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12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6/1395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安毅走进阶梯教室,在响亮的“起立”、“敬礼”声中走到讲台上,看了一下讲台前层层而上的一排排课桌前肃立的三百多名将校,摆摆手说了声“坐下吧”。
  待大家整齐划一地坐下,教室里鸦雀无声,安毅才轻咳一声,说道:“今天是一堂战术课,我说的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大家下来多多研讨,如果能够指正我的错误,或者对我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我都给你们记功……”
  “世界大战进行到现在,由于马其诺防线没能保住前陆军第一大国法国,苏联边境筑垒地区也在德国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推进下迅速沦陷,德国的闪电战和苏联的大纵深战略,俨然成为了主流,那么阵地防御,是不是就真的没有作用了呢?”
  看到大家露出深思的神情,安毅没有卖关子,继续说道:“我看未必!对于战争初期的防守一方来说,坚固的阵地和堡垒,依然是抵御强敌、以弱胜强的重要支撑。一般说来,由于边境线的辽阔,被动的防守一方,不太可能在任意一个地方,都部署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因此一旦大战爆发,就要不断调兵增援,而调动兵力就需要时间。要想为调集兵力争取足够的时间,就必须在一线配备一定的守备部队,挡住敌军进攻的步伐,拖住敌军,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
  “我们现在在西亚构筑的国境防线,其主体指导思想是‘迟滞’。我们面临东西两线作战,日本又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海军强国,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地点发起登陆作战,我们需要在各地保持一定的兵力,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实施机动防御。西亚地区的国境防线,主要着眼点是节省兵力,毕竟边陲地区云集太多兵,补给将会是个大问题,边境筑垒地区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迟滞敌军进攻并为歼灭进攻敌军创造条件。”
  “许多人认为参谋部搞的‘固若金汤’的静态阵地防御是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举动,要塞、堡垒、阵地等依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在现代战争中是不合时宜的。支撑这些论证的论据之一,就有我们在攻克日军位于远东和东北地区防线时那些要塞和壁垒表现得不堪一击,认为在高科技的云爆弹、巨型航弹、远程导弹等打击手段下,防御工事已经过时。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安毅示意参谋人员打开幻灯机,把提前准备好的幻灯片放了上去,顿时讲台一侧墙壁的幕布上,便出现了西亚各个防御地段的图像。
  安毅对着图片,讲解了这些防线的特点,然后道:“在我军占据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在有着立体防御的我军阵地面前,敌人进攻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我们,先不说昨天德国空军的巨大损失,就以从昨晚进行到现在的战事为例,德军在多个地点出动近五十万军队发起攻击,而我们仅仅在一线阵地布置有不到五万官兵,根据最新的战报,敌人到现在已经在阵地前沿留下六百多辆坦克的残骸和三四万具尸体,付出巨大的牺牲依然止步不前,而我们的伤亡还不到三千人,我军防线虽然遭受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依然固若金汤。”
  “一般说来,预设坚固阵地的要塞化防御,一般遵循如下四条原则:其一,位置必须选择在能扼守交通枢纽、后勤道路,严重阻碍交通和后勤运输。所谓守其所必攻,犹如一块巨大吸铁石,不由得敌人不来攻取;其次,进攻者比防御者力量上有优势,且有相当的攻击力,正如现在德军与我军的兵力对比;其三,防御要点要能提供足够的防护能力,削弱敌火力的效能,为防御者提供保护;其四,防御要点间不可能没有空隙,也绝不可能是静态的,必须考虑己方守卫部队的机动。”
  “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有必要构筑坚固驻垒的预设防御阵地,坚固阵地防御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从整个部署上来讲,我们的防线不害怕被突破,主要作用体现在打击突破之敌上。当敌人花费相当时间、付出惨重代价后,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敌人兵力布局上的弱点,完成优势兵力的集结,有针对性地对敌人进行战略合围……”
  四十五分钟的讲课,数度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课完毕后,一大早从总参谋部返回国防大学主持工作的邓斌,陪着安毅漫步而行。
  安毅关切地问道:“最近东、西两线都打得欢,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没有打乱吧?”
  邓斌微微一笑:“虽然每一位受训的将校都很渴望上前线,但他们却更清楚,若不经过系统的培训,以他们的原来水平,根本没办法驾驭一支现代化的强军。国防大学作为我们军队的最高学府,承担着培养高级干部的重任,如果连这一点诱惑都无法抵挡,未来如何放心把军队交给他们带?”
  安毅欣慰地点点头:“这样就好,如今我们的各级军校体系基本完备,基层的军官培训有士官学校、海军军士学院,中级军官教育有陆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各专业军事院校,加上培养高级军官的国防大学,我们的预备和进修军官多达五万人,这样哪怕一时间战斗失利,我们也可以很快组建新的部队,不至于一蹶不振。”
  邓斌笑着说:“你一再强调,军队干部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一支军事合格、政治过硬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我们军队的战斗力。所谓上行下效,连你都每周抽出时间到国防大学授课,谁敢忽视?对了,主席如何看待西线战事?”
  安毅没有即刻回答,而是从兜里拿出包烟,掏出支给邓斌,自己也拿出根叼到嘴上,邓斌连忙送上打火机点上火。安毅深吸了口烟,觉得精神一振,才自信地说:“其实我不太担心!德国虽然已经俨然是欧洲霸主,同时也是目前第一陆军强国,但他们的人力资源已经用到了极致,七千二百万人口的德国,能够武装起一千万军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德国不同于我们,我们有着人口的优势,每解放一地便进行民族融合,华族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地区可以反哺我们,提供合格的军人和作战物资。”
  “而德国人对占领区采取的却是殖民政策,虽然他们为了糊弄人,扶持建立了一系列傀儡政府,但由于纳粹主义所倡导的民族的不平等以及为了战争进行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不得不分兵驻守,以现在德国人在西线两百万军队、非洲战场一百万军队、苏德战场三百万军队计算,能用于西亚作战的还不到五百万,平摊到庞大的占领地区,还有有限的作战区域,我们一线战场面临的不过是一百多万军队的进攻。”
  “至于那些仆从国军队,根本没多少战力,打打顺风仗还可以,要他们拼命,不是为了自己国家民族的独立、崛起和利益,千难万难。另外,德国人在西亚,其实是属于劳师远征,由于中东和土耳其物产并不丰饶,其补给和我们一样困难,只要我们顶住刚开始这一波蓄势已久的猛烈攻击,然后不断地骚扰其补给线,哪怕我们一时失败,最后的胜利也必将属于我们。”
  邓斌深以为然,吐出口烟圈,感慨地说:“希特勒走了一招臭棋啊……这个世界上敢于同时四线作战的,恐怕也只有那个狂人了。德国的资源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对苏联的作战,几乎把德国库存物资消耗一空,此时的德国已是外强中干,只要形成消耗战的格局,德国人就要倒大霉了。”
  这时,沈凤道快步来到两人身边,轻声对安毅道:“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军统帅斯大林和自由法国运动的戴高乐将军,先后发来贺电,祝贺我军成功抵御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强大空军的入侵,并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反击。就在一个小时前,美国政府外交部门向我们致电,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先生想在近期造访南华,询问我方意见。这会儿美国大使亚尔弗列德、英国大使达尔文已经在政务院了。”
  安毅摇摇头,邓斌眉头微皱:“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来美国人已经得到日本列岛和巴库、巴统等地遇袭的消息,从中知道了导弹的秘密,想寻求我们帮助了!”
  “早在决定大规模使用导弹的时候我就预料到了!”安毅不以为意地说:“这种核心技术,我们是不会转让的,不过如果美国人确实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以一百万美元一枚的价格卖一部分给他们防守国土,但操作人员必须是我们的人。”
  成本几万华元的导弹要卖一百万美元?邓斌不无担忧地说:“价格还好说,但操作人员……我担心美国人不会同意这样苛刻的条件,毕竟自‘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以来,美国人向我们下了十多亿美元的订单以支援苏联的抗战,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已经成为我们同盟国家的金库。”
  “美国眼红我们新武器所取得的战果,肯定会想方设法拥有,以改变当前不利的局面。如果我们敝帚自珍,恐怕会遭到美国和英国的孤立,甚至他们有可能会与德国、日本坐下来谈判,这可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安毅若有所思:“你说的不无道理,美国人对新武器新技术的追求,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如果发现我们走得太远追赶不及,还真有可能铤而走险。嗯,必要时我就把F—1和F—2导弹卖给他们,反正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哪怕他们仿制,核心部位的晶体管等电子元件也没办法解决,还得靠我们!”
  邓斌稍稍放心:“目前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们战略目标的实现争取时间。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罢战,至少兰印、澳洲、马达加斯加等地我们无法染指了,我们的‘绝对防御圈’将存在致命的漏洞。”
  安毅淡淡一笑:“现在的美国内忧外患,国土近半沦陷,南美资源尽失,生产常规武器已经够他们受的,更不要说再斥资研发新武器了!我们的导弹研究历时多年,此前还有雷达、晶体管和计算机等近十年的技术积累,绝不是想追赶就能追赶的!”
  “退一万步讲,哪怕他们研发出来了,我们也在进步,至少领先他们两三代,威力天差地远,我们将始终保持对他们的技术和生产成本等优势,到头来除了白白消耗他们宝贵的研发资金外,别无所获。”
  掌管情报工作的沈凤道犹豫一下,道:“我们还是不要小瞧美国人的实力,毕竟许多名闻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美国东部地区,美国也是世界上科研结构和大学最多的国家,他们真要全力研究,我们未必能领先多久!”
  安毅点点头:“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不过我们有办法让美国人的研究误入歧途……好了,别在这里瞎猜了,还是等会儿到政务院见到美国和英国大使,看看他们的要求再头疼吧!”
  谈话间,三人来到停车场。
  安毅拍了拍眼睛通红的邓斌的肩膀:“这段时间你也累了,回家去好好休息一下,这场大战一时半会儿停不了,反正前线有继南在,咱们还是该干嘛干嘛吧!”
  邓斌感激地一笑,目送安毅和沈凤道上车后车队离去,想了想还是不放心地赶往独柱寺的总参谋部。
第2000章
山上山下
  巨大的岩穹和峻峭的山峰、昏暗的峡道和幽深得使人看起来头晕的峡谷,以及面积不大然而界限却极为分明时常是多草或长有树木的谷地和平地,这就是波斯西北部、扎格罗斯山地区的重要地理特征。
  波斯与苏联大部分边境以阿拉斯河为界,界河中段向南则是阿拉斯河的重要支流卡拉河,卡拉河在萨郎山北部地区与阿哈尔河汇合,主干折而向东,一直到阿尔达比勒,形成两横一竖的独特“工”字形,而那一竖便是连接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安家军北线防守的重中之重。
  战前安家军悄悄放弃了法尔萨阿德、萨尔班德、阿斯兰杜兹等处于界河南岸平原地区的边境城市,退守扎格罗斯山,安家军的边境防御体系,主要依托险峻的高山,虎视德军云集的阿塞拜疆穆干草原地区,牢牢地堵住了几条通向波斯腹地的山谷间道路,尤其是顺着卡拉河谷修建的公路。
  德军的全线进攻自昨日傍晚发起,由于沿途遭遇大片雷区,德军先锋部队损失惨重,紧急派出工兵排雷后,主力部队不得不放缓前行步伐,直至凌晨两点,才把战线推进到扎格罗斯山卡拉河谷的山口前沿地区。
  要打开通向波斯腹地的大门,就必须拿下卡拉河谷的两翼高地,确保交通线的安全。凌晨三点,德军稍做休息,便发起大规模的炮击,连续的炮击持续了近二个小时,才渐渐向后方延伸。
  德军的密集炮击看起来声势非常惊人,山间各处烟火弥漫,到处都是炸飞的残垣断壁和乱石丘壑,但实际上炮击没有重点,对于安家军防线的破坏力度并不太大。
  随着德军炮声逐渐稀疏,安家军防守官兵提高了警惕,构筑在山间峡谷两侧以及主阵地后方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坚固壁垒,黑漆漆的射击口内伸出了各种口径的大炮和轻重机枪,对准了山下。
  炮击过程中,德军官兵便开始挥汗如雨,拿起工兵铲抢修防御工事,炮火延伸后,德军派出一支部队,在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两翼阵地方向开来!由于是试探性攻击,德军将散兵线拉得很开,不到两个团的兵力,就几乎涵盖了整条战线。
  德军的坦克,在距离山脚五六百米处就停止前行,工兵开始用沙石和枕木堆砌缓坡,以提高坦克的射击角度,而那些装甲战车则依然掩护步兵前行,整个山前大地,一股肃杀的气氛扑面而来。
  德军的炮火渐渐停歇,当其步兵开始向上攀援的时候,他们的前方阵地依然静悄悄的,正当德军开始揣测安家军是不是又像在平原地区一样选择放弃时,后方山梁上的要塞却开始猛烈地喷吐出火舌,居高临下的弹雨把德军一片片打倒在地,德军丢下三四百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退了下去。
  山上除了堡垒外,其余地方依然安静异常。
  在这一轮佯攻中,德军发现了大片火力点,炮火开始对山上的安家军阵地进行重点打击,随后德军的山炮部队甚至以单炮配合重机枪实施抵近直瞄,试图摧毁安家军暴露出来的火力点。
  不过,这些堡垒几乎全部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建造,前面和顶部的钢骨水泥墙厚度近一米,德国人自下而上的炮火,无法进行直射,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效果,一枚枚炮弹炸开时只是在外墙凿出一个个浅坑。
  炮击在持续半小时后才停止,爆炸产生的硝烟和尘土,笼罩在山梁上,德国人以为已经成功摧毁了安家军的防线,再次派出部队,对于主阵地发起攻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夜色掩护下,密密麻麻的德军犹如蝗虫一般,向上攀援,由于山势陡峭,其进攻部队处于十分不利的仰攻位置。
  直到这个时候,安家军的防线才开始有了动静,随着尖利的号音响起,一挺挺机枪被从掩体中拖到了开掘式的射击掩体内,黄澄澄的重机枪子弹链发出了闪闪的寒光。
  在德军冲锋部队的最前方,大约四五百名狂热的党卫军官兵举着冲锋枪,高呼着口号顶在前头,刚刚冲到距离阵地前方两三百米外的陡坡时,一连串红色的照明弹升上天空,把大地照应得血红一片。
  冲锋中的德军还未反应过来,铺天盖地的弹雨已经自上而下扑面而来。
  鲜血迸溅,肢骨横飞,中弹的德国士兵不断地栽倒在山坡上,不时滚下去的尸体引发一阵混乱,不过冲在前面的德国党卫军官兵,依然保持着坚定的步伐,完全漠视生命,排着散兵队形迎着安家军官兵射出的弹幕前进。
  在突前的党卫军示范带动下,德国兵虽然成片成片地倒在安家军官兵的弹雨下,但是仍然成功地抵进距离安家军一线阵地五十米外的一处凹地中。
  在这五十米的死亡距离上,如同潮水一般的德军,强行发动了两次突击,但全部以失败告终,随后德军开始利用地形地势,与据险而守的安家军官兵纠缠在一起,很多德国士兵竟然将同伴的尸体堆积起来充当掩体胸墙,德军的迫击炮、榴弹枪与火焰喷射器,与安家军官兵抛掷的手榴弹以及火箭筒等重武器发射的弹药,在空中相交而过,爆炸声、惨叫声和弹雨的呼啸声交织,扣人心魄。
  德军前线指挥官官见战事胶着,着急之下,竟然再次向前线补充了一部生力军,从德军的始发阵地到安家军阵地前五十米,漫山遍野都是德军为了鼓舞士气发出的喊杀声,在不断升空的照明弹照耀下,滚滚人潮看了让人头皮发麻。
  眼看着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人群越来越密集,构筑在山间各处的堡垒和掩体,忽然开火,由高射炮、加农炮、榴弹炮和高平两用机枪、马克沁重机枪、通用机枪组成的密集弹雨,迅速将德国人包围在一片流星火雨当中。
  呈三十度斜坡向山上射击的德军坦克威胁很大,由于射击精度高,几乎每一炮都会在一线阵地上炸起一片血肉。
  高处堡垒里的安家军反坦克炮兵,专门对准那些坦克打,在照明弹光亮的指引下,炮手们校准好射击诸元,对准开火的德军坦克,迅猛还击。整片巍峨的山岭上,响起剧烈的暴轰声,炮口风暴吹得各个堡垒前的枯黄荒草,集体向下方倒伏,穿甲弹呼啸着向德军坦克飞去。
  “首发命中!”
  四号碉堡上层的75毫米高射炮炮位的主炮手,是来自安徽蚌埠的张明远上士,他顺手扳下跑栓,眼睛却没有离开直瞄镜,右手回到高低机上时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刚才他瞄准的那辆德国坦克,冒出一股浓烟,算是彻底报销了!
  装填手谭冲中士也是眉开眼笑,不过高兴归高兴,他手上可一点儿也不慢,“哐当”一声后大声报告:“装填完毕,钝头穿甲弹!”
  在长达十多公里战线上的几十个堡垒一轮齐射,就报销了五十多辆德国四号坦克和近百辆装甲车,德军阵脚大乱,幸存的坦克连忙启动,准备退下刚刚筑成的缓坡,和装甲车一起后撤。
  “想跑,没那么容易!”
  没有浪费一秒时间,张明远双手配合,短短一瞬便重新瞄准一辆德军坦克,“轰”的一声,他再次大吼道:“二发命中!”
  眼见形势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变化,德国人阵地后方的炮火再次响起,密密麻麻的炮弹呼啸着飞向安家军的山间堡垒,泥土和硝烟四处飞溅,小伙子们没功夫去理会,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目标上!
  天色微亮,对轰的炮战在继续,四周都是爆炸和黑烟,剧烈的炮弹爆炸声让战士们耳朵“嗡嗡”直响,溅起的泥土,透过射击口飞进炮位,打得躲避不及的官兵们脸上隐隐作痛。
  “别管他们,德国人位置不好,无法形成直射弹幕,对我们的威胁不大,继续来,一口气把德国佬打痛!”
  在外面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张明远几乎是嘶吼着招呼,然后继续瞄准目标,很快便将第三辆坦克锁定。
  那辆四号坦克才退下缓坡,还来不及转弯,炮弹已经直直地飞出炮口,高速命中那辆坦克的炮塔。75毫米高射炮不愧为坦克杀手,穿甲弹直接透彻炮塔正面十度角的四十毫米装甲,在弹药库内发生爆炸,德军坦克在“嘭”的一声闷响后,火光从爆裂开的坦克内部激射出来,整个车身迅速变成了火棺材,坦克里的五名乘员,没有一人能够逃生。
  德军正面进攻受阻,不得不把主意打到距离卡拉河谷更远的两翼高地上,试图依靠包抄来打破僵局。
  可惜的是,两翼高地上的炮火同样凶猛,遭受火力急袭的德军伤亡惨重,部队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向山下撤退的德军士兵与向上进攻的人流撞在一起,在一片混乱中,德军前线指挥官见突破无望,只能下令部队暂时撤退回到出发阵地。
  又过了半小时,时间已经是海湾时间清晨六点,十一月的西亚能见度并不高,天空依然一片昏暗。
  经过调整,德军又开始炮火覆盖,针对刚才进攻中安家军防线的薄弱地点,进行高密集的炮击,准备先从一点取得突破。
  这个时候,提前接到通知的前沿阵地上的我军官兵已经撤入了坑道。安家军设置在山顶反斜面的炮兵阵地,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各种口径的重炮炮弹,如同泼水一般向着德军的炮兵阵地飞射而去。
  几乎是一瞬间,从山顶的安家军炮兵观察所向外望去,只见德军战线后方,那一片朦胧中,突然就是一阵黄色的光芒闪过。
  一片片闪电映得北面的天空忽然亮了起来,然后闷雷一般的响声连成一片,最后传来大地剧烈的抖动!
  凄厉的呼哨声中,成百上千颗大小炮弹几乎同时在德军炮兵阵地上炸开。
  一道道在清晨曙光中爆发出来的橘黄色炸点,亮闪闪地连成一片。炮弹密集得连成一体,间或还有203毫米口径的要塞炮炮弹飞过去,在空中拖出一道道火车开进的轰鸣声,落在地上,连在距离敌人阵地四五公里的山上都可以感受到大地在剧烈抖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6/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