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51

  “乔厅长,其实我这次回南江来,还有一件事情要办,还挺麻烦的,我想请您给我出点主意。”
  “哦,是吗?”
  乔子远收起了谈笑的神情,脸上露出了一些严肃之色,他从茶几上拿过烟盒,给自己取了支烟,又向冯啸辰示意了一下。冯啸辰摆摆手,表示自己不抽烟。乔子远也不勉强他,按着打火机点着烟,抽了一口,这才说道:“你说说看,是什么麻烦,我看看是不是能帮你解决一下。”
  “是这样的,您还记得我在德国找到了我失散多年的奶奶吧?我奶奶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联系上我们之后,她想为家乡引进一家合资企业,帮助家乡的百姓早日脱贫。”冯啸辰用他在京城对孟凡泽说过的口径,又向乔子远说了一遍。他琢磨着,乔子远应当没有孟凡泽那样敏锐,不会猜出这件事的真相。
  果然,乔子远丝毫没有察觉到其中的破绽,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合资企业”这四个字上面,精神也为之一振。
  此时还是1981年初,中国刚刚开放国门没有多久,引进外资的工作进展非常缓慢。除了几个特区以及一些传统的侨乡之外,像南江这样的中部省区要想吸引到外资是非常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整个南江省也只有两家合资企业,一家是在新岭开办的彩色摄影厅,是由中方提供铺面,外方提供彩色摄影技术装备建立起来的企业,开业的时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另外一家则是搞来料加工的服装企业,是由外资与新岭的一家国营服装厂合资开办的,外方提供了包括电动剪裁、钉扣、锁眼等先进设备。
  由于各省区引进外资的规模都不大,这项指标尚未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但在自己省内拥有几家合资企业,依然是一种值得地方官骄傲的资本,所以各地对吸引外资这件事还是极为重视的,只是大家都没有什么途径,只能望梅止渴了。
  如今,冯啸辰居然跑到门上来说自己能够引进一家外资企业,这如何不让乔子远觉得心动。没错,他只是冶金厅的厅长,不是省经委主任或者外贸局局长,但如果这件事是经他的手促成的,省里会不记得他的功劳吗?
  “你奶奶说要引进的企业,是什么类型的?他们想找一家什么样的国内企业来合资?”乔子远焦急地问道。
  冯啸辰道:“我奶奶是研究机械的,她自己没有资金,肯定是找过去教过的学生到中国来投资,所以基本上就是限定在机械领域。”
  “这可太好办了,咱们冶金厅就有十几家大中型机械厂嘛,比如南江冶金机械厂,浦平矿山机械厂,在国内冶金系统里也是排得上号的机械企业。随便想找哪家合资都可以,厅里会大力支持的。”乔子远大包大揽地说道。
  “可是,我奶奶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想把这家企业办到我的老家桐川县去。”冯啸辰装出苦恼的样子,抛出了自己的要求。
  “桐川?怎么会选那么一个鬼……”乔子远下意识地应了一声,突然想到桐川是冯啸辰的老家,于是硬生生地把“鬼地方”的后两个字给咽了回去。
第八十三章
桐川是个好地方
  冯啸辰可不会告诉乔子远,他也知道桐川这个地方不怎么样,但为了避免投资被省里的权力部门挖走,他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刚才乔子远的表态,其实也印证了冯啸辰的担心。一听说有外资,乔子远马上把冶金厅最强的几家企业都抛出来了,任冯啸辰选择。冯啸辰却是知道,如果他真的选择了这些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未来的麻烦将是无穷无尽的,光是和企业里领导班子磨合,就足够把他给耗死。
  除了担心管理思想上的冲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冯啸辰想做的是一家全新的工厂,他不需要原来工厂里的技术。如果选择诸如南江冶金机械厂或者浦平矿山机械厂之类的企业合资,那么原来的生产体系是保留好还是抛弃好呢?保留下来吧,冯啸辰用不上。如果全盘抛弃,又未免太可惜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冯啸辰才决定撒一个弥天大谎,指定要把合资企业办到桐川去,因为那里没有老企业的负担。不过,对于能够利用的关系,冯啸辰是不会放弃的,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合资厂办起来之前,他需要先找找能用的靠山。
  “乔厅长,我老家桐川可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我奶奶还说以后想回那里去养老呢。”冯啸辰说道。
  “养老当然是一个好地方。”乔子远顺着冯啸辰的口风道。其实在他心里,觉得桐川这个地方即便是用来养老,也算不上啥好地方,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去争论的问题,他更在意的是这家合资企业。
  “啸辰啊,你到冶金局去工作了这么几个月时间,应当也是有一些眼界的了。你应当知道,搞工业,还是要有些基础的。桐川这个地方,传统上就是一个农业县,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企业。你想在那里搞合资企业,和谁合啊?”乔子远问道。
  冯啸辰道:“我了解过了,桐川县有两家农机厂,一家叫桐川县农机厂,是县里办的,有50多人。还有一家叫石关农机厂,是一家大集体的企业。我想过两天去考察一下,看看哪家企业比较适合作为合资的对象。”
  “一家县农机厂,还有一家大集体的农机厂,你开什么国际玩笑?”乔子远道,“这样的小厂子,怎么能够和外商合资。到时候外商过来一看,到处破破烂烂的,不是丢了咱们中国人的脸吗?”
  “呃,这个倒不至于吧。”冯啸辰小心翼翼地辩解道。当年的人在涉及到外国事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丢脸。出国的人要专门去制作西装,怕衣服不够高档被外国人看不起;外宾来访问,官员要吩咐手下全部换上新衣服,同样是怕被人看不起。
  据说某次有位国外元首访华时突发奇想,要去某个公园转转,“有关部门”马上组织了一批机关干部扮成游客去镇场子。为了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富裕,有关部门通知所有参加游园的干部必须借一部照相机背在身上。但又因为相机可以借,胶卷却无处报销,于是外国元首便目睹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满园子都是背着相机的人,却没有一个在照相的……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新世纪来临,才算是渐渐淡漠了。再往后,就变成了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时候,外方满脸尴尬地解释:呃,我们这个地铁,造的年代有点久了,看上去是不是挺破的,呵呵,没法跟你们中国比啦。
  来自于后世的冯啸辰自然不会在乎丢脸不丢脸这种事情,所谓的外资,其实就是他冯啸辰自己。届时会有几个高鼻子的德国人出现在南江,装模作样地和这边的官员谈判、签字,但这些人拿的也将是冯啸辰给的佣金,哪有胆量去嫌弃冯啸辰的老家落后不落后。
  这些话,冯啸辰没必要和乔子远解释,他说道:“乔厅长,这件事我也没办法,这是奶奶的心愿,我这个当孙辈的,只能是照办。厂子破一点也没关系,一张白纸好画画嘛。奶奶想看到的,也是一家落后的企业在合资之后脱胎换骨,原来的企业越是落后,这种反差不就越明显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乔子远沉吟起来。
  既然是晏乐琴的心愿,乔子远也就没办法去改变了。晏乐琴是华侨,在官员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外宾,或者说也算是外宾的一类。外宾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哪有理由去拒绝,只能是帮着她实现这个愿望了。
  “啸辰,你希望我帮你做什么呢?”乔子远向冯啸辰问道。
  冯啸辰道:“乔厅长,您是知道的,我爸爸只是一个中学老师,我妈是大集体的职工,都没有什么关系。虽然我也知道引进了合资企业之后,地方政府会给予关照,但有些熟人打个招呼,总是更好一点的。我在南江认识的最大的干部就是您了,所以我想请您帮我介绍一些关系,以便我日后好联系。”
  “这个很容易啊。”乔子远豪迈地说道,“桐川县应该是属于东山地区吧?东山地区的行署专员于长荣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差点还攀了儿女亲家呢。我跟他打个电话,东山地区那边有什么问题,你尽管找老于就是。”
  “原来您和于专员也攀过儿女亲家……”冯啸辰不无恶意地在心里嘀咕了一句。他分明记得,在德国的时候,有一回乔子远和罗翔飞在一块聊天,似乎也说过儿女亲家这样的话。看来这位乔厅长有没有别的爱好不好说,至少喜欢和人攀亲家这一点是没跑的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太感谢乔厅长了。”冯啸辰道。乔子远答应了帮忙,冯啸辰可不会让他再把话吞回去,他说道:“乔厅长,我打算初三就回桐川去,您能不能在这之前和于专员联系一下,这样我就可以顺便在桐川考察一下那两家企业了。”
  软磨硬耗地逼着乔子远答应了晚上就给于长荣打电话之后,冯啸辰又接着打听乔子远还有没有其他可用的关系。乔子远平日里牛皮吹得太大,恨不得说整个南江省的厅级干部都是他的朋友,这回被冯啸辰挤兑到了墙角,不得已又表示可以给机械厅、经委、计委、外贸局等部门都打打招呼,回头给冯啸辰提供各种便利。
  冯啸辰得到这些承诺,心满意足,起身告辞。孔芬英从厨房出来,先是竭力挽留了一阵,然后又把那个装得满满的网兜硬塞到冯啸辰手里,还再叮嘱他要经常到家来玩。冯啸辰自然也知道啥叫投桃报李,他告诉孔芬英,如果有什么要买的外国化妆品或者小电器啥的,就尽管开口,他会写信到德国去让那边的叔叔代购,至于外汇嘛,就不必客气了,孔芬英只需要付人民币就行。
  “过去怎么没听说冯老的夫人还在国外,这家人瞒得可够严的。”
  看着冯啸辰离开,孔芬英向丈夫嘟囔道。
  “过去搞运动,他们家肯定是怕有海外关系会受到牵连。现在国家放开了,有海外关系是光荣的事情,他们当然就说出来了。”乔子远评论道。
  孔芬英道:“这个小冯倒真是不错,挺懂事的。对了,他求你办什么事,如果不难办的话,你就帮他办了吧。”
  乔子远没好气地说道:“你还真打算找他买进口化妆品了?这种事情找多了影响不好。”
  孔芬英瞪着眼睛说道:“什么买化妆品,我是为了咱们家乔勇的前途考虑。等他大学毕业,如果想出国留学,外面没个认识的人行吗?到时候光是换外汇就够麻烦的。小冯的亲奶奶在国外,如果咱们在国内多帮着他一点,到时候再求他帮忙就容易了。如果不是看着他有海外关系,我犯得上这样哄着他吗?”
  乔子远叹了口气,道:“唉,这个冯啸辰的能量,可不只是有个海外关系这么简单。这个小年轻有几把刷子,而且也会来事。冶金局的罗局长在新岭才呆了几天,就看中他了,直接把他调到京城去。他呢,到了京城没多久,又攀上了煤炭部的孟部长,那可是中央领导都要看重几分的老干部。这样一个到处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的小年轻,现在求到我头上来,我能不帮他吗?”
  “这么厉害?”孔芬英傻眼了,作为一名干部家属,她当然知道攀上一个副部长的关系意味着什么,而这事仅仅发生在冯啸辰到京城之后没多久的时间里,这充分反映出了冯啸辰的能量。
  “这孩子,前途无量啊。”乔子远感慨了一声,转身进了自己的书房。他拿起电话,要通了长途,听到对方接起电话,乔子远便用亲切的声音说道:
  “喂,老于啊,我是老乔,给你拜年了,问弟妹好……对了,我这里有一个这样的事情,提前跟你说一下。这可是一件大好事,是我硬帮你抢来的,你老弟回头得请我喝酒才是……”
第八十四章
大年初一的紧急会议
  东山地区行署专员于长荣接完乔子远的电话,很长时间都没有从惊愕中清醒过来。
  乔子远在电话中告诉他:有一位冶金厅的子弟,最近联系上了德国的一个海外关系,想把一家德国机械企业引入到中国来。经过乔子远的再三说服,这位子弟同意把合资企业建在东山地区,并选定了桐川县作为投资目的地。
  乔子远的这番鬼话,于长荣自然是不会完全相信的。他有一百个理由确定,在桐川县投资的决定是由德方做出的,与乔子远的说服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理由是很多的,其一,有这种出风头的机会,乔子远岂有不自己留着的道理,冶金厅又不是没有下属企业,乔子远随便拿出一个企业来,也比桐川的那几家农机厂要强得多,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其二,就算乔子远麾下的企业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与外商合资,乔子远也有无数更近的关系可以介绍,而不是上赶着送到东山地区来,还指名道姓要放到桐川。于长荣相信,乔子远此前根本就不知道桐川是方的还是圆的,他会对桐川有如此感情?
  不过,乔子远说的有外商来投资的事情,却是真真切切的,这一点乔子远不可能撒谎。在那个年代,还没开始出现假冒外商骗取地方资金的事情,除非乔子远过年喝多了,要拿他于长荣开涮,否则这件事就十有八九是真事了。
  德资企业!
  于长荣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国家开放了这么长时间,整个南江省也就只有两家合资企业,而且还都是港资,根本不算什么正经的外资。如果自己地区里有了一家中德合资企业,那自己就是南江改革开放的先驱了,过上几十年,历史也会记载:某年某月,在东山地区行署专员于长荣的亲切关怀下,南江省第一家中德合资企业顺利落户……
  想到这里,于长荣都等不及拖到第二天了,他抄起电话,找到了正在行署办公室值班的办公室副主任潘有栋,下令道:“老潘,马上派人通知所有在东山市的行署领导,晚上七点在行署召开紧急会议。还有,通知桐川县的书记和县长,让他们马上放下一切事情,开车到地区来,参加晚上的会议。”
  “出什么事情了?”潘有栋被于长荣的这个命令吓得差点栽个跟头,老大啊,今天可是大年初一,这得出了多大的事,才要召集整个行署班子开会,还要叫县里的领导开车赶过来。这会已经是五点多钟了,要赶七点钟的会,桐川那两个领导估计得让小吉普飞起来才能办到了。
  于长荣的语气里透着喜意,他说道:“老潘,你跟大家说,是好事,天大的好事!不过嘛,我现在还不能透露。你赶紧派人去通知吧,我还得给谢书记通个电话,向他汇报一下。”
  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于长荣这条命令一发下去,无数人便鸡飞狗跳地忙碌开了。行署的几个副专员纷纷给于长荣打电话,询问出了什么事情,于长荣一概笑而不答,惹得众人在电话里大声抱怨于长荣不够朋友。
  最惨的莫过于桐川的县委书记范永康和县长熊小青,二人原本都已经各自约了晚上的饭局,要和亲戚朋友聚餐,听到消息,只得赶紧脱掉过节穿的新衣,换了半旧的中山装,然后合坐着县委的吉普车,向东山市赶去。
  “老范,出什么事情了,怎么连个年都不让人过好?”
  熊小青坐在车里,用手抚着怦怦直跳的心口,向范永康求证道。
  范永康道:“我也不知道啊,县委办接到的电话就是让咱们俩赶紧过去,晚上七点钟开会,不过听说潘有栋倒是漏了一句口风,说是好事,让咱们不用担心。”
  潘有栋漏这句风,恐怕也是怕出事吧。大过年的,突然通知书记、县长到地区去开会,如果再不声明是好事坏事,只怕两位地方父母官当即就能吓出个好歹来。
  熊小青笑道:“能有什么好事,还非得大年初一通知咱们。不会是中央来了慰问组,要接见咱们吧?去年一年,咱们县里有什么特别风光的事情吗?”
  “好像还真没什么。”范永康道,“出门之前,我问了一下秀Q县的老郑,他说他们没有接到通知,他还以为我是跟他逗着玩呢。看起来,行署就通知了咱们俩去,这事肯定是和咱们桐川有关的。”
  “唉,不想了,一会到了不就知道了吗。”熊小青拍着脑袋,他中午刚和亲戚一起喝过酒,此时还有些残余的醉意,脑袋也不清醒,实在猜不透眼前的事情。
  小车司机玩了命地踩着油门,驱车飞奔。也好在今天是大年初一,那些跑运输的卡车都在家歇着,从桐川县到东山市的公路显得比较空。卡在七点差五分的时候,范永康他们坐的吉普车终于停在了行署办公楼下。坐在前排的秘书杨海帆抢先一步跳下车来,帮范永康和熊小青拉开了车门,侍候着二人下车。范永康向杨海帆招呼了一句:“小杨,你在下面等着,别离开,万一有什么事情,我马上叫你。”
  “放心吧,范书记,我一步也不离开。”杨海帆应道。
  “老熊,咱们赶紧上去吧,别让于专员他们先到了。”范永康拉着熊小青便往楼里跑,快五十岁的人,居然也跑出了十一秒的百米成绩。
  到了会议室门口,范永康伸手推门,却见屋里早已烟雾缭绕了,这是当时任何一个单位开会的常态,从这烟雾的浓度里,范永康能够判断出领导们差不多已经悉数到场,而且还已经到了一小会了。
  “哈哈,老范,老熊,就等你们俩了,你们俩可迟到了哦!”
  一个声音从会议室里传了出来,范永康一听就听出来了,那分明是地委书记谢凯的声音。
  接着,于长荣的声音也响起来了:“老谢,他们俩也不算迟到了,这不还没到七点吗?通知他们的时候就已经是五点多了,他们来得可真不算慢。”
  “是小李开的车吧?那小子,盘山路上都能开出80码来,这平地上,怎么不得开到100码了?”谢凯用调侃的口吻说道。他说的小李,正是今天开车载范永康一行来东山的司机,在全地区都是出了名敢开快车的愣头青。
  范永康快步进了会议室,在一干地委、行署的领导旁边找到了属于自己和熊小青的位置,他没有坐下,而且是先做着检讨:“谢书记,于专员,太惭愧了,我们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让各位领导久等了。”
  “老范,别做检讨了,赶紧坐下吧,就等着你们呢。”于长荣向范永康、熊小青做了个手势,两人这才怯生生地坐了下去,然后又忙着向自己熟悉领导们递着笑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