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451

  王伟龙点点头,道:“是这样啊,那我误会了。对了,既然你说你们那位易厂长身体不好,不方便,那你们方厂长在不在家?我过去在京城开会的时候,和方厂长也是在一起喝过酒的,这次过来,我还打算去看看他呢。”
  “我们方厂长已经调走了……”
  “是吗?我怎么没听说。那你们现在的厂长是哪位,能给我介绍一下吗?以后我们罗冶可能还要请沈重帮忙,趁这次的机会,我也认认你们的新厂长。”
  李国英浑身的汗都出来了,尼玛,自己真是嘴欠,非要提什么厂长签字的事情,一下子把王伟龙给提醒了。看这阵势,王伟龙是觉得自己遭了冷遇,非得让沈重出来一个厂长给他圆圆面子才行。至于说什么拜访新厂长之类的,纯粹就是借口了,潜台词就是说如果副厂长不出来,他就要去见正厂长。可是,李国英敢让他去见潘才山吗?
  “我们新厂长这些天在忙着接待国家派下来的工作小组,平时我们想见他都难。要不这样吧,我还是联系一下易厂长,看看他的脚好一点没有,如果他方便的话,晚上让他陪王厂长聊聊天,你看如何?”李国英低调地问道。
  王伟龙脸上露出一个满意的表情,说道:“这多不好意思,易厂长不是还有伤吗?其实我也就是随便问问,好不容易来一趟沈重,不和沈重的厂领导见见,也太失礼了,是不是?”
  “这个倒是无妨……”
  “怎么会无妨呢,我们不能让人说我们罗冶不懂规矩吧。”
  “呃……好吧。”
  李国英屈服了。王伟龙口口声声说什么失礼、规矩之类的,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他其实是在指桑骂槐,怪沈重不懂规矩。话说到这个程度,沈重如果不出来一个厂领导,王伟龙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一旦他不高兴了,乱说一些什么,再传到潘才山耳朵里,这件事情就麻烦了。当下之计,只能是让易耀忠出来安抚一下王伟龙,让他觉得心里舒服了,这件事也就揭过去了。毕竟两台压力机也就是70万的业务,对于罗冶这种大厂子来说也不算什么,王伟龙还会揪着这件事不放吗?
第五百七十章
一个锅俩人背
  易耀忠得到李国英的报告,心里也是羊驼狂奔。这种把厂子里的业务拿到外面去做的事情,在方成举当厂长的年代里并不罕见,厂领导们都是心照不宣,谁也不会把事情捅出来,同时谁也不会公开表示自己知情。究其原因,这种事毕竟是违法的,下面的业务员和小干部敢做,那也是担着一些风险的。到了厂领导这个级别,再去冒这种风险就有些不值得了。
  这一次的事情,易耀忠也是想装作不知情的。尽管与罗冶的合同上有他的签名,但他非要说自己不了解情况,是李国英在欺上瞒下,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王伟龙到沈重来拜访,易耀忠不肯出面招待,就是不想担这个责任。可谁曾想,这个王伟龙也是小人得志,当了个副厂长就得瑟起来了,还非要对等接待,让易耀忠想躲都躲不过去。
  无奈何,易耀忠只能吩咐李国英在沈阳市区又安排了一顿晚宴,自己找块纱布在脚踝上裹了几道,装出的确是崴了脚的样子,然后便一拐一瘸地出现在王伟龙等人的面前。
  “这是我们易厂长,是主抓生产的。”李国英给王伟龙做着介绍道。
  “易厂长,久仰久仰啊,怎么,听说你的脚受伤了,哎呀呀,李主任也真是的,易厂长的脚都伤成这样了,你还请他出面,这让我们怎么担当得起嘛。”王伟龙满脸笑容,装腔作势地指责着李国英,那种得意的神气却是溢于言表的。
  易耀忠也只能装出热情的样子,说了些怠慢之类的话,然后便与王伟龙一道入席了。
  开席时的各种敬酒寒暄,自不必细说。酒过三巡,王伟龙聊起了白天的见闻,对易耀忠说道:“易厂长,我这次到沈重来,可真是大开眼界了。沈重的厂区只怕有几千亩的面积吧,居然还不够用,你们的业务真是做得太大了。”
  “哪里哪里,我们现在还是严重亏损呢。”易耀忠谦虚道。
  王伟龙道:“今天李主任带我们去看生产现场,那个车间是在沈阳城郊了吧?你们像这种建在厂子外面的车间很多吗?平时生产协作是怎么解决的?”
  “这个……也不是所有的车间都建在厂外的。李主任这里,嗯嗯,有些特殊情况。”易耀忠打着马虎眼,说道。
  索佳佳插话道:“易厂长,不知道李主任他们那个车间,易厂长去看过没有,我觉得车间里的管理还是有些凌乱的。我担心如果照这样的生产管理,我们要的产品,质量上恐怕会有些隐患吧?”
  “是吗?”易耀忠把脸一沉,对着李国英问道:“李主任,索科长说的情况,是怎么回事?”
  “呃……我觉得还可以吧,可能是这几天任务比较紧,生产上稍微乱了一点点,不至于影响到质量的。”李国英回答道。
  索佳佳并不领情,她看着易耀忠,追问道:“易厂长,你没去过李主任他们那个车间吗?设备缺乏保养,我就不说了,光是车间里的卫生状况,就让人很不放心,墙角的垃圾估计得有好几个月没有清理了,上面的机油都已经凝结成一大块了。”
  易耀忠心里有些不痛快,他来陪王伟龙吃饭,纯粹是为了给王伟龙一个面子,却没料到王伟龙的手下会向他兴师问罪。他皱了皱眉头,说道:“索科长,车间卫生的问题,可能是李主任他们疏忽了吧。他刚才不是说了吗,这段时间任务比较紧,可能这些方面就顾不上了。”
  “这可真不是疏忽,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把规章制度放在心上。”索佳佳颇有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拗劲,她对易耀忠问道:“易厂长,您有多长时间没到李主任那个车间去过了?那个车间不在厂区里,是不是你们厂领导就不关心了?”
  “只要是我们的车间,我们都会关心的。李主任那个车间,我上星期还去看过呢。卫生方面的确是有点小问题,我当时也批评过他们了。”易耀忠答道,他虽然对索佳佳的质问感到满肚子不高兴,但人家提出了问题,他也不便不搭理,只能顺着索佳佳的话头,敷衍着回答了几句。
  “易厂长真的去过李主任那个车间?”张和平转过头来,盯着易耀忠问道。
  “那是当然……张处长是什么意思?”易耀忠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话赶话已经说到这个程度,他想改口也来不及了。
  张和平微微一笑,说道:“那个车间里的设备,都钉着沈阳粮油机械厂的铭牌,这是怎么回事?是沈重租用了粮油机械厂的车间进行生产吗?”
  “当然不是!”李国英下意识地否认道,“设备铭牌嘛,是因为我们那些设备是从粮油机械厂买过来的,他们业务不足,设备闲置,我们就买下来了。”
  “易厂长,是这样吗?”张和平向易耀忠问道。
  “这个……我不太清楚,李主任说的,应当是这个情况吧。”
  “怎么,易厂长去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吗?”
  “我也就是走马观花,怎么会注意到这个。”
  “这么说,你的确是去过那个车间的?”
  “张处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易耀忠终于感觉到问题了,他想把话再圆回来,可已经来不及了。索佳佳和张和平你一言我一语,已经把他绕进了圈子,坐实了他曾经去过那个车间的事实。
  索佳佳微微一笑,从兜里掏出一份工作证,递到易耀忠的面前,说道:“易厂长,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国家经委监察室二处副处长。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说沈阳重型机械厂一部分干部把本厂的业务转到私营企业去生产,从中收受回扣。今天上午我们已经查实,沈阳重机与罗丘冶金机械厂签署了两台200吨单柱压力机的生产合同,这两台设备并没有在沈阳重机生产,而是被人私自转移到了祥生机械公司生产。我们已经确定了生产地点和生产工人的情况,现在我想向易厂长确认一下,你对此事是否知情。”
  “经委监察室!”易耀忠手一抖,面前的酒杯砰地一声便摔到了地上,砸了个粉碎。再转头看李国英,他已经直接进入了“石化”的状态,再喷点树脂上去就能够变成琥珀了。
  “王厂长,你这是什么意思?”易耀忠瞪着王伟龙,怒气冲冲地问道。一个自称罗冶科长的人,实际上却是国家经委监察室的副处长,要说王伟龙不是有意挖坑,谁都不会相信。可问题在于,自己与王伟龙无冤无仇,而且这件事也是刚刚发生,这几个人是怎么凑到一起去的,又为什么要专门来揪自己的辫子呢?
  “这事不关王厂长的事。”
  随着一声中气十足的声明,潘才山从包间外面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跟着几个人,其中有易耀忠早就认识的冯啸辰。潘才山一直走到易耀忠面前,瞪着眼睛质问道:“易厂长,我没想到你的心能黑成这个样子。厂子已经停工一年多了,工人现在连70%的工资都拿不到。振兴工作小组的冯组长帮咱们联系上了业务,你们居然能够一转手就交给外面的企业去做,从中收受回扣。你也是沈阳重机的老人,你这样做,能对得起厂里这一万多干部职工吗?”
  “这个业务是我们拉来的,交给谁做,厂里管不着。”
  李国英蹦了起来,他知道自己栽了。监察室是怎么回事,他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这件事被定性为贪污,那他后半辈子估计就得在号子里蹲着了。至于说易耀忠会如何,他现在还真顾不上去想。他要做的,就是把水搅浑,把这件事说成是自己拉了业务不给厂里做,这充其量也就是没有大局感,和违法犯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拉来的业务?”索佳佳冷笑道,“你们的业务员是以沈重的身份去与王厂长签合同的,合同上盖的是沈重的公章,罗冶支付的材料款,进的也是沈重的账户。我们已经查过了,这笔钱进了沈重的账户之后,马上就被划拨到了祥生机械公司的账户上,是谁给了你们的权力,允许你们把国家的钱划给私人账户的?”
  “这件事我不知情。”易耀忠大声地说道。
  潘才山道:“作为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你不知道本厂的车间在什么地方,咱们什么时候在厂区外面有车间了?和罗冶的合同上,有你的签字,你敢说你不知道这项生产任务?厂里的一项任务被转到厂区之外的其他单位去生产,而且你也去过那个车间,还口口声声地说生产方面没有问题,你能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吗?”
  易耀忠道:“这是我失职。李国英说他们接到了业务,我就在合同上签了字。至于李国英他们在哪里生产,我就不知道了。对了,我前两天崴了脚,一直在家里休息,所以对这件事并不了解,这都是李国英和乔勤他们在背后搞的鬼。”
  “你撒谎!”李国英急眼了,这是什么时候了,你甩了锅,那我岂不就成背锅侠了。古话怎么说的来着,一个锅,由两个人背,那么每人就只需要背一半。事到如今,我还在乎你是不是副厂长,大家还是一起来背这个锅吧。
  “我检举,这件事就是易耀忠指使我做的。不单是我们车间,还有其他车间的业务,也是他转出去的。这次的项目,他个人要收五万块钱!”李国英扯着嗓子大声嚷道,生怕自己的声音太小而被人忽略了。
第五百七十一章
各谋生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易耀忠想抵赖也办不到了。与潘才山一起进来的那几位,正是纪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当下直接就把易耀忠、李国英都控制了起来。李国英一落到纪检人员手里,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撂了,他不但检举了易耀忠贪腐的罪行,还把郑群等一干厂领导、中层干部也都牵扯出来了。易耀忠见大势已去,也不敢再抵赖,又交代了一堆他所知道的事情,其牵涉面又扩大了几分。
  纪检、经委监察室,再加上张和平所在的安全部门,几家联手调查沈阳重机的特大腐败窝案,一口气揪出了五六十名涉贪的干部,厂领导几乎是连锅端,倒是省了冯啸辰再处心积虑去把他们撤换掉了。这一次行动中没有被揪出来的干部,其实也不全是白莲花一般纯洁的好人,只是参与的程度与易耀忠这些人相比要弱得多,出于稳定的考虑,也就对他们网开一面了。
  “没想到啊,这件事居然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坐在潘才山的办公室里,王伟龙感慨万千地说道。他是应冯啸辰和潘才山二人的邀请,专程过来演这样一出戏的。冯、潘二人事先告诉他那两台压力机的业务有可能会牵出一个贪腐案件,让他配合坐实相关证据。他原本以为也就是李国英这样的中层干部在搞鬼,谁曾想幕后的黑手居然是易耀忠、郑群这些厂级领导,而且一抓就是一窝,这实在是颠覆他的认知了。
  “我们安徽省有些企业也有这种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的事情,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大胆的,我这回算是开了眼界了。”王伟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潘才山道:“企业不景气,各种妖魔鬼怪就都出来了。你没听张和平说吗,据易耀忠他们交代,他们搞这些名堂主要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企业要垮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能捞就捞。等到企业彻底破产,也就没人会去查这些事情了。”
  王伟龙道:“潘厂长,你们厂一下子折进去五六十名干部,还都是重要岗位上的干部,你这个当厂长的是不是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了?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办?”
  潘才山瞟了冯啸辰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我有什么办法,这不都是小冯把我给架到这个火上来烤的。现在这个局面,我还等着小冯替我收场呢。”
  冯啸辰笑道:“无所谓啊,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易耀忠这些人下去了,不正好空出位置来让那些愿意做事的干部上来吗?”
  “可是你说的那些愿意做事的干部,在哪呢?”潘才山问道。
  冯啸辰道:“只能是想办法从全国各地调人过来了。孟部长在京城也在忙这件事,另外,我通过装备工业公司给各家装备企业都发了函,请他们贡献一些得力的干部过来任职。目前我们主要是针对沈阳重机,下一步还要扩大到沈阳的其他企业,需要的干部数量是非常多的,一下子也很难凑齐啊。”
  潘才山道:“我可没时间等,等上一年半载的,我这个沈阳重机就真的得关门了。我全厂一万多工人,每个月光是工资就得200多万。你把我这里的干部都给拿掉了,我怎么赚这200多万去?”
  冯啸辰道:“我想,只有一个办法了。”
  “什么办法?”潘才山问道。
  “拆分。”冯啸辰道,“像沈阳重机这样的大企业,业务形势好的时候,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实力雄厚,便于组织大生产。但在业务形势不好的时候,这种规模就成了它的劣势,调整起来的难度太大。鉴于沈阳重机目前的情况,我建议对企业进行拆分,除了主体业务部分完整保留下来之外,各个辅助部门全部变成独立法人,各谋生路。”
  “这倒是一个思路。”潘才山沉吟道,“其实,这些天我也想过这个方案,沈阳重机的各种辅助部门实在是太多了,与其和主体业务部门绑在一起陷入亏损,还不如让它们独立出去。独立出去之后,这些部门船小好掉头,要开展一些新业务也更方便。而主体业务部门不用背这些负担之后,要实现扭亏的难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沈阳重机的主体业务是重型装备制造,包括一些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等等。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恨不得所有的生产协作关系都在本企业内部完成,因此便产生出了许多为主体业务配套的辅助部门。
  比如说,各种机械里都要用到轴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整机企业所使用的轴承大多是从专业的轴承制造商那里采购的,而在沈阳重机,却专门建了一个轴承车间,负责生产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轴承,只有遇到极个别难以制造的轴承才会选择外购。
  又比如说,矿山机械里需要用到减速机,这也算是一种标准件,应当由专业企业生产。但在沈阳重机,同样有一个减速机车间,主要的任务就是生产几种本企业的产品中使用的减速机。因为主体业务萎缩,这个减速机车间也就没事干了,好几十人就这样眼巴巴地等着其他部门给他们送业务来。
  再至于说到厂里的车队、医院、子弟学校、招待所、食堂等等,就更是臃肿不堪了。光是食堂就有100多职工,中层干部有十几人,这些人都是依托着厂里的业务生存的,这两年业务不景气,各种招待都减少了,食堂也就闲下来了。
  这些天潘才山在沈重搞内部整顿,冯啸辰也没闲着,带着自己的手下认真剖析了沈重的各方面情况。他发现,沈重的15000名职工中,从事主体业务生产的只有区区4000人,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可以裁撤的中层干部等。另外超过10000人都属于各个辅助部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是完全可以从厂子里剥离出去独立存在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冯啸辰便在思考对沈重进行拆解的方案。把这些辅助部门拆分出去并不困难,但它们成为独立法人之后,如何生存,是冯啸辰必须考虑的问题。经过这些天的酝酿,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只等着与潘才山交流了。
  “沈重的主体业务部门,也就是金工车间、铸造车间、几个机床整机车间、总装车间,加上生产、销售、财务等处室,总共大约是4000人的样子。其余的部门,包括后勤的所有部门,以及诸如轴承车间、减速机车间等等,都可以分离出来,形成自负盈亏的主体。各个单位的场地还可以维持现状,但在业务上和财务上,要独立出来,让他们去自谋生路。”冯啸辰道。
  潘才山道:“思路是对的,但要让这些部门自谋生路,难度太大了。就比如说轴承车间,过去就是为总装车间提供配套的,现在要让他们自己去找业务,我担心他们适应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