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校对)第9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3/1395

  “安毅又设有两个山地军,师、团数目不详,专门用于山地作战,保守估计不少于十个师,那又是十五万人。川南设有地方武装警察部队和工程兵部队,总数超过三十个师,一旦情况紧急,可紧急转变为作战部队,这又是四十五万人!加上其空军、海军、防空兵和专业炮兵,仅仅属于安毅直属的部队可达二百五十万!”
  “尹继南担任蒙古省主席后,改编了由远东共和国帮忙组建的蒙古军,根据情报,这部军队是由远东军解救的矿工、劳工和东北地区的农民组成,装备的全部都是苏制武器,战斗力极为可观,一共编成了四十五个师,每个师也是一万五千人,兵力约七十余万众。此外,湘西、黔西和云南各编有两个军,再加上杨斌、吴立恒和鲁逸轩的部队,六十万可能都算是低估!”
  “这样算下来,安毅可以直接调用的军队达到三百八十万,实际上一旦中央与之决裂,依照安毅集团一向藏兵于民的民兵制度,瞬间可以武装几百万的军队,中央与之对上,毫无胜算!”
  蒋介石听了脸色阴晴不定,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去年抗战开始到现在,安家军竟然壮大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个时候,蒋介石不禁开始后悔,若是去年年底果断一点,让蒋经国出任蒙古省主席职务,再配以军政大员辅佐,说不一定蒙古那七十万军队就可以收为己用。那可是全苏式装备的部队啊,又是在与日军的较量中成长起来的,战斗力肯定不弱。若是把那支部队掌握到了手里,此消彼长,今天也不至于如此被动了。
  蒋介石沉吟许久,看到戴笠欲言又止,皱着眉头道:“雨农,有什么事情你且明言,你是我的耳目,若是我的耳目都无法告诉我真实的情况,我还能信谁?”
  戴笠大为感动,声音有些哽咽:
  “谢谢校长厚爱,雨农感激不尽!雨农是这么想的,小毅对校长还是很尊敬的,这些年来,雨农见惯了校长与小毅间的诸多矛盾,但最后都能化解,我想这一次最好还是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以小毅的脾气,只要中央稍微表示一下,校长到……”
  “够了!”
  蒋介石大喝一声:“就差说把我绑到安毅跟前,负荆请罪了……”看到戴笠低下头,战战兢兢的样子,蒋介石放缓了语气:“此事容我想想……现在汪兆铭那边有什么动静吗?”
  “原本汪主席准备在中政会发起一个法案,强硬要求安家军退出西南,否则以民贼独夫讨伐之,但随着安家军的态度日益变得强硬,且日军遭遇西伯利亚惨败后,汪主席改变了态度,赞誉安家军乃国之虎贲,到处发表演讲,称若是中国军队尽皆如安家军一般,驱逐日寇指日可待。这几天日本大使馆大门紧闭,汪主席一系官员突然变得低调起来,看来日军的失败,给汪主席的触动很大。”
  戴笠低着头禀报。
  “连汪兆铭也服输了吗?”
  蒋介石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罗绍东的生日,是十月八日?”
  戴笠不敢怠慢,连忙回答:“是的,这是再三确认的消息,不会出错!”
  蒋介石点点头:“好吧,我到时候去库伦一趟,我倒要看看,安毅还认不认我这个校长。”
第1683章
北水南调
  秋高气爽,蒙古南方的奥云陶勒盖,安毅正与尹继南、孙瑛浩、郑子墨、札丹巴、札穆察拉诺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已经落成的以冶炼铜、黄金为主的大型冶炼厂。
  安毅于十月二日抵达库伦,随即便在尹继南的陪伴下,对蒙古城乡和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进行考察。
  在尹继南的主持下,蒙古政府对整个地区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和规划,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建设狂潮。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蒙古地区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去年七月底,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整个蒙古地区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蒙古地区蒙古族为七十四万人,汉族五百二十一万人,哈萨克族十六万人,俄罗斯族十五万人,鄂温克族九万人,白俄罗斯族四万人,秃巴斯族三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加起来约两万人,其中汉族主要是去年年底到今年由东北和远东滨海、阿穆尔等地区迁移至蒙古,也有部分逃离华北和江淮地区、由江南集团的车队送来的难民,而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则几乎都是今年从远东迁移到蒙古企业的工厂的工人和管理、科研人员。
  目前,蒙古地区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比率为五比一,基本上可以说蒙古省已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了。
  蒙古地区虽然大小河流不少,但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北部水源丰富,而中部和南部却严重缺水,尤其是在沙漠和戈壁地区,由于降水稀少,饮水更是缺乏到了极点。
  按照叙府研究院给出的建议,距离取点水单程一公里以上、或至取水点垂直高度一百米以上的乡村,皆为缺水地区,每人每日供水少于十公斤、每头牲畜供水少于四十公斤,每头猪、羊日供水少于十公斤的家庭,为缺水家庭。
  为了满足缺水地区和家庭的人畜饮水需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修建水窖。
  根据叙府研究院的专家介绍,由水泥建造的防渗漏的水窖,只有在深度六米以下,才不致水法臭,冬季水才不会结冻,按照规划,每一口水窖的窖容量为五十立方米,每户人家有这样五眼水窖,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人畜饮水都不会发愁。
  从今年四月开始,政府派出专业的工兵部队,以无息贷款方式,为农牧民修建水窖。这样,通过特殊的引导渠,一旦落雨或者下雪,雨水和融化的雪水都会流进每户人家的水窖里储存起来。
  为了满足修建水窖需求,蒙古地区的水泥厂一再增加和扩建,原本规划中,蒙古东西南北中各修建一家大型水泥厂,但到现在,水泥厂的数目已经扩大到了十二家,即便这样,依旧是供不应求。
  部分富绅见有利可图,向政府取得了生产专利和技术,然后八方集资,先后成立了二十四家规模相对较小的水泥厂,果然是财源滚滚。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投资水泥厂根本不可能亏本,整个蒙古都是大工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到处都需要水泥。此外,欧洲战事爆发,作为构筑工事、掩体和碉堡的战略物资,水泥的需求量惊人,因此目前蒙古的私人水泥厂还在不断增加。
  饮水问题可以通过修建储水水窖来解决,但是要满足这么多人吃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首先确认一点,要满足吃饭问题,肯定要发展农业,蒙古地区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仅仅依靠畜牧业显然是不行的。
  实际上,蒙古境内河流还是比较多的,在河边谷地和平原地区,拥有大量肥沃的草场,只需除去杂草,稍加翻整,便是可以种植水稻的良田。另外,大兴安岭东部地区、哲里木和昭乌达南部、锡林郭勒西南部、大青山南麓、科布多、蛮汉山山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部,降雨量达到400mm,只需与修建储水水窖相配合,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蒙古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单人单户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在这里立足,因此政府采取的是大农业模式,和南华一样,在地里工作的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工人。
  在加紧开垦荒地的同时,农业区首先修建的建筑是居民小区,为了节约土地,一律的四层红砖瓦筒子楼,每一层楼均有着长长的走廊,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房子,每个单间大约三十个平方米左右,按照家庭人口数量,用板材隔成一个个小房间。
  在居民小区建设的同时,便是沼气池的规划和建设。
  沼气池与筒子楼、养猪场和养鸡场相结合,在空旷的地下修建沼气池,地上修建太阳能采暖的猪舍和鸡舍,人畜粪便通过进料管自动流入沼气池内,发酵产气后的沼渣、沼液靠沼气自身压力,从出料口自动流出,一次填料可常年连续产气,中途不需要大换料,使用管理十分方便。
  沼气池除了向筒子楼提供烧水、煮饭和电灯照明的沼气外,沼液可以直接添加到饲料中,喂猪喂鸡,还可以转化为优质的有机化肥,直接施入温室或大田作物,对于粮食、蔬菜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为了加大种植期,节约用水,农业区广泛采用钢架塑料大棚进行种植,对农作物的灌溉大都采用滴灌技术,在大棚里安装有太阳能取暖设备,这样即便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种植耐寒的农作物。
  根据地理条件不同,在稳定河谷及平原地区稻谷和小麦生产的同时,在较为缺水的地区大力发展玉米、土豆、番薯、洋葱、胡萝卜、甜菜的种植。
  尤其是土豆,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包括德国在内,军队、平民都是用土豆作为主食,而蒙古地区沙漠和戈壁众多,沙地对土豆生长的形状规则极有好处,如果是泥地,土豆的生长膨胀,会往松的地方去,造成土豆的形状不规则,蒙古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长,有利于土豆固性物的积累。
  另外,种植土豆利于节水,一亩小麦年需耗水是六百至八百立方米,种土豆却只需要四百方左右,几乎节约了一半。产量方面,即便是优质小麦的亩产量也只有四百公斤,而土豆的亩产量却普遍在两吨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六吨,同样的一亩地,种植一亩小麦只够养活一个人,而种土豆却能养活三到四人。
  到目前为止,各大农场已经开辟出二百三十万公顷土地,四月份种下的第一批作物已经收成,极大地缓解了蒙古地区所面临的粮食压力。
  畜牧业方面,在安家军入主蒙古之前,蒙古的畜牧业实行的是公有制,草场和牲畜都是国家的,牧民生产毫无积极性,导致牧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牲畜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破坏性的放牧对草场的影响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专门作出规划,对蒙古族牧民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把人畜草和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地激发了蒙古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进一步解决畜牧业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又在八月推行了以草原承包到户为重点的草原承包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制度,将一点三亿公顷的草场平均分配给牧民,实现了“用管护”、“责权利”的统一,进一步理顺了关系,使得蒙古的畜牧业发展驶上了高速轨道。
  叙府研究所根据上世纪丹麦人的发明,研究出了全新的风力发电机,开始在草原大力推行,加上独门独户包含牛羊马匹过冬用的牲畜房的三层红砖楼房、饲料青储地窖和储水水窖、沼气池的建设,牧民由逐草而居变为定居放牧,对于草场和牲畜都倍加爱护,目前蒙古地区的牲畜已经恢复到两千万头的规模。
  安毅上午刚刚走访了戈壁市的几处牧民居住点,心情不错,现在再看到规模宏大、建筑物似乎看不到头的金属冶炼厂,非常高兴:“这个工厂是今年蒙古十大工程项目之一,现在提前两个月完工,未来我们的用铜就不需发愁了!”
  冶炼厂厂长、五期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业工程系的杨骏驰硕士介绍道:“戈壁市是由原蒙古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和南戈壁省组成,该地区铜矿石储量异常丰富,仅满都胡县、汗博格达县境内的铜矿石储量高达五亿吨,黄金四万多吨,其中我们正在开发的这个奥云陶勒盖矿井的矿石含铜品位,高达两千万吨,此外还蕴含黄金七百余吨。”
  “我们这个冶炼厂相关的生产车间及附属厂房和设施,建筑多达一百二十六栋,包括鼓风系统、废热利用设施、氧气站、耐火材料加工、实验和化验室、环境保护设施、成品库、渣场、场内外运输、火电站、排水、供气、通讯、修理和仓库设施等等,车间里安装的生产设备包括备料、熔炼、吹炼、精炼、冶炼烟气收尘及二氧化硫烟气制酸、贵金属回收、炉渣处理等,行政管理与生活设施包括厂部行政管理楼、宿舍、住宅区和一所配套的包括托儿所、小学、中学和技工学校在内的教育用楼。”
  “根据规划,今年年底前,我们冶炼厂可实现月产铜两万吨,明年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可实现月产铜五万吨,待三期工程建成,其他几个铜矿矿山也会投入开采,届时可破纪录地达到十万吨的月生产规模。”
  安毅欣慰地道:“非常好,规划设计得很合理,在修建联通南北的公路的同时,通过大型钢管把水从鲁伦河引到戈壁市,满足了冶炼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所需。待明年通上铁路后,想必戈壁市的发展还会加速。”
  “没有水可发展不起来!”
  尹继南苦笑着摇了摇头:“其实蒙古北部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蒙古南北的海拔落差也不到一百米,若是通过修筑水库和挖掘隧道,倒是可以把年径流量三百亿立方米的色楞格河的河水引到南部戈壁地区来,这样蒙古大部分地区缺水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沙漠和戈壁将很快变成绿洲和新的城市。可是综合专家们的研究后,我们省政府发现,整个投资额将超过十亿美元,需要投入二十万人用三到五年时间才能建设完成,任务艰巨啊!”
  安毅想到后世中国北部地区饱受缺水所困,黄河年年断流,北京城一到春天漫天黄沙飞舞的惨况,心里一动,问道:“若是二十万工人都不需要支付工资,原材料也立足于我们自己生产,那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至少也得五亿!”尹继南想了想道。
  安毅微微一笑:“我们在中亚最后一阶段的战事中,俘虏了二十余万苏军,此前我们都是把俘虏交给远东军处理,由他们来进行感化教育,然后编入部队。但自从出现大规模叛乱事件后,远东军便不再接收俘虏,由我们自行处理。”
  “我们原来的计划是利用这些俘虏,修筑铁路、公路,建设要塞和堡垒,或者干脆派下矿井挖煤,现在看来,我们可以分出一半人手,和在西伯利亚会战中俘虏的十余万日军一起,纳入工程建设大军,修建水库。五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若是分摊到五年,每年也不过花费一亿,这点钱我们还承受得起。”
  尹继南惊讶地问道:“真要干啊?”
  “说干就干,现在不干,未来即便付出百倍的代价也未必干得起来!有了色楞格河的水,中国华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安毅自然不会落于人后!”
  孙瑛浩、郑子墨、札丹巴、札穆察拉诺等人听了非常感动,尤其是札丹巴和札穆察拉诺,作为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他们可以想象,这条沟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一旦完成,会给蒙古带来何等巨大的变化。
  由蒙古北部到蒙古南部,这条人工河流将长达一千二百公里,沿途有着十余座山岭。想想浩大的工程,所有人都一阵心虚,脑子里情不自禁地浮起一个疑问:真的可以凭借人力改变大自然吗?
  难!
  实在是难!
第1684章
对暹最后一战(上)
  整个九月,顾长风都在指挥部队,接收暹罗政权,整编投降部队,建立县、乡、村三级军管会,并对规模较大的土匪进行打击。
  为了防止日军从南华北部登陆,九月中旬,夏俭方面军回撤红河平原,整个暹罗战事由顾长风和安晋两部负责。
  与海军陆战队及空军伞兵部队会师于曼谷后,顾长风即派傅冠捷率第三集团军西进,牢牢地堵住北碧府考艾山通向湄南河平原的道路,其余部队则与安晋所部一起,将整个暹罗彻底扫荡了一遍,至十月初,整个暹罗局势基本稳定下来,顾长风方面军主力汇聚于塞育与塔孟之间,对暹最后一战随时都有可能打响。
  披汶·颂勘众叛亲离,但从暹罗各地撤退到北碧的溃兵及从曼谷、暖武里、大城等城市撤下的警察及武装暴民加起来,依然有十六个师的规模,在日本教官的训练下,战斗技能提升很快。
  此外,披汶·颂勘还从曼谷周边地区,裹挟了六十余万民众,如今全部都撤到三塔关南北地区,到时候还可以从中抽调人手补充到部队。
  在顾长风清剿暹罗各地残余武装之际,暹罗军多次尝试攻击诗娜卡琳水库大坝,这个位于湄空河考艾山区的大水库一旦被炸毁,北碧南部、叻武里、佛统、沙没沙空等地将成一片泽国,但在安家军守卫部队的坚决还击下,暹罗军的攻击均徒劳无功。
  暹罗军此番不顾湄空河下游上百万民众安危的举动,经过媒体曝光,暹罗军政府彻底地丢掉了民心。
  十月五日上午八时,顾长风下达了“将暹罗军残余彻底歼灭”的作战命令。
  顾长风部三个集团军及直属部队,再加上安晋的山地集群,分别从北碧的南部和东北部向暹罗军发起了总攻。
  军部设在撒拉克帕镇的暹罗第一整编军军长坤沙·坎普中将得到前方传来的消息,着急地问道:“南华军出动了多少坦克?”
  “将军,数目无法确定,不过我师整个阵地前方全部都是坦克,预计最少有三个坦克团。”守卫一线阵地的第三整编师师长农莫·塞隆上校连声音都打着颤。
  “三个坦克团……那至少有三百辆坦克,塞隆上校,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你们一定要按照日本教官传授的反坦克技巧,给予对方坚决的打击,现在的情况,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的日本盟友说,最多再坚持两个月,东南亚局势就会巨变,我们需要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3/13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