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730

  “新兵一个月十三块钱的军饷,自己吃住都有军队包了,算起来和自己一个月十八块钱收入倒也差不多,要不……”看着相片里那个叉腰而立的年轻人,吸着烟的鲁得拴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在刚一接到征召令的时候,鲁得栓曾想过带着老婆孩子离开这里,但是看着眼前这个刚刚在西北建立的新家,这个面积不大的新房是鲁得拴在新居民训练营时申请的政府保障廉租房。
  虽然这是租的房子甚至于其中的家具都是政府的,相比于过去在老家时住的泥坯房,看着眼前这个明亮的家,鲁得栓发现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重新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关内,过去那种朝不保夕、吃上没下顿的日子。
  “爹、妈,俺回来了!咱们要打仗了,老师说老毛子要来侵略我们,咱们得做好准备。议会决定全面动员!所有人都得做好准备,动员令上说所有男人都得当兵……爹!”穿着一身黑色学生服的鲁牛刚一进屋就兴奋的大声呼喊道。之前在从学校回来的时候,鲁牛看到街头那些高举铁血旗,呼喊着保卫祖国的人们,着证让年少的鲁牛兴奋不已,可是话还没说完就被坐在那爹给打了一巴掌,挨了一巴掌的鲁牛含着泪目瞪口呆看着父亲。
  “咔!”甩了儿子一个巴掌之后鲁得栓便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听着厨房里传出来的盘子摔在地上的声音,鲁得栓知道自己媳妇知道了。
  “他……他爹!是……是……”听着儿子的话和外面传来的巴掌声,被惊的摔了一个盘子的宁花裹着围裙从厨房中走出来,看着自己男人抱着眼里含泪的儿子,原本就觉得自己男人自从拿着那封信后就不正常的宁花紧张地问道。
  “嗯!牛剩,爹对不住,不该打你,以后好好学习知道不。”看着媳妇那模样鲁得栓点点说道,然后安慰着满面委屈的儿子。
  “走……咱赶紧收拾东西走,离开这!”看着当家的还有儿子,宁花不知道从那里来的勇气,用布围裙擦了擦手,然后拉着自己男人就朝屋里去一边大声吼叫着。
  “走……朝那走!离了这,咱一家子到那活,牛剩到那上不要钱的学堂,病了到那治病!”见自己媳妇像发了疯一样拉着自己叫着要走,鲁得栓大声的呵斥道。
  走!朝那走,现在全家就那么十几块钱,这一家人吃饭都是靠着政府发的食品补助券,离开了这,这一家三口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自己去当兵,至少自己婆娘和儿子在这就啥事都没有,不需要为衣食担心。
  “他爹……”听到当家的话后宁花茫然不知所措含着泪带着哭腔看着自己当家的,紧紧地抱着像是怕一松手自己当家现在就要走了一般。
  “爹!娘!以后牛剩一定好好上学,不若你们生气,别哭了!”虽然还没弄清楚父亲为什么会打自己,但是看着娘在那哭抱着爹,鲁牛紧紧抱着父亲大腿也跟着哭说道。
  “娘没哭,真没哭,牛剩也别哭了!啊!我炒的肉!”见儿子在那哭着,宁花连忙安慰道,就在这时从厨房里传来焦糊味,让宁花想起来自己正在炒着肉,于是连忙朝厨房跑去,一跑进厨房看着已经糊锅的菜,宁花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咚、咚……”
  “你们找谁?”听着外面传来敲门声擦干了泪的鲁牛便跑过去开了门,一打开门,鲁牛只看到门前站着几个陌生的人,看着眼前男男女女的陌生人鲁牛便开口问道。
  “得栓,听说您接到了征召令,恭喜你,鲁先生,这是我们私人的一点心意,以此表达我们对您即将为西北作出奉献的谢意,请您一定得收下。”汤铭新手捧着一坛酒恭敬的对眼前鲁得栓开口说道。
  以烈酒为壮士送行是中国人的习惯,这一坛烈酒是汤铭新用自己工资买来的,因为年龄的关系并不在征召范围内的汤铭新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这……汤……汤会长这……”看着眼前的这坛酒鲁得栓不知所措站在那说着,怎么也没想通仅仅因为自己接到了命令要去当兵,这些人竟然如此盛待自己,尤其是眼前汤会长这般模样更是让鲁得栓有些不太适应。
  “她们几个都是您的邻居,想来你们应该熟悉,等您走之后。她们几个会常来你家,这样他们互相也有个照应,以后凡是需要帮忙的地方,弟妹可以直到居民协会来,只要能帮到的地方,我们一定尽力,还有我已经帮你们向政府申请,在您服役期间你们家住房将免收房租。”看着眼前有些不知所措的鲁得栓,汤铭新笑着开口说道,居民协会是社区里的一个管理机构,负责社区福利,而像帮助荣军家庭就是居民协会责任之一。
  “孩他娘,快谢谢会长。”看着眼前目光诚挚的众人鲁得栓有些感动地说道,这时鲁得栓才开始隐隐明白,为什么当其他人接到征召令之后,会兴奋的大叫起来。
  ……
  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代,在西北大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产业的时候,仍然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实现城市对乡村的整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村这方面变革的核心是土地税和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完成,惟其如此,才能减少社会中保守力量,改变有钱人投资土地的传统,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理顺社会底层的关系避免国家剧烈震荡。
  为了解决西北省三区存在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也是为了收笼绝大多数民心,除了全面免除农民需要承担的各种苛捐杂税以减轻农民负担之外,对于西北省内三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司马并没有采用历史上采用的暴力土改方式,而是采用以银行垫款的方式将河套以及热河、察哈尔的官田和部分从地主手中收购的土地,低价出售给无地以及少地农民,购地农民在未来十年中分批偿还给银行,如此一来在没有触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短期内实现了西北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现在在西北省内三区无地农民已经完全消失,每户农户根据人口不等至少拥有25亩以上的耕地。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之中,三区民众之心尽归的原因,那些不需要再承担苛捐杂税又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已经开始享受到西北政策带来的好处,在一些农户家中则开始悬挂起了司马照片,甚至于一些人家人还为司马立起了长生牌位,以求老天保佑司马平平安安。
  也难怪会如此,毕竟自打清末起,西北是第一个一次性免除老百姓头上近百种苛捐杂税的政权,仅此一项就足以让老百姓对司马感恩戴德,更何况通过政府提供的贷款担保,使得大多数农户拥有了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的土地。
  “司马,虽然现在西北执行的农村自治政策以及免税、售地等惠农政策,解决目前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清末以来,乡绅与政府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相比于国内,现在西北乡绅阶层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政府在对农村教育投入、安全投入上的加大,再加在西北乡绅阶层作为政府推行农村自治的管理阶层,而使得双方关系日渐紧密,乡绅作为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也因此得到加强。虽然不过几个月,但是在西北农村,通过县政府和乡绅组成自治会的合作,再加早先边防军对各村派出的禁毒督导员,使得我们可以保证对农村整合与控制的有效性。”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整个西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实际上都处于我们有效管理之下,而且西北省内农村日益安定,老百姓几十年来第一次过上安稳的日子,出于感恩之类的原因他们对西北省支持也是空前的,这正是我们可以得以在包括农村在内的西北省实行全面动员令的根本保证。但是,一次性将农村半数劳动力抽走之后,我们不解决农村劳力问题,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全面动员。”
  在司马的办公室之中穆藕初看着司马开口说道,自从得知动员令下达之后农村劳力不足就成了压了穆藕初心中的一块石头,少年时在农村长大的穆藕初,知道一个青壮劳力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这块石头才会变得越重起来。
  “机械化!在农村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听到穆藕初的话后司马皱着眉说道,用机械取代人力是司马所能想到的唯一解决之道。
  生在农村的司马知道在后世小城农村,大量青年男女都到沿海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的只剩下了老少病残,小城农村农忙时收麦种地全部依赖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之类的农业机械,而现在既然西北农村劳力被抽走了,那么就像后世一样,用机械取代人力。
  “机械?你是说在农村推广收割机?”听到司马说农业机械化穆藕初不禁扬了一眉说道。曾在经美国学习生活的穆藕初对于美国农业并不陌生,在美国一户农户可以耕种数百英亩的耕地,而在中国农户却只能耕种二十多亩地,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农户在农忙时使用着收割机之类的机械设备耕种土地。
  在中国一个男劳力一天最多只能收割二到三亩小麦,而在美国使用收割机农民一天却能收百亩左右小麦,即便是妇女一天也能收百亩小麦,一台收割机相当于五十个劳力,如果在西北农村大量推广收割机,无疑西北的劳力困境就可以轻易的迎刃而解。
  “不仅仅只是在农村推广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等各种农业机械都要在西北推广开,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不过现在的第一步是先推广收割机,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到了麦收的时候了,必须要在麦收前向农村提供足够的收割机。”一边回忆着自己所知道的农业机械司马一边开口说道,原本司马并没有准备在这个时候推广农业机械,但是就目前随着动员令而产生的农村劳力不足的问题,只能依靠推广农业机械来解决。
  “生产收割机没有问题,收割机结构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从美国购进图纸,然后即可以组织生产。但是问题在于在农村如何推广收割机,在西北的农村推广收割机,我们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畜力问题,每台收割机需要至少两匹马牵引才能工作,虽说西北民间有养马的习惯,但是毕竟也只是少数人家有马;第二就是这些收割机由谁来出钱购买,一台收割机需要上百元,普通农户根本买不起收割机,乡绅们买了是否会愿意给普通农户用,这都是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推广收割机就只是一个设想。”
  皱着眉想了数秒后穆藕初开口说道,虽然之前司马推广农业机械的想法点通了穆藕初,但是毕竟目前西北农村的现实摆在这里,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根本不可能推广农用机械。
  “畜力收割机?马匹?”听穆藕初提到收割机用马匹牵引司马不禁疑惑地问道。按照司马的想法是从后世买小型收割机,原本司马都是准备暂缓一些工程,以筹集足够现金从后世购买足够的小型收割机来着,那里想到穆藕初提到的收割机和自己想像的收割机完全不同,在这个时代竟然有畜力收割机。
  “就是马拉收割机,在美国的乡村非常普遍,基本上所有美国农户家中都有收割机,我在美国南方学习棉艺时曾经见过多种麦孔米克收割机,普遍都是两到三匹马牵引工作,美国农民家中都有数匹马,而且他们拥有基本上都是大农场,所以马拉收割机推广很容易,毕竟一台收割机工作能力相当于50个工人。但是在咱们这就不行了,大多数农户只有不超过三十亩的耕地,一家一户买一台收割机必定不现实,这也是个问题。”
  对于司马的疑惑正在考虑问题的穆藕初并没有在意,只是想当然的回答道,一边回答着司马问题,一边思考着的穆藕初越朝下想,才越发现推广收割机之类的农业机械显然并没有自己和司马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还没实施就出现了三个大问题要解决。
  “马拉收割机?就是这个!通知西北公司尽快组织生产,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在农忙之前生产出足够的收割机之类的农机。至于马、钱、地都不是什么问题,马没问题,咱们刚刚拿下那么大一个蒙古,那些蒙古人家里什么都没有,就是马多,回头以公司或省政府的名义从蒙古买马过来,虽说蒙古马是小了点,咱们多用几头拉收割机就是了。这些收割机就先由政府出钱购买,毕竟是咱们把农村劳力抽走的,一户农民的土地少也不是什么问题,可以把这些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成一个单位,然后按单位分配农机,所有农户共同享用政府配给的农机,这样到时培训他们使用收割机之类的农机,也简单一些。”司马几乎是笑容满面地说道。
  在这个时代生产畜力收割机,显然比在后世耗费本就宝贵的现金,购买大量农业机械更能让司马接受,而对于穆藕初提出的几个问题,在司马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老百姓没钱政府有,西北没马蒙古还能少了马。而至于农民土地面积小、分散不集中,解决倒也容易,把原本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然后建立集体农庄性质的社区,所有的成员共同使用政府提供的农机,不仅可以共享农机,这些农户之间还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负责,这样大量的男劳力被抽走后,依靠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仍然可以解决农村的生产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如此一来还有什么问题。
第17章
卫我边疆
  “鉴于库伦不久之前发生大规模叛匪作乱,并造成甘宁寺百名喇嘛死伤,为此哲布尊丹八世活佛鉴于蒙古地方官兵尚不足维持库伦城中俄商旅安危,为保库伦中俄商旅安全计,特向中央邀请派军维护库伦安全,因蒙古地属西北边防公署边防辖区之内,西北边防公署出于职责使然,向中国领土蒙古派军,实属职职范围内。虽俄方以其利益受损为由反对,甚不惜动言以战争相威,然蒙古地方自治官府不但坚持之前之请求,更坚持要求西北边防公署派遣军队协助蒙古地方官军维持库伦以及蒙古安危,中央政府将尊重蒙古地方自治政府与之请求及西北边防公署履行义务之决定,同时中国政府已就俄方发出对中国的战争威胁正式向俄方提出抗议,同时提请协约国家居中协商,以期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因蒙古而起之中蒙纠纷。然蒙古系属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蒙一切行动都受国际约法保护,这一事关国家权益原则之问题,绝不容任何妥协让步!”
  在西北下达了全面动员令之后,几乎与之同时,北方政府立即向各国驻华公使馆发出公函以及国内各界发出通电表明北方政府在此事上的态度,虽然言语中透着希望通过谈判解决的话语,但是在通告内容无疑表明了北方政府的态度——支持西北边防公署派军的决定。
  面对着北方政府难得的强硬态度,各国驻华公使纷纷用一种异样的眼神打量着强硬的北方政府,以及那个不惜挑战俄国的西北边防公署。当各协约国家公使正准备向北方政府提出交涉的时候,一直以来虽然断交,但是却没有离开中国的德国前驻华外交人员纷纷开始上下活动了起来。
  德国外交官员的活动,立即引起了各协约国家公使的警觉,一时之间整个京城外交界的气氛,随之变得异样起来,各国公使好奇的细细观察着,以免这个机会被德人所乘。也是出于安抚中国政府的目的,北方政府的通告暂时并没有引起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家反对,所有人都在静观着,似乎准备在事态明了的时候,再提此事。
  在列强的眼中,尽管中国只是一个任人鱼肉的弱国,但是此时无论是英、法、美都无意在这个特殊时期激愤中国,以免激起中国人不必要的排外情绪。虽然中国并不是一个强国,但是目前英法两国从军队到民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国工商业界生产的各种轻工物资,而就是在法国前线英法两国军队同样需要大量劳工提供后勤保障。
  在法国的港口、工厂、农场同样需要大量的中国劳工,而美国则正试图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主动激起中国人的排外情绪,显然是一种不智的行为。
  自清末以来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爱国情绪开始在中国复苏,而至共和初年,这种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国内主流思想。当俄罗斯临时政府先后发出两份几乎等同于战争最后通牒的外交通告,先后经报社、电台传遍全国之后,举国上下一片哗然,群情激愤犹如开锅一般,立即沸腾起来。
  现在俄国人再一次发出了战争警告,人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十七年前那一幕,十七年前俄国军队在京城皇宫内阅兵的军靴声似乎还在人们耳畔响起,那些被俄人砍头的国人的脑袋瓜子似乎还在京城十数米高的城墙上悬挂着,而这一次国人暴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愤怒。
  一时之间全国各政党、各团体、各族各界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发表通电支持西北以及北方政府,怒斥俄罗斯临时政府妄图阻止中国收复蒙古的野蛮行径,面对着他们的战争威胁,全国各地掀起了自1915年为亡国二十一条而引发的对日抗议以来声势最为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以种种方式支持西北和北方政府的决定。
  在京城,各个社会团体以及群众和学生举行集会,愤怒声讨俄罗斯临时政府叫嚣着的战争威胁。各个报社的报纸无论所属政治派别都大声疾呼:中国不可辱,全国应该联合起来,以保护中国领土,应对俄国人威胁。从东北三省到天津、烟台、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码头工人拒绝装卸、搬运俄国人定购的货物。在汉口俄商的各个砖茶厂的中国工人,也举行了集体罢工。
  “……由此可见,华俄道胜银行确像人们所说,是一个略加伪装俄国财政部在华分支机构,华俄银行还是一个为沙俄侵华政策效劳的情报间谍机构和具体执行机构。”当时,一位英国记者普特南·威尔在东北经过深入考察之后,向世人公开揭露了华俄银行的秘密。
  “他说:对远东内情一无所知的人,华俄道胜银行除了名称外,并不意味着什么别的。……另据记载,华俄银行每个分行,其重要职员均由俄国财政部精心物色,精心挑选,他们接受俄国政府的指令,以银行职员的合法身分作掩护,在中国积极从事各种间谍活动,诸如刺探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贿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官吏,收罗爪牙,挑拨汉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关系,从而为俄国的侵华政策服务。
  ……
  华俄道胜银行还充当了沙俄政府侵略中国的金融工具,沙俄政府通过华俄银行,在东北地区大肆发行卢布,企图取代我国货币,欧战初期,东北卢布流通量约在一亿以上,其中哈尔滨四千万,中东铁路沿线六千万,流通在南满、津、沪地尚不在内,其总量,约占全俄卢布流通量的十六分之一。其后,卢布流通量更是迅猛增加,仅北满一带即达四万万之多,同时又遍及直、鲁、苏、豫之僻乡。
  ……
  俄国政府就是这样利用华俄银行上述所作所为,集中而又大量掠夺了中国的各种财富,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俄国经济实力。
  ……
  在此等国难之时,任何国民使用卢布、华俄银行发行纸币,无疑等同于资敌助敌卖国投敌之为。为国家领土完整计,凡我爱国之国人应立摒弃使用俄币卢布以及华俄银行发行纸币之行为,以免沦为卖国之帮凶!祸国之汉奸!以防遗臭万年,为祖宗徒惹骂名!”
  当这么一篇文章同时在全中国上百家报纸头版刊登之后,一时之间让俄国银行彻底倒闭之声不绝于耳,各地群众纷纷抵制使用华俄道胜银行等俄资银行纸币,同时拒绝向该银行存款,在爱国呼吁之下,一股挤兑风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在中国各地俄资银行营业行中上演着。
  “换钱!换钱!换钱!”一大清早当那座三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建筑,立面用古典柱式以及人像雕塑装饰,外面镶贴有白瓷砖具有新古典派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华俄道胜银行营业所刚一开门,早就等待在银行门外的人们疯狂涌入了银行之中,人们手里拿着华俄银行发行的银两票、银元券、卢布在营业窗口前大声地呼喊着。
  占地上千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前来哄拥取款换钱的人们此时已经变得混乱不堪起来,负责维持秩序的俄国布里亚特保安,被挤进来取款的人们推得东倒西方西歪。
  “大家不要听信谣言,我们华俄道胜银行是……”
  上海分行经理看着这一幕,被眼前挤兑狂潮给惊呆了,便站在台上大声喊道,希望能够平息此次挤兑,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银库之中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现银、现汇,现在这种挤兑足以摧毁华俄道胜银行用二十年建起来的信誉,当看到前来挤兑的人群越来越多的时候,俄国经理只感觉到一阵目眩,一切全完了!
  “哗啦啦!”伴随着铁栅栏门强行关上时传出的金属声,汉口华俄道胜银行终于因为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现银、现汇,而在这股席卷全中国针对俄国银行的挤兑风潮中第一个倒了下来,当银行保安哄出前来挤兑的人群之后,在银行铁栅门被拉上的时候,华俄道胜银行用二十年时间建立起来一切,随着哗啦啦铁门关闭的声音而崩溃了。
  随着第一家分行因为无现银兑换而被迫关门停业,先后又出现数家分行被迫关门停业之事,当消息传来之后,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那些去挤兑的人们,不再纯粹出自于爱国之心,而此时他们更多的是为保全自己的财产,再加上报纸、广播推波助澜,几乎每一个持有华俄道胜银行纸币的人都相信,再不兑成现银这些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变成废纸。
  而同时在天津人们手持华俄道胜银行的纸币,一起涌入天津数家分行要求兑银,银行门前的道路被前来挤兑的人群堵塞了交通。在京城,华俄道胜银行三天内被提走现银超过五百万元,已几近关门的边缘,而全国市场上抵制使用俄币的行动,致使该银行发行的纸币已经完全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现在在每一个人看来华俄道胜银行倒闭已经是早晚的问题。
  “主任,华俄道胜银行快撑不住了!”公共舆论咨询委员会王安之看着满面疲容的主任开口说道,王安之接到国内同行的电报,又有十余家华俄道胜银行因无法提供现银而关门停业,这两天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在王安之看来公共舆论咨询委员会几乎快打赢了自己的战争。
  “我知道了!再加把劲,争取让华俄道胜银行,还有全中国俄资银行彻底倒闭!”闭着眼睛躺靠在椅子上的张默开口说道,话说到这里张默便站起来朝窗外看去,张默知道由公共舆论咨询委员会主导的这场让华俄道胜银行关门的舆论战中,自己快赢了,但是张默却没有一丝兴奋之意。
  在上海、天津生活多年的张默知道,随着华俄道胜银行的倒闭,不知道多少无法取出存款的国人会因此破产,但是张默知道如果华俄道胜银行不倒闭,那么一旦中俄爆发战争的话,国人每在俄资银行中存进一块钱,就等于为俄军提供了二十发子弹,让俄国人用中国人的钱来入侵中国!
  张默并不知道的是即便没有这次反俄风波,华俄道胜银行也会因为半年后俄国革命,总行被革命后的新政权收归国有,该行即以巴黎分行为总行,并继续在中国经营。1926年巴黎总行因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在华各地分行也随之倒闭,所发行巨额纸币皆成废纸,无数中国人因之倾家荡产,并欠中国政府巨额公款,现在倒闭反而可以减少国人因而付出更多的损失。
  ……
  在保定这座河北省首府,在后世让人记住保定是因为在这里有一座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保安军校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既是近代军事教育的摇篮,又是千名将领的摇篮,使中国军队实现了由“辫子军”向新式军队的飞跃与嬗变。
  自民国以来虽然保定军校多次因经费被克扣的问题而显得贫困莫名,因为经费不足甚至于连军校日常经费都无以保证,但是这里仍然是中国军事类学校中最高学府,这里云集着从全国各地投身于此的近千名各级学员。青年军官即便是为任何目的投身于此,但是他们永远不乏爱国的激情。
  共和四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正紧,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21条,其要求苛刻无理,震动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保定陆军学校千余人集体罢课,坚决反对,与校方僵持颇久,风潮最激烈时,辎重连同学陈增荣内心更是悲愤万分、痛不欲生,于是便咬破手指,血书“南八男儿死耳。”全校同学无不被其感动流涕,集体上书政府要求政府宣战,愿誓死反日到底,宁可战死,也绝甘于做亡国奴。
  而此时占地三千多亩的保安陆军军官学校内,正是全校野外战斗演习的考试时期,按惯例是在陆军部所派出的考试委员会监督下,在漕河附近进行,当时全校编组,系以步兵科五、六、七三个连、骑二连、炮二连、工兵队、韬重队组成北军支队,又以步兵科一、二、三、四,四个连、骑一连、炮一连、工兵队、辎重队组成一个南军支队,而后北军与南军抽签决定攻击或反攻。
  而此时正值演习前集合休息之时,这些身着军官生制服学兵们手持着无弹的汉阳造,按省籍、科籍、班排几人一堆、或人一群或是围坐、或是围站在训练场中,在这些学员中间互相传阅着刚刚购来的号外,此时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学员中间漫延着。
  随着昨日司马在广播讲话中以祖国的名义邀请国内有志护国戍边之军官投身西北边防军共卫祖国之领土地呼吁,云集着上千名青年军官的保定军校怎么可能冷静下来,此时在演习集合时,这些不乏热血的青年军官们则聚在一起,讨论着此事。
  “宜生兄,你真的决定了!要知道你可是全校第一,如果学成将来前途远胜我等,如此放弃学业,可是甚为可惜!”持枪站立的黄维疆看着眼前同乡兄长,没想到他竟然会这么快就做出决定。黄维疆知道自己的这位同乡在众人的眼里是一个学习刻苦努力,守纪律、讲团结,尊敬师长,所有步兵四大教程及典范今、射击、马术等,考试成绩均优。特别是射击,弹不虚发,名列全校第一,正因为如今要放弃学业,实在是出乎黄维疆的意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