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451

  冯啸辰接过电话,只“喂”了一句,就听到话筒里传来阮福根那带着海东口音的声音:“冯总,我听说你在晓远这里,我和老万、老梁正往你这边赶呢,能不能赏光一起吃个午饭啊?”
  冯啸辰一愣:“怎么,阮总也到非洲来了吗?怎么没听你说过?”
  阮福根说:“我是听说冯总要来非洲,所以就拉了几个老兄弟一块过来了,想和冯总在非洲聚一聚。前几天辰子跟你一块到塞里尔去了,现在还在那里跟非洲的官员谈投资的事情。我怕打扰冯总的工作,就没去塞里尔,而是呆在瑞东这边。这不,听说你忙完了,到了坎代,所以我们就赶过来了。”
  “哦,好啊,那我就在这里等你们吧。”冯啸辰说道。
  阮福根说的辰子,是全福公司的总经理梁辰。因为阮福根的儿子阮守超不愿意继承父业,而是到上海去做了一家工控芯片企业,所以阮福根提拔公司里的老员工梁辰当了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自己只挂了一个董事长的头衔,退居幕后。这一次,冯啸辰组织了一批装备企业与他一同到塞里尔参加塞加铁路通车庆典,让他们借这个机会与非洲各国政要接触,洽谈合作事宜,梁辰作为全福公司的代表也到了塞里尔,这是冯啸辰知道的。
  冯啸辰万万没有想到,阮福根居然也一起来了,只是没有前往塞里尔,而是与他所谓的“老兄弟”们呆在小舅子王瑞东那里。王瑞东过去与杜晓远合作办了一家远东机械公司,杜晓远离开公司到坎代工业园来当了管委会主任,王瑞东则还留在公司里。阮福根通过杜晓远掌握了冯啸辰的动态,听说冯啸辰今天要到坎代来,他便赶了过来。
  阮福根应当是算好了时间的,他赶到坎代的时候,正是午饭时分。宁默原来邀请冯啸辰在萨瓦的厂子里吃饭,但因为阮福根要来,这个安排只能放弃了,改由杜晓远在园区找了一处饭馆,分别招待这几方的来客。
  “冯总,好久没见啊!”
  阮福根从一辆商务车上跳下来,一路小跑地来到冯啸辰面前,与他握手。在他身后,跟过来好几位西服革履、大腹便便的半大老头,一个个也对冯啸辰恭敬地行礼。冯啸辰认识他们,这几位也都是会安的农民企业家。被称为老万的那位,全名叫万官生,是做木工机械的。被称为老梁的那位,则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全名叫梁东明。这些人与阮福根是同时创业的,现在都是成功人士,身家至少过亿,否则也没有与阮福根称兄道弟的资格了。
第八百九十五章
在非洲当农民
  大家互相见过礼,杜晓远招呼大家进了饭店,来到他订好的包间,开始安排众人入席。这一干人来自于好几个系统,所以排座次还是有些讲究的。杜晓远这些年也长了不少阅历,处理这种事情倒也是轻车熟路,没有出什么差池。
  饭店里用的是圆桌,主座次座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上首两个位置,一个请胥文良坐了,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毕竟老爷子的岁数在那放着,再加上是工业界的前辈,在场的民营企业家们对他也是充满敬意的。另一个位置,是由冯啸辰坐的,他再三声称阮福根比他年长,更应坐在上首,但阮福根哪敢答应,最后硬按着冯啸辰坐下了。
  往下的位置,基本上就是照着身家与年龄的综合考量来安排了,杜晓远和冯啸辰的秘书杭锦坐在了最下首的位置。万官生和梁东明等倒是象征性地谦让了一下,说杜晓远是工业园的领导,不应当坐在下首。换成其他场合,杜晓远或许会半推半就地选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位置坐,但这一次有冯啸辰在场,他就只能选择低调了,坚称自己是为大家服务的,坐在靠门边的地方,方便上菜买单之类。
  坎代工业园的规模不小,入住的中国企业就有六七十家,再加上加贝本地的企业以及少数欧美日韩的企业,林林总总有一两万人,所以服务业也非常兴旺,什么餐饮住宿、购物保健之类的门店足足有一条长街,据说连周围几个城市的居民都会时不时地跑过来消费。
  刚才杜晓远带着冯啸辰等人过来的时候,冯啸辰注意到,这里的门店一多半都挂着中文字号,装修风格也是极具中国特点,乍一看让人误以为是走进了国内某个城市的商业街。杜晓远介绍说,在坎代工业园里,汉语是通用语言之一,会说汉语就能够通行无阻,相反,如果只会说加贝当地语言,生活上就会遇到各种障碍。
  他们此时用餐的这家饭店,便是十足的中餐馆。端盘子的姑娘倒是本地黑人,但领班是如假包换的海东妹子,一口海东味的普通话让冯啸辰听着都觉得难懂,可那些黑人服务员却能与她用中文应答如流。细细听来,似乎黑人服务员的中文也是带着些海东口音的。
  “这个店的老板就是我们会安人,和我老婆家的表舅是一个村子的。他当初到非洲来开饭店,还找瑞东帮过忙呢。”阮福根这样对冯啸辰介绍道。
  “我知道他。”万官生也插进话来,“他现在在会安也有点小名气了。当初他到非洲来的时候,就是个穷光蛋,干了两年就回老家盖了房子。后来他带了村里好多人到非洲来开饭馆,都发了财。”
  “这种事我倒也听说过。”冯啸辰点点头,“我陈姐也在非洲开了六七家分店,生意也都不错呢。”
  “你说的是陈总吧?”阮福根说。他也是认识陈抒涵的,这其中既有因为冯啸辰的原因,也有与杨海帆的关系。他说:“陈总做的是大买卖,走高档路线的。她开的春天酒楼的分店,都是在非洲的大城市。我们海东出来的这些小老板,主要是在非洲的二三线城市,还有这些中国工业园啥的,赚的都是小钱。”
  杜晓远笑道:“咱们吃饭的这家饭馆的老板,赚的可不算是小钱了。在我们工业园有种说法,开厂子的还不如送盒饭的赚钱多。这话稍微有点夸张,不过也说明开饭馆是很赚钱的生意。”
  冯啸辰说:“晓远,你这话也得看对谁说,在阮总、万总、梁总他们眼里,区区一家饭馆赚的钱,就绝对是小钱了。阮总他们要做点啥业务,个把亿的利润都只能算是小目标呢。”
  阮福根赶紧摆手,说:“冯总这是笑话我们呢,我其实就是个农民,哪有冯总那么大的手笔。冯总收购普迈,一笔生意就是论十亿欧元的利润,那才叫气魄呢。”
  冯啸辰说:“阮总,30年前你就成天把农民两个字挂在嘴上,你现在都几十亿身家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农民吗?”
  阮福根快速地与万官生他们交换了个眼色,然后嘿嘿笑着说:“冯总,你还真说对了,我老阮天生就是个农民,这不,我这趟到非洲来,就是来当农民的。”
  “什么意思?”冯啸辰敏感地意识到阮福根话里有话,自己刚才不过是用农民二字与阮福根逗趣,阮福根却来了个打蛇随棍上,把话头引到了农民问题上,这就不是随口说说的了。再联想到阮福根专门挑他到非洲的时候跟过来,宁可在王瑞东那里等上七八天,也要与他见上一面,显然是有事情要与他说。
  果然,阮福根放下手里的酒杯,露出一脸憨厚的笑容,说道:“冯总,不瞒你说,我们几个这趟到坎代来,除了想拜见一下冯总以外,还有一点事情,想和冯总说说,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不合适!”冯啸辰把脸一板,直接给阮福根吃了个瘪。
  “呃……”阮福根一脸苦相,不知道哪里得罪了冯啸辰。
  冯啸辰绷着脸,用手虚指着阮福根,说:“老阮啊老阮,你现在好歹也是个知名企业家了,能不能改改这个说话吞吞吐吐的毛病。咱俩都有30多年的交情了,我小舅子和你的小舅子是合伙做生意的,你在我面前还装这套可怜巴巴的样子干什么?你这样一口一个冯总,还说什么拜见啥的,那我就摆摆冯总的谱,你以为冯总是那么好说话的吗?”
  “哈哈,老阮,挨批评了吧?”梁东明在一旁用幸灾乐祸的口气说,“我早跟你说过了,冯总这个人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对咱们一向都是当成自己人的,你在冯总面前用不着这样拐弯抹角,有什么事情直说就是。你还不信,现在看看,惹冯总生气了吧?”
  这番话,可谓是把拍马屁演绎到了极致,还多少堵上了冯啸辰的嘴,让他没法拒绝自己的要求。当然,这也是因为梁东明他们知道冯啸辰的确是个可亲近的官员,换成其他人,他们是不敢这样说话的。
  一通哈哈打过,大家终于言归正传。阮福根开始向冯啸辰说自己的事情,冯啸辰也收起刚才装出来的冷漠表情,认真地听着。
  “冯总,不瞒你说,我和老万、老梁他们几个,现在还真的是在当农民。我们前几年在戈斯内尔国包了一万多公顷的土地,种粮食和蔬菜,收益还不错。”阮福根说道。
  “哦,还有这样的事,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冯啸辰面有惊讶之色。
  国内商人到非洲租土地搞农业的事情,冯啸辰是知道的,他婶子曹靖敏可以算是最早的开拓者,现在她虽然已经回国去了,但还拥有非洲一个农场的股权。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国内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都有到非洲进行农业投资的,这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冯啸辰觉得惊讶的,只是从未听阮福根说过到非洲包土地的事情,不知道这位仁兄怎么也干起这行来了。
  阮福根显出几分难为情的样子,说:“其实我一开始也是随便玩玩,我们在非洲做的一个工程,对方政府欠了我们的设备款,一时还不上,就和我商量,说能不能用土地来还。我看了他们的土地,非常肥的土壤,就是没人耕种,撂荒在哪里都有多少年了。我这个人骨子里还是个农民,就看不得土地荒废,所以就答应下来了。种了一年小麦,发现收成还真不错,这才拉了老万、老梁他们,认认真真地包了一万多公顷,准备搞大农业。”
  梁东明补充说:“是啊,非洲这个地方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当地人根本就懒得去种。我们向戈斯内尔政府要求租地,他们说想租多少都可以,租金也便宜,一亩地还不到两块钱人民币,就是前期还需要投入一些修建灌溉设施的费用,搞好了,后面就可以躺着赚钱了。”
  “你们在非洲种田,劳动力的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非洲本地人好像挺懒的,要不怎么能够守着这么多荒地,还经常闹饥荒呢。”宁默插话道。他这一段与非洲企业做生意,也算是对非洲有一些了解了,他的这个观点倒也不算是偏颇。
  万官生嘿嘿笑道:“这个问题,倒真是挺有意思的。我们一开始也觉得非洲人懒,请他们干活肯定不行。但是我们要种田,总不能所有的劳动力都从国内聘过来吧,这成本就太高了。后来,我们就试着请了一些非洲人来帮忙,结果大出所料,这些非洲人有把子力气,做事也勤快,而且工资还低,比我们从国内聘人强多了。”
  “可是,既然当地人这么勤快,为什么这么多土地会撂荒呢?”冯啸辰好奇地问道。他还真没有深入研究过非洲的农业问题,此前了解的情况多是从婶子那里听来的,而婶子观察问题的程度也有限,所以说不出什么名堂。现在逮着个机会,他自然要问一问的。
第八百九十六章
自相残杀
  “这事吧,让人怎么说好呢……”
  阮福根皱起了眉头,脸上的表情说不上是想哭还是想笑,极其地纠结。
  “我来说吧。”梁东明替阮福根接过了话头,说:“我们包了土地以后,从国内聘了一些农技师过来,主要是负责技术方面的事情,田里的劳动肯定是要雇当地人做的。我们贴了招聘启事,给的工资相当于当地一般工人两倍的水平。我专门去他们的农村看过,他们这里的农民穷得很,一天给他们一美元,就足够他们一家人吃饱饭了,比成天在家里闲着要强得多。”
  “然后呢?”冯啸辰问。
  梁东明一摊手:“来应聘的人寥寥无几,那些当地黑人宁可饿肚子,也不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这是为什么呢?”冯啸辰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
  梁东明说:“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啊。后来,那几个应聘来的黑人,刚干了两天,就找我要工资,我说还没到月底,不能发工资,他们就说先把他们这两天的工资借给他们用。我想着可能是他们家里有什么急用钱的事情,就给他们支了工资。结果,他们拿到工资就去买烟买酒,带着全家人下馆子吃饭。把钱花得一干二净,然后再回来上班,接着又要借工资。”
  冯啸辰大致听明白了,不由得会心地笑了。
  阮福根说:“老梁跟我们一说这个事情,我们就懂了。这里的人不像咱们中国人。咱们赚点小钱,总是想着细水长流,不能一下子花掉了,要存一点以防万一。他们这里的人,都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米明日愁。他们荒着这么多地不愿意种,就是因为等不及收获的时候。我们招工说的是工资按月结算,他们也等不及,所以就不愿意来上班了。”
  梁东明笑道:“我们明白了这点以后,就把招聘条件改了,规定工资日结,干一天就能拿一天的钱。结果一下子来了好几千人报名,而且干活都特别卖力,比我们在国内雇人还有干劲。”
  “哈哈,原来是这样。”冯啸辰笑了起来,这种事情,他此前也听人说起过,只是没有特别留心。现在听阮福根他们一说,他才发现非洲人的确有这样的特点,如果能够投其所好,这些人其实也是很不错的劳动力。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资源诅咒”,大致是说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百姓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于是国家就没有了创新的动力,最终反而会沦为落后国家。
  非洲的许多地方属于热带气候,植被丰富,人们光是采集野果就能够生存,从而也就养成了及时行乐的习惯。反观中国,人多地少,生存全靠土地的出产,一年辛苦劳作才能获得全家人的口粮,稍微耽误一点农时,就会挨饿。这样的地理条件导致中国人时刻都有危机感,不敢有所懈怠。这种习惯即便是到了工业时代,也仍然得以保留。
  据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是全球最高的,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人把这解释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又说这是因为中国的体制无法保障医疗、养老,所以老百姓才不得不存钱。事实上,这恰恰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美国的理财专家认为,个人应当拥有能够保证半年以上支出的储蓄,才是财务健康的表现,而大多数美国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非洲、南亚、拉美等地方的情况也是如此,资源越丰富的地方,经济反而越落后,这就是资源诅咒的魔力了。
  说到这个程度,阮福根等人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说他们雇佣当地黑人的趣事。据他们说,采取这种工资日结的方式之后,他们就不用发愁用工的问题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等着被招聘。一些人当天结算了工资之后,第二天就不来上班了,因为家里已经有了当天的口粮,只有等这些口粮吃完,他们才会重新来上班赚钱。阮福根他们现在也习惯了这种高流动性的用工方式,这些人不来上班,他们就雇其他人,等过两天,原来那批人又回来了,依然是熟面孔,连培训都用不着。
  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其他地区,但百姓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吃饭穿衣,而是有了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使用手机。以这些黑人寅吃卯粮的习惯,自然是难以存下钱来买手机的。于是,阮福根他们就想出了一个手机租赁的方法,规定只要农场上一天班,就可以获得手机一天的使用权,用满一年,手机就归对方所有。这样一个政策一推出来,应聘干活的人又多了一倍有余,而且工作的连续性也有了保障。
  “我琢磨着,照这样做下去,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些人也能学会存钱的。”梁东明笑着评论说。
  “如果真能让这些当地人学会存钱,你们可是功德无量啊。”冯啸辰感慨地说。
  “是啊,如果我们能搞上这么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个地方肯定会大变样的。”阮福根说。
  冯啸辰看着阮福根,问:“怎么,老阮,事情有变化吗?”
  冯啸辰这样问是不奇怪的,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情。阮福根他们绕了这么多弯子,跟冯啸辰说他们租借土地的事,显然不会是吃饱了没事闲聊。他们说前几年租地种地收益不错,后一句话自然是要说现在情况有变了。冯啸辰有这个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绝非羞花闭月的小鲜肉,阮福根他们跑到坎代来,不是来追星的。
  果然,阮福根叹了口气,说:“唉,我们辛辛苦苦把地开发出来,灌溉设施也搞了,农民也培养出来了,结果,人家不让我们租下去了。”
  “为什么?”冯啸辰眉毛一皱,问道。
  “有人竞争呗。”万官生说,“有人给戈斯内尔国政府开了更好的条件,要求把我们的地收回去给他种,所以我们就种不成了。”
  “欧洲人?”冯啸辰问。
  阮福根冷笑说:“就是咱们中国人。”
  冯啸辰一下子严肃起来:“这是怎么回事,老阮,你把事情跟我说清楚。”
  事情其实也很简单,阮福根他们在戈斯内尔租地的时候,关于到非洲办农场从事农业经营的效益还不明显,所以国内也没什么人来与他们竞争。这两年,办农场的企业和个人大多赚了钱,关于在非洲办农场能够一本万利的说法,在中国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于是前往非洲租地的国人就越来越多了,与原来租地的这些人就形成了竞争关系。
  戈斯内尔可开拓的荒地很多,但阮福根他们因为来得早,所以挑了交通、水源条件都不错的一片土地,而且经过两三年的开拓,土地也逐渐由生地变成了熟地,开发模式是现成的,比重新开垦荒地要强得多。
  于是,有一家从国内来的公司便盯了阮福根他们的农场,并前来与农场的负责人协商,要求他们把土地转包给这家公司。转包这种事情,当然也是允许的,不过,无论是转包土地,还是转包工厂、商铺等,都有转包费用一说。比如我租了一个店面,一年50万租金。我经营了两年,形成了人气,你想从我手上转包,除了要承担这50万租金之外,还需要给我额外支付一笔转包费,这是行业里的惯例。
  这家公司倒也答应支付转包费,但每亩只出10元钱,1万公顷土地也就是不到200万,这几乎就是在羞辱阮福根这些人了。要知道,仅凭阮福根的身家,在非洲呆几天的价值都不止200万,对方想用这样的转包费把他经营几年的土地拿走,不是痴心妄想吗?
  阮福根等人安排在农场的管理人员不敢擅自做主,通过长途电话,把这件事汇报阮福根等人。几位老板闻听此事,都是勃然大怒,但考虑到农场是在国外,不宜多生事端,于是吩咐农场负责人不要与对方冲突,只是婉言拒绝即可。同样的事情如果搁在国内,阮福根他们不雇人去打对方的闷棍就已经算是很讲道理了。
  谁曾想,对方在遭到拒绝之后,并未死心,而是联系上了戈斯内尔国的警察,开始找这几家农场的麻烦,想逼迫他们放弃租赁,把土地转包给这家公司。农场方面一开始还能应付,但随着对方的手段不断变本加厉,农场的负责人扛不住了,向国内求援,这才有了阮福根等人的非洲之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