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451

  董老把脸一沉,说:“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你叔叔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就应当向国家要求享受了?”
  冯啸辰说:“他没这样说,但我觉得国家应当这样想。我们号召大家要为国奉献,同时国家也应当善待那些为国奉献的英雄,作为对他们奉献的回报,这才合理。”
  “奉献还要讲究回报,这算是什么歪理?”董老继续板着脸说。
  “这个观点,倒是小冯一贯的观点。”孟凡泽在旁边插话道,“我记得还是十几年前吧,小冯第一次跟我说起东翔机械厂的事情,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我觉得他说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所以在那之后,我力主在我们系统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给那些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劳动模范更好的待遇,部里的各种福利也要多向艰苦地区的单位倾斜。”
  “这还远远不够。”冯啸辰毫不客气地批判道。他和孟凡泽从一开始就是不打不相识,即便是知道孟凡泽是副部长之后,他在孟凡泽面前也一直都是直言不讳的,这也是孟凡泽欣赏他的原因之一。他说:“前几天的报纸上刊登过一篇劳模事迹,说的是咱们一家重点装备企业里的一位高级技工,抵制了私营企业五倍工资的诱惑,坚守岗位,自己一家五口还住在40平米的小房子里。这样的事情在体制内可以说比比皆是,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人家私营企业可以出五倍的工资,咱们却把这样的人才当成萝卜白菜,随便找个地窖就扔在那里不管了。”
  “这是什么牢骚怪话!”董老斥了一句,自己倒先笑起来了,冯啸辰的这个比喻,实在是有些太恶搞了。笑过之后,他点点头,说:“小冯,你说的这个问题,倒的确是值得引起注意。前几年国家财政困难,各单位的待遇差,具体到咱们军工科研单位,情况就更糟糕了,各单位被私营企业和外企挖走的骨干人才数不胜数,下面叫苦的报告都快把我这里给淹了。”
  冯啸辰接过董老的话头说:“的确,前几年财政状况不好,我们工业装备系统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过,我们积极协调各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并且要求企业改变分配方式,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给予高薪,所以人才流失的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
  “这一点你们做得很好,中央领导是曾经在会上点名表扬过你们系统的,其中还提到了你的名字。”董老笑着说。
  冯啸辰摆摆手,以求谦虚,然后说:“今年以来,国家的财政状况已经大有改善了,国企的亏损面大幅减少,很多企业都开始出现较多的盈利,在这种时候,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内的薪酬和福利制度,要敢于对有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私企能够做到的事情,咱们也应当能够做到。”
  董老看看孟凡泽,问:“老孟,你觉得小冯这个提议怎么样?”
  孟凡泽说:“我觉得是合理的。论功行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具体到如何操作,还需要认真斟酌。如果操作不当,就会给以权谋私留下很大的空间,那些国企的领导就可以声称自己贡献最大,给自己发最多的奖金,结果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冯啸辰无语了,他不得不承认,孟凡泽的话是对的。贡献大小这种事情,有时候真的很难判定。技术人员发明出新技术,当然是一种贡献,销售人员签下新的订单,也是贡献,这都是比较好认定的。但一名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工作,所管辖的范围井井有条,这算不算贡献呢?
  后世有部情景剧里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位捕头感叹自己一生没什么建树,客栈掌柜安慰他说,你每天勤勤恳恳地巡街,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你的功劳。你的辖区里一件大案子都没有发生过,恰恰说明你的工作做到位了,这不就是建树吗?
  兵法上也有类似的陈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那些经常逆势反击的名将,其实恰恰是庸碌之辈,因为如果他真是名将,根本就不会把自己弄到陷于困境的状态。
  这种事情如果是在私营企业里,倒也不成其为问题,因为老板可以自己判定你对公司有多大的贡献,老板觉得你的贡献大,就给你重奖,别人也无话可说。但体制内的事情,却最忌讳这种自由心证,如果把奖罚完全建立在领导的好恶基础上,那这家企业就完全没有规则了,最终必然走向腐败。
  当然,这种情况也并非只是国企的毛病,许多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同样的所谓“国企病”,内部体制僵化,员工的信条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外,国内的许多私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倒是充满活力的,但等到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也会出现。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个管理规模的问题。在小规模的组织里,领导人可以直接管辖每一名成员,管理效率就会比较高。而当规模扩大,管理层级增加,领导人只能根据报表来了解情况的时候,管理成本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效率也将急剧下降。当年科斯老先生用了“交易成本”这样一个概念来讨论这个问题,其理论还是颇有一些精彩之处的。
  看到冯啸辰不吭声了,董老笑了笑,说:“小冯,你思想很开放,能够提出一些别人看不到或者即使是看到了也不敢提的问题,这是你的优点。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涉及到政策方面的事情,有时候就需要认真推敲的,不能纯粹意气用事。在这一点上,你还是需要继续磨砺啊。”
  孟凡泽替冯啸辰开脱道:“小冯这些年的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他担任装备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以来,处理各种事情还是非常妥帖的,没有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毛病。”
  “呃……”冯啸辰再度语塞,孟凡泽这话是在夸自己吗?怎么听着像是揭自己的伤疤一样呢?想想,自己过去的确做过不少简单粗暴的事情,但那真的不是因为年少轻狂,而是因为人微言轻,不剑走偏锋根本就无法达到目的。这些年,他当上了总经理,加上在系统内也闯出了一些恶名,办事比过去容易了,所以也就很少做那种出格的事情了。
  “好了,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董老见对冯啸辰的敲打也差不多了,便翻过了这一篇,说道:“关于你叔叔冯飞回国之后的位置,其实组织上早就已经有了安排。冯飞同志在非洲工作了11年,与非洲许多国家的军界、政界都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对非洲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让这样一位同志回东翔厂去当个什么劳什子的副厂长,纯粹是浪费人才。”
  冯啸辰赶紧顺竿爬,连声说:“对对,我也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叔叔应当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
  董老说:“中央有一个对非工作领导小组,由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其中也包括了军队方面的人员。总部决定,任命冯飞同志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级顾问,享受副军级待遇,工作地点就在京城。怎么样,这回你满意了吧?”
  “哈哈,满意,非常满意!”冯啸辰笑逐颜开。这个安排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正如董老说的,冯飞在非洲地面上也算是跺跺脚就能震倒一片的人物,回东翔厂去当个什么副厂长,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进入国家决策部门,发挥他了解非洲情况的优势,这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当然,对于冯啸辰来说,最看重的是冯飞可以心情愉快地到京城来定居了,一家人能够在京城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最重要的。上一代人已经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未来的事情应当由冯啸辰他们这一代去做了。
第七百二十七章
经营非洲
  知道了对冯飞的安排,冯啸辰心情愉快,接着便向董老说起了此次非洲之行的见闻。关于章汶的中国服务中心遇袭一事,万能的“有关部门”早已向中央做过汇报,董老和孟凡泽自然也是知道的,不过其中的一些细节,听冯啸辰再介绍一次,还是让两位老人唏嘘不已。
  “不容易啊,这些孩子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还能够坚守岗位,实在是难能可贵。”孟凡泽评论道,他说的“孩子”,把郭强、李佳楠这些人都包括进去了,以他的岁数,看这些人可不就是一帮孩子吗?
  “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啊。”董老也点头称道。他们都是当了多年领导的,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从政治高度去认识。
  冯啸辰说:“董老,孟部长,这件事最终由于戈斯内尔军方的介入,结果还算是圆满。不过,我总觉得,我们要经营非洲,不能总是靠这种侥幸,还是需要有一个长期机制来保障才好。”
  “经营非洲?嗬,好大的口气!”董老做出一副夸张的样子,揶揄道。
  冯啸辰却不以为忤,他认真地说:“我的说法没错,非洲有10亿人口,面积相当于3个中国,在下个世纪,非洲一定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初级产品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经营非洲。”
  “又开始胡说八道了!”孟凡泽斥道,“你说的这个,不是殖民主义的那一套吗?把非洲纯粹地当成一个经济殖民地,掠夺非洲的资源,向非洲倾销商品,这和我们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还是不一样吧?”冯啸辰讷讷地说,“欧洲人的确是把非洲当成经济殖民地,把非洲的矿挖完了,只留下贫困。可我们到非洲去并不是这样的。就以我们在加贝国的工作来说,我们向加贝国提供了露天矿开采设备,帮助他们提高了矿石产量,他们用卖矿石的钱购买我们的机器设备,建立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工业产品,形成了自己的造血能力。你们二老应当抽时间到加贝去看一看,那里已经很有一些咱们内地经济开发区的样子了。”
  “嗯,这个情况我也听说了。”董老点头说,“这一点,你们做得不错。欧洲人搞的那一套经济殖民政策,咱们不能学。咱们讲的是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个原则是始终不能改变的。”
  “对对对,董老说得对,孟部长刚才说的也很对。”冯啸辰唯唯连声,没办法,这二位都是自己的老前辈,自己在公司里可以一言九鼎,但在这二位面前,还是老实一点为好。
  老一辈的价值观是很朴素的,说起“亚非拉兄弟”的时候也是很真诚的,不像到了后世,大家多少有些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信奉丛林法则,说起国际合作往往是以利益为首,不太讲什么国际主义。当然,冯啸辰也明白,像董老、孟凡泽这些人,心里的算盘也是非常精的,有些事情他们心里有数,倒反而是外人不太看得清。
  “这就是我刚才说经营非洲的意思。”冯啸辰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继续说:“我觉得,欧洲人对非洲的开发,缺乏经营的意识,基本上就是涸泽而渔,结果非洲越来越贫困,欧洲人原来打算把非洲当成产品倾销地,却因为非洲的经济不发达,根本形成不了购买力。咱们要开发非洲,必须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既要从非洲获得我们需要的利益,也要帮助非洲发展起来。一个拥有十亿人口并且具有一定购买力的非洲,对我们才是最有利的。”
  “不仅仅是购买力,还要有一定的国家实力。”董老轻轻地补充了一句。
  冯啸辰哑然地笑了,他是搞经济的,眼睛里只看到钱,而董老是搞战略的,想得远比他更多。国家的实力代表着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一个拥有实力且与中国友好的非洲,能够成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强大的助力,这其中的价值,恐怕又远非冯啸辰看到的那仨瓜俩枣要大得多了。
  “你说说看,我们应当如何经营非洲。”孟凡泽把目光转向了冯啸辰,这意味着他已经接受了冯啸辰的说法,非洲的确是值得去经营的。
  冯啸辰坐直身子,严肃地说:“我这次在非洲,与不少非洲国家的官员和企业家都接触过,与我们在非洲的工作人员也交流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交谈,让我形成了经营非洲的想法。至于说到具体的方法,我考虑得还很不成熟,在这里先向二老汇报一下。”
  “你说吧,我让人记录一下。”董老说。他话音未落,从隔壁房间便闪出来一个人,正是董老的工作秘书。刚才他们三个人聊天,秘书便回避开了,此时董老说要叫人来记录,秘书便应声而到。冯啸辰对于这位秘书的眼力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自忖自己的秘书蒙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然了,他也并不需要蒙洋这样做。
  “非洲的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这可以算是最主要的三项。非洲有丰富的矿藏,却开发不出来。非洲有大片的土地,很多土地的耕作条件比我们国家要好得多,而非洲却长期遭受食物缺乏的困扰。还有,非洲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但大多数青壮年都处于半失业的状态,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冯啸辰侃侃而谈。
  “你总结得不错。”孟凡泽表扬道。
  冯啸辰说:“究其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资金、技术、人才,我们要经营非洲,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帮助非洲形成自己的发展能力。”
  “你的第一条,也就是资金,我们就无法办到了。我们自己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哪有闲钱去帮助非洲投资?”孟凡泽问道。
  冯啸辰道:“孟部长说得对。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个思路。第一,我们可以沿用加贝国的模式,也就是让非洲国家用资源来与我们交换资金。我们购买澳大利亚的铁矿,用的是外汇,如果购买非洲的铁矿,可以只用少部分的外汇,其余的就用我们的工业品和技术去进行交换。关于这个模式,我在非洲的时候与好几个国家的工业部长已经探讨过,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不错,这是一个方式。”孟凡泽说。
  “第二,我们可以鼓励一些民营资本到非洲去投资。目前国家的资金比较短缺,但民间还是有一些闲散资金的。这些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有些就变成了投机资本,用来炒房炒股票。如果能够动员这些资本到非洲去,既可以帮他们找到投资的机会,又可以帮助一些非洲国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谓是两全其美。”
  “这些民营资本在非洲经营,还可以熟悉非洲的情况,为我们未来进一步与非洲加强合作奠定基础,所以应当说是三全其美。”董老说。
  孟凡泽笑道:“其实,这些人还可以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带过去,引导当地的黑人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这也应当算是一个贡献吧?”
  “那就是四全其美了。”董老笑着说。
  “孟部长说得很对。”冯啸辰说,“我婶子在非洲种菜,就带动了不少当地人模仿。过去非洲人不太会种菜,蔬菜又少又贵。我婶子开了个农场种菜,赚了不少钱,让一些当地的官员也都眼红了,纷纷让他们的夫人学样种菜,我婶子带出了不少徒弟呢。”
  “哈哈,是不是教会了徒弟,就饿死师傅了?”董老打趣地问道。
  冯啸辰说:“这倒没有。当地人原来也没有吃蔬菜的习惯,后来被我婶子他们培养出来了,蔬菜市场越做越大,所有种菜的人都赚了钱,我婶子赚的钱也比过去更多了。”
  “你们一家人都很有经商头脑啊。”董老点评道。
  曹靖敏在非洲种菜赚了大钱,冯飞在第一时间就向组织做了汇报,还怯生生地问这些收入是不是应当交公。组织上经过研究,认为这是曹靖敏的个人行为,与组织无关,所以收入也就不应当充公了,可以留归冯飞夫妇所有。曹靖敏的收入,对于董老这个级别的干部当然不算是秘密,所以冯啸辰在他面前说起来,也不用避讳。
  至于董老的这句评价,就不仅仅是针对曹靖敏,还把冯啸辰也包括在内了。冯啸辰自己做的那些私活,孟凡泽知道,董老也知道,甚至更高层的领导也是知道的。对于此事,大家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毕竟冯啸辰做生意是在当总经理之前,而他也丝毫没有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小企业争取什么好处。相反,大家还知道冯啸辰经常用自己的钱来贴补工作上的事情,有些制度上不允许做的事,冯啸辰便自己掏钱去做了。如果国家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让他们个个成为百万富翁又有何妨呢?
  “第三点嘛,那就是我相信用不了20年时间,我们国家也会成为资本充足的国家,届时对非洲的投资就更为重要了。”冯啸辰接着抛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第七百二十八章
人才是最大障碍
  对于冯啸辰的这个预言,董老和孟凡泽都选择了沉默。中国有多么缺乏资金,他们这一代人是最清楚不过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但凡要表示一下对某件事情的决心,往往就要加上一句“宁可勒紧裤腰带”,意思是国家的资金都是从吃饭上省下来的,投资就意味着要饿几天肚子。改革开放以来,勒紧裤腰带这样的说法见得少了,但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是充满血泪,什么“谁与投资商过不去,政府就和谁过不去”这样的口号,可不仅仅是随便说说的。投资商在各级政府心目中就是绝对的大爷,说到底,不就是因为资金不足吗?
  可这种情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资本逐渐形成,国家财政状况也较过去大为好转,资金短缺的问题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峻了。两位老人都是能够参与高层决策的人物,对于这些宏观经济上的变化当然也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冯啸辰以往也屡屡有一些准确的预测,所以这一回放出这样的狂言,两位老人也没啥可说的。
  冯啸辰从老人们的沉默中知道对方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观点,便接着说:“刚才说的是资金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技术,这一点是我们装备工业公司的长处。我们从西方国家引进了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创新,目前在冶金装备、电力装备、矿山机械、化工装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对于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技术已经足够了,更高端的技术别说我们拿不出来,就算拿得出来,他们也用不上。”
  “所以下一步你们的打算就是向非洲出口你们掌握的技术?”孟凡泽问。
  冯啸辰微微一笑,说:“其实吧,就算是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有些也超出非洲国家的需求了。比如说,龙江电机厂刚刚掌握的超临界60万千瓦火电机组技术,具有节能和减少排放的优点,属于高清洁火电机组。这种机组能够适应我国关于环保的要求,国家计委要求各地新建电厂必须采用这种机组。但是,许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环保压力没有我们大,所以也就用不上这种最新技术的机组,反而是我们的前一代火电装备更受他们的青睐。”
  董老皱了皱眉头,说:“人家现在工业不发达,环保压力小,但未来他们工业发展起来了,不同样要面临着环保的问题吗?咱们这些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专家正在批判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非洲发展比我们滞后,咱们是不是也应当提醒他们,避免走这样的老路?”
  “这个恐怕是绕不过去的吧?”冯啸辰说。
  “为什么绕不过去?”董老问。
  冯啸辰说:“一套上一代的30万千瓦机组,设备造价只需要5000万美元,而如果换成我们最新的高清洁机组,造价直接增加了60%,达到8000万美元。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得到的都是一套机组而已,如果没有环保压力,他们又何必买更贵的机组呢?”
  “你们的新机组,造价怎么会差出这么多?”董老问。
  孟凡泽呵呵笑道:“董老,你是被这个小冯给骗了。我听说了,他们为了向非洲推销上一代的机组,故意调整了价格体系,压低了上一代机组的价格,提高了新机组的价格,目的就是让非洲国家愿意选择旧型号的机组。”
  “这个也不能这样说吧。”冯啸辰尴尬道,“我们向非洲出口的机组,本身就有一部分设备是电厂淘汰的旧设备,所以价格上也就是比较便宜了。其实相比西方厂商,我们已经算是非常厚道的了,这主要也是考虑到非洲国家的支付能力问题,不便向他们出口太昂贵的设备。”
  “原来是这样。”董老明白过来了,这些年国家开始重视环保,对国内的火电厂提出了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有些电厂的旧设备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只能提前报废。但说是报废,其实设备本身还是能用的,质量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家都是过惯了苦日子的,谁舍得把还有六七成新的设备送去回炉?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专门的业务,即把国内淘汰下来的旧设备,经过适当翻新、维修之后,卖到南亚、非洲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与80年代初的中国一样,囊中羞涩,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哪有闲情逸致去关注环保,这些环保不太达标的旧设备,正好找他们接盘。
  当然,中国企业在出售这些设备的时候,也是向客户说清楚了的,客户完全知道这些设备就是二手货,他们图的只是便宜而已,所以并不存在欺诈的成分。相比之下,有些西方国家直接把二手货当成一手货卖给非洲国家,价格比一手货还要高出几成,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霸道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