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8/451

  “这恐怕会影响到美国企业的正常生产。”菲泽尔提醒道。
  “他们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
  “好吧,我会去办的。”
  菲泽尔面无表情地说。他很清楚雷金说的事情是怎么回事,也知道梅普的想法根本就是不靠谱的。但他已经懒得去和梅普争论了,还是等着事实来教育这位刚愎自用的大统领吧。
第九百零九章
订单的烦恼
  伊金斯-麦吉机械厂是一家拥有40名工人的小机械厂,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巴尔小镇上。工厂的主要业务是给美国各地的一些大企业生产小批量的零配件,每年有大约三四百万美元的业务额,足够让合伙人伊金斯和麦吉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了。
  伊麦工厂的业务是通过网络来获得的,老客户们会把自己所需要的零配件图纸通过电子邮件发过来,工厂根据图纸进行生产,再把生产出来的零配件空运给这些客户。客户们需要的零配件,往往都是一些非标准配件,需要的数量较少,时间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才会请伊麦工厂生产。如果是大批量的标准配件,这些客户往往会选择到中国去寻找供应商,因为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企业,每个配件上节省一美元,几万、几十万个配件所节省下来的费用,是非常可观了。
  然而,这几天,伊麦工厂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订单从全美各地如雪片般地飞来,而且许多订单都是大批量的订货。接到第一个订单的时候,伊金斯和麦吉在惊讶之余便是充满了喜悦,因为这样一个大订单够工厂生产好几周了,开工厂的人,哪有不喜欢订单的。可随着后续的订单一个接一个地发来,二人的惊喜就变成了惶恐。
  “这是怎么回事,不会是愚人节的恶作剧吧?”伊金斯向自己的老搭档麦吉问道。
  “不是,海菲公司的菲泽尔先生也是我们的老客户了,他一口气向我们提出要订购45种标准件,这绝对不是恶作剧。”麦吉说道。
  “可是,我听说他们此前都是从中国进口这些标准件的,中国人的标准件生产批量大,价格比我们便宜得多,海菲公司为什么要向我们订购呢?”
  “这或许是和总统推出的加税政策有关吧。你没有关注过新闻吗?总统下令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制品加收50%的关税,而标准件正好就是金属制品。”
  “我当然关注过这条新闻,而且我还认为这个政策是对我们的重大利好。不过,我计算过,就算是增加50%的关税,从中国采购标准件还是比找我们采购要更便宜,你是知道的,中国的人工成本比我们低得多,我们这里的工人,要价实在是太高了。”
  “这我就不清楚了。”麦吉搔着没剩多少头发的头皮,说道:“不管怎么说,他们把订单从中国人那里转到我们这里,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伊金斯和麦吉当然不知道,海菲等一系列公司转向美国国内采购零配件,是迫于梅普的压力。梅普已经警告他们了,如果他们继续大量采用从中国进口的配件,政府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配件的税率,而且还会通过其他手段对他们进行制裁。从伊麦工厂等美国本土企业进口配件,虽然目前看来价格还是高于加税后的中国配件,但好歹规避了梅普的忌讳。
  这些天,为了寻找美国本土的配件供应商,菲泽尔和其他企业里的同行一样,都费尽了心机。美国当然不是没有制造各种标准件的大型企业,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分工体系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零配件价值数百亿美元,这不是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就能够消化掉的,菲泽尔他们必须找到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中小型企业,向他们发出订单,请他们帮助完成一部分配件的制造,伊麦工厂这些天获得的商机,并非偶然。
  “好事吗?”伊金斯苦笑说,“麦吉,如果只是海菲公司一家向我们订货,这当然是好事。但这几天,我们已经收到了40多份订单,我们要生产完这些订货,起码要五年时间。而且,据我估计,这还只是一个开头,下一步我们会收到更多的订单,我们用五十年都不可能完成这些订单。”
  “或许,我们应当扩大生产规模了。”麦吉说道。
  伊金斯点点头:“再等等看吧,如果未来几天还有更多的订单,我们就考虑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
  未来几天的情况,与伊金斯的猜测完全吻合,更多的订单从各地飞来,而且许多订单上都标着“急,在线等”这样的提示。这些订单上的零配件,制造工艺都不算复杂,以伊麦工厂的技术实力,是完全能够拿下的,伊金斯和麦吉需要做的,只是扩大生产规模而已。两个人都是实干家,看到这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便立马撸起袖子开始安排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的道理即使在美国也是适用的。伊麦工厂要扩大生产规模,第一件事自然就是采购设备。伊金斯拨通了得州一家机床供应商的电话,向对方提出采购五台德国埃马克的卧式加工中心。
  “完全没问题!”对方的回答非常爽快,“每台卧式加工中心17万美元,如果一次性购买5台,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个优惠,每台降到16万,5台一共是80万。”
  “16万!”伊金斯恼了,“每台16万,你们还说是优惠吗?就在一年前,我从你们公司购买过同样的一台加工中心,那时候的价格才12万。”
  “的确如此,但是,伊金斯先生,你忘记了税收的事情吗?埃马克的这款卧式加工中心,是他们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制造的,所以属于中国产品。按照政府新发布的对中国产品加税的政策,每台加工中心要增加4万美元的进口关税。”对方解释道。
  “好吧……”伊金斯悻悻然地应道。
  “那么,伊金斯先生,你还需要这五台机床吗?”
  “我想我们是需要的,不过,请允许我和我的搭档商量一下。”
  放下电话,伊金斯揉着额头,对麦吉说:“麦吉,看来对中国产品加税也并不全是好事,咱们要买的机床,价格整整上升了三成。”
  “这还只是机床呢。”麦吉说,“刚才你打电话的时候,我又统计了一下,除了机床,我们还需要采购一批工艺装备,比如说夹具、托盘、推零件的小推车,而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的,我估计它们的价格也已经涨了三成到五成了。”
  “Shit,这样一来,我们从这些订单里赚的利润,就都被梅普拿走了!”伊金斯忍不住就曝了粗口。不做实践的人是不知道的,一个工厂里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缺一样都会带来各种麻烦。说个简单的例子,你要把产品用胶条封好寄给客户,至少一个撕胶条用的切割器吧?淘宝价不到1美元的一个小玩艺,可它也是中国制造的呀!
  “还有一个问题,我现在也没想好解决方案。”麦吉又说,“要完成手头的订单,我们至少要把生产规模扩大五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新招聘200名工人。但是,我想了一下,整个巴尔镇,恐怕也凑不出200名工人。”
  “只能是从其他地方招聘了。”伊金斯说。
  麦吉摇摇头说:“我估计从其他地方招聘也不容易。”
  “周围一些镇子里,失业者还是不少的,凑出200人应当不难吧?”伊金斯说。
  麦吉说:“找到200名失业者并不难,但不是所有的失业者都能够干活的。我们需要的是熟练工人,在整个巴尔镇,你能找到几个失业的熟练工人?”
  “这……”伊金斯有些傻眼了,他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左邻右舍,意外地发现麦吉的话居然是对的。他所知道的那些失业者中,琼斯是个二流子,成天游手好闲,招他进厂恐怕就是招了个大爷来侍候着;路易莎倒是又聪明又贤惠,可工厂需要的是有把子力气的男工,路易莎当个酒吧服务员端端盘子还行,哪能干得了工厂的活;还有老托尼,他可是正经八百在工厂里干过活的,但那似乎是20年前的事情,现在他的技术还能拣得起来吗?
  熟练工人是需要经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才能培养出来的,美国去工业化的时间已经很长了,3亿多人里面,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只剩下了1300万。大批年轻人从来没有进过工厂,要让这些人摘掉耳钉站到生产线上去,实在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任务。
  “我很奇怪,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伊金斯向麦吉问道。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麦吉说,“我们只是接到这么一点订单,就消化不掉了。这些订单过去都是发给中国人的,难道中国人都是超人吗?”
  这还真不能怨这两位仁兄没见识,相当多的美国人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镇子之外的世界,其实是很缺乏了解的,更何况中国远在大洋的彼岸。他们倒也不是没有从电视、电影里看到过中国,但那里面并没有告诉他们说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多产品,相反,这些电视和电影都显示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一个个蓬头垢面、目光无神,偶尔有一个识字的,还是从美国留学回去的,而且是郁郁不得志的那种。
  “麦吉,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到中国去走一趟,看看那边的情况。”伊金斯说。
  “我也觉得有这样的必要。”麦吉郑重地点点头应道。
第九百一十章
前店后厂
  几天后,伊金斯和麦吉二人便出现在了浙江省温州市石阳县的街头,陪同他们的,是一位当地的商人,名叫茅浩东。伊麦工厂过去经常从中国采购一些机床夹具,因为需要定制,所以伊金斯他们是直接与中国这边的生产商联系的,而茅浩东就是一家与他们有过联系的生产企业的老板。
  伊金斯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要到中国来考察,自然需要先找一个熟人带路。他们尝试着与茅浩东联系了一下,对方满口答应,交代他们坐飞机到浙江省会建陆,茅浩东则亲自开着自己的大奔赶到建陆去,把他们接到了石阳。
  伊金斯和麦吉原先并没有见过茅浩东,只是在电话和电子邮件里联系过。在他们的想象中,茅浩东起码应当是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鉴于他在越洋长途电话里能够讲一口基本上还算靠谱的英语,伊金斯他们又认为茅浩东应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属于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身上穿着得体西装的那种。
  在建陆机场的出口外见到茅浩东时,两个美国人都惊住了。对方原来不过是一个20来岁的小年轻,身上穿的倒的确是西装,而且像是个什么名牌,但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不协调的样子,显然对方应当是不太习惯于穿这种服装的。
  “伊金斯先生,麦吉先生,见到你们很高兴。”
  茅浩东在两位美国客人面前没有什么拘谨的样子,他大大方方地伸出手来,要与对方握手。
  伊金斯上前握住了茅浩东的手,握手的那一刹那,他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掌是有力的,而且长满了老茧,与伊金斯自己颇有一些相似。伊金斯自己也是当工人出身的,即使后来开了工厂,当了老板,也还经常亲自开机床,所以手上的茧一直都没有消退。在茅浩东的手上,伊金斯摸到了相同的一些老茧。
  “怎么,茅先生也经常开机床吗?”伊金斯直截了当地便发问了。
  “那是肯定的。”茅浩东说,“我们这些人,天生就是干活的命,怎么可能不开机床呢。”
  伊金斯说:“我一直认为茅先生的企业是很有规模的。”
  茅浩东笑道:“伊金斯先生夸奖了,我那个厂子就是一个小门面,加上我在内,也就是五个人而已。”
  “五个人!”麦吉惊住了,“这怎么可能?我们每次向你们订购夹具,你们只用一天时间就发货了,这怎么可能是五个人的小工厂做出来的?”
  茅浩东略有一些尴尬,他说道:“这个嘛,等你们到我们石阳去看看,就知道了。二位,要不我们先吃饭吧,你们一路坐飞机过来,估计也累了吧?建陆这边的菜,虽然比不上我们石阳那边,但也还是很不错的。”
  伊金斯和麦吉在中国两眼一摸黑,自然只能由着茅浩东安排。茅浩东把他们带到建陆的一家高档餐厅,点了满满一桌子菜招待他们。两个美国人何时见过这样的阵势,又何时尝过这样的中国美食,直吃得肚子滚圆,最后盯着盘子里的剩菜只翻白眼。
  “太可惜了,其实我们才三个人,不需要点这么多菜的。”伊金斯说。
  茅浩东说:“不多的,不多的,你们难得来一趟,我怎么能慢待你们呢?怎么样,这些菜还合你们的口味吧?”
  “实在是太好吃了!”麦吉表情夸张地说,“我这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菜。”
  茅浩东说:“哈哈,喜欢吃就好。到了我们石阳,我请你们吃石阳的八大碗。我们石阳的菜没有建陆的菜看上去精致,但味道比建陆的好多了。”
  麦吉笑着说:“我已经很期待了。”
  吃过饭,茅浩东向伊金斯和麦吉征求意见,问他们是打算在建陆玩几天,还是直接到石阳去。二人都是奔着来考察工厂的,自然是说要直接去石阳。伊金斯还提出,在参观过茅浩东的企业之后,如果其他企业离得不远,他们还想再看几家企业,以便全面地了解一下中国的同行。
  “离得不远是什么意思?”茅浩东有些不解。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其他的工厂离你的工厂不算太远……嗯,比如说,相距在30英里之内……”伊金斯解释说。
  “30英里,就是50公里吧?那都快到温州市区了……”茅浩东嘟哝着,心中的疑团更甚了。你们想看工厂,石阳的工厂还不够你们看的,跑到温州去干什么?
  二位外商不想在建陆游览,茅浩东并没有觉得奇怪。石阳现在是全球驰名的五金配件加工中心,每天在石阳街头游荡的外国人简直比石阳当地人还多。一些外国商人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还会想办法到周边去转转,看看风景名胜,来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了兴致,哪怕需要呆几天,也更愿意呆在石阳县城里,享受一些当地特色的美食和其他服务。在茅浩东看来,伊金斯和麦吉估计就是那种特别敬业的老外,既然他们声称不考虑旅游的问题,他就直接把他们带回石阳好了。
  从建陆到石阳有300多公里的车程,不过全程都是新修的高速公路,而且海东素有超速开车的传统,茅浩东把二人从建陆带回石阳,总共也就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一路上,伊金斯和麦吉觉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路两边几乎全是建筑物,有农民建的四层小楼,有蓝色金属皮封顶的简易厂房,还有铺天盖地的巨幅广告牌,用粗壮的钢管支撑着,立在高速公路旁边。这些建筑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质量甚至不及巴尔小镇上的建筑物。但建筑物连绵好几百公里,当地得有多大的人口规模啊。
  奔驰车开进石阳县,速度不得不放慢了。茅浩东一边开车,一边给伊金斯他们介绍着路两边的店铺。到了这个时候,伊金斯和麦吉才知道自己在建陆时对茅浩东提出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在这个小县城里,每一家店铺的后面都有一个小工厂,短短几百米范围内,就有几十家工厂,哪里需要跑30英里?
  “到了,这就是我家的厂子。”
  茅浩东把车停在一家商铺门外,自己先下了车,又帮伊金斯他们拉开车门上,请他们也下了车,然后随意地向对方介绍着自己的企业。
  这是一个不大的店面,店面的墙上挂着各种机床夹具,有一些正是伊麦工厂订购过的。与店面一门之隔的后面,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当中摆着三台加工中心,旁边还有几台小设备,有几名穿着工装的工人正在设备上做着什么。见着两位外商进来,工人们也没觉得惊奇,依然干着自己的活,只有一位老者抬头向他们打了个招呼。据茅浩东介绍,这位老者是他的父亲,名叫茅万全。不过,茅万全不像儿子那样会说英语,只是生硬地说了句“Hello”,就算是和外商打过招呼了。
  “这就是我家的工厂。我们这里的工厂都是这样,前店后厂。我家这家厂子是我父亲创办的,我在建陆上了大学回来,就接了我父亲的班。现在他负责管厂里的生产,我主要负责做业务,平时也开开机床啥的。”茅浩东向二人介绍道。
  “了不起!”伊金斯看了看众人的操作,由衷地赞了一声。茅万全是这干人中技术最好的,但考虑到他的年龄,倒也不足以让伊金斯觉得惊讶。但旁边几位年轻人操作机床的手法也是如此娴熟,而且态度认真、神情专注,这就难能可贵了。伊麦工厂里现在使用的工人,最年轻的也是30来岁,当地更年轻的人都不愿意从事制造业,觉得这个行业太苦太脏。但在这里,伊金斯看到的年轻人身上却丝毫没有这种轻浮之气。
  “可是,茅先生,恕我直言,你们这样一个五个人的小厂子,怎么可能完成我们需要的订单的?做一个夹具,需要十几道工序,你们这里的设备明显是不够的。”麦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有一句没说出来的潜台词,那就是茅浩东此前是否欺骗了他们,或许茅浩东声称自己生产的产品,其实是从其他地方采购来的。
  茅浩东微微一笑,说道:“这样吧,二位先生,你们随我到街上走一圈,你们就明白我们的生产方式了。对了,你们这趟来,有没有带什么图纸?如果你们想订什么产品,可以随便找一家店进去问问,他们会告诉你们如何生产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8/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