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51

  “各位师傅,现在我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这位是德国菲洛公司派来的专员佩曼先生,他将担任咱们合资企业的外方经理,同时也是我们的技术顾问,他会把菲洛公司在油膜轴承制造方面的技术传授给我们,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佩曼先生表示欢迎!”
  杨海帆站在众人面前,用煽情的语气大声地说道。他还真有点当厂长的天份,演讲能力颇为了得,语气、语调的把握也十分到位。
  “哗!”
  众人一齐鼓起掌来,所有人的情绪都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德国技术顾问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更遑论他还是企业的外方经理,是掌握大家命运的。
  原来农机厂的那些职工,早就盼着外方经理到来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合资不是一个幻觉,他们真的能够成为合资企业的雇员了,据说这种企业的工资水平都是翻着番往上涨的。
  至于从上海来的退休工人们,心情也同样激动。他们是出于对杨海帆的信任才从上海跑到这个落后的小县城来的,白拿了一个月的工资,在这里只干了点不值一提的工作,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不知道杨海帆啥时候会突然来通知他们再返回上海去。现在好了,外商真的来了,这家合资企业一旦办起来,他们起码有三五年的工作可做。想到杨海帆此前承诺给他们的薪水,每个人都是满面春风。
  佩曼装模作样地给众人说了几句话,冯啸辰正待上前把佩曼的德语译成汉语,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头,向着众人已经说开了:
  “各位师傅,佩曼先生说,他很高兴能够来到中国,并且认识咱们大家这些非常优秀的工人。他说他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和大家愉快地合作,共同把咱们的企业办成世界一流的轴承制造公司。”
  翻译完佩曼的话,那老头又转过头向着佩曼点头致意,用德语做着自我介绍,道:
  “佩曼先生,我是新到本厂的工程师,名叫陈晋群,原来是上海市双岗轴承厂工作,从事轴承设计30多年,也曾接触过油膜轴承。未来我将担任你的德语翻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让你满意。”
  他的德语说得有些生涩,但语法和用词却十分准确,可以想见应当是一位精通德语的人士,只是缺乏与德国人进行口语沟通的经验而已。听他说自己是双岗轴承厂的工程师,冯啸辰微笑着看了杨海帆一眼,他记得杨海帆说过他父亲就是双岗轴承厂的厂长,看来这位老兄是把自己父亲的墙脚给撬来了。
  佩曼听到陈晋群会说德语,不由心生亲切之感,同时也松了口气。他可不敢总是让冯啸辰给他当翻译,弄得他连话都不敢多说。现在有了一位其他的翻译,他就没有这么多心理压力了。看陈晋群的面色颇为和善,应当是一位比较好说话的老头,佩曼对于自己在桐川的生活又多了几分信心。
  “我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位领导。”
  看到佩曼与众人打过招呼,杨海帆拉过冯啸辰,开始介绍道:
  “这位是国家经委冶金局干事,北宁省林北重型机械厂生产处副处长,同时也是德国菲洛公司特邀代理人,冯啸辰同志。咱们这家合资企业,就是在冯处长的亲切关怀下引进进来的。在未来的经营中,佩曼先生因为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不能常驻在中国,所以菲洛公司特地聘请冯处长作为菲洛公司的代理人,代表菲洛公司对合资企业行使管理职责。”
第一百一十三章
红红火火开张了
  现场一片沉默。
  在场的众人,实在无法消化杨海帆这段话里包含的信息:国家经委的官员,林北重机的副处长,还有菲洛公司的代理人,所有这些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该落在这样一位看上去年轻得过分的青年身上,可偏偏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全部这三项。
  经委和林北重机这两个职位,与大家的关系都不那么密切,也就罢了。菲洛公司代理人这一条,可就意味着是大家的领导了。岂止是他们这些人,就算是杨海帆这个中方厂长,似乎都是应当听从冯啸辰这位外商代理人的指挥的。
  换句话说,如果佩曼不在,那么这个冯啸辰就是这个厂子的一把手了?
  “怎么……大家鼓掌啊!”
  杨海帆脸上先挂不住了,连忙向大家示意。冯啸辰可是公司的真正老板,大家刚才给个假冒的外方经理鼓掌鼓得那么热烈,现在在真正的老板面前却无动于衷,这让他这个中方厂长情何以堪。
  “哗!”
  掌声再次响起来了,不过声音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估计是各种情绪都有,怀疑的、震惊的、嫉妒的,当然还有一脸懵圈跟着别人一块鼓掌的。
  冯啸辰不以为忤,古语说,犬不以善吠为良(1),自己有没有真本事,不是靠杨海帆几句忽悠能够证明的,也不是靠着几个头衔来支撑的,等到自己真正做出成绩的时候,工人们自然就会对自己膜拜了。
  视察完毕,冯啸辰让陈晋群陪着佩曼给大家讲油膜轴承生产的原理,即日起就进入工作状态,自己则与杨海帆离开车间,绕着厂区转圈,同时聊着公司的发展问题。
  “海帆,咱们的职工结构还不行啊。”冯啸辰说道。
  “我明白。”杨海帆道,“有点青黄不接,主要能做事的都是这些退休的老师傅,中青年工人数量太少。农机厂留用的这些人,热情是有的,但技术上的潜力不大,未来顶不了事……对了,你弟弟冯凌宇还真不错,学技术挺快的,好几个老师傅都跟我说,想带他做徒弟呢。”
  “是吗?”冯啸辰有些兴趣,他想了想,说道:“看起来遗传基因这种东西还真是存在的,我爷爷、奶奶都是机械专家,我和我弟弟身上多少都有些遗传吧。”
  “哈哈,肯定是这样的。”杨海帆道。
  冯啸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顺着自己前面的话说道:“的确是青黄不接的感觉,这些老师傅的技术我是充分相信的,即便是马上要接手菲洛公司的数控机床,我相信他们也会很快掌握其中的技巧。但他们的硬伤是体力不行,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另外就是干不了太长时间,我们不能刚刚积累起一点技术就因为他们退休而被带走了。”
  “我想过招一批年轻工人的想法,不过现在公司还没有开始生产,这个时候把年轻工人招进来,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却要支付他们的工资,有些负担不起啊。”杨海帆说道。
  冯啸辰问道:“如果招收40名青工,一年需要花多少钱?”
  “一个人的工资按30块钱计算,加上劳保等等,一个人一年大概500块钱吧。招40个人,就是2万的支出。”杨海帆道。
  “才2万?”冯啸辰有些惊讶,他原来预想的数字比这个要大得多了。想想看,佩曼只是一个人,一年就要花掉六七万马克,考虑到汇率方面的因素,折算人民币得到10万上下了。而厂子里招聘40名青工,一年才花2万块钱,杨海帆居然还说负担不起。
  冯啸辰这也是自己有了钱,底气足了。想想他让陈抒涵在新岭开的那个饭馆,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是千把块钱的利润,陈抒涵已经觉得烫手了。
  “2万块钱不是大问题。”冯啸辰沉了沉,对杨海帆说道,“我们现在缺的是时间,不能等着厂子投产了再来培养人才。如果有合适的人,现在就可以招聘了。”
  “我明白了。”杨海帆道,他的长处在于并不固执己见,他只是把情况告诉冯啸辰,如果冯啸辰认为2万元的支出并不是太大的事情,那么就照着执行了。
  “人员招聘方面,要把好关,一定要选择有一定文化水平,同时肯认真钻研的年轻人。我们这里不是政府的就业机构,不符合条件的人,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我们都一概不接收。”冯啸辰叮嘱道。
  杨海帆迟疑了一下,问道:“啸辰,你这边有没有什么需要特殊照顾的人?”
  冯啸辰一愣,随即说道:“也就是凌宇了,没有别人。”
  杨海帆道:“桐川是你老家,据我所知,你家有不少亲戚在这里,难道没有什么需要照顾的人吗?”
  冯啸辰坚决地摇了摇头,道:“这些你都不用考虑。我这次专门带佩曼过来,就是拿他当挡箭牌的。如果有谁打着我的旗号要求进厂来工作,你就说招聘的事情是由佩曼决定的,你和我都没有权力改变。”
  杨海帆说的这个问题,冯啸辰从一开始就已经考虑到了。他没有让冯舒怡一起来桐川,就是为了避免受到这些亲戚的骚扰。如果冯舒怡来了,大家知道她是冯华的夫人,难免会求她开开后门,招几个亲戚到合资厂来工作。冯舒怡没来,仅仅是冯啸辰来了,大家就没有这个奢望了,在他们看来,佩曼是个德国人,肯定不会买中国人的账,冯啸辰在他面前肯定也是说不上话的。
  其实,如果仅仅是给亲戚的孩子提供几个就业岗位,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谁没个三亲六故的,照顾照顾也无妨。但如果这些亲戚知道这家公司是冯家所有的,那么他们想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招工名额,而是要蹬鼻子上脸,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这些亲戚的孩子在公司里也会有骄横的资本,自己干不好活不说,还可能会把整个企业的风气都带坏。
  考虑到这些,冯啸辰是绝对不会开这个口子的。
  “那么,县里或者地区领导打招呼呢?”杨海帆又问道。
  冯啸辰想了想,说道:“给你5个名额,你看着使用。招进来的人如果合用,就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如果不合用,就找个没事的部门放着,我宁可让他们多拿钱少干活,也不能让这些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杨海帆无声地笑了,在冯啸辰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还是比较愉快的事情。冯啸辰不会拘泥于某些原则,而是知道如何变通。县里或者地区领导打招呼的事情,绝对是难免的,杨海帆当然可以拿佩曼去挡一挡,但如果一点面子都不给对方,恐怕就会产生出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
  也幸好冯啸辰是把企业建在桐川这样一个地方,省里的领导即便有权力伸手,也看不上这个位置,不会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吃苦受累。县、地两级的领导要打招呼,多少要掂量一下,不敢随便向合资企业提要求,这样企业的经营就比较单纯了。
  两个人又说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不觉便走到了厂区的围墙边。冯啸辰回头看了看,说道:“海帆,咱们的厂区还是有点太小了,未来如果要发展,这点空间不够用啊。”
  杨海帆笑道:“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等到注册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县里谈一谈,把围墙外面大约300亩左右的空地划给我们。这片地我已经查过了,是无主的荒地,过去县里征收过来准备建一个项目,后来项目下马了,地就空在这了。把地圈进来之后,前期我们不一定开发,先建个围墙围起来,种上树,栽上花。等到咱们公司发展起来,需要建新的车间或者宿舍区的时候,再用上这些土地。”
  “原来你早就打上主意了?”冯啸辰笑了起来。桐川县派杨海帆来当中方厂长,算是养了一个家贼。这家伙对桐川县的事情门儿清,啥都瞒不过他,要从桐川县弄点好处,的确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几天之后,从上海港上岸的设备陆续运到了桐川。在这方面,又是杨海帆发挥了作用,他在上海有人脉,设备通关以及联系车皮等工作都办得十分顺利,如果换成冯啸辰自己去办,没准光是办手续就得折腾掉十天半月了。
  设备到位之后,合资企业的组建工作正式展开。根据与桐川县谈好的条件,德国菲洛公司向桐川农机厂投入资金,建立起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命名为中德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公司由菲洛公司占有70%的股权,桐川县占有30%的股权。由于桐川农机厂原来的资产价值很低,菲洛公司的设备、技术等折价远超出了70%的比例,桐川县另外拿出了300亩土地作为追加资本,划归辰宇公司。
  在范永康等人看来,300亩土地根本就不值什么钱,桐川县能够在合资企业中占到30%的股权,已经是十分可喜了。冯啸辰对于这个股权比例也有些心疼,毕竟除了土地之外,桐川县并没有什么他需要的东西。不过,作为一家合资企业,如果中方的股权比重太低,显得太扎眼了,为了政治上的考虑,冯啸辰也只能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了。
注释:
(1)这句话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原文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意思是“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时间是个大问题
  “都是好东西啊!”
  一干工人和技术员围着那些刷着德国字母的机床,一个个啧啧连声。即便不去看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光是看那精致的外观,也足以让人叹服了。上海来的那些退休师傅多少是见过一些世面的,有些在退休前也曾接触过进口的数控设备,但在同一个地点见到这么多进口机床,还是给人以一种震撼的感觉。
  从菲洛公司拆卸过来的这些二手设备摆满了辰宇公司现有的两个车间,原来桐川农机厂的那些老设备,除了少数还能发挥点作用的之外,其余的都堆到库房去了,有些库房里堆不下的,还不得不占用了职工食堂的一角。
  依着佩曼的愚见,这些老旧设备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还不如当成废铁卖给收购站,他甚至没有觉得这些东西还有当成二手设备出售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冯啸辰和杨海帆倒是观点一致,那就是敝帚自珍,总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太可惜了,还是先存着为好。其实冯啸辰心里也明白,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这些旧设备基本上已经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留着纯粹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菲洛公司原来的生产流程是完整的,这一次,冯舒怡不惜工本,把所有能拆的设备全都拆下来,运到了中国。佩曼指挥着工人把设备按照在德国时候的位置安装好,又带着几名有经验的技工逐台地进行调试,重新建立起了原有的生产体系。不过,按照佩曼的说法,由于有些设备已经略显过时,还有一些设备在拆卸与重装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精度,辰宇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只能相当于当初菲洛公司的80%左右。
  “80%也够用了。”冯啸辰对佩曼回答道,“佩曼,要让这套体系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油膜轴承产品,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恐怕很难。”佩曼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为什么?”冯啸辰问道。
  佩曼道:“缺乏熟练工人。那些新招聘进来的学徒工就不用说了,那批退休工人使用传统机床的技术是没说的,即便在德国也属于高级技师的水平,但在数控机床的使用方面,他们都是生手,我不知道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他们掌握这些操作技术。”
  “你不能估计出一个时间吗?”冯啸辰逼问道。
  佩曼想了想,说道:“最快的速度,恐怕需要三个月左右……我是说,让他们学会这些机床的使用方法。至于说到能够用这些机床高水平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恐怕还需要另外的三个月才够。”
  “也就是说,一共是半年时间?”冯啸辰道。
  佩曼点点头:“是的,这还只是最乐观的情况。”
  “最乐观……”冯啸辰有些泄气地问道:“如果再悲观一些呢?”
  “那可能就是一年或者两年了。”佩曼没感觉到冯啸辰的不悦,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这是不能接受的。”冯啸辰恼火地说道。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刚刚能够开始生产,这实在是太耽误时间了。他其实也知道,一家新工厂的磨合不是那么容易的,半年拿出成品,已经算是很高的效率了。可他是直接从德国克隆过来的一家工厂,从设备到产品都是现成的,而且有几十名出色的技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等待半年至一年,他真是有些不甘心。
  “我希望在三个月时间里就能够拿出合格产品,这是底线,不能再突破了。”冯啸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