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精校)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185

  “而川军各部,早在去年底已经完成武器装备的统一,清一色配备德制或仿德制步枪,完成了步枪口径的统一,子弹也完全采用性能更优的尖头弹,大大减轻了后勤供应负担,也增强了战斗力。”
  “仅凭这一点,滇军就输给川军一大截!兄长身经百战,知道战场上弹药消耗与补充的重要性,小弟斗胆直言,在官兵人数和装备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贵军是无法战胜川军的,何况川军仅是川南一地,就云集了两万八千训练有素的部队。”
  刘云峰连连点头,望着车窗外逐渐陷入沉思中。
  刘秉先轻轻摇头,叹息一声后便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
  元月十五日下午四点,刘秉先终于抵达昆明五华山滇军大本营,提前接到消息的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程潜、但懋辛等十余名将领亲自出来迎接,礼节之隆重,态度之热情,令刘秉先深感意外,也非常感动。
  刘秉先将萧益民的三封亲笔信分别交给了唐继尧、蔡锷和程潜,然后在老友但懋辛的引领下,带着贴身侍卫前往宾舍洗漱更衣。
  蔡锷等人看完信,略作商议当即决定:晚宴推迟一个半小时,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商讨。
  距离会议还是一段时间,蔡锷坐在会议室的副帅位置上,看向主帅位置上陷入沉思的唐继尧问道:“萱庚兄还在想萧一鸣的信?”
  脸型坚毅、高鼻锐目的唐继尧微微点头:
  “是啊!没想到传说中的萧一鸣,与小弟此刻感受到的萧一鸣差距这般大……原以为他是个狂妄跋扈的巧言令色之徒,没想到一封信写得如此平白实在,字体也恭正潇洒,态度谦逊言语温和,不但没痛骂讽刺小弟,还把小弟称为革命先驱,盛赞两年来云南的工商业发展成绩,对我们取消贸易壁垒、促进滇川两省的互通有无,给予极高赞赏,真是令人深感意外啊!”
  看到蔡锷点头不语,唐继尧低声问道:“松坡兄,萧一鸣和你怎么说的?”
  蔡锷笑道:“说起来你可能更意外,他对我本人以及滇军都表示出极大的尊重,竟然把我们宣布云南独立和护国讨袁的行动,称之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他不同意我们的军事行动计划,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仍需在等待中唤醒国民,争取民心打好基础,再考虑北伐的战机选择和线路问题。最后,他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喉病,劝我重视病情,及早治疗,字里行间处处情真意切,就像老朋友一样。”
  唐继尧笑了笑:“恐怕他给老朋友程颂云的信更精彩。”
  蔡锷不由莞尔,望向默默低头沉思的程潜:
  “颂云是我们中间最了解萧一鸣的,一直以来,他对萧一鸣赞赏不已,极力推崇川军的练兵方式,也是他率先提出打破川滇两军隔阂主动谈判的建议,虽然被我们的大部分将领否决了,但现在看来,颂云的意见还是有些道理的。”
  “此次我们北伐护国,最多也就能抽调个三万将士,而川军常驻川南的常规部队就达到两万,只要战火燃起,川军至少能调集五万大军对付我们,因此,哪怕我们再怎么占据大义,只要萧一鸣不同意,我们都难以进入四川,更别提攻取成都、北上西安的战略大局了。”
  唐继尧苦笑道:
  “将帅们心气很高,加上中山先生派来的几个特使在边上慷慨激昂地宣讲,我们只能同意按照原定的计划发表宣告,现在萧一鸣把子承老弟派来联络,显然是表明他们不愿意两军交战的态度,并非全国报纸上所说的已经归附了袁世凯,否则为何到现在都没看到萧一鸣赞成袁世凯称帝的贺表?”
  “说起来惭愧,我为了逃出北京,也曾昧心通电支持袁世凯登基,与萧一鸣相比,深为汗颜啊!”蔡锷唏嘘不已。
  唐继尧大度地摆摆手:“勿要多想,天下谁人不识君?倒是这个萧一鸣,恐怕我们都看走眼了,细细一想,还是形势比人强……”
第167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尽管萧益民的三封信给歃血为盟誓死北伐的唐继尧和蔡锷带来不少好感,但是,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也仅仅是让彼此增加些了解而已。
  意志坚定雄心万丈的滇军将领们,不可能因为萧益民的只字片语,几句貌似谦逊的话语,就立即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苦心制定的全盘计划,滇军将士更不会忘记四年前反清战争时蒙受的耻辱和仇恨。
  在唐继尧和蔡锷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中,“政治投机者”和“反革命军阀”萧益民的真实嘴脸,被与会者无情揭露,唐继尧、李烈钧、但懋辛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萧益民发迹史中的斑斑劣迹:
  媚外崇洋的军火贩子萧益民在保路运动和成都兵变中阴险无耻不择手段,利用四川军民的无知与愤怒,煽动利欲熏心的江湖帮会,抓住四川革命党的失误和矛盾,以借刀杀人之计除掉了他的老师赵尔丰,达到控制四川边军的丑恶目的之后,萧益民立刻对四川新军及革命党人展开血腥的报复和屠杀,以实际行动向袁世凯效忠,并以出卖四川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勾结德、英、美等列强资本势力,以及四川各大封建势力和资本家,步步蚕食革命军队和革命成果,最后成为割据四川的大军阀。
  特别是最近萧益民在四川全境发起的所谓“全境剿匪”和“反腐倡廉、惩治恶霸”的专项行动,完全是萧益民反革命集团对四川革命党和进步人士的疯狂镇压和屠杀,被残酷屠杀和流放西康的五千余人,近半是结社自保的民间武装力量,其中不乏革命党人领导的地方武装,成百上千的革命党人和老同盟会员被抄家判刑,举家流放。
  尤其令人深恶痛绝的是,已经成功窃取四川军权大权的萧益民完全控制了社会舆论,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卑鄙手段欺骗广大人民,如今又打着“一切为了四川人民”的旗号,暗中投靠千夫所指的袁世凯,再次妄想对云南革命力量发起的护国运动进行阻挠。
  军事会议很快取得共识,与会的大部分将校没有出席之后举行的招待宴会,立即离开昆明返回各部,按原定计划,紧锣密鼓地展开军事行动。
  洗了个澡、换上一身干净西服的刘秉先来到宴会厅,发现蔡锷等人已经失去踪影,只有唐继尧、但懋辛、程潜和四名军政官员热情迎上。
  彼此寒暄一番,唐继尧歉意地解释说:松坡将军等人因为要与地方官员召开粮食物资供应会议,委托他代为致歉。
  早已磨练出来的刘秉先微笑依然,心中却在暗暗叫苦——他敏感地意识到此行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空前团结士气高昂的滇军不会改变既定目标,唯一的收获是见到了蔡锷和许多久别的留日学友。
  唐继尧非常的儒雅和热情,同是国民党分部领导人的但懋辛、任可澄等人也向革命党中声名远扬的刘秉先频频举杯。
  酒至半酣,和颜悦色的唐继尧突然转移话题,向刘秉先提出个半是玩笑半认真的问题:“子承兄,之前刘云峰将军向我和松坡将军陈述了子承兄对川滇两军的看法,我等深有启发,但仍有不少未竟之处,不知子承兄能否赐教?”
  已经不带任何希望的刘秉先干脆放开胸怀:
  “赐教不敢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吧!我敢断定,不出三日,护国军左翼第一梯团必定开到盐津以北,随后就会对驻守高县的川军展开试探性进攻;护国军第一梯团的两个旅前锋部队,也会开到黔西的毕节一线,企图通过叙永攻取泸州。”
  “但是以目前的川滇两军实力对比来看,担任前敌总指挥的松坡将军将会很矛盾,而且不敢贸然北上,本来滇军在装备和人数上便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继续分兵三路,采用多线进攻的策略,此战必败无疑!”
  “而且我敢说,此战不打则已,只要打起来,就会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歼灭战,滇军将会自此一蹶不振。”
  满座一片愕然,唐继尧心里“咯噔”一下,看了看满脸忧郁的程潜,心念电转之下突然畅声一笑,待所有人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才向刘秉先致谢:
  “感谢子承兄直言不讳!不过,我们滇军尽管在不少方面落后于川军,但要说必败无疑,恐怕还为时过早!哈哈……”
  唐继尧很自然地向几名恼怒的将领做个少安毋躁的手势,转向身边的程潜,含笑问道:“颂云兄,你曾是川军参谋长,如今又是我滇军前敌司令部参谋长,你的看法如何?”
  原本打算不发表看法的程潜犹豫片刻,放下餐巾,认真地说道:
  “小弟离开川军多年,对目前的川军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从各种公开报道和一些报告了解一些。按照目前两军的训练水平与装备情况分析,子承兄所言并非夸大其词,再加上兵力倍于我军的川军在地利、人和的优势之下以逸待劳,此战将会很难打。”
  “另外,我本人认为,子承兄提出集中兵力东出贵州的计划更为可行,至少我们不需要把宝贵的兵力消耗在滇黔川边境一线,如能集中兵力拿下武汉最为理想,退一步说,拿下湖南、广西,与广东友军连成一片,也是个不错的局面。”
  众人听程潜这么一说,也没了脾气,都知道攻打四川的最大目的,还是解决耗资巨大的军费问题,只有占领富裕的四川,才能从财力和人力上得到关键的补充,才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但是以目前情况看,形势变得非常严峻,萧益民的川军已提前完成川南剿匪,一批批隐藏在川南各地等待滇军到来揭竿而起的四川革命武装已被剿灭,通过剿匪达到振奋士气的川军,完全占据了川滇交界地区的战略要点,失去内应的滇军中、左两路目前是进退两难,只是为了鼓舞士气才不得不继续北上,保持对四川的军事压力,进而赢得政治和战略上的主动。
  唐继尧等人组织此次北伐可谓殚心竭力,许多滇军将领为了革命卖掉了祖屋和田产,筹集军费护国讨袁,唐继尧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甚至甘愿背负骂名,垄断了整个云南近半地区和缅甸北部的鸦片走私渠道,对鸦片和盐巴征收高额税费,这才购置了三万多条新枪和一批法国火炮、重机枪装备护国军。
  为了保证滇军的武器弹药供应,唐继尧力排众议,连续两年给予云南兵工厂重点扶持,拿出巨资招贤纳士,引进欧洲技术专家和先进技术,使得混乱不堪的兵工厂面目一新,产量大增,这才有了蔡锷和李烈钧等人雄壮的底气。
  可是,与平稳发展五年的四川军工企业相比,无论是制造技术和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工人的数量以及产品质量,刚开始复苏的云南兵工厂只能用望尘莫及来比喻,这也是唐继尧最为钦佩萧益民的地方,虽然萧益民一直是唐继尧和滇军将士的敌人。
  酒桌上出现了尴尬的安静,唐继尧敬了刘秉先一杯酒,随后继续虚心请教:“子承兄以为,滇川两军最大的不同在何处?”
  刘秉先发下筷子,咽下嘴里美味的砂锅鱼片,用洁白的餐巾擦擦嘴:
  “最大的不同在官兵待遇上……川军普通一兵的月饷为五元,不再克扣伙食费和其他费用,一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各发放一次军装、军帽和军鞋,除了在战场和训练场上之外,川军基本做到官兵平等,军官不再肆意打骂侮辱士兵,各部不但加强政治教育,鼓励士兵们学习识字,而且对退役和受伤的官兵多有照顾,回家种田的给安置费,有一技之长的安排进工厂,或者进入政府管理的各级警察部门、电话电报公司、建筑公司和运输公司。”
  “川军明文规定,贪污军饷是重罪,贪污金额超过一百元绝对会被枪毙,而且说到做到,天王老子说情都没用。所以,川军士气高昂,官兵之间关系很好,打起仗来不怕死,因为死后家人都得到很好照顾,会获得政府和军队颁发的容荣誉证书,家门口会钉上一块印有‘烈士之家’的红色牌匾,逢年过节政府民政官员都要送上礼品和慰问金。”
  “试问,如此鼓舞人心的军法、军规和激励政策,滇军有吗?”
  满桌将领一片愕然,就连最熟悉川军的程潜也一脸的惊讶。
  刘秉先接着说道:“我知道,我们国民党和云南的报纸对川军和萧益民一直评价很差,很多报纸甚至把萧益民写成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的大军阀,是个臭名昭彰的政治流氓,可事实是,萧益民深受四川百姓和知识分子的爱戴与拥护,从萧益民建军那天起,只要在军营,他就会每天抽出时间与普通士兵一起进行训练,与官兵们同甘共苦;只要他在军校,每天晚上都会接见学员促膝谈心,为学员们排忧解难殷切鼓励;萧益民每年都参加军队的各种贴近实战的演习,他的枪法也是川军将校中最好的。”
  “仅凭这几点,川军将士就愿意为他萧益民卖命,他指向哪里,官兵们冲向哪里,绝无二话,更别说数年来他给川军带来的骄傲了。”
  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连能言善辩满腹文章的唐继尧也只能沉默。
  作为上层军政官员,在座任何一位都知道,政治宣传永远都是宣传,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施展的手段,现实往往会是另一番模样,任何的理想与信念,都必须建立在现实条件之上才能实现。
  次日一早,极为失望的刘秉先向唐继尧等人告辞,在程潜的陪伴下乘坐法国汽车前往曲靖,他将在曲靖与蔡锷和李烈钧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详谈,然后北上返回重庆。
  一路上,程潜客气地询问日本士官学校的师弟刘秉先各种问题,刘秉先知无不言,把川军的基本装备水平如实告诉程潜,最后无比担忧地说道:
  “师兄也知道一鸣的臭脾气,这一次如果真的打起来,恐怕他会不留任何情面,我甚至有种预感,一鸣很可能一怒之下,挥师攻入云南腹地,到时……唉!”
  程潜震惊不已:“这不是一鸣让你告诉我的吧?”
  “不是,我猜的。”
  刘秉先说完不再说话,望向窗外不断后移的风景频频叹息。
第168章
受刺激了
  元月二十一日,川南高县,凤仪镇。
  寒冬未尽,草木枯黄,雨后浓重的雾气,仍在茵茵袅袅地蒸腾,初升的阳光照在不断变化的白雾上,呈现变幻迷离的色彩。
  凤仪镇是个破落的古镇,位于两道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之间,一条能并行两辆马车的古道贯穿小镇,这条古道和东面罗场镇那条新扩宽的官道一样,把四川的高县与云南的盐津连在一起,成为两省之间重要的商道之一。
  镇南十四公里的马鞍山是川滇两省的传统分界点,高度和山形都普普通通的马鞍山南麓地界属于云南,北麓属于四川,古道从马鞍山西麓的山脚下穿过。
  这段两公里长的道路两边均是树木繁茂、荆棘密布的山坡,因为没有溪流,没有较为平坦的田地和坝子,因此也没有一户人家,高县政府的税务稽征所只能设置在北面两公里的小村口,距离南面盐津县政府设置的税所足有四公里的距离,除了匆匆赶路的山民和商贩之外,这条路异常冷清,如今滇军要攻打四川的消息已广为传播,这条道路更是人影全无,反而成了滇军和川军侦察兵频繁穿行的通道。
  马鞍山西麓半山腰处有个开口朝北的山洞,山洞外是五米见方的平地,隐藏在草木之间的狭小山道,一直通到马鞍山北面山脚。
  此刻,蜿蜒的山道上已经匍匐着三十余名川军官兵,官兵们身上的迷彩军服与环绕藤条枝叶的头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逐渐消散的薄雾中,一支支黑洞洞的枪口指向山下距离百余米的山道,这支队伍就是川军第四师直属特务连一部。
  山洞里,两名同样打扮的军官凑在一起抽烟,靠在洞壁上的军官年约二十三四岁,身材瘦小,满脸水渍,一面擦拭手中的望远镜,一面低声询问:“勇哥,昨晚我到指挥部领任务,听陈参谋说师座被萧老总骂了,有这回事吗?”
  “我说李老栓,你消息倒是挺灵通啊!”
  斜躺在枯草上的勇哥懒洋洋地回答,继续叨着烟,不紧不慢地擦枪。此人叫王勇,是从万余名川军弟兄中搏杀出来的军事骨干,因战功被选送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深造,在一年的军校学习中表现突出,三次获得总司令萧益民的接见,毕业后王勇坚持回到第四师,被师长王键任命为特务连少尉连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1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