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451

  至于说那些敬酒的人,看到蒙洋手里专门拎着一瓶白酒,只给冯啸辰倒酒,从不给别人倒,自然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谁也不会去拆穿这个猫腻,大家要的只是冯啸辰的一个态度,谁会真的那么不识趣,非要把他给灌倒呢?
  喝了一圈,宴会上已经有一些人喝得有点多了,拉着与自己有些私交的朋友喋喋不休地说着各种主题的话,也没有人专门缠着冯啸辰敬酒聊天了。冯啸辰这才腾出手,叫上祁瑞仓和陈纻,开始挨个地拜山门。
  “沈厂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在社科院读硕士时候的同学祁瑞仓,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现在受领导亲自点名指派,在沈阳市挂职担任招商局副局长。”
  来到林北重机的厂长沈金宝面前,冯啸辰非常高调地介绍着祁瑞仓的身份。
  沈金宝看到冯啸辰带着两个人向自己走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揣摸这两个人的身份,同时猜测冯啸辰的用意。现在听冯啸辰一介绍,他赶紧满脸陪笑地向祁瑞仓伸出手说:“原来是祁专家,幸会幸会。美国的经济学博士,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沈厂长客气了!”祁瑞仓与沈金宝握了一下手,说道。
  “这位是陈纻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学海洋工程专业的,手上拥有几十个国际专利,他是毅然拒绝了美国十几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来创业的。”冯啸辰继续忽悠。
  “麻省的,太了不起了!”沈金宝又连忙与陈纻握手。相比芝加哥大学,沈金宝对于麻省理工的了解还更多一些,也深知麻省理工的博士有多高的含金量。结合冯啸辰强调陈纻手上有几十个国际专利以及回国创业这两件事,沈金宝隐隐猜出了一点什么,却还是不明白这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冯啸辰介绍完两个人,然后摆出一副真诚的样子,对沈金宝说:“沈厂长,要说起来,我也是林重的一员。我记得,我这个林重生产处副处长的职务,到现在也还没被撤掉呢。”
  “哈哈,哪能撤啊!不但不能撤,而且以冯总现在的级别,怎么还能屈尊当个生产处副处长呢,怎么也得是……呃,怎么也应该是我主动让贤才是啊!”沈金宝错愕了一下,脸上已经有些尴尬之色了。
  想当年,林重的老厂长冷柄国为了给孟凡泽凑趣,生生给冯啸辰任命了一个林重生产处副处长的虚衔,以那时候冯啸辰的年龄和资历,这个职务已经算是非常破格了。大家都明白这个职务也就是随便说说而已,并不当真。也正因为不当真,所以这么多年来,也没人想着要发一个文件撤销冯啸辰的这个职务,拖到现在,冯啸辰的名字依然在林重的中层干部名单上,而且还是副处长的职务。
  可十几年过去,冯啸辰已经从当年那个小青工变成了现在的国家装备公司总经理,正厅级干部,林重还把他当成副处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可要说给他提拔提拔,那就更成了一个玩笑,沈金宝的级别也就是正厅,难道要让冯啸辰坐沈金宝这个位置?再说,到了这个级别,林重哪还有资格去进行任命,这怎么也得是更高层的组织部门才有权力说话的,而更高层的组织部门,会跟着他们瞎胡闹吗?
  冯啸辰扯出生产处副处长这件事情,目的是要和沈金宝套套瓷,他打了个哈哈说:“沈厂长,我这个副处长的职务,就算是名誉副处长好了。在我心里,可是一直把自己当成林重的一员,沈厂长不会拒绝吧?”
  “那是当然,别说我,我们林重4000多干部职工,都把冯总看成林重的一员呢。”沈金宝说。
  冯啸辰点点头,做出感动状,然后笑着说:“沈厂长,正因为我是林重一员,所以有好事情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想到咱们林重的。我跟你说,陈博士现在手上有一个很好的项目,想找几家企业合作,祁局长他们已经评估过了,只要一次性投入2个亿,三年之内就能够收回全部投资,到第四年就有净盈利,每年的毛利润不少于8000万人民币,怎么样,沈厂长有没有考虑要参上一股?”
  “呃……”沈金宝傻眼了,他猜到了冯啸辰肯定要让他帮忙,却没想到是要让林重参股陈纻的项目。前面冯啸辰说得很明白了,陈纻是回国来创业的,那就是要搞一家私营企业了,林重是大型国企,在私营企业里参股,有这样的先例吗?
  “冯总,不知道你说的参上一股,是指什么?”沈金宝讷讷地问道。
  冯啸辰说:“陈博士回国创业,有一些自有资金,另外他手上的专利也是要折算成无形资产的。他打算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在沈阳办一家集装箱公司,专门生产集装箱,产品一半以上面向出口。沈阳市拿出了两家骨干企业的全部资产入股,加上陈博士自己的资金,要凑出2亿的投资,还差4000万。我琢磨着,这是一个好机会,林重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入股,两三年时间收回全部投资,再往后就是净盈利,这样的投资机会,可真是不多见呢。”
  “让林重投资?”沈金宝的脑子飞快地运转了起来。冯啸辰说的话,他只能相信一半,什么沈阳拿出两家骨干企业入股,这种话也就是春秋笔法,两家企业是肯定有的,但沈阳这样一个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城市,能有什么有价值的骨干企业?说穿了,就是把两家亏损企业塞进去了,也不知道是沈阳市帮了陈纻的忙,还是陈纻帮了沈阳市的忙。
  真正关键的,是那4000万的资金缺口,这才是冯啸辰话里的干货。很显然,是祁瑞仓和陈纻找不到资金,来请冯啸辰帮忙。而冯啸辰则打着“好机会”的旗号,在向他们这些企业化缘。
  那么,林重要不要掺和这件事情呢?
  沈金宝不由得踟蹰起来。
第六百四十八章
赊账
  祁瑞仓见状,上前对沈金宝说:“沈厂长,这个项目我们是专门做过评估的。目前国际集装箱市场上需求情况非常喜人,集装箱的技术门槛也不算高,产品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而我们在这方面是有绝对优势的,所以项目投产之后的市场前景完全不用担心。陈博士拥有的几项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集装箱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刚才冯总说一年8000万人民币的毛利润,其实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我们做过高、中、低三个级别的估计,最低的毛利润也能达到8000万,中位估计是1亿5000万,高位估计则可达到2亿以上。”
  “这个我毫不怀疑!”沈金宝赶紧表态,接着又说:“其实吧,这个项目是冯总向我们推荐的,无论如何我们也是相信的,林重是冯总的娘家,冯总还能坑了我们?……我现在为难的,就是厂里的制度恐怕不太好办,陈博士要办的企业,应当是私营企业吧?”
  “算是股份制企业,陈博士个人有股份,我们沈阳市经贸委也有股份。”祁瑞仓说。
  沈金宝说:“是啊是啊,我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是国有企业,在一家有私人股权的股份制企业里参股,只怕不合规定啊。”
  “这怎么会不合规定呢?”祁瑞仓诧异地说,“现在国家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我们沈阳有很多国有企业都吸收了私人股本,甚至有很多是私人控股的,这并不违规啊。”
  沈金宝还是坚持说:“祁局长,你有所不知。你们沈阳属于东北振兴的试点城市,国家的政策比较宽松。我们林重上面的婆婆多,我这个当厂长的,也不能说了算。和私人企业合股这种事情,我得打个报告请示一下上级才行。”
  “是这样?”祁瑞仓也无奈了,他知道沈金宝是不想淌这趟浑水,所谓国企不能参股私企,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或许各地的国企主管部门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但如果沈金宝真的有意参与,这些政策规定总是能够绕过去的。现在是求人办事,祁瑞仓也没法说得太多,他想了想,问道:“沈厂长,如果不是请你们参股,而是我们沈阳招商局出面向你们借一笔钱呢?”
  “借钱?”沈金宝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说:“祁局长,这就更不好交代了。我们毕竟是企业,而且本身资金也不充裕,在银行还有贷款,这个时候向沈阳招商局借出一笔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啊。”
  “这……”祁瑞仓把头转向了冯啸辰,对方这般推诿,他是真没什么办法,只能看看冯啸辰有没有什么高招了。
  冯啸辰笑了笑,对沈金宝说:“老沈,你的顾虑我也理解。直接借钱的确有点显得太惹眼了,如果是赊账呢,你这个大厂长应当就能够做主了吧?”
  “赊账,什么意思?”沈金宝有些懵。
  冯啸辰说:“其实,老祁和陈博士向林重借钱,借来的钱也是要用来向林重采购设备的。陈博士跟我说过,他们厂里需要一套钢板折弯设备,我记得咱们林重就有这样的产品,一套是800万吧?能不能请沈厂长先赊一套设备给陈博士他们的企业,等他们赚了钱,再连本带利地还给林重,这样沈厂长不就不会为难了吗?”
  “折弯机?”沈金宝皱起了眉头。冯啸辰提出的这个要求,他还真不好拒绝了。
  赊账这种事情,对于企业来说并不算很大的事情。有时候,客户只是先期支付一些材料款,等到设备安装到位,实现稳定生产之后,客户才会支付剩余的货款,这就属于赊账了。林重现在的应收账款也有几千万,同时还有一些从钢铁厂买来的钢材没有付清尾款,相当于赊欠了钢铁厂的货款。既然能够赊给别的企业,那么赊给陈纻的企业也就没啥问题了。区区800万的设备,冯啸辰开了口,沈金宝如果再拒绝,可就有点不给面子了。
  “冯总,要我们赊一台折弯机给陈博士,倒也不是不行,我这个当厂长的,也能做主。不过,你总得给我一个由头,让我回去好向其他厂领导交代吧?”沈金宝装出为难的样子说,这就是打算和冯啸辰讨价还价了。
  冯啸辰却是早有准备的,他说:“沈厂长,这个由头其实很好找啊。刚才祁局长不是已经说了吗,陈博士的集装箱厂,利润是完全能够保证的。你现在是没看到现钱,所以不放心。赊账这种方式,能够保证你收回货款,但万一集装箱厂盈利了,你们可就分不到钱了。”
  “是啊,其实我心里倒是倾向于入一股的,可是……”沈金宝话只说一半,余下的一半就由着几个人自己去回味了。
  冯啸辰说:“这个其实很简单嘛。你们赊一台折弯机给陈博士,约定三年后还本付息。三年以后,如果陈博士的企业盈利了,你们可以要求债转股,把这台折弯机当成入股的股本,再按比例参与分红,这不是很美的事情吗?”
  “可万一,我是说万一啊,到时候没有这么高的盈利呢?”
  “那你们就直接收回货款就是了,有沈阳招商局担保,还怕他们赖账?”
  我还真怕!沈金宝在心里暗暗地嘀咕了一句,沈阳是个企业亏损面非常大的老工业城市,信用方面的确不太让人放心。不过,时下国内三角债问题严重,各家企业都有一些收不回来的货款,林重也有几笔被赖了若干年的呆账,再多一笔也算不上啥。这次林重在慕尼黑展会上小赚了一笔,从中拿出800万人民币来还冯啸辰的人情,也是说得过去的。这桩交易从程序上说是合理的,就算最终这笔钱收不回来,估计上级领导也不会说啥吧。
  想到此,沈金宝装作勉为其难地点点头,说:“唉,这也就是你冯总说话了,对了,还有祁局长和陈博士的面子。折弯机倒的确是我们的传统产品,回头陈博士把具体要求提一下,我安排生产处组织生产出来,你们象征性地付个预付款,比如50万,然后就可以把设备拉走了。至于还款的条件嘛,就照冯总说的,以三年为期,到时候是选择还本付息,还是债转股,得由我们决定。”
  “没问题!”祁瑞仓抢着回答说。正如冯啸辰说的,祁瑞仓要的4000万投资,其实也是用来采购设备的,现在拿不到钱,能够赊到一套设备,也是好的。至于说几年后林重可能会把这套设备款当成股本,在集装箱厂分一杯羹,原本也是沈阳招商局和陈纻心里有准备的事情,只要把蛋糕做大,也不在乎多分一两个人了。
  沈金宝见祁瑞仓答应得这么爽快,立马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他向冯啸辰说:“冯总,你刚才说,陈博士的集装箱厂有一半产品面向出口,那么他们的创汇肯定不会少吧?”
  冯啸辰笑眯眯地说:“是啊,怎么,沈厂长有什么想法?”
  “你还别说,我真有一点点想法。”沈金宝说,“其实我的要求也不高,那就是未来集装箱厂赚到外汇之后,是不是可以换一部分给我们厂?”
  “完全没有问题!”冯啸辰大包大揽,“只要沈厂长答应在集装箱厂参股,未来的外汇收入,当然要按股份计算在各个股东的名下的。林重出了800万入股,相当于2亿投资的4%。如果集装箱厂一年能够赚到3000万美元的外汇,林重可以分到120万。”
  “才120万?”沈金宝摇着头,不满地说:“你们到底有没有2亿投资,我还得让厂里的会计师去审计一下,就你们沈阳那几家亏损企业,也敢算出2亿的价值?”
  “这个完全可以。”这回是陈纻说话了,“沈厂长,如果林重打算入股我们企业,我们肯定是要出具验资报告的,我们可以请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验资,保证不会损害林重的利益。”
  “啧啧,不愧是在美国读过博士的人,做事就这么讲究国际规则,我们这些土鳖可真是落伍了。看来,我们林重和陈博士合股经营,也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能够向陈博士学到不少国际市场上的规则呢。”沈金宝发着不着边际的感慨,倒是半推半就地把这事给应承下来了。
  冯啸辰见事情说得差不多,便让祁瑞仓和沈金宝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让他们在宴会之后再具体洽谈合作的事情。接着,他告别沈金宝,带着祁瑞仓、陈纻二人,又来到了罗冶厂长辛瑞江的面前。一见面,还刚刚握上手,冯啸辰便又是那一套说辞:
  “辛厂长,你是知道的,我和老王是在经委冶金局时候的老朋友了,我一直把老王当成我的老大哥,所以罗冶就相当于是我的娘家。这不,我刚刚听到一件大好事,对于咱们罗冶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就赶紧来向辛厂长汇报了。辛厂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来的陈博士,他手里拥有几十项国际领先的技术专利,拒绝了美国几十家世界500强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
第六百四十九章
紧急任务
  “这就行了?”
  宴会结束之后,陈纻站在酒楼门外,看着祁瑞仓和冯啸辰二人,茫然地说。
  “什么行了?”祁瑞仓一时没有明白陈纻的意思。
  “4000万投资啊。”陈纻说,“就喝了这么几杯酒,就解决了?”
  “你还打算怎么样?”祁瑞仓没好气地笑着斥道。
  刚才这一会,冯啸辰带着他们俩,挨张桌子找企业领导们化缘。各家企业的反应不同,有的如林重那样答应赊销几样设备,有的则表示可以拿出一些资金来入股。根据各企业实力的不同,出资的数量也有差异,有些小企业甚至只能拿出十万、二十万这样的小数目,但冯啸辰也是来者不拒,让祁瑞仓一概记录在案。
  出钱最多的,是辰宇工程机械公司。杨海帆听罢冯啸辰的介绍,直接答应拿出1000万元入股,但同时要求与陈纻的集装箱厂共享一部分专利。陈纻是海洋工程专业的博士,手上的专利大多与工程机械相关,辰宇工程机械公司是能够用得上的。此外,陈纻本人也是一个技术高手,杨海帆与他商定,未来辰宇公司在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会请他出马帮助会诊,陈纻愉快地答应了这个要求。
  等到一圈走下来,祁瑞仓和陈纻发现,他们拉到的赊销设备和入股资金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不过,他们最早提出4000万的资金要求,也是压了再压的结果,主要是担心额度太大难以筹措。谁知道冯啸辰的面子竟有这么大,只在一个酒会上帮他们做了点宣传,他们就拿到了6000多万,这使得他们的项目成功率又高了若干个百分点。
  对于这个结果,祁瑞仓只是感慨,自惭没有冯啸辰那么高的人气。而陈纻则是完全震惊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融资会是这样完成的,大家嘻嘻哈哈地喝一通酒,就能够弄到6000多万的资金,这算是幸运,还是悲哀呢?
  “为什么会是悲哀?”
  当陈纻把这个疑惑说给祁瑞仓听的时候,祁瑞仓瞪圆了眼睛对他问道。
  “太不规范了,完全就是人情社会,哪有一点市场经济的样子!”陈纻嘟囔道。
  “唉,这就是初级阶段吧。”祁瑞仓也无语了,搁在从前,他也会像陈纻一样发牢骚,可干了两年的招商工作,他知道在酒桌上谈正事是中国特色,如果是在沈阳,没准还会更典型。不过,其实西方社会也流行各种应酬,在酒会上谈生意并不奇怪,区别只在于人家的酒会喝的是红酒,宾客们都是穿着礼服,看起来人模狗样,甚有叉格。而刚才这个酒宴上,大家喝的五粮液,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土腥气。
  “这就是时代特色吧,可能也是中国特色。”冯啸辰回答了陈纻的疑问,他说:“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几千年的传统,不是那么容易破除的。此外,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取消了,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培育之中,各种事情不可能那么规范。我们不能等到一切制度都完备了才来搞建设,现在只能是顺应社会。你看你这位祁师兄,现在不也变得很社会了吗?”
  “没错,我现在就是一个社会人了。”祁瑞仓笑呵呵地自承道,他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原来满心想着要把西方的那一套制度推广到中国来,但接触了实际之后,他就不再那么天真了。正如冯啸辰说,他不能等到制度完备了才做事情。
  陈纻脸色有些白,怯怯地说:“冯总,祁师兄,你们的意思不会是说我以后也要变成这个样子吧?啊,不不,我的意思是说,我是不是也需要经常和别人一起喝酒啊?”
  冯啸辰看了看祁瑞仓,然后对陈纻说:“陈博士,你觉得你能够变成这个样子吗?”
  “我估计够呛……”陈纻心虚地说。
  “既然做不到,那就不用做呗。”冯啸辰说。
  陈纻说:“可是,你们不是说在中国要办成事情,就必须这样做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