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814

  况且现在曹家和白家联了姻,两家也算是盟友了,他愿意帮着找人,两家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冰释前嫌。
  姜律自然答应了。
  金宵和邓成禄闻言也要跟着一起去找姜宪。
  他们一个是外地人,京城的几个城门叫什么名字都未必说得清楚。一个虽然从小就在这皇城根下长大的,可比大姑娘还要老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自己胡同口住的那户人家姓什么估计都不知道。
  让这两人帮着去找人,说不定人没有找到,就弄得人人侧目。
  姜律费了好一番口舌才把这两个人劝回了家。
  不曾想这才五、六个时辰,这两人又找了过来。
  他不由道:“你们俩个怎么凑到了一块?”
  在此之前,两人甚至不认识。
  金宵道:“我们既担心郡主,又怕自己能力不足,给阿律哥和靖海侯世子添乱。”他说着,看了邓成禄一眼,道,“我们俩人就商量了下,我们俩给你们跑腿好了!别的不敢说,至少我们俩的嘴还算紧,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也免得你们没有人手用。”
  姜律听了这话颇有些感激,道:“我这不是怕委屈了你们吗?”
  “阿律哥说的什么话?”金宵忙道,“承蒙阿律哥看得起,把我当朋友。这朋友可不仅有通财之谊,还要有兄弟之意。阿律哥再这样说,我会以为阿律瞧不起我,没有把我当朋友看待的。”
  姜律是个爽快人,听了这话不由笑着拍了拍金宵的肩膀,道:“行啊!难得你有这心,那就一起吧!”
  他怕打草蛇惊,有什么事都自己跑,不仅累得要死,而且成效很低。
  金宵和邓成禄能加入,能帮他不少忙。
  两人高兴地跟着姜律去了镇国公府。
  姜镇元听说两人主动帮忙,也没有多说什么,让来禀告的小厮带着四人一起到书房来。
  金宵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姜镇元很激动,一反在同龄朋友间的伶牙俐齿,恭敬而持重地给姜镇元行礼。
  或者是道不同不知深浅,邓成禄见到姜镇元的时候就比金宵镇定从容多了。
  几个人分主次围着姜镇元的书案坐了下来,坐在书案后的姜镇元的目光就落在了王瓒的身上。
  “阿瓒,这两天辛苦你了!”他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如果姜家不是国公府,如果王家没有出了个太后,这两孩子多般配,“保宁的事与你们无关,你们不要自责。不管是谁掳了她去,都是有用意的。我们纵然这一、两天没找到她,三、四天内必定有消息。她又不是在街上被人拐了去,茫茫人海没有个寻处。”
  要说焦急,姜镇元比谁都焦急,可看到王瓒像去了半条人命一般,再多的责怪他也没办法说出口。
  王瓒抬头看了姜镇元一眼又很快垂了眼帘,嗡声嗡气地道:“伯父您别说了,这件事全是我的错,是我们把她带出去的,如今人丢了,您……您就打我一顿好了。”
  他说着,突然间眼泪滚滚,起身就跪在了姜镇元面前。
  姜镇元忙上前拉住了王瓒,怅然道:“你这孩子,不要出了事总往自己身上揽,要怪,也怪阿律,他是你们的大哥……”
  那边姜律见姜镇元拉王瓒的时候已上前搀了王瓒的胳膊,伤心地道:“阿瓒,你别这样!是我没有照顾好你们……”
  三个人拉扯了半天才重新坐下。
  金宵看着不禁在心里想,自己这个相邀的是不是罪魁祸首啊!
  他望着姜镇元欲言又止,不由朝邓成禄望去。
  邓成禄坐在那里,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得,这人是指望不上了。
  金宵想着,站起身来,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说话,姜镇元道:“你们都不要说了,若是心存内疚,这几天就要拧成一股绳,想办法尽快地把保宁找到。”
  金宵几个连连点头。
  姜镇元就问起了赵啸:“……他那边有什么消息没有?”
  姜律恭谨地道:“我们约好了不管有没有消息,我们酉时都在国公府碰头。”
  姜镇元倾身去看明间里的更漏。
  金宵已机敏地站了起来,道:“离酉时还有一刻钟。”
  姜镇元点头,对姜律道:“那你就说说去见高岭的事吧?”
  姜镇颔首,详细地说了起来。
  不一会儿,赵啸和曹宣到了。
  给姜镇元行过礼后,姜镇元没有废语,问起了姜宪失踪的事:“你们把事情的经过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包括你们之前都在干些什么?之后人都在哪里?看见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有没有哪里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不管有没有证据,不管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都要一一的告诉我。至于皇上那里,我已经派人去查了,你们就不要插手了。”
第161章
失去
  姜律几个到底都还年轻,和姜镇元相比,不管是人脉还是行事的手段都不在一个等级上,有姜镇元出面,事情就好办多了。
  几个人精神一振,各自说起各自的情况。
  姜镇元仔细地听着,不时地问几句,大家就顺着他的话开始回忆当时的情景,等姜镇元问完了话,已是亥正时分。
  大家都没有用晚膳,说话的时候还不觉得,此时谈话告一段落,都感觉到饿得不行了。
  姜镇元很是歉意,道:“都是为了帮我们家的嘉南才让大家饿着肚子。”
  忙吩咐早已等候多时的厨房上菜。
  他自己却什么也吃不下,想回去再仔细想想姜宪这件事,又想到自己在这里几个孩子会感觉到拘束,他索性留下姜律作陪,自己一个人回了内室。
  房氏也一直关心着书房的动静,见姜镇元回来,忙上前帮他更衣,又能亲自摆了碗筷服侍他用膳。
  姜镇元看着围在自己周围忙得团团转的房氏不由长长地叹了口气,道:“你明天什么时候进宫?”
  房氏叮嘱了贴身的大丫鬟给姜镇元上什么茶水之后,挨着姜镇元坐下,道:“明天卯时就走。”
  镇国公府离紫禁城不远,去了早了太皇太后还没有起来。
  姜镇元道:“那你就趁着这个机会和太皇太后把保宁的嫁妆定下来吧!也免得太皇太后她老人家闲着没事听到些什么风声。”
  如果姜宪最后嫁给赵翌,礼部的聘礼不会少,他不想委屈了姜宪,就得给她准备相应的陪嫁。如果是嫁给赵啸,那更得给姜宪准备丰厚的陪嫁了。既然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免俗,那干脆就做得好看点。
  “公主府的东西是留给她的。”他沉吟道,“镇国公府除了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之外,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姜律,一半给保宁带走。”随后怕房氏心里不痛快,解释道,“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可没有这些身外之物,日子也过不好。只是这些东西给了保宁,是保宁防身保命的东西,给了阿律,也不过是多吃几顿好的,多穿几件衣裳罢了。好男儿志在四方。我相信我们精心教养出来的阿律不是那种靠吃祖宗饭的人。”
  房氏连连点头,柔声道:“您从前就跟我说过。家里留太多的钱财,子孙们不免花销无度,反而容易把个好好的孩子给养坏了,原本能建功立业的,最后只知道吃喝玩乐。阿律的事,我听您的,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我也是从姑娘走过来的,姑娘家的难处我知道。您不用担心我心里不舒服。等我们娶了儿媳妇,不也有了成套的家俱,琳琅满目的瓷器锡物?”
  姜镇元不由感激地捏了捏房氏的手,低声道:“贤妻无祸事,我真庆幸岳父当初把你嫁给了我。”
  房氏心里甜蜜蜜的,面上却红得能滴出血来。
  夫妻俩人商定了姜宪的嫁妆,房氏再去宫里,就主动了很多。
  太皇太妃作陪,她和太皇太后坐在洒落在阳光的大树底下对着姜宪的嫁妆。
  太皇太后拿下夹在鼻涩上的老花镜,仔细地打量着房氏。
  房氏圆润的脸庞虽然难掩眼角的皱纹,却神色温柔,优雅又从容。
  “我脸上什么不妥的吗?”感觉太皇太后目光的房氏不解地抬头,摸了摸自己的面颊和头发。
  “没有,没有。”太皇太后把老花镜交给了身边正在誊抄嫁妆单子的孟芳苓,笑道,“这是你们镇国公府一半的家当了吧?这肯定是镇国公的意思,可你若是不同意,他也不好拿这样的主意。”她说着,握了房氏的手,拍了拍房氏的手背,道,“你很好!很好!”
  房氏赧然地低头。
  太皇太后却道:“你们也不必如此宠着她。有时候,钱财才是惹事的祸端。等会芳苓把单子抄好了,我挑几样给保宁作陪嫁就行了,其他,你们还是留给阿律好了……”
  房氏急起来,还要说什么,太皇太后朝着她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再说,道:“你们要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等到我那重外孙出生了,你们再给保宁做做面子。”
  到时候她肯定不在了,保宁就更需要依仗镇国公府。有了这样一番来往,不管以后保宁过得怎样,都没人敢怠慢她了。
  房氏明白了太皇太后的用意,照着太皇太后的意思添减着姜宪嫁妆,等第二天离宫的时候她眼睛还是花的。
  她不禁对身边体己的嬷嬷笑道:“我看我也得学太皇太后配副眼镜才行!”
  这位嬷嬷夫家姓黎,原是房氏的陪嫁丫鬟,后来嫁了姜家做管事的世仆,大家就改了称呼,年轻的时候称黎大嫂,如今称黎嬷嬷了。
  她闻言笑道:“那眼镜虽然是稀罕物,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可我听宫里的人说了,这东西是西洋进贡的,那就是要通过市舶司了。那靖海侯府在福建,一副眼镜,还不是世子一句话的事!”
  朝廷有三处市舶司,其中就有一处设在福建的布政司所在地福州。
  正是靖海侯府的辖地。
  如果事情能这样简单那就好了。
  姜宪失踪的事,房氏连黎嬷嬷都没有告诉。
  她支支吾吾地把这件事给揭了过去,回去却发现姜镇元在家里,没有去五军都督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8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