让大家看到希望。我现在没有能力让一万多人的厂子一下子扭亏,但选择几个车间来实现扭亏,还是有可能的。”
  “这个主意好。”潘才山道,“我了解过,前几年沈阳重机就搞过厂内银行结算制度,把各个车间,还有后勤、车队等等,都划成了相对独立的主体,各单位可以自己联系业务,组织生产,和厂里实行内部结算制度。你如果选择几个车间进行试点,难度不大,做好了就能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冯啸辰道:“我正是这样想的。这几天,我等着沈阳重机的新厂长到位,闲着没事的时候,给一些朋友打了一通电话,倒是联系上了一些业务,可以找几个车间先接过来做做。”
  “哈哈,我就知道你冯助理是有办法的。”潘才山笑道,“你说说看,弄到了什么业务,打算放到哪个车间去做?”
  冯啸辰道:“罗丘冶金机械厂,准备采购两台压力机,价格大致是70万左右,规格是沈阳重机过去做过的,完全能够接下来。”
  “罗冶,不就是王伟龙他们那里吗?”潘才山笑道,“要说起来,我跟王伟龙也算是熟人了,当初他们的自卸车,不就是在我们冷水矿做的工业实验吗?”
  冯啸辰道:“王伟龙现在已经当了罗冶的副厂长。罗冶引进美国海菲公司的技术,生产的150吨电动轮自卸车已经基本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的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从他们的自卸车达到标准之后,咱们就没有再从国外进口这种自卸车了,这些年累计节约的外汇差不多上亿美元了。”
  “这军功章里,是不是也有我老潘的一份啊?”潘才山道。
  冯啸辰道:“绝对有潘厂长一份,没有当年在冷水矿的工业实验,他们不可能这么快掌握引进的技术。这一次我找王伟龙,请他给沈阳重机提供一点业务,他二话没说,就答应订购两台压力机,这也算是投桃报李吧。”
第五百六十七章
出了岔子
  冯啸辰这些年和装备制造企业打交道,可谓是朋友遍天下。各家企业都会有更新设备的需求,有些设备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交给哪家企业做都可以,冯啸辰卖个面子,让他们把业务交给沈阳重机做,这些企业自然也是不会拒绝的。
  不过,冯啸辰并不打算亲自去给沈阳重机当业务员。他联系这些业务的目的,在于启发沈阳重机的干部,让他们学会在市场中找业务,而不是一心指望着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给他们安排任务。罗冶的这两台压力机,冯啸辰与王伟龙已经说好,但仍需沈阳重机的业务员到罗冶去洽谈,包括商议供货价格、时间、质量承诺、售后服务等等。照冯啸辰的想法,自己和罗冶都已经谈到这个程度了,业务机会几乎就是放在那里等着沈阳重机去拿的,沈阳重机如果拿不下来,那就真的没救了。
  除了罗冶的这桩业务之外,冯啸辰还联系了其他几桩业务,也都是沈阳重机能够拿下的。他向潘才山做了介绍,潘才山一一记下来,有了这些业务,潘才山在沈阳重机就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否则光凭红口白牙去搞经营,底下的干部职工是不会服气的。
  接下来,二人又探讨了一番对沈阳重机进行整顿的思路,最终商定由潘才山在明处,冯啸辰带着振兴工作小组的人员在暗处,逐步理顺沈阳重机的内部治理结构,扭转目前这种颓废的风气。潘才山是在冷水矿当了20多年矿长的人,对于企业管理并不陌生,他表示,只要冯啸辰能够帮他联系到一些业务,他是有信心在沈阳重机实现扭亏的。
  从沈阳宾馆回去之后,潘才山便开始了企业整顿的工作。他这趟来当厂长,当然也不是孤身一人来的,而是从冷水矿以及其他单位带来了十几名得力的中层干部,这些人也都得到省里的任命,担任了沈阳重机一些要害部门的职务。潘才山在沈阳重机主持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并推出了一些规章制度,要求各单位整顿作风,开动脑筋,积极寻找业务机会,恢复生产。
  厂子里原来的干部对于这位空降下来的厂长大多带着几分观望的态度,基本上是潘才山推一下,他们就动一下,既没有抵制的意思,也不会积极配合。对于这种情况,潘才山并不觉得意外,他深知,要让别人服气,必须自己先干出一番成绩,让大家看到希望。沈阳重机是一家消沉日久的企业,要让它重新恢复活力,哪有那么容易。
  “李主任,200吨的单柱压力机,你们车间能不能拿下来?”
  在锻压机床车间,潘才山对陪同他视察的车间主任李国英问道。
  “这个肯定是没问题的,我们都做了20多年的单柱压力机了,技术上肯定是没说的。”李国英用满不在乎的口气回答道。
  “如果是这样,我倒是有个业务机会,你们可以派人去问问。”潘才山道。
  “是吗?那可太好了。潘厂长说的业务机会,是在什么地方?”李国英问道。他嘴里说着太好了,态度上却依然显得很漠然,似乎是在谈论一件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
  潘才山对李国英的表现感到有些不悦,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他说道:“是安徽省的罗丘冶金机械厂。前些天,他们有个技术员到冷水矿去维护自卸车,跟冷水矿的同志聊天的时候,说起了这件事,好像是他们厂打算添置两台200吨的单柱压力机。我也是听冷水矿那边的老同事说起来,具体的情况就不太了解了。”
  “哦。”李国英淡淡地应了一声,似乎有些失望的样子。
  潘才山道:“现在咱们厂的业务形势非常糟糕,你们锻压机床车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业务,如果能拿下两台压力机,最起码也能应付几个月了,所以,这件事你们不可掉以轻心,还是派人去联系一下为好。”
  “我明白,我明白,我马上就安排一个业务员去和他们联系。”李国英应道。不过,他的口气里透着几分敷衍,估计是觉得潘才山提供的这个信息太不靠谱,只是碍于潘才山的面子,才不得不答应去问问看。
  潘才山也不多说,他故意把信息说得这样含糊,其实也是为了看看李国英有多大的积极性。如果李国英是一个有进取心的车间主任,听说有这样的机会,肯定应当会努力去争取的,毕竟两台压力机也有好几十万的产值,能够养活他这个车间大半年时间了。而如果李国英对这件事不上心,非要等着人家把业务送上门来,那这个车间主任他也就别打算再干下去了,潘才山会想办法把他撤掉,换一个愿意干活的人上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