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451

  “可是,你们在这之前并没有提到过这种新工艺啊!”
  哈格纳找到蒋宪宇,满头雾水地对他问道。这一次中国企业参与阿根廷大化肥项目招标,是由北化机和新阳二化机两家挑头的。蒋宪宇作为北化机的技术处长,哈格纳与他打过交道,在哈格纳的印象中,蒋宪宇一直都在跟他谈池谷工艺的事情,丝毫也没有流露出还有一种新工艺的意思。
  蒋宪宇呵呵一笑,说:“哈格纳先生,不瞒你说,我们这种钌触媒工艺,开发出来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一直都在进行技术细节上的完善。我们原来也没想到技术定型会这么快,所以没有向贵方提起使用这种工艺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不会把一种不成熟的工艺推荐给国外客户使用的。”
  “可是,你们现在为什么就能够把这种工艺定型了呢?”哈格纳问。
  蒋宪宇装出一副沉思的样子,说:“这是因为,我们要对客户负责啊。”
  “……”哈格纳凌乱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哈格纳先生,还是我来给你解释吧。”冯啸辰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哈格纳到中国来的时候,冯啸辰出面宴请过他,所以哈格纳认识冯啸辰,而且知道冯啸辰是分管装备工业的政府官员,说话的份量比蒋宪宇要重得多。
  “按照正常的进度,我们的钌触媒工艺还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技术验证,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要承担阿根廷的大化肥项目,就只能使用落后的日本池谷工艺,或者同样仅仅是比池谷工艺稍微先进一点点的荷兰工艺。我们手头明明有非常先进的工艺,却要让我们的客户去接受一种落后工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冯啸辰滔滔不绝地说。蒋宪宇在旁边暗自惭愧,这些话冯啸辰是教过他的,但他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原因无它,是他的职业道德让他不能说谎。不过,冯啸辰的话还真算不上是什么谎言,因为中国对于钌触媒工艺的研究的确已经有很多年了,也在中型合成氨装置上进行过验证。这一次,装备公司不惜工本,组织大会战,促成了工艺的迅速成型,这样的过程如果忽略掉与池谷制作所耍心眼的成分,也的确是可以说是为阿根廷方面着想的。
  “那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哈格纳被冯啸辰的一通大话给忽悠住了,不禁顺着他的话头问道。
  冯啸辰道:“我们把原本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艺验证,压缩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废料场,你就明白了。”
  哈格纳被带到了位于厂区一角的一个废料场,在那里,横七竖八地堆着上百台各种各样的设备以及容器,看起来蔚为壮观。冯啸辰告诉哈格纳,这都是在实验过程中被证明不符合新工艺要求的设备,为了赶进度,中方来不及对设备的适用性进行充分的论证,而是先把设备生产出来,发现不合适再进行更换,于是便产生出了大批浪费的设备。
  “这一台离心泵,造价是40万美元,只用了一次就被拆下来了,而且未来也不可能再用在其他的装置上。”
  冯啸辰随手指了一台设备,向哈格纳介绍着。这台离心泵其实是原来池谷工艺中使用的设备,更换成钌触媒工艺后,这台离心泵就用不上了。不过,它倒不至于真的被抛弃,而是可以运到其他已经建成的化肥厂去作为备用设备。此外,它的价格也远没有那么贵,在国内的制造成本也就是40万人民币而已。
  哈格纳哪里知道这些,听到冯啸辰这样说,他都几乎有些心疼的感觉了:“哦,这真是太可惜了,我看它几乎是全新的。”
  “已经没用了。”冯啸辰装作沉痛地说,“当我们发现它不适合新工艺的时候,我们就重新设计了一台离心泵,替换了这一台。这是我们为了尽快完成新工艺验证而付出的学费。”
  “这些,都是你说的学费吗?”哈格纳指着那上百台设备问。
  “是的,而且还远不止这些。”冯啸辰说,“有一些没用的设备,我们已经让人拉回原厂去了,也许改造一下还可以用。这些则是完全没法改造的。”
  “可是,冯先生,这只能证明你们为这种新工艺的研发,好吧,我的意思是说,为这种新工艺尽快成熟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这并不能说明你们的新工艺就是成熟的。”哈格纳的随从伯利质疑道,对于冯啸辰的话,他是有些将信将疑的,现场这些多设备,谁知道是不是冯啸辰临时从哪运来充门面的呢?
  冯啸辰看了伯利一眼,说:“刚才勃朗公司、埃尔公司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新工艺已经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伯利先生也是听到了的。”
  伯利点点头,说:“是的,我的确听到他们的评价了,我们也看到了使用这种新工艺的贵国滨海第二化肥厂目前生产情况看起来很稳定。但是……”
  “伯利先生怀疑那几位先生的信用?”
  “不不不,我想他们的信用是非常可靠的。”
  “那么,伯利先生认为现在自己看到的这家化肥厂,不是真实的?”
  “我丝毫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担心……呃,毕竟它是一种新工艺,对不对?”伯利有些招架不住了。
  冯啸辰说:“没错,它的确是一种新工艺,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20%的新工艺,而且它的造价会比日本池谷制作所提供的同样产能的装置低20%以上。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愿意对这种新工艺的可靠性担保,所需要支付的保费完全由我方承担,不需要贵方增加支出。”
  “可是,还有……”伯利搜肠刮肚地寻找着新的理由。
  “伯利,我们应当相信专家的评价。”哈格纳冷冷地开口了。他知道自己的这位手下与日本人过往甚密,一直都在鼓吹不要等待中国企业,应当直接与日本企业签约。哈格纳本人其实也是更相信日本人的技术,无奈日本企业的报价比中国企业高出了15%以上,而且在建设工期、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苛刻,远不如中国人那么好说话。
  一套大化肥设备投产之后,是要用上几十年的,后期的维护、修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中国人开出来的售后服务价格比日本人要低得多,阿根廷也不是什么富裕国家,这种地方是能省一点算一点的。
  如果中国人没有开发出新工艺,而是被池谷的工艺许可证束缚住了,无法承接阿根廷的项目,那么哈格纳也就死心了。现在听说中国人搞出了新工艺,这种新工艺的效率还挺高,并且得到了十几家国际知名企业的认同,哈格纳的心理天平就向中国这边倾斜过来了。
  “伯利,回去之后你就开始启动招标程序吧,让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分别提供他们的标书,我们把选择权交给招标委员会的专家们。”
  哈格纳对伯利说道。
第六百九十六章
这是我们高校的职责
  轰轰烈烈的一场技术鉴定会结束了,勃朗公司、埃尔公司等西方企业的代表带着装备公司赠送的丰厚礼品,离开了中国。哈格纳则带着伯利等随从,由蒋宪宇、赵赫等企业里的干部陪同,前往北化机、新阳二化机在其他省份的几个工地继续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送走各路外宾,冯啸辰这才有时间会见专程从上海过来做技术报告的王宏泰。这一次,冯啸辰是打着技术研讨的旗号,把那十几家欧美公司的代表请过来的。钌触媒工艺是时下化工领域的一个热点,而中国在这方面颇有一些建树,所以大家都想看看中国在钌触媒合成氨工艺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创新,这些创新是否能够对他们有所启发。
  王宏泰作为钌触媒领域的权威,他的出现无疑提高了这场技术研讨会的档次。无论蒋宪宇等人在背后如何嘀咕,他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王宏泰的学术地位是比他们这些企业工程师要高得多的,只有他出面才能镇得住场子。那些外国公司的代表所以会对中国的钌触媒合成氨工艺给予高度评价,一定程度上也是看在王宏泰的面子上。
  王宏泰对于滨海二化的工艺情况了解不深,他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完全由博士生徐致远撰写的,甚至于在与国外专家讨论的时候,有一些地方都是由徐致远替他说的,否则他还真有可能露出破绽。不过,王宏泰对此倒没什么纠结,博士生的成就也就是导师的成就,这是学术圈子里的规则,不管具体的事情是谁做的,最终的风头都是属于他的,这就足够了。
  “王教授,非常感谢啊,这一回如果不是王教授亲自过来主持研讨,勃朗公司和埃尔公司的那位专家,可能就不会这么好说话了。”冯啸辰请王宏泰在自己的临时办公室坐下,笑呵呵地向他说道。
  王宏泰带着几分矜持,笑着说:“冯总言重了,钌触媒工艺是我多年的心血,在我看来,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孩子要成家立业,我怎么可能不来看看呢?”
  “王教授这个比喻好啊。”冯啸辰赞了一句,“能够把科研项目当成自己的孩子,难怪王教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学术成果。”
  “其实,钌触媒工艺的研究能够取得成功,与冯总和吴教授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我始终都不会忘记,我最早到京城去参加项目答辩的时候,冯总和吴教授是如何力排众议,给我提供了50万元的经费,这在当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笔经费啊。”
  “那是因为王教授的选题有价值,今天滨海二化项目的成功落成,证明了王教授当年的判断是如何具有预见性。”
  “这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吧……”
  两个人都装出热情的样子,回顾了当年的友谊,做了一番表扬与自我表扬,最后才慢慢把话题收敛到了眼前。
  “王教授,我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说。”冯啸辰坐直了身子,郑重地说。
  王宏泰面带微笑,缓缓地说:“瞧冯总说的,你是领导,有什么要求就尽管提出来吧,哪有什么不合适说的。”
  冯啸辰说:“这次的事情你也看到了,我们突击修改了滨海二化的工艺设计,把传统的池谷工艺换成了钌触媒工艺,也取得了试生产的成功。下一步,我们肯定要继续完善设计,并将这种工艺应用到阿根廷的四套大化肥设备中去。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阿根廷方面对于我们的方案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的设备报价比日本化工设备协会要低20%以上,这对于外汇与我们一样短缺的阿根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判断阿根廷最终会选择我们的方案。”
  “的确如此,这次陪着哈格纳部长前来考察的那几位阿根廷的工程师也去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在会上提出了不少问题,我想他们应当是对我们的设备感兴趣的。”王宏泰说。
  冯啸辰点点头,接受了王宏泰提供的信息,接着说:“这样一来,我们下一步的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出口订单容不得半点疏漏,北化机和新阳二化机有生产大化肥成套设备的丰富经验,但在钌触媒工艺原理方面积累不足,非常需要你们学术界的专家给予他们大力的支持啊。”
  “这完全没有问题。”王宏泰满口答应,“我们也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嘛,这样说吧,我的实验室大门永远都向你们装备部门敞开,任何时候,你们有什么技术上的困难,都可以到上海交大来找我,我一定尽全力帮助你们解决。当然了,我是说在我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前提下。”
  “呵呵,那我就代赵厂长、蒋处长他们感谢王教授的大力支持了。”
  “应该的,应该的嘛。”
  “另外呢,赵厂长、蒋处长他们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想借你的博士徐致远到他们那里帮帮忙,因为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恐怕需要到现场去看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王宏泰这回没有刚才那么痛快了。
  冯啸辰微微一笑,说:“其实呢,赵厂长他们最希望的,是能请王教授到他们厂里去挂个职,以你的水平来指导他们的工作,当然比徐博士要强得多了。未来阿根廷那边的工程开始建设,肯定还得隔三岔五地请王教授过去看看,给他们把把关。”
  去阿根廷,而且还是隔三岔五,你这是打算要我的老命吗?王宏泰在心里骂着,他断然道:“这是不可能的,我在学校还有教学任务呢,另外,我手头还有几个科研项目,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冯啸辰说:“赵厂长他们当时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由经贸委出面,直接和国家教委联系,由教委发函调王教授你到企业去帮忙,这样教学任务方面的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这……”王宏泰傻眼了,这算个什么事啊!冯啸辰和吴仕灿到上海交大去请他,他可以婉拒,甚至可以置之不理。但如果真的由经贸委出面,向教委请求调他到企业帮忙,王宏泰还真没法回绝。这倒不是说教委会对他采取什么强制行动,而是他身为大学教授,声望、待遇之类的都是掌握在教委手里的,得罪了教委,他可就没什么好日子过了。
  “王教授你别着急,我已经很严厉地批评过他们了。”冯啸辰笑嘻嘻地给王宏泰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我跟他们说了,王教授是国家的财富,不是你们这样两个小企业能够独占的。”
  “这倒不是,主要是……我这边正在搞一个教改研究,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半途而废,就有些可惜了。”王宏泰讪讪地解释道,说罢,他又想起了什么,连忙补充道:“其实,致远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有些动手的能力甚至还在我之上,让他代替我到企业去指导一下,应当是没问题的。”
  “可是,这样一来,会不会影响你这边的科研工作?我听说,徐博士可是你的得力助手呢。”冯啸辰心中暗笑,脸上却流露出体贴的神色。
  王宏泰装出惋惜的样子,说:“影响是肯定有影响,不过,支持国家的工业建设,这本来就是我们高校的职责嘛,让致远早点到实践部门去学以致用,对于他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那可就太感谢王教授了!”
  “应该的,应该的!”
  话说到这个程度,王宏泰心里也明白了。眼前这位冯总,是看中了自己的博士生,要来撬墙脚了。徐致远是王宏泰的学生里最能干的一个,可以这样说,王宏泰这两年出论文可都全指着徐致远呢。这一次,冯啸辰去上海交大请王宏泰出山,王宏泰自己不乐意来,便派了徐致远过来,原想着就是应付一下,谁知道徐致远表现如此出色,居然让冯啸辰动了抢人的念头。
  依着王宏泰的想法,他可以让徐致远临时到滨海二化来帮忙,但绝对不能容忍徐致远到北化机、新阳二化机等企业去长期挂职,因为这样一来,徐致远就不可能有时间呆在实验室里帮他做实验,也没时间帮他写论文。招博士的目的不就是找个免费而且听话的民工吗,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你冯啸辰就要上手来抢,还有没有王法了?
  可冯啸辰放出风来,说打算让经贸委出面,通过教委来借调王宏泰本人,这可就把王宏泰给吓着了。他丝毫不怀疑冯啸辰能够干出这种釜底抽薪的事情来。当年冯啸辰对付屈寿林的事情,王宏泰是知道的,因此也知道冯啸辰这厮就是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王宏泰现在也算是一个牛人,但他的牛是在学术圈里,而冯啸辰是不讲学术圈规矩的。王宏泰遇到他,可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不如赶紧认输,把徐致远交出去,换个自己的平安。
第六百九十七章
博士也是戏精
  “我这可就是彻底地背叛师门了。”
  冯啸辰喜滋滋地把王宏泰同意放人的消息告诉徐致远时,徐致远半是释然、半是惆怅地说。
  半年来在滨海二化的实践,让徐致远深深地爱上这份工作。相比成天琢磨期刊编辑的口味,绞尽脑汁地把一个没啥意思的观点包装成一篇美轮美奂的学术论文,徐致远更喜欢这种能够直接与生产一线需求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不像高校里的研究课题那样追求理论高度,有时候也许只需要用到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就能够解决,但产生的价值却是难以估量的。蒋宪宇他们或许是学术功底不够,或许是离开学术圈的时间太长,有些问题一下子看不透,徐致远作为在读的博士生,在这方面反而有更强的优势。
  徐致远从小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科学家,他想象中的科学家就是能够发明一台新的机器以造福社会的那种人。读中学的时候,化学老师给他们这些学生讲过一些有关中国化工产业的事情,感叹中国的化工技术落后西方数十年,许多基础化工原料都要依赖进口。徐致远大致就是在那个时候,萌生出了要学化工专业的念头,并最终得以实现。
  大学四年,硕士三年,然后又考取了国内化工界大牛王宏泰的博士生,但徐致远却发现,自己离着少年时代的理想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王宏泰在学术界的名气很大,在许多个学术机构都有兼职,行政事务繁多,已经渐渐远离科研一线了。但也正因为社会兼职多,王宏泰申请课题几乎没有难度,很多时候都是各种基金直接找到他门上,请他去申请。由于申请课题的门槛低了,王宏泰也就不再需要像最早的时候那样皓首穷经地去琢磨科研方向,而是随便开个脑洞,就安排手下的博士、硕士去查文献,写立项报告,而且屡屡能够轻易过关。
  徐致远上博士之后,成为王宏泰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有大量的课题立项申请和结项报告都是出自于徐致远之手。客观地说一句,做这些立项申请,也是博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徐致远正是在检索各种文献的过程中,磨砺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对于国际学术前沿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徐致远并不满足于做课题、写论文。中国学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但对应领域的技术水平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促进。徐致远来到滨海二化现场,与蒋宪宇、鲍剑林等一线科研人员聊天,得知化工设备领域里的技术进步,大多来自于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们的研究,高校的研究与生产一线似乎总是隔着一些什么障碍,有些坐而论道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