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730

  “不就是唱片吗?当时早已经发明了啊!”男青年身边的女孩子用娇憨的声音说道,显然对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兴趣。杨渝霄想到的同样是由爱迪生发明的唱片机,几个月来杨渝霄所做的试验,就是尝试把声波振动记录在电影胶片上,但是无数次的失败,让杨渝霄感觉自己也许走错了方向,但是正确的方向在什么地方呢?
  “嗯……当然不是,你听我把故事说完。”说故事的男青年这时显得很得意,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故事。
  “……正当大家半信半疑时,表演者将手柄摇动一圈,拿起电话听筒对着观众,随即人们从听筒里听到表演者之前说过的话,最初人们还以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唱片录音机,但是当表演者把电话盒打开的时候,人们没有看到唱片,你猜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没看到唱片?”男青年的话让杨渝霄感觉心跳不停加速,突然间杨渝霄有一种预感,一直困扰自己的声音存贮问题即将得到完美解决,杨渝霄屏住呼吸仔细听起那对男女青年的对话,生怕错过一个字。
  “呵呵!所有人只看到在电话机里有一盘钢丝模样的东西,声音是……”这时杨渝霄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大步走过去直视说故事的男青年朗声问道。
  “声音是不是由那盘钢丝发出的?”
  杨渝霄感觉自己找到把声音装在胶片上的道路,如果声音可以刻在钢丝上的话。
  在杨渝霄来中央公园的时候是一副心神疲惫的模样,而在离开时杨渝霄只想通过放声高歌来发泄心中的兴奋之情,从男青年的口中,杨渝霄找到另外一条存贮声音的方式,把声音“贮存”在磁化钢丝上。
  “如果把钢丝粘贴在电影胶片上,不就可以把声音装在胶片上了?在拍摄电影的同时,粘在胶片上的钢丝可以和胶片同时转动,摄影机即可以一边拍摄画片,一边同步录音。”
  想通一切之后杨渝霄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一出公园杨渝霄便站在路边拦了辆出租车,如果在平日里杨渝霄绝对不会这般奢侈,但是杨渝霄必须要赶在西北通讯器材公司关门之前赶到那里,从公园男青年口中,杨渝霄知道通讯器材公司为政府部门制造了一些同样原理的录音电话,以满足部门记录口述和记录电话音讯的需求。
  “录音钢丝?你是在说十几年前的技术,现在早都不用那种落后的技术了,瓦尔德马·波尔生发明的磁性录音电话采用钢丝和针尖接触的办法,这样钢丝仅在与针尖接触的地方才能磁化,钢丝表面不能匀称录下声音,那种声音……嗯!是严重的失真。”苏尔曼斯不明所以的回答把自己拦下的年轻人,不明白为什么仅只是特殊部门才会需要的“录音电话”会让他激动,而且他说的钢丝录音电话早已经被淘汰了。
  西北通讯公司的录音电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录音电话,而是利用全新技术为调查部、军事局、宪兵队之类的部门研制的新型钢带录音机,是一种用录音电话的原理和动圈式扬声器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专用的录放音设备。
  新原理的钢带录音机采用完整的磁圈作为磁头,钢带穿过线圈,并与磁圈保持一定间隔,这样就能利用钢丝周围的空气间隔进行录音,因为是一层气隙包围在钢带的表层,所以它是均匀的,这种录音机的性能要比由瓦尔德马·波尔生发明的录音电话性能先进许多。因为它声音逼真,所才会被特殊部门大量采用,也只有特殊的部门才会使用造价昂贵、又非常笨重,甚至于连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的录音设备。
  在弄明白眼前这个有些激动的年轻人的来意之后,苏尔曼斯用美国人特有的极度夸张方式表达自己的惊奇和对这个激动的年轻人的同情。
  “你是说,你想把钢丝粘贴在胶片上拍摄有声电影,天!你知道录音钢带的造价和重量吗?磁性录音需要用到质量非常高的钢丝或钢带,钢丝或钢带都是特制的,价格非常昂贵,杨先生,恐怕这次你要失望而归了!”当热心的苏尔曼斯把试验室的录音机打开,并指着其间缠绕的钢带示意杨渝霄看过之后,原本乘兴而来的杨渝霄看着在灯光照耀下泛着金属光泽的录音钢带时,先前所有的激动和兴奋都在瞬间化为乌有。
  既便是不考虑成本问题,仅三毫米宽与胶片等厚的钢带粘贴在胶片上,胶片两端高低不一致都是个问题,当听到录音钢带的成本之后,杨渝霄面对录音钢带大吃一惊,它的价格太高了,不会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会买这种胶片拍摄电影。
  “知道吗?如果不是因为价格原因,恐怕这种录音钢带早就普及了,你听是不是很美妙的旋律,做到这一切甚至不需要乐队、不需要唱片机。”伴着苏尔曼斯的声音,美妙的旋律在试验室内响起来,悦耳灵动的音符就好像荡开的波纹,在一瞬间钻入苏尔曼斯和杨渝霄的心中,如佛陀梵音般直入天境,使所有人在梦幻中,听到天堂所唱的欢乐颂,嗅到天界花园中种植的蝴蝶花。
  “是不是就像乐队在你身边演奏一样,谁能想象在看似普通的钢铁之中蕴藏着这般美妙的旋律,这或许就是电磁的迷人之处,知道吗?波尔生的专利中还有一种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同样可以存贮声音,我们曾经试验过,但是纸带很容易受潮,纸带受潮后存贮的声音除失真之外还会消失,所以录音钢带才是最好的选择。”沉醉在美妙旋律中的苏尔曼斯对身边的年轻人说道。声波转化成电流、电流转化成磁力储存在钢丝中,最后再以声音的形式播放出来,这一切是如此的奇妙。
  “苏尔曼斯先生,您是说声音可以存在纸带上,只要涂上金属涂层?那么如果是涂在赛璐珞胶片上呢?”苏尔曼斯提到的录音纸带让杨渝霄眼中一亮,既然赛璐珞制成的胶片上可以涂上一层氧化银用于记录图像,那为什么不能把涂在纸带上的金属涂层涂在电影胶片上。
  “涂在赛璐珞胶片上!”苏尔曼斯大吃一惊,但惊讶随之变成惊喜,纸纤维在长时间存放后自然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正因为如此纸质录音带才会受朝,但是赛璐珞胶片显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杨,知道吗?你刚刚创造了一个价值百万的发明!”苏尔曼斯一把抱住杨渝霄大声叫喊着,一直困扰磁性录音机的问题将会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现在留声机和唱片将被迅速抛弃。
  “不,我相信这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从苏尔曼斯的狂喜中杨渝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和苏尔曼斯看到其间的商业利益不同,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的杨渝霄看到的却是崭新的有声电影时代,和金钱相比,有什么比开创一个时代更令人兴奋的呢?
  两个小时之前,苏尔曼斯和杨渝霄两人彼此还不认识对方,但是在华灯初上的时候,两人就像多年知交好友在西北通讯公司实验室内使用废胶片做试验。
  “我们可以直接把金属磁粉涂在胶片的齿孔边缘,电影胶片在放映机里走动的同时,胶片边缘外侧的磁带也在走,这样放映机只需要进行适当改造之后就可以读取声轨内的声音了。”杨渝霄指着35毫米电影胶片齿孔外侧大约0.15英寸的边缘部分对苏尔曼斯说道。这个宽度和录音钢带的宽度相近,胶片齿孔外侧属于无用的边缘区,用其充满声轨再合适不过。
  之前杨渝霄就曾试图把声波振动信号记录在这个边缘区,只不过杨渝霄的试验选错了方向,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杨渝霄看来,将胶片边缘制成声轨绝对是正确的,在边缘设置声轨不会影响电影的拍摄或是播放。
  “嗯哼!你是发明者,我是你的助手,就按你说的办。”对于电影和胶片苏尔曼斯并不了解,此时苏尔曼斯只是把自己视为杨渝霄的助手,帮助他在胶片上制出金属磁轨用于记录声音,这一切再简单不过,只需要在赛璐珞基片上涂覆一层颗粒状金属磁粉,就像过去试验纸质磁带一样简单。
  “不,苏尔曼斯先生,你是我的合作者,这个发明所带来的荣耀和财富都将由你我共享。”杨渝霄立即纠正苏尔曼斯的说法,在杨渝霄看来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帮助,自己恐怕永远都不可能将声音纪录在胶片上。听到杨渝霄的话苏尔曼斯一下愣住了,杨竟然要和自己分享发明带来的荣耀和财富。
  “你知道这个发明将带来多少财富吗?”苏尔曼斯反问面前的年轻人。
  “如果没有你的帮助,依靠我自己的力量或许永远都不可能把声音装载到胶片上。”杨渝霄非常肯定的回答道。有时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
  过了半小时,当赛璐珞胶片边缘和胶金属磁粉干燥之后,胶片盘被放到钢带录音机的卡座之中,对钢带录音机几乎不需要经过任何改造,只更换卡座卡住胶片盘就行。
  “准备好了吗?我的朋友。”在启动钢带录音机前苏尔曼斯看着面前有些激动的年轻人,用尽可能平淡的语气说道,此时两人不再是几个小时前的陌生人,眼前这个年轻人用他的慷慨赢得了苏尔曼斯的友谊。
  一周之后乐凯胶片试验室的试验电影室内,随着灯光的熄灭,电影屏幕上出现“5、4、3、……”的倒数字样,随后屏幕上出现了穿中山装的杨渝霄,屏幕上的杨渝霄显然经过精心打扮,看起来远比平时精神许多。
  电影室内的观众大都是乐凯胶片公司试验室的研究员和他们的家人,他们是接到杨渝霄的邀请来观看杨渝霄拍摄的电影,观众们看到杨渝霄模仿时代电影公司滑稽喜剧内夸张的动作笑声不断,试验室里不少研究员喜欢自拍自娱。
  就在观众们大笑的时候,屏幕上的杨渝霄忽然停止极富夸张的表演,而是直视镜头就这样持续数秒,就在观众摸不着头脑时,伴着杨渝霄的唇动,他的声音清楚的在试验电影室内响起:“人们常说有了电影就不再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但是现在的电影还不够完美,因为它没有记录时代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想电影胶片既然可以记录图像,绝对就可以记录声音,记住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这样我们的后人不仅可以在画面上看到我们,而且能够亲自聆听他们祖辈们发出的声音。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我终于在我的朋友苏尔曼斯·马瑞先生的帮助下找到了打开声音之门的道路,为此我非常荣幸和你们分享一个新的,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
  电影室内的观众在声音响起的瞬间都惊呆了,他们瞪大眼睛看着电影屏幕上杨渝霄的双唇,听着他那略带沙哑的男声。就在这时只听见扬声器中传出一阵火车的长鸣声,身临其境的声响让所有观众在看到屏幕上火车迎头撞来时,禁不住发出大声尖叫,甚至在一瞬间他们都有一种错觉,伴着汽笛的嘶鸣声飞驰的火车几乎要冲出屏幕向他们撞来,配合声音的电影所带来的真实感不是过去无声电影所能比拟的。
  西北广场升旗前仪仗队军靴踩在广场方石上发出的阵阵靴声、空军基地飞机腾空而起时的轰鸣声,在西北公园嬉戏孩童们的欢笑声……
  短短十三分钟的电影记录了太多的声音,此时电影画面已经不再重要,所有观众都沉浸在平日耳熟能详的声音之中,这是电影发出的声音,伴随医院内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电影室内的节能灯再一次亮起。
  “啪、啪、啪、啪……”不知道是谁率先站起来用力鼓起了掌,然后所有人都站起来,转身冲着一直站在电影室入口处的杨渝霄用力的鼓起了掌,一些人甚至于激动地流出了眼泪,他们是这个新时代的见证者。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一个真正的有声电影时代到来了,而拉开有声电影帷幕的正是他们身边的这个同事。
  “恭喜你我的朋友,你终于成功了,对不起,我要为我过去的无知道歉。”杨渝霄的朋友格斯洛·卡达斯走到杨渝霄面前,在恭喜的同时向自己的朋友道歉。在一周前,格斯洛·卡达斯还曾说过胶片永远不可能记录声音。
  “我的朋友,如果没有你们的激励,我想我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放弃了,谢谢你我的朋友。”杨渝霄握着朋友的手如此说道,这并不是胜利者的自傲,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如骣驴一般的杨渝霄属于认死理的人,尤其是在所有人都不赞同自己的时候,杨渝霄总是渴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朋友们劝诫或许杨渝霄早已经放弃了。
  在电影室内的观众满怀激动的散去之后,苏尔曼斯·马瑞走到杨渝霄的身边对仍然沉浸于他人的恭喜和祝贺之中的朋友说:“杨,你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不,我的朋友,是我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没有你把录音设备移植到电影机上,我们就永远无法拍出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我的朋友。”杨渝霄面色激动的对苏尔曼斯·马瑞说道。此时仍然沉浸于激动之中的杨渝霄和苏尔曼斯·马瑞并不知道,他们的发明至少要在三十多年后才会出现在世界上。
  磁性电影录音技术会对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一切不是他们所能估计的,作为技术人员的他们只是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电影技术的新时代而激动兴奋着。
第135章
幕后的人
  尽管在真正的有声电影第一次放映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有声电影会给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但是《西北实业报》、《西北时报》等各家报社仍然用长篇累牍的文字去介绍这个划时代的新发明,就像他们热情的报道西北其它发明一样。在这个鼓励发明创新的时代,任何新事物的发现、发明都会在西北引起轰动,新的发明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在中国和西北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意义,为国争光!这或许是人们之所以看重发明创造的根本原因。
  “人们常说有了电影就不再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但是现在的电影还不够完美,因为它没有记录时代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想电影胶片既然可以记录图像,绝对就可以记录声音,记住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这样我们的后人不仅可以在画面上看到我们,而且能够亲自聆听他们祖辈们发出的声音。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我终于在我的朋友苏尔曼斯·马瑞先生的帮助下找到了打开声音之门的道路,为此我非常荣幸和你们分享一个新的,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正在吃早餐的司马看到报纸上杨渝霄和苏尔曼斯·马瑞发明有声电影的新闻,报纸上刊载了杨渝霄在电影中的讲话,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司马更清楚杨渝霄发明的意义,有声电影并不仅仅是娱乐,它是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后世电影中许多涉及宗教、种族、民族甚至性的内容被用作控制人类和展示权力的工具,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的让观众脑子里充斥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最终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电影是最佳宣传工具,无论是在后世或是在现在,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声电影。
  “或许现在可以拍一部主旋律电影了。”放下报纸的司马在心中如此想到。于是便回忆所能想到的曾经让司马或感动或悲伤的电影,无论是国产或是外国电影。在一战正打得激烈,全世界各国都充斥好战气氛下,司马毫无疑问的选择了战争电影。一直以来司马都在尝试进入电影业,为此司马在西北投资建立了时代电影公司,从上海将张石川、郑正秋等中国电影创始人请到西北,甚至不惜工本从美国请来大卫·格里菲斯这位电影之父到西北任教、拍摄电影,司马意图在西北建立一个中国的好莱坞。
  甚至于还在西北大学中设立了一个电影系,通过从后世引入一些简单的电影理论,提高中国电影拍摄以及技术水平。
  “就它了!”苦思冥想十数分钟之后司马想到了一部电影,一部九十年代中期的电影,或许那部电影更迎合中国观众,甚至于世界观众。
  “有声电影、经典故事、规模宏大的场面、再加上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推销,我不相信我夺不回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司马试图用电影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宣传工具进行文化垄断和争夺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就像历史上的犹太人一样,他们用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影响了美国,甚至于改变了历史。从二十世纪初电影技术出现,犹太移民开始在纽约经营电影院,后来开始投资拍电影。1915年犹太移民0arlLaemmle在好莱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电影城:Univeral,开始了好莱坞的电影事业,到1920年另外五个犹太制片厂也相继建立。
  在20~30年代,好莱坞电影成为人们朝拜的文化娱乐庙宇,75%的美国人每周要看一场电影。而在此时,犹太人更多是从商业角度去看待电影,而没有考虑到电影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观众的影响。直到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好莱坞电影业就被美国政府纳入国家爱国主义宣传机器的一部分,控制好莱坞的犹太人开始像俄国人一样,在电影中加入自己需要的东西,以此去影响和控制美国民众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
  二战结束之后犹太人将自己在欧洲大陆受迫害的经历、文化概念与对美国新大陆的自由憧憬结合起来,创造出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梦”这样一个文化主题。这种由边缘亚文化群体创造,通过大众传播渠道——电影来宣传的文化符号又反过来获得美国主流基督教白人社会认同,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
  “让谁来拍摄这部电影呢?”有了合适的电影作为参照,司马便在心中寻找合适的电影导演。无论是张石川、郑正秋或是课堂里的学生,显然都不适合拍摄这部“大片”,到底由谁来做呢?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大段组织成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
  在西北大学电影系的课堂上,大卫·格里菲斯用英文向在座的十几名学生解释蒙太奇理论。如果说来到西北之后大卫·格里菲斯最大的收获,恐怕就是可以接触到相对系统化的电影理论知识,同时有时间整理自己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电影中的得失。
  对于格里菲斯而言来到西北从事这份工作,实际上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无奈,《党同伐异》这部电影的拍摄耗去了格里菲斯几乎全部财富,这部影片在市场上的失败,使格里菲斯背上沉重的债务,为了偿还债务以及能够继续拍摄巨片,格里菲斯接受了西北驻美商务办事处的邀请,到西北大学电影系任教,这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电影工作的专业。
  尽管格里菲斯很喜欢这个工作,但是却对半年多以来仅只拍摄了几部教学用电影而感觉不快,毕竟格里菲斯认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是在拍摄现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讲台前。不过尽管如此,格里菲斯却有时间去参考系里超前的电影理论去总结自己过去的得失经验。
  在下课铃声敲响的时候,格里菲斯看到在教室外门边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在二十多分钟前就站在那里,像是等什么人。
  “你好,格里菲斯先生,我这里有一个故事或许你会感兴趣。”几分钟后,在给几个学生解释了几个问题格里菲斯刚一走出教室,那个男人便走过来,从文件包内取出几张纸,尽管格里菲斯并不认识封面上的中文,但上面的英文却写着“红色河谷”。
  “但愿他能够拍摄出那部红河谷。”想着那块神秘之的司马在心中默想,自从川军撤出西藏后那里一直处于独立状态,如果不是西藏内部大多数人反对独立,再加上四川云南派出的军队就在工市江达以东地区,使西藏喇嘛受到种种制约,恐怕历史上西藏会成为第二个外蒙古。
  “叮、叮”这时办公桌上黑色专线电话铃声打断了司马的思绪,这部电话是连接调查部的专线电话。
  “老板,那边来消息了,货已送到邻居家。”刚一接过电话,司马便听到石磊用平淡的口气汇报道。
  “知道了,逐步加大对他们的支援力度。”尽管司马早已经适应历史的改变,但是当听到石磊汇报时,司马心中仍然忍不住感慨万千。在后世谁能够想到日本会发生内战?在人们眼中团结如一的日本,恐怕绝对没有发生内战的可能吧!可现在却偏偏发生了。
  “也许这就是历史吧!”放下电话后司马感慨的自语,司马承认日本爆发内战和自己脱不开关系,就像历史上日本需要对近代中国多次战乱负责一样,自己只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
  “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压迫和奴役的新日本!”司马在心中默念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日本赤卫军武装起义的报道中,日本社工党和赤卫军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让司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这个口号太熟悉了!
  “一切土地归农民、一切权力归人民!”“打倒反动的资本家政权!”
  在几名赤卫军护送下离开谷地的朗宁欣朝周围看去,在这个被革命者称为“红三月谷地”内的建筑墙上随处可以看到赤卫军用石灰水书写的标语口号,准确的来说自从进入赤石山脉之后,与之相似的革命口号就屡见不鲜,或写在墙长或刻在树上石块上。
  “……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他有权颁布和批准法律,召开和解散议会,对外国宣战或媾和,任命和罢黜国家重要文武官吏,做军队的最高统帅等等。其实,天皇不过是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志来办事,……真正统治日本的是残暴的资本家、封建军阀和大地主,他们靠天皇制度这一专治统治的国家机器,紧密结合在一起,像一座大山似的压在广大日本人民头上,残酷奴役、榨取日本人民。我们要争取日本解放,人民必须掌握属于自己的革命政权……”
  这时广播中传出一个有力的女声,对于广播内容朗宁欣并不感兴趣,朗宁欣更感兴趣的是谁在这里设立了广播,在这个红色谷地中生活了两天之后,朗宁欣每天都可以听到广播中的鼓动和动员,更多的是用农民、工人悲惨的生活、疾苦来刺激赤卫军士兵,这些宣传和鼓动无疑是有效的,在这里的两天朗宁欣每天都能看到从各地跑来投身革命的日本青年、工人、农民,尽管在这里他们的生活甚至于不及过去,但是他们仍然乐观的称野菜饭团为“革命饭团”。
  “理想有时可以超越一切,成为人们一切动力的根源!”想到这朗宁欣忍不住回望了一眼身后的“红三月谷地”,日本革命者心目中的圣地。
  “这一切应该是他提议的吧!”那种熟悉的宣传鼓动方式,让朗宁欣多少明白是谁在导演这一切,那些宣传、鼓动朗宁欣都曾在培训课上接触过,但是过去从来没想到会在现实中见到书本上描写的手段。来此之前朗宁欣没想到竟然在日本碰到好友,而且好友现在竟然是日本赤卫军参谋长,这个发现着实让朗宁欣惊讶不已。但是在这里的两天之中,无论是朗宁欣或是福井川彼此间仅限于工作上的接触,以保护彼此的身份。
  站在山坡上的福井川静静看着在几名赤卫军护送下离开“红三月谷地”的熟人,在距离不远的警卫员眼中,此时吸烟深思的福井川或许是在考虑如何击败正向根据地进攻的陆军,作为赤卫军参谋长,自从陆军发动对赤石山脉的进攻之后,就再也没有好好休息过。没有人知道此时福井川心中充斥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在这里碰到培训班的同学、好友,出乎福井川的预料。
  自从一年半之前,受调查部派遣来到日本,福井川便以一个和自己长相近似的日本人的身份在日本生活,而那个日本人则无声无息的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十八个月以来福井川以神户为活动中心,秘密的以“大日本劳动者联盟友爱会”活动者的身份进行“革命”宣传。
  从那时起三菱造船厂、纺织厂、机械厂、煤矿等各类厂矿都能够看到福井川的身影。甚至于为了宣传革命福井川还考上律师执照,专门免费为工人打官司争取权益,最后当神户工人看到福井川的时候总会说“看那个为我们说话的福井先生来了”。在工人们逐步接受福井川的情况下,福井川才得以建成“神户劳动者总工会”,并最终秘密建立了一支神户工人赤卫队,尽管赤卫队只有几百人,但却打响了日本工人起义的第一枪,神户工人起义就像导火索一样点燃了整个日本。
  “当完成这一切之后,我还可以再回到祖国吗?”在谷地小道上已经看不到同学的身影,福井川知道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即可回到阔别的祖国,而自己呢?或许永远都无法再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和家乡的一切,永远只能埋藏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就像深埋在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一般。
  想到祖国和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滴泪水禁不住从福井川眼中流下来,福井川静静地看着西方太阳的余晖,那是祖国的方向,内心澎湃不已的福井川忍不住在心中吟唱起那首自己在夜寂无人时,躲在被窝里听收音机时学会的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