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6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1395

  杨虎城见局面失控,终于发布命令,通缉孙铭九等首恶分子,以便稳定军心,挽救西北军和东北军分崩离析的局面。东北军中少壮派领袖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等人见大势已去,遂连夜逃离西安城。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全国军民对兵变发出强烈谴责,呼吁严惩凶手,彻查元凶。一直停留在潼关的中央军各军,奉命开赴西安城镇反,中央军和安家军空军频繁飞抵西安上空侦查和撒传单,矛盾激化一片混乱的杨虎城部和东北军惊恐之下,紧急撤离西安,邓宝珊等乱军将领先后飞赴南京,向中央汇报,表明自己服从中央命令的立场。
  安家军同样接到中央军委的出兵命令,杨斌于三日上午飞抵汉中,与吴立恒一起指挥第二路军一三六、一三七师徐徐北上,压迫西安。
  第三天,南京中央政府做出决定,命令所有宣布忠于中央的东北军部队仍留原防地不动,其余东北军则被东调豫皖,接受整编。原本中立或者主战的东北军将士,因“二·二”事件深受刺激,与杨虎城反目成仇,并迅速失去对中共的信任。孙铭九等四人由刘鼎带往红军驻地避祸的传闻,很快为东北军高级将领所知,以致东北军上下普遍怀疑此四人所为受中共指使,更有谣传幸存的东北军某某将领仍属刺杀目标。东北军人心惶惶,内讧频发,将领们发现自己所部正处于各方打击的火山口位置,恐慌之下,均认为必须迅速离开此贫瘠的是非之地,要求释放张学良的呼声竟没有人再愿提起。
  正在处理投毒事件的安毅,很快接到蒋介石急令,发出“动用一切力量对日本特务机关收买的投毒者林运祥灭门报复”的命令后,于二月七日从叙府飞抵杭州,参加中央军委常委特别会议。
  两日的会议期间,安毅惊讶地发现,蒋介石和自己一样,从西安发生的各种征兆中,提前判断出“二二事变”的发生,而且在事变当天,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证据,拍摄了巨量的照片,并且在八日的会议中,一致通过对事变中数十名叛乱分子、打砸抢烧分子进行通缉。
  九日上午,会议结束,安毅陪同蒋介石送走各部同僚,并肩漫步在澄庐前面的西湖堤岸上。
  蒋介石心情不佳,神色凝重,吩咐安毅要密切监督东北军东撤情况后,非常严肃地询问:“我听说事变次日上午,那个李寒松率领东北军司令部直属装甲团和一个旅的新兵,迅速离开西安,南下汉中,投入到你的一三七师?”
  “是,不单只一个旅又一个团,还有一个不满编的教导团,官兵总人数达到六千四百余人,学生已经命令吴立恒将军把这些人转交给杨斌将军管理安抚,由杨斌将军负责向校长汇报,最终如何处理,还有待校长亲自定夺。”安毅如实回答。东北军内部太过混乱,此时他心里除了李寒松之外,谁也不想要。
  蒋介石表情轻松了许多:“嗯,你处理得很好,这个李寒松我还有印象,他对党国还是忠诚的,不像东北军那些被赤化的散兵游勇,竟然不断逃到共产党那边,这是绝对不可以原谅的!我估计,那些主义迷失、朝三暮四的人,到了共产党那边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安毅默默点了点头,他心里很乱,情绪一直不好,因此这几天他都没有说什么话。
  蒋介石似乎没有注意安毅的情绪很不对劲,依旧在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个杨虎城,根本就是一个赤色分子,西安事变前后到现在,此人就已经是党国的叛徒了,是个逆贼!这一次他惊慌失措率部北逃,以为共产党会收留他,给他高官厚禄,可事实又如何?共产党不但迅速撇清了自己与二二事变的关系,也没有收留他这个丧家之犬嘛,而且还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惨淡下场,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是什么人了吧?哼,我给他高官厚禄,每个月都下拨给他大笔军饷,可他竟然鬼迷心窍,在党国的再三劝阻下依然执迷不悟……接下来我倒要看看他怎么办?”
  安毅低声问道:“他会不会正式加入到共产党军队里面去?”
  “不可能!共产党现在最大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和我们和平谈判,是要争取联合一致对外,这个时候,你认为共产党会为了杨虎城,而激怒我们中央政府和军队吗?”蒋介石非常自信地反问安毅。
  安毅沉思片刻,长长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望着阴沉沉天空下的清澈湖面,心情更为沉重。
第1209章
权力的争夺
  群龙无首的东北军经历二二事变,元气为之大伤,在内乱频发、危机重重的处境下,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的各军将领,只能纷纷发出通电,表示服从中央领导,听调听宣,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也得以顺利进驻西安,开始与东北军各军将领商议整编方案。
  返回南京加强总参谋部工作的安毅,再也没有必要再去西安,协助顾祝同的工作了。
  由于谈判双方分歧较大,东北军各部不愿意在各种条件无法获得满足之前东调,对此蒋介石态度十分坚决,顾祝同执行得力,迫使经受内乱的东北军全部接受了分别调防豫南、皖北、苏北地区的方案。
  安毅参与了方案的制定,对蒋介石的政治和谋略钦佩万分,知道东北军离开西北,调防豫南、皖北、苏北地区,只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将会无条件接受中央军委的整编,东北军届时会被分割成互不统属的多个部分,而且兵力会大大压缩。
  此秘密方案是:整编后的东北军分为六个军:第五十军,军长刘多荃,下辖高鹏云第一零五师、赵毅一零九师;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下辖周光烈第一一三师、牟中珩第一一四师;驻扎华北的万福麟第五十三军保持编制和兵力不变;第五十七军,军长缪徵流,下辖常恩多第一一一师、霍守义第一一二师;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辖金奎壁第一零七师、张文清第一零八师;东北军所有骑兵另行组成一个军,军长何柱国,下辖三个骑兵师。
  西安兵谏后主动离开东北军的沈克第一零六师、骑兵第十师、黄永安炮兵第六旅、乔方炮兵第八旅在蒋介石大力褒奖之下,另立门户,纷纷开往江浙富裕地区,接受新式装备和补充。
  投入安家军汉中部队的炮兵第九旅、装甲团和教导团六千余众,没有任何处置方案。炮兵第九旅是东北军新编旅,但却是清一色的德国新式装备,下辖两个炮团,拥有六十六门大小口径卜福斯七五火炮和克虏伯一二五加农炮,装甲团拥有四十七辆轮式装甲突击车和七十余辆运输卡车,是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前重点建设的部队,如今却落到了安毅手中,平静下来的西北军各军将领全都盯上了这块肥肉,纷纷致电蒋介石、顾祝同,要求收回驻扎汉中的东北军,哪怕人员不要,也得发回火炮和装甲车。
  对此请求,蒋介石不置可否,顾祝同则明确表示爱莫能助,私下里对赶赴西安请他帮忙的东北军将领说:自北伐以来,有谁见过到了安毅手上的东西,他会主动吐出来?还是绝了这个心思吧!
  其实所有人都没有猜到安毅的心思,安毅只看重投诚的东北军手上先进的火炮和装甲车,根本就看不上内斗不止、缺乏训练更没有任何信仰的东北军官兵。
  安毅回到南京两天时间,就接到正式就任汉中行营主任的杨斌连续三份秘密报告,杨斌对背景复杂、作风散漫的投诚官兵深感担忧,提出一定要以保证安家军纯洁性为前提,根本就不愿把六千余名主动投靠的东北军转为汉中警备部队,表示宁愿回川南总部调来一个师的新兵蛋子,也不要这些隐患无穷的东北军残部。
  安毅反复考虑之后,同意了杨斌的意见,密令李寒松率领暗中发展的八十余名军官立即赶赴南京,其余六千余名官兵整理好装备,做好随时东调的准备。
  二月十四日,深思熟虑并暗中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蒋介石从杭州返回南京,开始对中央各部进行雷厉风行的改组调整。当晚十点半,仍然留在军委大院、为全军整编调配伤透脑筋的安毅,接到侍从室电报,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与副官沈凤道一起乘车赶往憩庐。
  蒋介石精神很好,看到宋美龄把安毅引进书房,便对正在汇报工作的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低语几句。
  叶楚伧迅速收拾好文件,礼貌告辞,走到安毅身边时停下脚步笑了笑,亲热地拍拍安毅手臂,这才快步离去。
  宋美龄亲手去替安毅泡杯,看到叶楚伧亲昵的态度,有些惊讶地说:“小毅,叶先生似乎很喜欢你啊。”
  “是吗?估计是因为他侄女叶青的缘故,叶青的薪水可是学生发的。”安毅的话把蒋介石夫妇逗笑了。宋美龄一边笑一边提起热水壶沏茶,在端起茶杯时手被烫了一下,缩回手后又继续向茶杯凑去。安毅见状连忙走了过去,恭敬地拿起,低声致谢。
  蒋介石示意安毅到自己身边坐下:“明天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就要开幕,你准备好了吗?”
  安毅坐下后放下茶杯,低声回答:“准备好了,军事发展部分内容不多,明天上午应该就能呈交校长。”
  “很好,你的文笔和业务水平我还是非常放心的。”
  蒋介石满意地点了点头,突然把话题转到了李寒松身上:“目前东北军各部正在有秩序东调,顾墨三这次表现很突出,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置,功不可没啊!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留在汉中的那部分东北军了,那个李寒松很不错,可以重用,只是,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把他放到哪个位置比较好,想听听你的意见。”
  安毅尽管已经有了深思熟虑的方案,但是也没想到蒋介石刚回来就提及此事,立刻意识到蒋介石非常在意那几十门新式火炮和几十辆装甲车。
  蒋介石看到安毅的表情颇为惊讶踌躇,缓缓收起笑容,端起了水杯,他想看看安毅在这件事情上如何处置?对自己这个校长是否真的无条件服从。
  安毅很快平静下来:“李寒松是个忠于党国的爱国军官,军事水平和大局观非常好,尤为难得的是他在东北军中一直从事机要工作,在情报管理和分析方面非常优秀。再一个,严格来说,李寒松属于学生直接领导,长城抗战之前他就是参谋本部第四厅的人了,所以,学生想请校长把他调到第四厅来,协助赵瑞的工作,慢慢熟悉业务之后,负责起东北、华北地区的情报领导工作,相对而言,华北、东北方面李寒松更熟悉一些。”
  蒋介石考虑片刻,欣然同意:“你的安排很妥当,我同意了,就让他担任赵瑞的助手,晋升少将副厅长吧。”
  “学生代李寒松感谢校长栽培!”安毅恭敬地站起来致谢。
  “坐下、坐下,咱们师生间不用多礼。”
  蒋介石对安毅的表现很满意,不少将领官没安毅大、能力也没安毅强,经常在他这个委员长面前有意无意地摆老资格,根本就没有上下之分,安毅则不同,一直对他这个校长恭恭敬敬,哪怕有意见都不会忘记长幼尊卑,更没有任何的居功自傲,从来都是对自己言听计从,这一点尤其令蒋介石高兴。
  安毅遵命坐下,想了想依然提出自己的看法:“校长,目前东北军各军都盯着汉中李寒松那部分兵员装备,个个眼红耳热、你争我夺的,都想争取回来加强本部实力,可大乱之后的东北军各部却让人很不放心。再一个,这批装备有限,总不能让他们六个军平分吧?那就根本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了,因此学生想到一个解决方案,恳请校长审核。”
  蒋介石眼睛一亮:“说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我面前,你安毅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
  安毅应了声“是”,便将自己反复考虑的方案和盘托出:“李寒松带到汉中的,最宝贵的不是兵员,而是他们的武器装备,这一点方方面面都心知肚明,争夺的目标也几乎都是装备。基于目前的情况,学生认为,最妥善的办法就是把装甲团完整地调入徐月祥将军麾下,以充实月祥将军正在组建的机械化师,集中使用方能获得应有的战斗力。”
  “同样的道理,炮兵第九旅所拥有的六十六门刚从德国买回半年的新式火炮,也应该全部调入我中央军炮兵司令部,再组建一个适应战略战术要求的炮兵旅,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开赴各战区,这么做要比分开使用效果好多了。至于那六千多兵员,估计没了武器,谁也不愿要,那就干脆调到第十七军杨九霄师,反正杨九霄将军麾下近半数人马都是原东北军将士,经过‘模范营精神’教育之后,已经成长为我中央军中忠于党国、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把这些惶惶不安士气丧失的兵员调过去,相信在杨九霄将军的领导下,很快便能适应下来。学生坚信,在拥有钢铁意志的第十七军,在拥有光荣传统的独立师和模范营精神感召下,在杨九霄将军和十七军政治部的齐心努力中,这些残兵定能很快振作起来,成为驻扎一线的抗日先锋。”
  蒋介石默默凝视安毅的眼睛,脸上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好一会儿没有说一句话。
  “这……校长要是不同意……就当学生没说过,学生唯校长马首是瞻。”安毅心底里有点儿惴惴不安,不知道是自己的慷慨让蒋介石产生了误解,还是蒋介石本来就另有想法,自己的意见打乱了蒋介石的安排。
  蒋介石露出个欣慰的笑容:“安毅,你是我的好学生,北伐之后,政局权力更替频繁,时局变幻莫测,很多人都蜕化变质了,忘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忘记了先总理的三民主义理想,忘记了我黄埔精神,变得自私自利,罔顾大局,一个接一个的信念动摇,朝秦暮楚腐败堕落,而你安毅,没有变,不但不变,而且做得比谁都好……别说话,我不是夸奖你,而是有感而发!”
  蒋介石长叹一声,站起来慢慢踱步:“你的方案非常好,比我想的还要好,还要彻底!首先,汉中那部分东北军尽归中央处置,一兵一卒一枪一炮都不分给东北军各部,避免了厚此薄彼、怨气丛生的弊端,那些东北军将领都在争,都在暗中角力,恐怕谁也得不到他们才会消停,至于怨气,哼!他们再埋怨又有何用?如今大局已定,根本由不得他们了。其次,武器装备尽数整编到我中央军各部,能大大加强我军力量,便于更好地使用这些先进武器,发挥出更大效力。我颇为惊讶的是,你这个负责全军新兵招募和分配的军委常委,不正在川南、云南、湘西、鄂西地区大力招募新兵吗?为何不留下那几千人?”
  安毅站起来实话实说:“杨斌将军到汉中不久,就给学生送上报告,说李寒松带去的那部分东北军将士成分非常复杂,军官们沾染严重的军阀习气,士兵军纪松弛,训练水平极为低下,半点儿士气都没有,与我第二路军之战力天差地别。因此,杨斌将军宁愿要新兵组建行营警备部队,也不愿留下这些所谓的老兵。学生深有同感,宁愿一个不要,而且这样的官兵唯有送到第一线,送到战场上去,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学生建议把这几千人调到杨九霄将军部的原因,让这些人天天看到防区外穷凶极恶的日寇,感受到生命的威胁,恐怕才能让他们彻底振作起来。”
  “好!说得好!就按你的意见办。”
  蒋介石转向安毅:“另外,你做好准备,会议之后,重新回到副总参谋长岗位上来,担负起全军军事指挥的重担,而且明天的中央会议你要参加,我已经亲自题名,你将再度出任中央执委。”
  安毅犹豫片刻:“听说汪兆铭主席回来了,现在还留在上海,学生当时的执委资格和军职,是汪主席亲手拿下的,学生担心给校长添麻烦,也不愿当这么多官……”
  “废话!”
  蒋介石打断安毅的话:“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有什么好顾忌的?如今政局如何,民心如何,你安毅看不出来吗?汪兆铭回到上海好多天了,为何不敢回南京?他是怕了!胆怯了!前几天他跑到杭州见我,扭扭捏捏做出一副女儿态,要求要回他的权力,但这可能吗?就算我答应,全国军民能答应吗?如你这样忠于党国的大批将领,能答应吗?我给他当个党的副总裁就算是不错了,要不是为了稳定团结,哼……”
第1210章
血腥报复
  国民党五届三次会议如期召开,原定两天的会议,因党内斗争日渐趋于尖锐,不得不延长会期。
  在这两天会议期间,再次恢复执委资格的安毅,几乎成了个素餐尸位的摆设,坐在主席台上一言不发,貌似认认真真,其实是在想着自己的事情,别人举手他也跟着举手,听到掌声响起,他跟着使劲鼓掌,除了认真听过蒋介石所做的报告之外,其他任何人的发言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二月十八日,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新当选的中央党部秘书长无比兴奋地向近千名与会者宣布重大消息:各地华侨社团向中央政府和蒋委员长捐献战机二十八架,祝蒋委员长健康长寿,中央会议定于今日下午举行隆重的飞机命名典礼。另外,著名爱国华侨、中央经济委员会特聘顾问、中央政府高级参议欧耀庭先生,向国民政府和中央空军慷慨赠送二十架最新式飞机,其中,大型民用运输机四架,最新式战机十六架。
  会场顿时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安毅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欧美各地爱国华侨捐献的二十八架飞机,大多是双翼飞机,而欧耀庭捐献的二十架飞机,却全都是叙府飞机制造厂生产的AN5型运输机和A25单发攻击机,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性能上,都更趋向于军事用途。安毅看到前排列席会议的航空委员会当家人宋美龄感激万分地热烈鼓掌,就知道自己老丈人的这份厚利算是送对了,至少对国家和军队贡献巨大。
  分组讨论接着进行,到各小组逛了一圈的蒋介石来到军委讨论小组,向站起敬礼的将帅们回了个礼,吩咐大家继续谈论,有意无意地坐在了安毅身边,倾听一众军委常委正在进行的激烈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看待共产党发表的“二·一零声明”。
  “二·一零声明”是共产党顾全大局、为团结一致共同抗战而做出的公开声明,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国民政府及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祝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国内之行将统一,应将下列五事定为基本国策: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之人才,共同努力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
  共产党中央在声明中提出四项保证:一、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内实施普选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最大一间会议室里,国民党中央军委常委众将帅对“二·一零声明”的反应非常激烈,而且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是庆幸和赞同,认为这是消除内战的最好契机;一种是嗤之以鼻,认为“二·一零声明”分明是共产党妄图解除自身灭亡危机、企图赢得时间东山再起的阴谋诡计。
  因此,在如何回应共产党声明的问题上,两种意见无法取得统一,常委们的辩论争执非常激烈,大家都是老资格的党国元老军中主帅,并不因为蒋介石的到来而有所收敛。
  蒋介石听得无趣,微微靠向一言不发的安毅,低声问道:“周恩来一行已经到了南京,正在等待我们的中央会议作出的决议,对此你有何看法?”
  安毅愣了一下,凑近蒋介石,尴尬地回答:“学生年轻无知,哪敢轻言国事?特别是政治问题,学生一塌糊涂……呃……不过,校长真要听的话,有一点学生还是考虑过的,觉得可以答应中国尽数释放各地监狱里的政治犯的要求,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与其天天忍受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批评,不如放出去好些,既减轻各地军政系统的政治负担,还能节省粮食,更能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昭彰校长的开明与宽容。”
  蒋介石双眼微闭,沉思片刻,微微点头:“这个问题我也反复权衡过,益之将军和焕章将军在这个问题上与你的意见不谋而合。不错,我们受社会各界诟病最多的也是这点,既然人家现在主动来了,不管最后协商的结果如何,做出个高姿态也是好的,不但赢得民意,而且堵住了共产党的嘴,虽有隐患但已不重要,特别是监牢里的中国元老陈独秀等人,他们的共产革命在手段和宣传方面,与延安那帮人不一样,放他们出去,也许是个不错的决定,他们与毛泽东那帮强硬派本身就矛盾重重,让他们自己内斗或许更好。嗯……非常好,安毅,你开始认真思考了,有进步,这个建议及时灵活,比满堂争得面红耳赤的人高明多了,看来,很多时候军事谋略与政治谋略是紧密联系的。”
  安毅一下子无语了,他根本没蒋介石想的这么多,只想既然共产党中央诚恳地通过“二·一零声明”,表明其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立场,对国家民族来说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哪里会想到把监狱里的共产党放出、促使共产党内部各派之间形成矛盾上来,蒋介石这么一说,似乎是赞扬安毅在政治上进步了。
  蒋介石也不知安毅的心思,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我打算这两天抽出个时间,与周恩来见个面,谈一谈叙叙旧,毕竟,彼此共事一场,人家远道而来,起码的礼貌还是要有的,时间定下来后我让人通知你,你也一起去吧。”
  “啊?”安毅吓了一跳。
  “咦?!你惊讶什么?不愿意?”蒋介石不解地望着安毅。
  安毅连忙表态:“愿意,学生当然愿意,见见黄埔时期的周主任也是好的嘛,撇开政治信仰,学生还是很尊敬他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