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精校)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451

  “恭喜恭喜。”冯啸辰向胥文良拱拱手,笑着说道。
  “功劳是小冯处长的!”胥文良说道,他用一双苍老的手拉着冯啸辰的胳膊,感慨万千,絮絮叨叨地说道:“哎呀,真是年少有为,一句话就解决了困扰我们大半年的技术难题,我早上还跟邬厂长说呢,冯处长在机关里工作太浪费人才了,应当到我们企业一线来,起码能当个副总工的材料。”
  “老胥,你还让不让冯处长吃饭了?”邬三林在旁边笑着提醒道,“你有什么话,坐下说不行吗?再说了,人家冯处长是国家重装办的干部,到咱们企业里来工作才叫浪费呢,在咱们企业里能有什么前途?”
  “是是是,我糊涂了,我糊涂了。”胥文良才觉得自己的话有漏洞,连忙改口,接着又拉着冯啸辰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坐下,还非常殷勤地拿起冯啸辰面前的碗,帮他盛了一碗玉米面粥,弄得冯啸辰好生窘迫。
  “胥总工,我自己来就行了。您是长辈,您给我盛粥,可是折煞我了。”冯啸辰伸出双手接过粥碗,对胥文良说道。
  此时,王根基他们几位也已经分别在餐桌边坐下了,早有食堂的工作人员上前来替大家盛好了粥。众人看着胥文良对冯啸辰的奉承,都暗暗咂舌,这么一个大厂的总工程师,按级别算也相当于副厅了,加上岁数也比冯啸辰大出将近两倍,却发自内心地帮冯啸辰盛粥,冯啸辰昨天那几句话的份量得有多重啊。
  胥文良却并不觉得自己这个举动有什么不妥,他把粥交给冯啸辰之后,又从盘子里拿了一个包子,硬往冯啸辰手里塞,一边塞一边还说着:“你尝尝这包子,茴香馅的,特别香,我就爱吃这口……”
  “呃……胥总工,我想换个糖馅的包子行吗?”冯啸辰哭笑不得,他天生就不喜欢吃茴香,不带这样硬逼着人家吃茴香馅的好不好?
  好不容易把胥文良的热情给应付过去了,众人开始吃饭,同时说着一些诸如天气之类的闲话。胥文良坐在冯啸辰身边,稀里呼噜地喝了一碗粥,然后看着冯啸辰,讷讷地开口说道:“小冯处长,夹钳吊焊接这个事情,你说很对。不过,昨天你说的引进技术的事情,我还是有点不同看法,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对面的王根基闻听此言,眼睛又立起来了,正待说点什么,却见冯啸辰向他微微摇了一下头,王根基想起自己向冯啸辰的承诺,只得悻悻然地又低下头,把一腔辩论的热情都发泄到面前的一个咸鸭蛋身上去了。
  “胥总工,您有什么看法,尽可说出来。这会说不完,等会我们一块到车间去,还可以边走边说。罗主任派我们到秦重来,就是来听大家的意见的,重装办做事情,也需要大家配合,大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重装办的意图,后面的事情是做不好的。”冯啸辰平静地向胥文良说道。
  指望靠一个焊接的小点子就说服秦重一干人放弃原来的想法,是过于美好的幻想了,冯啸辰不会如此天真。好歹他已经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让胥文良在向他提出意见的时候带着几分怯意,这就已经足够了。冯啸辰先前最担心的是秦重的人不和他讲理,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昨天我和王处长打赌,说我只要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解决夹钳吊焊接的问题。结果,冯处长一句话,帮我们找对了思路,我们只花了一个晚上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照这样的路子,咱们如果能够集思广益,多找到一些像冯处长这样懂行的人,那么1780毫米热轧机的技术障碍,我们总是能够克服的,冯处长说对不对?”胥文良说道。
  冯啸辰笑着点点头,道:“这是肯定的。外国人也是人,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咱们也能想到。如果我们集全国之力,克服这些技术障碍倒也不是问题。”
  “那就是了。”胥文良道,“既然如此,咱们为什么要花费高贵的外汇从国外引进这套设备呢?”
  “很简单,我们没有时间等。”冯啸辰说道。
  “这并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啊。”胥文良道,他从放在身边的手提包里拿出一叠纸,并到冯啸辰的手上,说道:
  “你看,昨天晚上我安排技术处的工程师去试验氩弧焊,我自己在旁边拉了一个单子,这是我觉得咱们依靠国内力量建造1780毫米热轧机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每一项我都做了一个估计。依我的计算,如果由我们秦重,加上上海市的上海重机,再联合几家大学,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大概也就是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当然啦,国家在这方面也需要给我们一些支持,比如资金上的支持,还有就是引进一些必要的试验装备,还有一些高精度机床之类。算起来,比全盘引进一套热轧机所需要的费用还是要少得多的。”
  冯啸辰接过那叠纸,认真地看了起来。不得不说,老胥不愧是行业大牛,对于问题的判断非常准确,他不但列出了国内制造大型热轧机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还分析了哪些单位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有些地方甚至还标出了具体的人名,说某某人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如果请他来主持某项工作,必能旗开得胜。
  当然,作为一名前一世的重装办官员,冯啸辰能够从这张单子里看到的东西,还要更多一些。他看出了胥文良在这番设计中包含着的私心,这个私心倒不是说老爷子自己想从中捞到多少名或者多少利,而是站在秦重的立场上,选择这样的策略将是非常有利的。
  “怎么样,冯处长,你觉得这些想法可行吗?”胥文良见冯啸辰看完单子之后默不作声,心中有些惴惴,忍不住问了一句。
  他列这个单子,也是被冯啸辰给逼出来的,原来觉得重装办这帮人也不懂技术,他随便说几句就能够让对方哑口无言。昨天见识了冯啸辰的技术水平,他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要想和冯啸辰辩论,是非常困难的。他熬了一个晚上拉出这样一个单子,就是想让冯啸辰知道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所提出来的建议,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冯啸辰只是笑笑,说道:“胥总工写得非常好……对了,大家也传看一下吧。”
  说罢,他把那叠纸隔着桌子递给了王根基。王根基接过去,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虽然对很多东西都不明就里,但也不得不承认胥文良这一回的工作做得颇为扎实,其中的论据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王根基看完,又把材料递给费树理和周梦诗看了看,最后才传回到冯啸辰的手里。
  “胥总工,这份材料,是不是可以留给我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冯啸辰用征询的语气对胥文良问道。
  “完全可以。”胥文良道,“学习的话就不要说了,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对上级领导的决策有一些帮助。”
  “那好,我就先收下了。”
  冯啸辰把材料收进自己的公文包里,然后看看桌上的众人,问道:“大家都吃饱了吗?”
  “吃饱了!”王根基带着两个下属齐声应道。
  “那好,多谢万主任安排的丰盛的早餐,邬厂长、胥总工,要不咱们就直接到车间去吧,边看边聊,一直听说秦重是咱们国家重型装备的摇篮,我们想开开眼界呢。”冯啸辰说道。
第一百七十八章
秦重的顾虑
  “这是齿轮车间,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滚齿机、插齿机……”
  “这是龙门加工车间,拥有从西德和日本进口的大型龙门铣镗床,能够镗1200毫米的深孔……”
  “这位是伍惠民师傅,全国劳动模范,主席亲自接见过的……”
  在邬三林和胥文良的陪同下,冯啸辰一行走进秦重的生产区,开始逐个车间进行考察。邬三林如数家珍地向冯啸辰他们介绍着秦重的情况,语气中不无炫耀之意。
  作为一家国家重点企业,秦重的厂区大得像一座城市,大大小小的车间多达数十个,从头走到尾,即便中间不停留,也得花上个把小时。万克俭安排了一辆中巴车,拉着冯啸辰等人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往下走。冯啸辰显得非常认真,每到一个车间,必定要带着众人进去细细察看,还不时要拉着正在做操作的工人问上几句什么。从每个车间出来之后,他又要与邬三林或者胥文良讨论一下车间的生产技术等问题,有些东西是他不太懂的,胥文良便非常耐心地为他进行讲解。
  这一通考察,足足花了三天时间,包括冯啸辰在内,工作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大开眼界,对于国内的装备制造水平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看起来,秦重还是有点名堂的,要不也没有底气敢和上级叫板。”
  在冯啸辰的房间里,王根基叼着烟卷,感慨地对众人说道。
  这是工作小组每天晚上的例行会议,大家要把自己在考察中看到和想到的事情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同时探讨秦重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胥总工的说法,秦重的确是能够独立承担一条热轧生产线的制造工作的,咱们过去决定从西德引进,是不是真的有些轻率了?”费树理附和道,他过去也是一直在部委工作,虽然也曾到企业里考察过,但像秦重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他还是第一次参观,那些极具工业之美的重型加工机械给了他很大的震撼,让他觉得重工业也不过就是如此了。
  周梦诗却是不屑地撇着嘴,说道:“秦重的这些设备,都太老了。我甚至看到了20年代从英国进口的机床,不更新这些设备,咱们根本就搞不出现代化的产品。”
  “他们不也有这几年从日本、西德进口的数控机床吗,你没听胥总工说,这些设备在国内企业里都算是领先的。”费树理反驳道。
  周梦诗道:“光是国内领先有什么用,你们去看看人家日本的工厂,清一色都是数控机床,还有工业机器人呢。”
  “咱们不能和人家日本比。”费树理道。
  “怎么就不能比?如果不能比,咱们还要搞现代化干什么?”
  “现代化不是还得到本世纪末吗,现在才刚到1981年呢,急个啥?”
  “冯处长说了,咱们就是得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只是瞄准罢了……”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不觉就抬起杠来了。王根基看了看冯啸辰,然后咳嗽一声,道:“老费,小周,你们俩跑题了。咱们现在要讨论的,是秦重对于承接克林兹外包业务有什么顾虑,大家这些天看下来,有什么想法没有?”
  听到王根基发话,周梦诗和费树理都不敢再争了,费树理看了看冯啸辰,又看了看王根基,说道:“冯处长,王处长,我倒是有一些看法,可以说说吗?”
  “当然可以。”冯啸辰笑道,“老费,咱们这里没什么处长非处长的,大家都是同事。咱们这一行人里,你的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你的看法肯定是非常有道理的。”
  “冯处长太谦虚了。”费树理道,他清了清嗓子,然后说道:“按照冯处长的安排,这几天我和小周除了跟着邬厂长他们去参观车间之外,还利用其他时间接触了一些秦重的工人和技术员,还有一些位置低一点的基层干部,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心态。依我看来,秦重这一次对于引进技术的问题兴趣不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你说说看,是哪两个原因。”冯啸辰道。
  “第一,感觉自己被小看了。”费树理树起一个手指头,说道,“正如咱们这些天看到的,秦重的技术实力雄厚,60年代就仿照苏联援建的鞍钢热轧机制造过国产的1000毫米热轧机,在用户那边的反响非常好……”
  “这只是他们自己说的。我看过材料,秦重制造的那台1000毫米热轧机,轧辊的使用寿命只有国外水平的1/3,有些重要的备件还要依赖进口,如果使用国产备件,无故障工作时间起码要短一半。”周梦诗说道,她是学机械出身的,对于技术上的事情懂得更多一些,说话也更能说到点子上。
  “是啊是啊,咱们都知道这一点。”费树理道,“可是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的技术还是很牛气的。他们仿造出1000毫米轧机的时候,正是中苏论战的时候,政治意义非常大,贡厂长和胥总工都因此而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接见,秦重厂部会议室墙上那张大照片,就是当时拍的。”
  “嗯,你继续说。”冯啸辰点点头道。
  “对对,我继续。”费树理也意识到自己跑题了,他接着说道:“秦重一直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能够承担热轧线的整体设计和主机制造,但这次的合作却是安排他们制造一些辅机和个别主机部件,他们对此感觉受到了轻视。”
  “我觉得不仅仅是感觉受到轻视的问题,而且是担心以后会被进一步地边缘化。”王根基插话道,“我老爹过去是当军长的,他说他下面的那些师团长,一到打仗的时候就要争主攻任务,因为能打主攻的就是主力部队,以后分配资源的时候都会更受重视。一个团如果一直都是打助攻,或者打佯攻,团长到师部、军部开会的时候,都没脸和别人打招呼。”
  “说得有道理。”冯啸辰赞道。这一层关系,他也已经意识到了,看起来,在部委里呆过的人,没几个是窝囊废,一点起码的眼力还是具备的。
  “秦重这一次向咱们重装办表示不满,其实是为了以后讨价还价。因为这一次的引进合同已经签了,秦重和浦重作为主要的技术受让方,也是定下来的事情,不可能改变。他们这样闹,就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王根基评论道。
  周梦诗道:“我看他们简单就是无理取闹,他们的技术在国内的确是排得上号的,但和人家克林兹相比,能比得了吗?技术上不行,就该谦虚一点,好好向人家学习,成天这样牛烘烘地窝里横,有用吗?”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秦重的想法就是如此吧。”冯啸辰评论了一句,然后又向费树理示意了一下,说道:“老费,你继续说,还有第二点原因呢?”
  “第二点原因,那就是这次的分包协议中,留给秦重的利润太低了,他们觉得划不来。”费树理道,他原来是做预算出身的,对于财务方面的事情更为了解,他说道:“一般来说,这种大型成套设备都是主机的利润高,辅机的利润低,国外的情况更是如此。这一次我们采取的是由克林兹作为总包,所有的分包商都是和克林兹进行结算的,克林兹给分包商留下的利润非常低。而以往,咱们如果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都是由国内的公司作为总包,各企业从国内公司那里分包,利润相对就高一些了。”
  冯啸辰道:“这一次的情况不同,咱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引进一套设备,还要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国外的项目管理经验。把合同交给克林兹作为总包,我们就能够学到克林兹组织这种大型项目的方式。事实上,机械部那边在这个项目中已经获准非浅了。”
  “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啊,秦重方面其实也知道,只是这件事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并不在乎国家得到多少,而是斤斤计较于他们自己能够得到多少。”费树理道。
  “这就是本位主义!”王根基直接就上纲上线了,“像老贡、老胥他们这些人,都得送去好好学习学习啥叫全国一盘棋思想,如果全国的企业都像他们这样只顾自己,不顾全局,咱们就别搞什么重装办了。”
  “其实吧,秦重在这一次也不能说没得到什么东西。”周梦诗道,“他们的利润看起来很低,但西德那边转让给他们的技术专利,价值可不止这点利润。如果花钱引进这些专利,恐怕三倍、五倍的利润都不够用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啊。”冯啸辰叹道,“这个项目,国家本身就是赔钱在引进技术。如果我们不把专利转让作为条件,引进的价格起码可以减少几千万美元。秦重没看到这些技术的价值,而是一味地盯着分包合同的利润,所以才会如此抵触。”
  “老胥也不懂这个吗?”王根基问道。
  冯啸辰摇摇头道:“胥总工倒也不能说是不懂,但他自己的想法太多,干扰了他的理性判断。”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进取心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能力,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冯啸辰生活过的年代里,中国已经走过了全面引进的阶段,具有了独立设计及制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技术装备的能力。然而,从胥文良来说,他看不到这么远的事情,也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他今年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再干上几年就会退休,他的理想就是在自己退休之前,能够主持一个大型热轧机项目。从克林兹引进的技术具有什么潜在价值,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甘为人梯这句话,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
  “老贡和老宋的想法,和老胥差不了多少,都是急着要见成果,没有耐心去等待消化进口技术。”王根基总结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