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9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5/1395

  南华政府立即予以反驳,称列宁早在1919年7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中,就主张废除沙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表示将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苏联窃取了沙俄的政权和领土,南华有权力和义务,要回祖宗的东西,中亚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或者是传统势力范围,南华方面绝不会妥协。
  苏联方面再次辩称,列宁同志在《宣言》中要“废除”的条约只是1896年以后的各项条约,并不包括1896年以前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具体来说,即是1896年6月3日有关俄日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1901年9月7日“八国联军”政府迫使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7年3月30日签订的重新瓜分在中国东北、外蒙及朝鲜势力范围的《第一次日俄协定及密约》、1910年7月4日,日俄确认第一次密约之各自在华特权的《第二次协定及密约》、1912年7月8日俄日的《第三次密约》、1916年7月3日俄日签订的《第三次协定及第四次密约》。而中亚的领土,大多是在此之前从中国获得,不在此之列。
  南华政府再次予以还击:既然苏维埃政府承认中亚的领土是从中国窃取,那么现在南华代表中国人民收取回来,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难道只允许你们放火抢劫,就不允许我们王师西进了?南华政府将毫不犹豫地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对于任何觊觎中亚领土的国家,给予坚决还击,绝不妥协。
  两国政府之间这种无意义的揭底和指责,对于媒体而言,自然是乐于见到,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报道出炉,愉悦大众了。而事关一个地区的归属,说到底还是得靠军队来最终解决,因此在嘴上动作的同时,安家军军事的步伐并没有放缓。
  新京,小南海,治政堂宣武楼会议室。
  “中亚战区转发的胡继秧、刘宇的电报,不知道大家看过了没有?”安毅向与会将领询问。
  杨飞站起来:“虽然进一步确切的消息还未传来,但我认为,胡、刘的预测是极有可能的。这段时间,我们的空军一直没有放弃侦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但我觉得就大势而言,向南逃遁是苏军最自然的选择。”
  说到这里,杨飞站了起来,走到准备好的中亚地图前,拿起指挥棒:“解决完苏军中亚主力集群后,萧无兵团没有任何休整,立即通过铁路,返回楚城和伏龙芝城一线,策应东线胡继秧兵团对苏军展开夹击,因此,若崔可夫不切实际,妄图向西攻击缓解危局,实乃不智!以其此前表现出来的能力,肯定不会做出如此飞蛾扑火的举动。”
  “再看南线,苏军主力集群残部与其天山兵团汇合后,面对从西边进逼的叶、李主力,匆匆放弃了纳曼干、费尔干纳地区,退守安集延,摆出一副在安集延与我军决战的架势,如不是近日卡拉卡帕尔草原普降大雨,道路泥泞,不便我方进军,叶、李兵团已经发起攻击。”
  “纵观整体战局,安集延以西,包括扎拉尔阿巴德在内,与帕米尔高原山口地区,仅一步之遥,也是苏军阿拉木图兵团南下的必经之路。根据情报,盛世才所部已经进入阿富汗境内,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立住脚,帕米尔高原山口地带,如今全部在苏军的控制之下,南撤正当时也!”
  邓斌点了点头:“这和我们国防大学的判断是一致的!苏军在其主力存在的情况下,依旧不是我们的对手,现在形势比起鼎盛时更为恶劣,更不会选择主动进行战略决战!因此,只要是正常人,目光都会瞄向南部的阿富汗。”
  作战部长沈子凌有些疑惑地问道:“难道苏军就不怕引起外交方面的纠纷?那可是数十万大军,不是几条小虾米,目标太大了!”
  “根据第四厅转发的情报,进入阿富汗地区的苏军,打的是新疆王盛世才的名头!”
  刘卿站起来汇报:“现在阿富汗国王是查希尔·沙赫,此人今年二十七岁,在法国读了六年书,法语很好,会说英语,八年前回到阿富汗,与他的叔父‘锡尔达尔’阿赫美德·沙赫的女儿乌玛拉公主结婚,已育有两男两女。他的叔叔穆罕默德·哈希姆担任首相,另一位叔叔沙赫·马赫茂德担任军政大臣,此外查希尔国王还有一个妹妹迪亚娜,今年十六岁,去年由法国女校毕业回国,虽在喀布尔王宫里深居简出,但其美名却传遍阿富汗,被誉为高原上的雪莲花。”
  “阿富汗军队的组建采用两年强迫服役和自愿终身服役相结合的原则,军官为终身服役,军队在和平时期为六万人,但有武装的部族人员,数量达到五十余万人,其机械化运输有所发展,拥有数目达到十五架战机的飞行中队。阿富汗与苏联曾于七年前签订《苏阿互不侵犯条约》,双方政府保证不相互敌视,不派出军队相威胁,如一国卷入战争,另一国需保持中立。苏军公然进入阿富汗,为了不引起外交方面的反弹,只能打盛世才这张牌!”
  安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问道:“英国对此持有何种看法?”
  “一旦苏军大规模进入阿富汗,英国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刘卿肯定地说道:“虽然历史上英国与阿富汗爆发了三次战争,并且通过第三次战争,赢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但是英国并未对此有何遗憾,对于英国来说,贫瘠的阿富汗没有多少吸引力,若是派驻军队,反倒会花费不菲的军资。他们看重阿富汗,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是抵抗以前的沙俄、现在的苏联入侵印度的最重要的前沿堡垒。”
  “阿富汗首相穆罕默德·哈希姆和国防大臣沙赫·马赫茂德曾分别在去年和前年到伦敦访问,查希尔王室还在英国王室派驻有一名代表,以方便查希尔王朝随时和英国王室进行沟通。自苏俄成立后,阿富汗站在了抵御共产主义入侵印度的最前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由于地处高峻崎岖的兴都库什山脉,可以有效防止苏俄的入侵,因此英国有意无意在加强阿富汗的武装,在英国政府看来,如果苏军试图通过阿富汗入侵印度,在喀布尔至坎大哈一线会遭到扼守着坚强阵地的阿富汗军队的顽强抵抗,而阿富汗军队则可以依托印度,得到英国军队的支持,苏军的交通线也会反复地遭到各部族的夹攻,因此,英国完全是把阿富汗当做对抗苏俄侵略的棋子在使用。”
  “如果数十万苏军席卷阿富汗,现在陷入印度内乱中的英国虽然应接不暇,但派出军事指导员和援助物资是一定的,一个红色的阿富汗,将影响到印度、伊朗和英国在中东其他殖民地的安全,必然会拼命抹杀!”
  安毅站起来,大步走到地图前,过了好一会儿,才道:“现在就等胡继秧的东线兵团进攻阿拉木图的战报传来了!此外,等天气好转,让叶成和李金龙尝试着进攻一下安集延,看看苏军有何反应。最后,我们还需要扎紧塔吉克斯坦的库尔千秋别、乌兹别克的铁尔梅兹、土库曼斯坦的穆克雷和库什卡等地的篱笆,不要让流窜的苏军混入我们的腹背,那样会闹大笑话的!好了,你们回去制定调兵计划,今天就这样吧,散会!”
  “是!”
  全体将校起立,很快会议室里便剩下独自站在地图前冷静思考的安毅。
第1620章
冲锋陷城
  胡继秧的东线兵团对阿拉木图城的攻击,于十三日下午一点发起。
  由伊犁城至阿拉木图六十公里的路程,兵团直属警卫军装甲旅足足用了八个小时,才于凌晨五点抵达阿拉木图城以北十公里的布伦代镇。
  装甲旅为加强编制,下辖三个坦克营,三个装甲步兵营,三个装甲炮兵营,还有防空高炮营、机械化骑兵侦搜营、反坦克营及装甲工兵营各一个,加上后勤管理部队,全旅足有官兵一万二千人,计有坦克一百二十辆,装甲车三百辆,自走火炮一百一十八门,防空炮车五十二辆,各种卡车四百多辆,真真正正的机械化部队。
  布伦代镇驻扎有苏军一个营,但是在装甲旅迅猛如雷的攻势下,还沉浸在梦乡中的苏军官兵,刚刚醒来便乖乖举手做了俘虏。
  根据俘虏交代,该营还是一周前接受过阿拉木图兵团部的补给了,到现在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只能靠喝水果腹。而且按照兵团司令崔可夫下达的命令,没有兵团部的命令,前线一兵一卒皆不能后退,违者一律按照逃兵枪毙,因此布伦代镇的苏军并不清楚阿拉木图的具体情况。
  这个反馈的信息和昨晚在伊犁城得到的情报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距离阿拉木图只有一步之遥,但对于这个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的情况,东线兵团的指挥员们依旧是一抹黑。
  在这种情况下,装甲旅放缓了进攻的步伐,在布伦代镇休息了六个小时,直到后续的步兵旅和第十集团军第二十八师到来,恢复精力的装甲旅才开始发起总攻。
  “一营攻向右翼,二营进攻左翼!第三营居中策应,装甲步兵跟随进攻,贯穿苏军阵地后,立即进行分割包围!”
  随着炮兵部队开始对阿拉木图城北的防御阵地进行炮击,在传令兵信号旗的挥舞中,作为前锋两个坦克营共八十辆T26、T28和BT7坦克全线展开,形成一公里的攻击面,狠狠地压向两公里之外乱成一团的苏军。
  在两翼展开的坦克后面,是四十辆坦克,再后面,是两百辆车头配备12.7mm高平两用机枪、呈锯齿状前进的装甲运兵车。在装甲运兵车后面,三个步兵营一千多百多名官兵,海浪似的向前涌去。
  整个进攻队列,足足延伸了四五公里。
  “砰……”
  “不好,是坦克!”
  “注意隐蔽……”
  清脆的枪声中,苏军指战员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炮火稍微停息刚刚进入阻击阵地的苏军士兵,尖叫着到处乱跑,基层指挥员和政工干部挥舞着手枪,试图组织士兵就地构建防线,却很快被失控的官兵冲散,整个阵地如同崩溃的雪球,乱窜一气。
  八十辆打头的坦克,气势汹汹地向苏军阵地扑去,风驰电掣中,一辆辆坦克相继开炮,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
  一个个橘黄色的火球,在苏军阵地上腾起。
  苏制坦克45mm、76.2mm两种口径的坦克炮发射的炮弹,若一阵冰雹般落到苏军阵地上,剧烈的爆炸让大地也随之剧烈颤抖。
  爆炸中心的数百名苏军官兵,连惨叫的时间都没有,就飞上了半空中,在天空飞舞的千疮百孔的尸体,旋即又被呼啸而至的弹片撕裂成碎片,人体肢体、鲜血如雨点般撒向地面,如同落下一场血雨。
  不知道为什么,苏军一直没有动用大口径重炮压制坦克群的进攻,反坦克武器也一样没见着,这下没有重武器的苏军在宽阔的战场上面对强大的安家军坦克集群,结果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地狱般的战场上,爆炸声、惨叫声、哭喊声,演奏着一首死亡交响曲。
  从天而降的血淋淋的肢体,让一线阵地上幸存的苏军官兵神经一下子崩溃了,他们纷纷扔掉所有武器弹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身向后狂奔。
  不知不觉间,BT7快速坦克冲到了整个队伍的最前面。
  这种最大速度可达53公里/小时的快速坦克,不断地喷射着炮弹,疯狂逃窜中的苏军将士,成片成片地倒下,一股股鲜血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流向弹坑,数以百计的弹坑很快就变成了一汪汪血潭,在炮火的光亮中闪烁着刺眼的猩红。
  一枚激射而来的锋利弹片,尖啸着扎进一名狂奔中的士兵身体,血光一闪,这名士兵惨叫着栽倒在地,碗口般的血流从断腿处喷涌而出。
  “救命啊!”受伤士兵哭喊着向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同伴哀求,却没有一个人停留下来照顾他。
  艰难爬行了五六米后,受伤士兵挣扎着翻过身,一辆冲在最前面的BT7坦克已经咆哮着压了过去。
  望着越逼越近的沾满血肉的履带,受伤士兵边吐着血团,边把六颗手榴弹绑在了一起。由于在全力向前突击,安家军的坦克和后面的装甲车,都没有发现这名躺在尸体堆中的苏军伤兵。
  巨大的履带碾过的一瞬间,一脸恐惧的受伤士兵拉响了集束手榴弹。
  “轰”的巨响中,BT7坦克似乎被力量强大的巨手摇晃了一下,只听见履带“哗啦啦”的尖响,很快断为两截掉到地上,坦克一下子停住了。
  其余坦克,没有任何停留,继续向前。坦克集群以半包围阵型,驱逐着溃散的苏军向后方阵地冲去。待坦克队伍冲过去,那辆受创的坦克炮塔顶盖打开,三名坦克手从里面爬了出来,很快一辆装甲车停下,把坦克手装了上去。
  攻击依旧在继续,这时苏军阵地后方传来了激烈的枪声,一批批苏军倒在了若水泼一般的子弹下,原来是苏军由内务部队组成的督战队,在用机枪对溃兵进行扫射,慌乱逃跑的苏军顿时停下了脚步。
  在督战队的枪口下,苏军官兵只得纷纷转过身,在基层指挥员和政工干部的带领下,再次回到阵地上。
  面对苏军出现的变动,安家军的坦克群没有任何迟疑,又是一轮齐射,雨点般的炮弹尖叫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掠向苏军的阵地。
  “轰……”
  一团团火光中,爆炸中心的泥土和士兵们的躯体,被暴虐的冲击波掀到了半空,横飞的弹片在制造血雨的同时,尖叫着从还活着的苏军官兵头顶掠过。
  近在咫尺的爆炸、满天洒下的血肉中,苏军官兵们握紧了手中的武器,苍白的脸色、眼中的惊惧、颤抖的双手,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恐惧。
  “后退者杀!”
  阵地后面,苏军政委们杀气腾腾,又连续射杀几十个转身向后跑的苏军士兵,才算是稳住阵脚。
  无奈之下,大约七八千名苏军紧紧地趴在战壕上,举枪射击,无数子弹呼啸着罩向安家军的坦克群。
  “当当……”
  所有坦克笼罩在绚丽的火星中,蝗虫般扑来的各种口径的子弹,在坦克前面的装甲上砸出一个个麻洞后又无奈地被震飞出去。
  苏军士兵绝望地拼命勾动机枪、步枪扳机,一拨拨弹雨中,一架架坦克咆哮着压了过去。由于跟随坦克冲锋的是装甲车,苏军上下无计可施,两百辆装甲车靠近苏军阵地后,车头200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射出的子弹,犹如一条条火鞭,抽到谁身上,谁的身子就被撕裂成两截,有的苏军士兵待发现自己腹部空了,才恐怖地一声大叫后倒地死去。
  坦克和装甲车滚滚前行,在弹药手疯狂的装填中,一门门坦克炮、一挺挺通用机枪和高平两用机枪,以急速喷吐着火焰。
  苏军阵地上一挺挺吼叫着的托卡列夫、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和M1910式重机枪,都依次哑火。直着身子疯狂扫射的机枪手们,不是被机枪火力撕成碎片,就是在一团团猩红色的火球中,连人带枪飞上了半空,破碎的肢体和各式武器的零件,如暴雨般砸向地面。
  “啾……”
  尖叫声中,“轰”的一声巨响,一发45毫米榴弹,直接命中一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阵位,正在“哒哒哒”吼叫的机枪在猛烈的爆炸中,直接变成了零件状态,而射手只来得及惨叫一声,就被巨大的冲击力和锋利的弹片撕裂,一条血淋淋的断腿在空中划过一道血线,掉在了战壕上面。
  这时,冲在最前面的坦克距离下一道战壕只有两三米了,苏军开始分出人手,举起弹药包,冒着纷飞的弹雨,从战壕里一跃而起,向着密密麻麻的坦克群冲去,有一辆BT7坦克躲避不及,被炸断了履带。
  尾随坦克进攻的装甲车,立即停下前进的脚步,随着后门弹开,早已蓄势待发的装甲步兵们,迅速冲出装甲车,开始利用手里的自动步枪、火箭筒、冲锋枪,向舍生忘死冲来的苏军射击。
  由于此时苏军的火力点已经被彻底压制,步兵跟随着坦克和装甲车,旁若无人地冲过苏军的战壕,向敌人纵深阵地持续推进。
  一小时后,阿拉木图北部三公里纵深的防线,被安家军装甲旅三个坦克营全线突破。一辆辆坦克开始转向,包抄苏军的后路,装甲战车成为一个个移动的火力点,掩护着突击的步兵,扫射着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
  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第十集团军二十八师在红旗的引领下加入了战团,两公里的距离转瞬即到,如风卷残云一般扫过苏军的阵地,敌人的抵抗迅速衰弱,逐渐消失不见,至日落前,残余的苏军选择了投降。
  安家军官兵没有任何休息的意思,发扬了持续作战精神,分出一部分看守俘虏,大部队迅速向阿拉木图城冲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5/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