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1395

  把手里的电文扔到桌面上,安毅斩钉截铁地说:“对汉奸、尤其是这种手握军权不思报国只想保存自己实力的汉奸,就是要杀无赦。河边旅团作恶多端,公然夹持我数百无辜民众做人质,眼见诡计不能得逞公然杀人,而石友三就有胆子私自纵放这样的敌人……我不管校长和宋明轩会怎么看我,也不管其他友军的想法,这种人犯我的手里,就只有一个字:死!只有死才能洗刷其罪恶,才能坚定大多数人的抗战意志,威慑汉奸和宵小,以后的对日作战中,我们才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腹背让给友军!”
  “给程颂云和刘经扶回电吧:如此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慰藉惨死在河边旅团手里的佟麟阁、赵登禹等国军将士的英灵,请战区司令部立即逮捕石友三及身边将领,可由启予将军(商震)押解来静海,也可交由我军驻石家庄兵站代为看押。”
  ……
  南京,中央军委会议室。
  密切关注华北局势的蒋介石满脸笑容,虽然此时出击的中央空军各大队还未返回各自机场,进一步详细的报告还未送呈,但华北空战获得空前大胜的消息,还是让他原本有些遗憾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这两日好消息接连不断,先是中央军嫡系卫立煌和汤恩伯两部通力合作,力敌日军第一、第七、第十一旅团,取得歼灭日军七千五百余人、俘虏日寇三百余人的优异战绩,并一举收复了平津和绥远门户昌平,随后第七十七军与独立师通力合作,横扫北平周边地区,将河边旅团困入宛平城里,虽然最后因石友三纵敌未竟全功,但差点儿成建制消灭日军一个旅团的大捷,依然让蒋介石倍感振奋。
  现在,中央空军又向他献了一份厚礼,在自身损失甚微的情况下,基本上消灭了日军空军有生力量,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空军的实力,表明了中国并非像各国军事专家预测的那样不堪一战,这下英美各国该好好反思、调整其对华政策了吧?
  “健生,华北地区捷报频传,依你看,我们是否可以改变原先的战略,与日军在华北地区展开决战,以避免上海和江浙地区遭到战争的破坏?”
  蒋介石站在大幅全国地图前,拿着不锈钢指挥棒指向天津的位置,询问肃立身边做沉思状的白崇禧的意见。
  白崇禧点点头:“在此之前,日军牢牢地控制着华北地区的制空权,我方一举一动,都在其严密监视之下,加上其擅长的机械化推进和娴熟的炮步协同战术,因此对于在华北平原地区与日军决战,我有所顾虑。但随着今天日本空军出人意料的溃败,拱手把战争的主动权让给了我们,我以为应该趁此良机,在平津一线发动突然而又猛烈的攻势,再调集大军北上,做出要集中全力收复东北的架势,迫使日军大本营把调往上海的两个师团用在加强华北防线上,这样战争将牢牢地限定在平津等地。”
  陈诚却有不同意见:“我们不能低估日本人的疯狂,尽管日军的华北空中力量遭受了惨重损失,但其布置于国内和驻朝鲜、琉球、台湾的战机还有七百余架,再加上日本海军拥有的九百余架陆基及舰载战机,情形依然不容乐观。再者,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保定地面防空部队遭受的损失有多大,能否再次抵御相同强度的日军战机的袭击?日军已全面动员,进入七月下旬后再次扩充了五个师团,也就是说,日军可以在中国战场投入三十个师团,如果我们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华北战场,日军却突然在上海挑动战事,届时我们拿什么来抵抗日军的进攻?”
  冯玉祥和唐生智相识一眼,均感到问题的严重,原本听闻华北空战大捷的喜悦之情荡然无存。
  这时宋美龄走了进来,身边跟着一位四十来岁有着尖尖的鹰钩鼻的白人男子,会议室里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宋美龄新聘的空军顾问美国人陈纳德。
  宋美龄满脸笑容:“达令,我听说我的勇士们在华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明白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向蒋介石请求,由她来担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职务,蒋介石答应了她。宋美龄上任后,发现中央空军大部分战机均陈旧不堪,新购进的意大利菲亚特飞机质量极差,有的初次试飞就摔下来,所以斥资购进美制霍克III和苏联伊15、伊16战机,然后又利用和安毅的良好关系,从叙府飞机制造厂购进了A25、A26战机,大大地充实了中央空军的实力。现在宋美龄都以“我的空军”来称呼中央空军,这次听说中央空军创造了空战奇迹,自然要到军委来表一番功劳了。
  陈纳德满脸的惊叹:“委员长,我为你们强大的空军感到震惊!天哪,我刚刚听到秘书长告知的消息时,还以为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太不可思议了!难道这就是奇妙的东方魔法吗?”
  蒋介石被陈纳德的话逗乐了:“克莱尔先生,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日本空军太小看我们中国人了,掉进了我们精心设计的陷阱里,遭到了惩罚。我想经受这次教训后,日本人会聪明很多,再想取得这样的成绩就难了!”
  宋美龄已经从陈诚那里知道了将帅们一脸严肃的原因,笑着道:“不管怎么样,我的孩子们都消灭了日本华北空军的主力,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国军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信念!有了这么多收获,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说到这里,她挽起蒋介石的手:“达令,我要你亲自给我的勇士们授勋,他们完全当得起这个荣誉!”
  蒋介石笑得合不拢嘴:“好!好!等他们回到南京,我就给他们授勋,青天白日勋章、云麾勋章、三军奖章随你选……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发动全国的媒体,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建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让国人知道我们的政府是抗日的,在对日作战上是卓有成效的!”
  ……
  天津,驻屯军航空兵团司令部。
  正在焦急等待战果传来的德川好敏中将听到电话铃声响起,连忙拿起话筒,兴奋地问道:“帝国的雄鹰都回来了吗?什么?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听着电话里不断传来的坏消息,德川好敏目光逐渐变得呆滞,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话筒“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第1281章
大捷余波
  “宛平大捷!日寇河边旅团全军覆没,贼酋河边正三仅以身免!”
  “倭寇泯灭人性,于宛平屠杀我无辜平民五百余众,我外交部抗议日寇暴行!”
  “北平彻底收复,日寇再次被歼灭一万八千人,华北局势好转!”
  ……
  从早上九点开始,随着各大报纸的出版,一条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报童口里争相传出,挑动了人们心底强烈的爱国心,纷纷掏出兜里的钱买上几份报纸,来到酒楼或者茶馆,与亲戚朋友分享这份难得的愉悦之情。
  中午一点,就在人们的兴奋劲还没有消散的时候,街头巷尾再次传来好消息:“号外!号外!我中央空军保定大捷,来犯之日军战机全军覆没!”
  “二二六比十八,空战史上最悬殊的战损比由我中华民国空军创造!”
  “委员长欣闻我空军取得七三一大捷,高呼:中央空军万岁!”
  几乎是同一时间,《申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发行量巨大的报纸均发行了号外,第一版均引用了中央通讯社的大篇幅官方稿件,其他各版则是各报社派驻保定的记者发回的专稿和总编社评。所有报纸,不管此前持何政治立场,这一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肯定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中央的巨大作用,称保定空战取得大捷是全国民众同心协力一致抗日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是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证明。《东方新闻报》则综合卢沟桥事变以来日军所遭受的惨痛失败,呼吁日本政府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停止继续向中国派兵的打算,对抗是没有前途的,和平与发展才是两国唯一的出路。
  信号覆盖最多省份的西南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均中断了正常播音,插入了保定空战中国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消息。中央广播电台侧重于介绍中央空军将士的英勇顽强,在空中混战与追歼逃敌中所表现出的精湛技术,当听到日军战机在我空军精准的打击下,一一凌空爆炸,华北大地上的民众仿佛置身于节日现场的焰火晚会时,所有收听节目的人都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激情,热烈鼓掌,相互拥抱欢呼,华夏大地处处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而西南广播电台则主要讲述了我保定地面防空部队与日军战机鏖战半小时的惨烈场面,我防空将士不惧牺牲,硬是顶着日军大威力航弹的狂轰滥炸,迎着日军战斗机的疯狂扫射,死战不退。正是在地面炮火的打击下,日军战机几乎耗光了其用以护航的战斗机,为中央空军全歼日军战机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听完广播的人,无不动容,为中国军队的血性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到由衷地钦佩。
  就在广播进行的时候,全国大多数地方均开始燃放鞭炮,广大市民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纷纷走上街头,游行庆祝。在目前全国学生最为集中的两湖和西南地区,则掀起了参军的狂潮,恰好这时西南电台播出了宜昌航校面向全国招收具有中学以上学历飞行员的消息,大多数受空战大捷影响的学生,纷纷开始向宜昌进发,争取一万名入学名额。
  ……
  天津驻屯军司令部,香月清司关掉收音机,缓缓回到座位前,目光冰冷如水,从分坐会议桌两边的众多将校脸上滑过。自开战来驻屯军连续的惨败和今日航空兵团的惨痛损失,香月清司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军旅生涯已经不长了。
  “诸君,一个小时前,德川将军在他的司令部剖腹,向天皇陛下谢罪,但被我拦了下来。德川将军是一位优秀的空军将领,参加过欧战,并参与帝国陆军航空兵的建立,功勋卓著。同时,他还担任帝国明野陆军飞行学校和所泽陆军飞行学校的校长,为帝国培养了大批飞行员,现在在帝国空军服役的飞行员,大多是他的学生。去年八月,德川将军成为帝国陆军航空兵团首任司令官,七月华北事变后,又成为驻屯军航空兵团司令官。德川将军在航空兵领域的影响力,国内无人能及,他要是耻辱地因为这次失败自裁,那么帝国的空军将蒙受巨大的打击,士气一蹶不振不说,我们在座诸君,也将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如果德川将军能够保存下来,充分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并针对支那空军的战机性能和战术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那么,我们的空军就还有雪耻的希望,这支那的天空,也终将是我们帝国战机的天下!所以,我决定,由我来承担全部责任,诸君请记住:命令空军全体出动攻击保定是我执意要求德川将军那么做的!命令也是我直接下达的!拜托诸君在向大本营和天皇陛下的汇报中,牢记这一点!谢谢了,诸君!”
  香月清司说到这儿,向分坐两旁的将佐分别鞠了一躬,让所有与会者既惭愧又感动,更多的却是对香月清司人格的尊敬。
  坐在香月清司右手边第一个位置的桥本群站起来,激动地说道:“不,司令官阁下,我觉得这个责任由我来承担更为妥当,我是参谋长,负有计划制定和监督实施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支那空军的建设,尤其是对川南研制的神秘战机一无所知,这次惨败,固然有德川将军指挥失误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情报部门和我这个参谋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香月清司打断了桥本群的话:“桥本君,坐下吧,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其实就算没有今天航空兵团的损失,我这个司令官也当到头了,既然这样,何不由我一个人来背负所有的罪责呢?”
  目送桥本群不情愿地坐下,香月清司淡淡一笑:“诸君,自上任以来,承蒙大家的关照,让香月能够方便地开展工作,可是香月能力有限,无法带领大家取得对支那作战的辉煌胜利,一再地损兵折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了,否则军团的前途和命运堪忧啊!举行这个会议前,香月已经向大本营递交了辞呈,同时还针对当前的时局,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这里香月想与诸君分享一下,待会儿会后,诸君就要执行命令,然后一直到新的司令官到任为止!”
  所有将佐全体起立,鞠躬恭声道:“请司令官吩咐!”
  香月清司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然后郑重地说:“依照香月对支那军队的了解,这次我军团空军全军覆没,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最迟明天晚上就会对我军团各条防线展开全面进攻。因此,回去后诸君一定要多费心,我们大日本帝国士兵的土工作业技术是最优秀的,而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帝国的精英,我相信大家能够坚守阵线,直到援军的到来!”
  “哈伊……”
  “第二点就是我们面对的敌人无比顽强,尤其是可恶的安家军第五军团,仿佛一块磐石一样堵在帝国军队征服支那的坦途上,所以,欲征服支那,必先击溃第五军团,消灭安家军。我向大本营建言,必须在平津地区集结足够多的兵力,不惜一切代价解决支那第五军团,同时动用一切力量,除掉安家军的精神领袖安毅,这样帝国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对支那战争的胜利!”
  “哈伊……”
  “第三,尽快自国内调派新的飞行大队驻防满洲和华北,还有在这段极为艰难的时间里,海军方面务必配合驻屯军的行动,提供必要的空中援助,最好能够做到随时呼叫随时支援。当然,我知道这一点很困难,不过为了帝国的伟业,香月相信大本营的将帅们能够放下一切成见……”
  香月清司的话还未说完,会议室的门突然从外面被推开,众将佐一起转头望去,只见司令部参谋安田次仁大尉脸色苍白地走了进来,步履蹒跚地来到会议桌前,把手里的电文交给了香月清司。
  所有人心中雪亮,都知道这份电文意味着什么,反倒是当事人香月清司一脸平静,带着笑容看完电文后,儒雅地向坐在左手第一位的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招招手:“大本营的命令下来了,板垣君,恭喜你,在新的司令官到任之前,由你代理驻屯军一切事务!”
  板垣征四郎有些惊讶地站了起来:“我?为什么?还有,香月君,你呢?大本营怎么安排的?”
  香月清司一脸轻松地笑着道:“是香月向大本营建议由你来承担重任的,板垣君长期在满洲工作,对支那的情况无比了解,由板垣君来带领驻屯军继续前进,非常恰当。至于香月,说来也奇怪,香月犯了这个大的过错,大本营竟然只是把香月调回参谋本部供职,其实香月已经做好了自裁的准备……板垣君,来,由你来主持会议吧,接香月的船将于两小时后到塘沽港,香月得回去准备一下。”
  板垣征四郎站在主位上,目送香月清司离开的背影,突然想起什么,望向右手边第二个属于德川好敏的空旷座位,心里暗骂了一句“老狐狸”,脸上泛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
  静海县衙后院厢房,安毅得到第四厅石家庄情报站和安家军驻石家庄兵站先后发来的“一网成擒”“解往静海”等消息后,总算是放下了一桩心事。
  发生在石家庄的一幕幕就像是一出闹剧,程潜再次下达抓捕石友三的命令后,宋哲元终于妥协了,刘峙为了表示对宋哲元这个战区副总司令的尊敬,以及对石友三这个汉奸典型的重视,亲自带着宪兵团到石友三及其将校入驻的军营抓人,不想同行的宋哲元以军事重地避免打扰、由自己亲自抓捕为名,不留情面地将刘峙挡在了营门处。谁想宋哲元入营十分钟后,两手空空地出来告知刘峙,石友三一伙人竟然诡异地消失了。
  刘峙以为是宋哲元搞鬼,气得拂袖而去。宋哲元有苦难言,为了免责,当即命令麾下各部全力缉拿逃跑的石友三一伙,但在石家庄大肆搜捕后却依然不见踪影。就在这时,战区司令部传来枪声,宋哲元惊疑之下,立即带着警卫赶到司令部,发现程潜和四名总部参谋被石友三一伙人劫持,正在与司令部的警卫官兵对峙。
  宋哲元顿时头大了,他之所以会收留石友三,主要是看中了石友三手中的一万八千多人枪,现在中日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有了兵他这个战区副总司令的位置就会变得巩固,说不一定还有希望把离心离德的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三个军重新纳入麾下。但后来看到安毅措辞强烈的回复,以及蒋介石在这件事态度上的暧昧,宋哲元终于死了这份心思,决定把石友三交出来,以换取短暂的安宁,政治原本就是妥协的艺术,他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谁想嗅到风声不对的石友三竟然先发制人,利用宋哲元部与战区司令部的短暂对峙造成的混乱,混入了程潜的官邸,并在宋哲元态度转变后迅速出手挟持了程潜,这下问题变得麻烦了。
  石友三刚开始提出的要求很荒唐,战区司令部立即调派一架能够容纳十八人的客机,送他和一群将校到天津,待到了天津后,自然会释放程潜。可是这个命令谁敢下达?谁都清楚,若是程潜落到了日本人手里,会有何等严重的后果?那还不如现在大家就玉石俱焚。估计是看到这个要求无法实现,石友三又转而求其次,要求飞机直飞山东,到了韩复榘的地盘上,也可以放人。
  相对而言,这个要求就容易满足多了,就在刘峙和宋哲元简单商量准备答应下来的时候,异变突生,石友三内部居然内讧起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少校骤起发难,拳打脚踢,弄掉了石友三手里正对着程潜太阳穴的手枪,然后整个人扑到了程潜身上,把程潜保护起来。原本就包围在四周严阵以待的警卫官兵一拥而上,将石友三及其同伙全部抓获。
  至此这出闹剧圆满落幕,心有余悸的程潜唯恐石友三这个祸患在自己手里停留的时间久了再生事端,慌忙下令将石友三等人押送到正要向静海开拔的商震部,要求带给安毅,由安毅来处理。至于那位挺身而出的少校,由于搞不清楚究竟是何等目的,程潜嘱咐好生照顾,并与石友三等人分开关押,一并由安毅处理。
  安毅的好心情没维持多久,又陷入两难的选择中:就在刚才,他收到了来自二十四军、二十六军全体将士的参战请愿书,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充满迷雾瞬息万变的中日战局中,找到一条正确的方向,着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
第1282章
疑神疑鬼
  沉寂已久的老南昌,突然热闹起来,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官兵正在向前开进,行进队伍两旁,装甲车、吉普车、通信指挥车、拉载重炮和弹药的卡车、油罐车、战场救护车等车辆源源不断,军容之鼎盛,让人侧目。
  坐在一辆敞篷吉普车里的夏俭,看着道路旁边紧闭大门的厂房和商铺,感慨万千。能容纳上百万人的繁华工商业城市,如今在战火的威胁下,日渐荒芜,昔日的人声鼎沸,变成了今日的门庭冷落,夏俭甚至从一些紧闭厂房的门缝里,看到了一两米高的荒草,心中油然生出一丝酸楚。
  其实夏俭很清楚,眼前这些衰败的工厂,大多在川南、滇南得到了重建,工人和家属也尽数迁移了过去。得益于这次搬迁,许多企业改造或升级了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效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正是由于江浙资本因担心受战争波及而转移的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如今的西南各地,每一天都大变样,铁矿、煤矿、铜矿、盐矿等矿山纷纷建设开采,金属冶炼厂、水电厂、火电厂、纺织厂、运输公司、食品公司、畜牧和水产养殖等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西南工业化的进展。
  但是,看着安家军从无到有慢慢呵护成长的城市,变成了今天这样残破不堪的模样,夏俭心里还是隐隐有些难受,尤其是看到道路两旁老南昌乡亲那显得冷漠和生疏的眼神,更是一阵揪心的痛。
  在向老南昌开拔的路上,夏俭曾与自己的参谋班子讨论过对日作战的战略布局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司令安毅还是显得过于谨小慎微了,如果在开战之初,就把二十四军、二十六军拉到华北,说不一定现在都打过山海关了。日本人一向视满蒙为其生命线,一旦东北不稳,日军根本就不敢在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挑起战火,届时要打要和,主动权都在中国军队控制中。
  有此认识后,夏俭便与顾长风通了气,顾长风却说安老大这么布局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华北暂时的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毕竟中国军队所面对的不过是日军四个师团、六个旅团的攻势,并且这些师、旅团因开拔太急,许多重火力装备都没有带上,一旦日军集结重兵,再将部队配置齐整,胜负难料。
  顾长风的话,扑灭了夏俭心中躁动的火焰,不过随着今天华北空战取得空前大捷的消息传来,夏俭又再次萌发了率部北上参战的冲动。这回顾长风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因为他也被属下如雪片般送上的参战请愿书折磨得够呛,所以在收到夏俭的电报后,干脆合计了一下,最后捣鼓出了一个集二十四、二十六军所有将校签名的请战书,看看安毅会如何处置。
  请战书发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安毅依然没有消息传来,夏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这回自己是不是惹得安老大不高兴了?不过此时看到老南昌民众明显的疏离,他又觉得自己做得没错,只要能确保江浙等地的平安,远离战争的困扰,老南昌自然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人们知道安家军并不是要放弃他们,昔日融洽的军民关系自然又会重现。
  “想去住过的荣军小区看看吗?”夏俭身边的第三十师师长颜耀寰看到夏俭眼里的遗憾,笑着问道。
  “不去了,否则心里会更加难受!这空荡荡的城市就像是死城一样,谁能想到短短的数年时间,变化会这么大?”夏俭叹了口气。
  “很正常,老南昌稍微有点儿积蓄的人家,都在前两个月的大搬迁中,撤到咱们的地盘上去了,现在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故土难离的老人……还有,刚才咱们路上看到的路人,其实都是新近从浙江、闽北等水灾灾区迁来的灾民,反正这里空屋子多得很,怎么折腾也不怕。”颜耀寰开解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