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451

  胥文良一张嘴,贡振兴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赶紧出声制止道:“老胥,我知道你对于技术引进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不过现在是吃饭的时间,就别谈你那些专业的事情了。再说了,你都搞了30多年的冶金装备,人家王处长、冯处长的岁数都没有你的工龄长,你这样难为他们,合适吗?”
  呃……这叫什么话?冯啸辰给噎住了。贡振兴这话,听起来是在替他和王根基开脱,让胥文良不要刁难他们。但话里话外透出来的意思,却是说冯、王二人没资格回答胥文良的问题,你们的年龄还没有人家的工龄长,这里有你们得瑟的地方吗?
  王根基为人张狂,但智商并不低,或者说是不算太低,冯啸辰听出了贡振兴话里带的刺,他就更能够听出来了。他原本正端着酒杯,准备找谁敬敬酒的,听到胥文良和贡振兴这话,他把酒杯放了下来,看着胥文良,冷冷地说道:
  “胥总工,引进和消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是中央做出的重要决定,我和小冯都是没资格去质疑的。胥总工对这项政策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带回去,提交给重大装备领导小组的领导们去讨论,我想他们对于来自于基层的意见,应当是会非常重视的。”
注释:
(1)即三盅全“会”,指的是啤酒、白酒、和洋酒一起出现在餐桌宴席上,文中此处指代酒局。
第一百七十三章
胥文良的怨念
  秦重对于这一次引进1780毫米轧机的事情,有着很深的怨念,这一点早在冯啸辰还在南江省冶金厅搬图纸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南江钢铁厂准备上一条1780毫米轧机生产线,这是国家做出的决策。消息传出后,浦重和秦重都向国家经委提出过请示,希望能够由他们来承担这条生产线的制造,或者至少是作为牵头企业来承担这项工作。
  在南江钢铁厂之前,国内已经建造过两条同等规模的热轧生产线,承担这两条生产线建造任务的,就是秦重和浦重这两家企业。再往前算,50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热轧机和冷轧机制造技术,秦重和浦重就是技术的受让方。后来国内建造的热轧和冷轧生产线,基本上都是他们两家牵头搞出来的。
  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是1100毫米的轧钢生产线,中国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先后造出了700毫米极薄带钢轧机、4200毫米厚板轧机以及1580、1760等规格的普通板材轧机,所有这些创新中间,都有秦重和浦重这两家企业的贡献,这也是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
  70年代中期,中国从日本和德国引进了一套1700毫米热轧机和1700毫米冷轧机,开启了从西方国家进口冶金设备的先河。到南钢筹建1780毫米热轧机的时候,国家经委冶金局便拒绝了秦重和浦重的要求,转向日本进行引进。后来因为发现日本企业玩弄花招,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揉进设备里捆绑销售,国家决定选择西德作为设备进口国,并有了罗翔飞他们的德国之行,并最终敲定由德国克林兹公司提供这项技术。
  一条热轧生产线的投资高达几亿美元,换成人民币就是十几亿之多,哪家企业对于这块大蛋糕都是垂涎欲滴的。以秦重原来的想法,即便自己不能独自吞下这块蛋糕,而是要和浦重等其他企业一起来分,落到自己盘子里的,也得有几亿人民币。谁料想,国家却选择了引进技术,只让他们在国际总包商的名下承接一些边边角角的制造工作,这怎能不让秦重的领导们心怀怨念。
  冯啸辰他们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秦重对于这次引进工作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也直接影响到了承接技术转移的积极性。罗翔飞派他们前往秦重来做协调工作,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化解到这种不满情绪,让秦重的干部职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工作中来。
  以冯啸辰原来的预计,秦重方面应当不会这样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会在具体的工作中表现出一些冷淡情绪。谁料想,就在这欢迎酒宴上,胥文良居然就直接开始发难了。
  既然事先就知道了秦重的态度,冯啸辰当然不可能没有做什么准备。但他是打算结合设计和生产等环节去和秦重的领导、工程师们讲道理的,没打算在饭桌上来掰扯这件事。饭桌不是一个能够谈技术的地方,要扯起来就只能是互相放嘴炮,而这对于冯啸辰来说是很不利的。
  王根基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倒是替冯啸辰吸引了火力。冯啸辰不知道王根基打算说什么,不过,有他搅搅局也好,实在不行,自己再出来打圆场吧。想到这里,他也就笑而不语了,只是端起酒杯向宋洪生和贡振兴示意了一下,然后慢慢地抿着杯子里的酒,等着胥文良说话。
  胥文良今年50多岁,是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秦重建立的时候,他就是厂里的工程师,算是秦重的元老级人物。他曾经主持过好几条国产热轧生产线的设计工作,70年代中期江城的1700毫米热轧机引进之后,他曾到江城钢铁厂去考察过,还向机械部提交过一份“关于测绘仿制进口1700毫米热轧机”的报告,可惜未获批准。
  回到秦重之后,他组织了全厂的技术力量进行国产1700毫米热轧机的技术攻关,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也是秦重有底气向国家经委提出由自己来承建南江钢铁厂热轧机项目的原因。南钢的热轧机最终花落西德,最为郁闷的就莫过于胥文良了。
  前一段时间,接到国家要求秦重承接克林兹公司转包任务的通知之后,胥文良就一直在酝酿着给上级写一份“万言书”,准备有理有据地对这件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打算痛斥上级有关部门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万言书还没有写完,就听说新成立的重装办要派人下来视察工作,这可是瞌睡碰上了枕头。他把万言书里的有关观点进行了凝练,打算用来向重装办开火。
  依他的想法,如果他的这一番痛斥能够让重装办的领导幡然醒悟,从而改变错误的决策思路,回到自力更生的正确道路上去,那就是最好的。即便达不到这个效果,至少也能让他们在未来做事的时候多一些顾忌吧。
  让胥文良泄气的是,重装办派来的工作小组,居然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岁数最大的那个看起来也就是30出头,而且还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而已。工作小组的组长是个年轻得令人发指的小屁孩子,属于那种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这些经历过山河破碎,又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老一辈的心情。跟这样一些小年轻谈什么自力更生,他们能听得懂吗?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胥文良憋了那么久的一股劲,如果不在这里泄出来,只怕会把老爷子自己憋出个好歹来。他也顾不上自己的岁数够当对方的爹,话里带着刺地便开始进攻了。
  “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从来都是举双手赞成的。50年代,我们就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搞了156项重点工程,当时宋书记、贡厂长、王厂长他们,还有我,都是亲身参加了技术引进的。30年过去了,到现在这156项重点工程还是咱们国家的重要支柱,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反对技术引进的政策呢?”
  胥文良一上来便是摆起了老资格,他也的确有这个老资格。毕竟他们这些人在工地上挖土的时候,冯啸辰连液体状态都还不存在,王根基岁数大一点,勉强当时也是挖过土的,当然只是在幼儿园的沙坑里挖土。
  “既然是这样,那么胥总工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呢?”王根基问道。
  胥文良道:“50年代,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那个时候引进技术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经过30年的建设,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的工业产品我们都已经能够生产,好吧,我也承认我们的技术相比西方国家还有一些落后,但这也并不是追赶不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国外引进设备。江城的1700毫米轧机,我们引进进来了。随后又是上海钢铁厂的全套设备,从高炉到轧机,甚至连运煤的小车都是买进来的,这我就不明白了,我们搞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连个小推车都不会造吗?”
  冯啸辰坐在旁边实在是无语了,胥文良说的所谓小推车,可不是工地上运砖的那种小车,而是高炉给料用的料斗,你说成小车倒也不算错。严格地说,这种料斗的技术含量没多高,自己造也不是不行,问题在于,成套设备的引进,很难分得这样清楚,你非要拿着一个螺丝钉说自己也能生产,所以不该引进这架飞机,这个道理怎么听都像是歪理吧?
  “上海钢铁厂引进了,到南江钢铁厂,又是引进,这又算个什么道理呢?如果国家觉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么索性把我们秦重解散了,大家都在头上戴顶汉奸帽,到十里洋场当买办就是了。”胥文良直接就给上纲上线了。
  “胥总工,你这话就不对了。”王根基把脸沉下来了。作为一名在部委里工作的官员,他的政治敏感是非常强的。胥文良说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在当年是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的,听到这样的话,王根基不可能再继续保持淡定。
  其实,“造不如买”这句话,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有其特定语境的。一个企业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可能自己去制造所有的设备,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正确的决策思路。在一时没有技术力量制造,或者来不及制造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一些设备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本无可厚非。
  但在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里,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人抓住把柄,然后提高到政治高度,忽略掉一切语境,最终成为某个人的罪证。这样的事情过去发生过很多,如今也依然经常发生。
  7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史称“四三工程(1)”。70年代后期,有被称为“洋跃进(2)”的新一轮大规模引进。进入80年代之后,技术引进更是成为常态。伴随着这些经济决策的推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句话也就经常出现在类似于胥文良这样的老一代嘴里了。
注释:
(1)即“四三方案”,所谓“43方案”,是“文革”后期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由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旨在改善民生”的对外引进方案的简称。因该方案提出“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而得名。
这一方案是我国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个大规模的对外技术引进项目,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2)所谓“洋跃进”,指的是从1977年到1979年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成套设备和资金发展重工业,然而限于国力不足又贪多求快,只能举借大量外债,给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负担。
第一百七十四章
跟我立个军令状
  “老胥,说重了,国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宋洪生出来劝解了,他是党委书记,这种时候是要坚持一点政治正确的。不过,他说话的语气非常随和,让人感觉他也就是不得不说这么一句,至于内心是否赞成胥文良的说法,就另当别论了。
  “国家是没这样说,我相信中央的领导同志不会得这样的软骨病,但下面的一些人是怎么样的,我就不知道了。有些人出了一趟国,回来以后口口声声都是国外如何如何,我看这些人就是骨头里缺钙,该吃点钙片补一补了。”胥文良梗着脖子说道。
  “老胥就这个脾气,小冯处长别跟他计较。”贡振兴在冯啸辰旁边解释道,同时偷眼看着这位年轻处长,想看看他有什么表现。
  冯啸辰笑了笑,小声回答道:“没关系,有什么意见,说开了更好。”
  “是啊是啊,对于上级的想法,我们也是有一些不理解的,老胥的意见,反映了不少同志的想法。”贡振兴道。
  冯啸辰自然不会去追问胥文良的话是否也反映了贡振兴的想法,贡振兴这样说,暗示的意味已经非常足了。他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伸筷子夹了一口菜,在嘴里嚼着,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而是一个来打牙祭的闲人。
  王根基与胥文良的交锋还在继续,他冷笑着说道:“胥总工,你说国家的政策是造不如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让德国人向咱们转让技术,还请你们秦重分包一部分制造任务?这不就恰恰反映出国家希望自己掌握这些制造技术吗?我们这次奉主任的安排到秦重来,就是来考察秦重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措施的,你们对于吸收这些技术,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没有?”
  “消化吸收这些垃圾技术?”胥文良面露鄙夷之色,“两台板坯夹钳吊,一套卷取机,几块导板,加上七八个轴承座,这都是我们2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德国鬼子来教我们怎么做吗?”
  “……”
  王根基一下子就被噎住了,他真的不懂冶金机械啊,胥文良说的这些设备和部件,都是由克林兹转包给秦重制造的,这一点王根基是知道的,出发前就已经在资料上看过。可要说这些技术是不是秦重在2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他可就真不清楚了,胥文良这样一说,他都不知道从何反驳起为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秦重承接的板坯夹钳起重机,是两台65吨,42米跨度的起重机,没错吧?”冯啸辰淡淡地插了一句话,他的眼睛却没看着胥文良,而是盯在面前的一盘红烧大鲤鱼,研究着如何从鲤鱼的脸上撕一小块嫩肉下来。
  “嗯。”胥文良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出来。
  “秦重过去生产过类似的板坯起重机,是40米跨度的,主、副板厚度是12毫米,上、下盖板厚度是22毫米。而这一次的设计要求是主副板8毫米,上下板16毫米,我想请教一下胥总工,咱们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能够达到这样的设计要求。”
  冯啸辰终于把那块鱼脸肉剔下来了,他把肉塞进嘴里,然后抬起头,笑眯眯地看着胥文良,问道。
  “我承认,我们的技术还达不到。”胥文良吐了一口粗气,沉声说道。他是搞技术的人,自己有什么短处,他是非常清楚的,冯啸辰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由不得他强词夺理,他只能承认。
  冯啸辰却没打算放过他,而是继续追问道:“为什么达不到呢?”
  “钢材品质不行。”胥文良应道。
  “为什么不考虑使用进口钢材呢?”冯啸辰又道。
  胥文良又喘了一口粗气,真他妈地郁闷啊,这个小屁孩看着蔫不拉叽的,提出来的问题却都是针针见血,专往人家身上最疼的地方扎。
  这种夹钳起重机,最大的难度就是主梁跨度大,这要求制造主梁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在以往,因为国产钢材的强度不够,秦重只能通过增加板材厚度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一来,又会增加起重机的自身重量,对于厂房设计、电机功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秦重也考虑过换用进口的高强度钢板来制造主梁,可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进口钢材的成分与国产钢材不同,用秦重现有的焊接工艺进行焊接时,会出现难以焊透的情况,接缝处的强度无法保证。
  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滋生出十个新的问题,这就是秦重以及许多其他国内企业都面临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是先用别的办法应付过去,等着未来有时间再来解决。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新的任务又越逼越紧,胥文良早就已经有一种无助的感觉了。
  “进口钢板我们也试过,不过焊接问题一时解决不了。”贡振兴替胥文良回答了,他是厂长,对于技术方面的事情也是懂一些的。
  冯啸辰轻轻点了点头,又夹了一块红烧肉塞进嘴里,慢条斯理地说道:“嗯嗯,那就慢慢再解决吧,反正时间有的是。”
  这句话可就是损透了,还让秦重的一干人等没法反驳。你们说要自己搞革新,可以啊,我不是同意你们慢慢解决了吗?你们还要我怎么办?可后一句“时间有的是”,味道就不那么好吃了,其潜台词就是你们自己玩,国家建设可等不起。中央领导同志在各种场合说的都是“时不我待”、“快马加鞭”之类的话,你来个“时间有的是”,不是打秦重这些人的脸吗?
  王根基却是兴奋了起来,他第一次感觉到冯啸辰居然是如此可爱。几个问题就把胥文良噎得只差吐血了,如果没有冯啸辰出来救场,今天被扔在地上任人踩踏的,就是他王根基的脸了。
  “冯处长说得对,时间有的是。胥总工,给你们20年时间,解决掉这个夹钳起重机的难题,够不够?”王根基用关切的口吻向胥文良说道。
  “啪!”胥文良忍无可忍,一巴掌拍在了面前的桌子上,把自己的酒杯都被震倒了,洒水洒了一桌子。
  “老胥!”宋洪生赶紧出言劝止,他可知道,这位老先生技术上牛气,脾气也是数得上号的牛气,别说是对王根基、冯啸辰这种小年轻,就是冲着宋洪生、贡振兴他们,老胥拍桌子发脾气的时候也不计其数了。刚才冯啸辰那几句话的确是把胥文良给问狠了,让他憋了一肚子气,还找不到撒气的地方。现在王根基这样说,他岂有不发飚的道理。
  “老宋,你别劝我!”胥文良甩下一句,然后瞪圆了眼睛对着冯啸辰和王根基二人,大声说道:“不就是钳夹吊吗?你们敢不敢跟我立个军令状,两个月之内,我把进口钢材的焊接难关解决掉。如果解决不掉,我甘愿辞职,从此不再干冶金这行。如果我解决掉了,你们就把那个丧权辱国的引进合同撕毁,让我们秦重来搞这条热轧生产线!”
  “胥总工,你这个算盘也太精了吧?”王根基岂是会上当的人,他撇了撇嘴,说道:“你拿你的职位来换国家的引进合同,你把国家合同当成什么了?”
  “那好,我也不用你们撕毁这个合同,如果我办到了,你们就给我滚……给我离开秦重,不要在这里指手画脚,这总是可以的吧?”胥文良道,他原本想说让工作小组滚回京城去,话到嘴边,终于还是换了一个比较和缓的说法。毕竟也是奔六的人了,也知道不能随便地口无遮拦。
  王根基不敢赌了,他不知道胥文良有没有这样的本事,同时也知道自己没权力答应这个赌注。他们到秦重来,是受罗翔飞的指派,没有罗翔飞发话,他们哪能自己就滚回去。他装模作样地哼了一声,以示自己不和胥文良一般计较,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冯啸辰,等着冯啸辰再次出来发威。
  冯啸辰放下了筷子,看着胥文良,足足看了有一分钟时间,看得胥文良都有些心里发毛,同时酝酿起来的那点情绪也消减了七八分,这时候,冯啸辰才开口了:
  “胥总工,我不用跟你赌,我相信你能赢。”
  “……”一桌子人都有些意外,胥文良如果发个狠,用两个月时间解决一个焊接工艺问题,的确是有七八成把握的,这一点胥文良自己知道,贡振兴等人也知道。宋洪生是做政治工作的,不太懂技术,但对此也并不担心。可他们没想到冯啸辰会如此光棍,面对着胥文良咄咄逼人的挑战,他居然直接就认输了。
  其实冯啸辰是有其他办法来应对的,比如说讲讲大道理,说不能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之类,这就把这个赌约给否定掉了,工作小组也不至于丢面子。现在这种方式,虽然够得上是光明磊落,但工作小组,尤其是王根基的面子,可就栽了,冯啸辰刚才那一番逼问的效果,也被胥文良给化解掉了。
  难道这个年轻的工作组长真的是外强中干,不敢直面挑战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