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精校)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85

  “武汉一线呢?会不会促使曹锟的两个师火速南下驰援湖南?”一直没开口的卢逸轩问道,周围几个作战参谋也都露出关切的目光。
  萧益民、包季卿、王陵基三人相视一笑,最后由萧益民解释:
  “如果曹锟的两个师真的南下参战,就等于和我们公然撕破脸了,我们完全可以调集王键和刘湘的三个师,缓缓进逼武汉和随州,届时,曹锟还敢继续南下湖南吗?”
第221章
直皖合流
  北京宣武门象坊桥,北洋政府政务院。
  代总统冯国璋迈着疲惫的步子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挥手示意随从全都退下,随从们将刚刚结束的与日、英、法、美四国公使会谈的记录轻轻放在宽大的花梨木桌面上,悄然无声地退出去。
  此刻,冯国璋生出心力交瘁之感。
  国内的混乱局势,不但求不来列强的帮助和支持,反而被列强用以向自己不断施加压力,虽然说政治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和妥协,但是冯国璋发现自己似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喂饱贪得无厌的英美日等饿狼。
  如今,东北已被日本支持的张作霖占据,除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政治名分之外,已经被张作霖牢牢占据的东北,完全独立于中央领导之外,不但不为中央政府分忧,反而在日本的利诱纵容之下,对关内富裕的直隶地区虎视眈眈。
  十年九灾的陕甘宁新这西北四省,根本不能指望,别说让四省上缴税收,不用中央政府反哺就念阿弥陀佛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五省虽然牢牢地掌握在北洋军手中,但是随着北洋内部的分裂,直系与皖系的激烈对抗分道扬镳,造成了驻扎各省的军队各自为政,一个个心里早已没有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利用难得的时局混乱甩开膀子横征暴敛,飞速壮大自己力量的同时,仍不忘左顾右盼,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抛弃最后的一点情义,玩弄大鱼吃小鱼的勾当。
  富饶的上海也不用想了,洋人们无时无刻不提出不惜一切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警告,除非是占据上海的皖系失去洋大人的信任,否则冯国璋无论如何也无法染指上海这块巨大的税源地。
  相对于北洋军队与南方护法联军争斗不息的赣闽两省,两湖地区如今已成了北洋政府的心腹大患,而究其原因,川军与湘军的结盟才是所有祸乱的根源,仅仅是湖南谭延闿和程潜等人发起的统一运动,就牵扯了北洋军三分之一的兵力。
  值此关键时刻,一直偏安一隅的川军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以令人不可置信的决心和速度,悍然攻占荆襄地区,四个师的川军精锐,兵锋直指武汉,与湖南的湘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大有将北洋军五个师拦腰截断、逐一围歼的野心。
  就在冯国璋紧急召集北洋大佬商讨对策的时候,日、英、法、美四国公使不请自来,一见面就集体抗议中国的内战已经严重损害到他们的巨大利益,日本公使甚至威胁出兵上海和武汉,以保护日本的利益和侨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列强的这副强盗嘴脸和霸道行径,沉浮宦海二十余年并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冯国璋无比熟悉,可以说从北洋奠基人李鸿章开始,就在不断地承受这种压力,所以冯国璋非常得体地慢慢应对。
  直到四国主动提出以巨额贷款的形式,“全力帮助”冯国璋打赢内战、稳固北洋政府的统治地位后,冯国璋才感到无比震惊和警觉,在此之前,他求爷爷拜奶奶也得不到列强的支持,难道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等到四国拿出一份贷款抵押协议草案时,冯国璋才彻底看清四国的落井下石和巨大野心,其中仅仅是以京汉铁路为贷款抵押这一条,就让冯国璋似乎觉得耳边响起了震天的“卖国贼”的斥骂声,其他关于扩大上海、武汉、天津和青岛等十六个城市租界区域,以及四国分别瓜分浙赣铁路、湘赣铁路、粤汉铁路筑路权等等条款,足以和袁大帅当初的二十一条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极具涵养的冯国璋没有当场拒绝,他婉转地表示将尽快召开国会以重组政府、完善各级行政机构,然后才能将此草案提交讨论,随后他话音一转,要求以延迟付款的方式购买三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利用四国公使的犹豫和内部分歧,把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轻松化解,但即使这样,也耗去他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夜色降临,宽大厚重的总统办公室大门被人从外面轻轻推开,没等冯国璋的秘书长上前汇报,风尘仆仆的段祺瑞已经带着一阵风站到了冯国璋面前。
  冯国璋连忙站起见礼,相互坐下之后,上下打量灰头土脸的段祺瑞:“芝泉兄不是在天津接见瑞士公使吗?坐汽车来的?”
  段祺瑞点点头,接过侍从递来的湿毛巾,迅速擦了把脸,扔过毛巾,端起茶杯喝上几口润润喉咙,这才缓缓放下杯子,严肃地问道:“听说四国公使和你谈了一下午?”
  “还不是他们一贯强调的那样,想要获得我们的铁路路权,扩大租界面积……这一回他们倒是出奇地愿意借钱和卖武器给我们了,可惜啊,付出的代价太大,我怕被人骂祖宗,不敢接受啊!”
  冯国璋颇有点儿自嘲地摇头笑道。
  面对相交二十年的段祺瑞,他从来不觉得有必要隐瞒什么,哪怕段祺瑞如今已经自成一系,不但控制了北洋近半军队,占领了南边富裕的三个省,还与强大的川军保持着秘密联系。
  副官长这时匆匆而来,低声禀报说王士珍、陈宦、梁士诒等人已经到来,正在外间等候总统接见。
  冯国璋摆摆手,吩咐说让他们先等着,然后继续和段祺瑞说话:“王子春(王占元)发来密电,说他不想干了,要把军队交给吴子玉。”
  段祺瑞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个老部下,既然要把税赋重地武汉和手上剩下的三个旅部队,交给属于冯国璋一系的吴佩孚,一时间不知如何表示才好。
  冯国璋笑了笑:“芝泉啊,其实武汉交给谁都一样,都是我们北洋军的地盘,你也不愿意把武汉三镇和汉阳兵工厂,交给川军统帅萧一鸣吧?记得年初我们花了足足五十万大洋,才从萧一鸣手上买回德国重机枪的全套图纸和制造工艺,从五月份开始,汉阳厂成功仿制的德国MG15重机枪产量已稳居全国之冠,而且步枪产量也从年初的每月七百来枝,猛增到上月的一千五百支,俨然成为我们北洋军最大的武器来源,如果就此放弃,你舍得?”
  段祺瑞早已平静下来,哪儿还不知道冯国璋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下不动声色地反问:“这么说,曹仲珊的两个师已经南下武汉了?”
  轮到冯国璋愣了一下,他很快无奈地摇摇头:
  “从黎明前到中午时分,子玉在武汉连续发来三份急电,说子春把部队扔给他后,就连夜乘坐火车北上,估计这会儿都快到郑州了……子玉无奈之下召集子春留下的一群将校,发现武汉内外的兵力如今只剩下不到六千人枪,其他的全都跑了……这么点儿人,肯定不足以应对川军的威胁,当即来电请求我派曹仲珊南下援助,这个时候容不得我们犹豫了,兵贵神速啊!”
  “怎么只剩下六千人?”
  段祺瑞实在是无语了,怎么也没想到王占元败得这么窝囊、这么惨。川军就算再强,也只是在潜江转了一圈,随即就识趣地退走了,除了零星的局部战斗之外,根本就没有听说什么大战发生。
  冯国璋苦笑道:“鄂军基本残了,最完整的部队可能就是石星川手上的两个旅和匆匆收拢的几千人马,可哪怕有两万之众,也全都是士气全无的残兵败将,短时间内没什么指望了,可叹可恨啊!”
  “另外,根据我们派驻重庆的人员发来的密报,川军第二师已经开到重庆码头,连夜登船东下,估计上个月开到万县的川军第六师也已经出川,所以我不得不命令曹仲珊赶快赶往武汉,这样至少能让湖南的革命党军队有所顾忌,顺便振作一下湖南我北洋各部的军心士气,否则湖南一失,你我再也别想收回来了。”
  段祺瑞长叹一声:“所以你才召开这么一个紧急会议,共商对策,对吧?说吧,想要我怎么配合?”
  冯国璋大喜过望,段祺瑞短短一句话的表态,无疑是向他表明不再寄望于萧益民的主动妥协,意识到北洋一体、一损俱损的大局,原本已经分裂成直、皖两系的北洋军,终于在危机面前再次团结在了一起。
  冯国璋站起来,走到段祺瑞面前,非常感动也非常诚恳地问道:“会不会因此影响你从四川定购的价值两百万的枪支弹药?”
  段祺瑞想了想,缓缓站起,摇摇头露出一丝苦笑:“我想,一鸣还不至于就那点儿心胸,从辛亥年认识他到现在,从没见过他有失信的时候,哪怕他不再愿意卖给我武器弹药,也会把钱退回来的。”
  冯国璋不禁想起与萧益民相处时的一幕幕情景,无比惋惜地说:
  “这一回也不知一鸣老弟中了什么邪,竟然与湖南的革命党搅在一起,以他的实力和地位,来北京随便怎么干都行,我们哥儿俩还会亏待他吗?也不知他是如何向次公(赵尔巽)解释的,唉!”
  “次公回到山东老家就一病不起,再也不管任何俗事了……听说一鸣非常孝敬他,每个月都会有一封信,还派去两个医生守在次公身边,这事在山东都传为美谈了。”
  说到这里,段祺瑞略微犹豫,低声问道:“是不是我再给一鸣去一份电报,让他重新回到中立的立场上去?”
  冯国璋高兴地握住段祺瑞的手:“芝泉兄,这样再好不过了……但是,今晚这个紧急会议还是得如期举行,不单止两湖问题,江西和福建也要定下个明确章程,必须尽快回到中央旗下,否则,恐怕真应了子玉那句话——国将不国!”
  段祺瑞理解地点了点头,满怀心事地跟随冯国璋一同走出办公室,来到外间的接待室,几位将领和部长纷纷站起见礼,段祺瑞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全副心思都飞到了宜昌。
第222章
一波三折
  川军两个师尚未开到湘鄂交界地区,就在北洋政府的大肆揭露和抨击之下,弄得全国皆知。
  不堪长年战火蹂躏的全国各界民众,纷纷呼吁四川督军萧益民体恤万民,停止内战,北洋一派和日、英等国的报纸,对川军的擅自行动发起猛烈抨击,一时间请愿电报和质询电函,如雪片般飞往宜昌。
  坐镇湖南岳阳、统领北洋各部与湘军激战的张敬尧,随之通电全国,以非常强硬的语气指责四川督军萧益民“罔顾大局、挑动纷争、制造分裂、居心叵测”,严厉警告川军不要破坏中央政府的和平政策,最后来了一句“敬请萧督军益民将军悬崖勒马,勿以一己之私尽毁十年英名,勿逞一时之勇,沦为世人唾弃之公敌”。
  中华民国代总统冯国璋、总理段祺瑞、军政部次长徐树铮、重新出山的北洋领袖徐世昌等十余名威震中外的将帅名流,纷纷致电萧益民,其中大半为语重心长、有礼有节的公开电,弄得一直隐身幕后绞尽脑汁如何大赚便宜的萧益民和他麾下的将校们,一时间手足无措,目瞪口呆。
  没等萧益民商量出对策,张敬尧再次通电全国,宣布主动停战,将部队全线后撤三十里,支持中央参众两院特别会议决定,全力以赴开诚布公地与湖南各军、各政治派系展开和平谈判。
  紧接着,辛亥以来活跃于中国政坛并已成为中国政治晴雨表的梁启超,率领林长民、张国淦、曹汝霖等数十政坛名流,联名通电,极力赞扬张敬尧的和平主张,严厉批评川军和其领导者萧益民、张澜等人蓄意挑起中央与地方纷争,企图扩大战火从中渔利的行为,对沸沸扬扬的中外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堆满桌面而且仍在源源不断发来的请愿电报和劝慰电函,萧益民和他的将校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无力。
  包括匆匆赶来宜昌的张澜、曾寿五和邹文翰等人在内,除了苦笑就是无奈地摇头叹息,大家终于体会到千夫所指的尴尬和痛苦,也因此而认识到总司令萧益民时时提醒、却得不到很好执行的“占领政治舆论和道德制高点”的长期政治策略是多么的重要,尽管大家都知道北洋一系和日、英等国为了打压四川以获取更大利益,借机罔顾事实造谣诽谤,可偏偏谁也无法扭转目前极其被动的政治局面,全国各界以及大多数民众,竟然都相信北洋政府的宣传,实在让人无语。
  就在萧益民等三十余名四川最高军政要员苦商对策之时,驻扎南昌的北洋军两个旅,悄悄开到赣南。
  处于内忧外患困境中的孙中山,在留守广州的大本营诸多要员连续五份急电的恳请下,不得不命令暂且撤军,停止北伐,尚未与护法黔军达成谅解、消除相互敌视的刘秉先警卫旅及新兵团六千弟兄则更为沮丧,他们被勒令尽数交还缴获武器弹药和所有物资,在参谋长蒋介石的严厉管束之下,带着满腹怨气撤回广州整顿,损失惨重的李烈钧部,却早在数日之前便退守粤北重镇南雄,舔舐伤口。
  孙中山轰轰烈烈发起的护法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全国各界包括因局势全面失控而上蹿下跳的欧美列强及恶邻日本终于有空擦拭满脑袋汗水,所有目光迅速转到大兵压境剑拔弩张的湘鄂边境和宜昌。
  可是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川军总司令萧益民尚未打破承诺有所表态,广州便传出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消息:
  一、九月十日,孙中山在中外记者和数百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各界名流的见证下,正式在广州隆重就任中华民国大元帅职务,发表宣言戡定内乱,恢复约法,奉迎黎元洪前往广州,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二、广州国会通过国家政府组织机构,并由大总统孙中山正式任命军政各部总长和次长:外交总长为伍廷芳,内务总长为孙洪伊、次长居正,财政总长为唐绍仪、次长廖仲恺,陆军总长张开儒,海军总长程璧光,交通总长胡汉民,司法总长徐谦。
  三、经中华民国大元帅孙中山任命,李烈钧担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章炳麟为大元帅府秘书长,许崇智为参军长,林葆怿为海军总司令,方声涛为卫戍总司令,李福林为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
  广州政府通过“国民议会”发表的一系列决议,无异于从法理上推翻北洋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自此,南北两大阵营正式走上你死我活的决裂道路。
  消息传到宜昌,萧益民和他的文武将帅们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川军的窘迫处境随着广州政府的正式成立迎刃而解。
  张澜等人于次日出席中国民主党湖北省党部的首届扩大会议,然后一身轻松地返回成都,丝毫不为萧益民之后的任何决策担忧。
  精神亢奋的萧益民和他的将帅们,立即召开决策会议,面对一个个熬得双眼通红终于放下所有负担的将领,萧益民走到参谋部连夜绘制出的南北兵力态势图前,心情轻松地开起了玩笑:
  “诸位,让我们现在把目光转向北京,我敢打赌,刚刚完成直皖合流的各界名流和北洋军的老朋友们,估计正在对准南方,手舞足蹈破口大骂,短时间内,谁也没精力再给我发电报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笑声。
  素来严厉的包季卿这个时候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孙中山和一群革命元勋突然做出的系列决策,无比神奇地解除了川军和四川军政府的沉重政治压力,川军出川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而降到最低,中外各大政治势力和全国亿万民众,如今只会为国家的分裂而担忧,南北两个敌对政府自此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与国家的分裂相比,川军的举动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等大家安静下来,萧益民笑着说:
  “我先对大家说说这个‘直皖合流’,正如全国报纸报道并称颂不已的那样,完全是北洋元勋徐世昌居中全力斡旋的结果,其中我们川军的扩张,也是促成此次‘直皖合流’的重要因素。”
  “如今,代总统冯国璋已经稳坐第一把交易,被称赞为顾全大局胸怀天下的段祺瑞的总理位置,暂时没人去惦记了……不知道大家听说没有,段祺瑞的小舅子当上了冯国璋的侍卫长,对了,这个人你们都认识,就是曾经当过我们四川边军统制官的吴光新将军,他酒量不错,京剧也唱得好,后来因为西康太苦,待不下去自己跑回去了。”
  众人哄堂大笑,笑完后细细回味,发现此次“直皖合流”很值得玩味。
  萧益民继续说道:“今天上午北京陆军部发表通电,正式任命付吕章将军为湖南督军,即日赶赴岳阳,与张敬尧一起,谋求‘和平解决湖南问题’等事宜。”
  众将校发出一阵惊呼,没想到北京政府的动作如此之快,湖南问题由此变得更加复杂难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