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0/730

  “复兴党全国各省党员除各地政府官员外大都为当地知名士绅。以上海为例,上海但凡资本过五万者至少七成以上均为复兴党党员,在江苏这个比例亦在六成以上,在安徽亦超过四成,山东、河北、河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均超过五成。”
  “按照其年会上公开的数字,全国复兴员党员超过五十三万人,其中西北约占半数。先生,全国几乎每省约有数千人至少两万人不等的复兴党党员,无不是当地政要士绅、知名人士。每县均有十数人,因复兴党实行严格党员考核制度,党员在当地大都享有良善之名。按现行国会议员选举办法,分散各地的复兴党员无疑会听从上级指派,全力助己方候选人当选。复兴党和我们不同,他们是一个整体。而我们……连李根源、章士钊、钮永建、陈强现在都是复兴党党员!”胡汉民苦笑道。
  在癸丑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先生、黄兴、李烈钧等皆避居海外,国民党亦被袁解散。先生认识到若要革命成功必须把袁打倒,乃于民国三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尽管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试图整合革命党力量为一体,但结果无疑是失败的,甚至导致国民党分裂。当初残留于国会的国民党右派,章士钊、李根源等大都在去年加入复兴党,国民党已经不是七年前的国民党了。
  “展堂,不改组政党,革命亦无前途可言!行言、雪生二人当初反对我党章程,哎……论其组党,我们不及司马良多。”
  想到当初众人反对之由,孙文不禁感慨。当初为团结革命力量,自己在誓词里加上“愿牺牲一己生命、自由、权利,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一段话,并要求入党之人在誓词上印上指模,又规定党员分为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三种。黄兴等人对这些要求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忠于个人,不够民主平等,最终导致国民党分裂。而现在复兴党巧妙地使用面对党旗宣誓入党仪式,比自己高明得多。
  “我志愿加入中华民族复兴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终生。”相比之下复兴党无疑更为成熟。严格的入党要求,确保了党内纯洁;用党的纪律制度保证党的团结;靠党的制度要求党员服从。
  “二十一条纲领比三民主义更吸引人!”先生的感慨让胡汉民心中冒出这个念头但却未说出来。相比于三民主义,针针见血的二十一条纲领吸引了太多国人的眼球,对国人而言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帝国列强的压迫、凌辱,而西北的二十一条纲领前五条,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复兴党成功的把国内政党惯言的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以外部矛盾、国家民族的生存为号召,团体上下的方法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吸引了国内忧国忧民之士,进尔以一致对外复兴中华为名实现上下一体团结。
  “吾入复兴党不为革某人某派之命,仅为国家民族之复兴,对外争国家民族之尊严,对内谋百姓安居乐业之政。”章行言在入复兴党时答记者问已经说明了问题,复兴党的策略成功了。
第185章
一丘之貉
  共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天刚破晓京畿戒严令解除。四九城内外百姓官员尚未反应过来,得到府院通知的报社就赶班加点的印出巴掌大小的号外,随着戒严令刚一解除,满四九城报童几乎倾巢而出,手举新印的报纸大声吆喝:“号外!大总统、总理电请边防公署司马主任进京共高国事!”
  “号外!总理拟解散逾期国会重开大选!”
  “号外!宥电一出国事宁!大总统、总理电邀请司马进京!”报童甩开穿破布鞋的脚板跑遍四九城的里里外外,把“号外”一路卖到苑平,甚至连西北青年宿营的圆明园亦送去了号外。
  石破天惊的新闻把京城震动了!刚解除戒严令,一出家门便被天大新闻给惊呆的皇城脚下百姓们,争相抢买号外。各报社“号外”均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电邀华之主任南下共商国是,内战阴云将弥”之类话语。
  “西北边防公署华之主任鉴:现国家建筑方兴未艾,黄坡、芝泉因军人故,彼多政策限所能而无由施展,今幸西北之成举世瞩目。万望华之主任速南下,进京共商国建大计……共和中国大总统黎黄坡、国务总理段芝泉。”
  刚刚跑出学校的李南坡兴奋的买了一份号外,一看,喜出望外的在街上喊出来:黎段要下台了!兴奋的李南坡用仅有的几块钱包圆了一个报童袋中“号外”,然后抱着成捆号外跑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喜讯。
  “黎段电邀华之主任南下,共商国是!”
  “黎段电邀华之主任南下,共商国是!”
  跑进学校大门李南坡一路高喊,大把撒出白花花的号外,登载惊天新闻的号外引起困于学校同学们的疯抢,不过几天时间,竟会发生这么大转变,一切太快了,快得同学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电邀司马华之进京的电报,随无线、有线电波信号划破长空,传遍大江南北。
  “号外!号外!大总统、总理联电邀请华之主任进京共商国是!”
  “号外!华之主任进京,国事可定!”
  “逾期国会行将解散,各地需筹二届国会选举!”
  人们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纷纷拥上街头,抢购“号外”,所有人都明白内战阴云因这封电报而弥散,人们心亦隐隐期待先生进京后能给这个老大国家注入一剂强心针。
  顷刻之间喜讯像春风吹遍每个角落,大街上一些汽车插上庆祝的旗帜;商店内外挂满庆祝胜利的彩灯彩球;机关、银行、工厂纷纷以白绸、红布抄写祝西北边防公署主任司马华之进京共商国是顺利的祝报,每个字大如箩斗,高高悬在门首;不少地方劈劈啪啪放起鞭炮;青年学生甚至把脸盆当锣,叮叮敲着,在街上扭着、喊着;喊声、笑声、鞭炮声、喇叭声、歌唱声,好像欢乐的海洋。
  在所有人看来,大总统、总理电邀请司马进京后,国家可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国内种种弊端即会一夜扫除。在中央表态后,人们把目光投向西北,等待那个不过三十岁年轻人的回应。
  “去!为什么不去!”见众人反对自己前往京城司马笑说道。说不激动是假。上次进京是为开矿建钢铁厂,而这次是大总统、总理二人联电邀请自己进京共商国是,他们已经接受联合议会建议,解散逾期国会重选二届国会。这次进京对自己而言,与其说是共商国是,倒不如说是进京盘点胜利果实。
  “先生,万一他们居心叵测,只怕……”吕仁担心地说道,一直以来吕仁都是进军中央、夺取中央政权的鼓吹者,而现在事到临头,反而怕了,怕先生在京遭遇不测,到时西北就完了。
  作为司马政务幕僚的吕仁已经有权在西北高级政务会议上发言,如果说现在西北谁最春风得意,恐怕当数身为国家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吕仁,在西北甚至全国,恐怕无人不知那个高喊:“谁是我们的领袖”的议员。
  “中国只需要一个领袖!黎元洪无能!段祺瑞刚愎!孙文空谈!至于政流个个行祸国殃民之举!试问诺大中国谁人能担此之责!除司马先生外别无二人!”
  数天前吕仁在接受西北广播电台专访时侃侃而谈,更是以其尖牙毫不留情而名闻国内,一句话把中国政界上下得罪个透顶,这种话恐怕只有吕仁能说出来,不过大多数人亦明白其说的是句大实话,尽管对于最后一句并不能赢得他人赞同。
  “不测?中仁太过小心了,大总统、总理发出通电已传遍举国上下,畅卿相信先生进京必会安全无恙。黎元洪虽然做事举措失当,但亦不失宽仁谨厚,段祺瑞虽刚愎自用,但亦正直不阿,这种下作之事绝不会用。请主任立即通电全国回应大总统、总理邀请,省得晚了显得我们不够大度!”杨永泰自信满满的笑说道。
  吕中仁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改不了,以己度人。中仁太爱行阴谋,殊不知真正无懈可击的不是阴谋而为阳谋。
  “华之,你若决定进京,除公署特勤处特工外,可以从特战部队抽调精锐组成卫士营,配以自动武器,应足以保证你在京师安危!”时忧时喜的蔡锷开口说道,进京共商国是对西北而言是和平解决国事的机会,但是对司马个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司马表面大大咧咧,可私下比谁都注重自己的安全。
  两年前未遂刺杀事件,在他心中留有阴影,防弹轿车、防弹专列无一不是佐证。但是京城这次他一定要去,不过最好还是做好防范,相信他人保证不如万全准备。
  让人意外的是,司马对自己的安全似乎并不担心,反倒像个没事人一样。
  “松坡你太谨慎了,和平时一样让特勤局派人同行就行了。畅卿,你拟电回复中央,我立即进京,大家别忘记一点,现在在圆明园有六万青年,若是论及京城附近兵力,恐怕段芝泉不及我等远矣,再则他不会干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傻事!”司马大笑道。圆明园的学生和国民舆论就是最好的安全依持,而且不带卫兵进京自可向国人表明态度。
  “先生,此次进京对您以及西北非常重要,在进京之前,我们必须拟定完善方案,毕竟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此事。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像南方的孙先生学习,先灌上几碗空心汤圆再说,先让国民看到希望。”先生坚持要去,吕仁亦明白此次南下非去不可,于是连忙献策道。
  国人之所以欢迎先生进京,就是期望举国如西北,现在急需一个施政方案,能让国人看到希望的施政方案。不过方案最好是个看得见、摸得着,但却吃不着的空心汤圆。
  “三年计划,其它无需多言,把三年计划大纲公布,我们施政方案核心就是三年计划。”司马毫不迟疑。
  如果吸引国人目光,恐怕以宏伟蓝图为最。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当我年少时看到过太多蓝图,几乎每一个宏伟规划,都让司马欢欣鼓舞。不仅自己是那样,就连司马的父辈、祖辈亦见过种种蓝图,他们曾为蓝图的描述激动,为蓝图甘愿受苦。
  十五载超英赶美,气势如龙赛虎,一百年积贫积弱,似要扬眉吐气。可到头来不过只是蓝图,一张接一张不可实现的蓝图,让国人看烦了宏伟蓝图,听腻了莺歌燕舞。
  所谓“三年计划”就是“三年计划纲要”草案,一个根据后世“一五”计划制定出的三年工业发展计划,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实现中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司马相信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三年计划对于国人意味着什么,没有什么比这幅宏伟蓝图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睛,尤其是没有见过宏伟蓝图毫无抵抗力的人们。
  “当下时局混乱,既以法律问题为厉阶,统一之归宿,当以恢复法统为捷径。应尽快重选二届国会,召集国民诸君子,速制宪典,重拾法理,卫共和之尊严。届时举国法统既复,异帜可消,倘有扰乱之徒,应在共弃之列……黄坡、芝泉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亟应决定,弟拟于近日南下,与诸兄晤商。司马华之共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在大总统、总理发电后不到三个小时,司马便立即回电同意南下进京,反应之快显然超出了人们想象。共和七年两份宥电注定会被载入历史,两份电报将开创共和中国新纪元。
  共和七年十月一是凌晨,西北火车站金碧辉煌的候车大厅完全被欢送的人群和记者占据。
  面对送行民众和记者,穿修身式黑色中山装的司马进行简短演说,向国民宣布南下目的和对中国前途的展望:“……中国当今祸乱根本一为法统不清宪法不明,二为帝国列强之压迫。兄弟此次应邀南下,有两个目的:一为倡议立即重开大选,重建共和中国之法,拟定宪法以定国纲,国纲不定谈可稳固?一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是为了对付帝国列强,唯有打倒此祸害,中国才能实现真正之和平,才能长治久安。”
  “我为了这两个目的而奋斗,前进之路固然充满危险险阻,但我决不畏惧,任何稍有良知之同胞,必为我之后盾。希望全国国民能够在不久将来,与兄弟携手并肩实现国家民族复兴大业。各位是新闻记者,也就是国民发言领袖,盼望各位引领舆论以为赞助,并且负起指导和唤醒民众责任。……”
  东交民巷英国使馆会议室内气氛显得凝重而严肃,这是自京城危机八天内公使团举行的第三次会议,每一次都是由日本公使要求召开,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相比于前两次,此次是驻华公使团会议。穿黑色礼服留八字胡的日置益,面对在坐英、美、法、意四国公使,再一次提出干涉中国政权更迭的建议,现在日本已经远没有四年前张狂,国内经济、政治困局使日本不得不借助各国力量。
  “……尽管本人和日本帝国政府对中国和平政权更迭持欢迎态度,但我希望各位公使注意一点,一直以来,西北是由以司马华之为首的民族主义激进分子掌握。一年前其以国土不予外人之名,强收各国西北教堂土地超过800万华亩,诸位纵容使得传教团损失超过六千万元。自复兴党组建以来,即鼓吹废除所谓不平等条约及各国在华特权。我们可以预见,待复兴党及司马信奉民族主义激进分子上台组阁后,必定会将理论化为现实,强行收复租界、租借地,届时必会严重侵犯各国在华利益,这一点我想诸位公使没有异议,为此日本帝国希望各国公使联合行动,迫使其放弃组阁幻想,支持段祺瑞政府对抗西北。”
  防止中国真正统一一直是日本对华核心政策,即便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日元严重贬值、赤石山脉红军叛乱仍未平息的前提下,日本仍未放松对中国国内政局关注,仍未停止对亲日派系资助,一个分裂的中国符合日本利益。
  利益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中国政权更迭看似与各国无关,但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即愿意尊重列强的既得利益,进而才有可能换取列强承认。辛亥革命后的南京临时政府是如此,袁世凯篡夺共和中国政权后仍是如此,在其去世后,段祺瑞仍然向现实低头,以尊重一切条约不能任意变更为代价换取各国对其政权的支持与承认。
  日置益的话立即在会议室内引起共鸣,朱尔典、康德等人纷纷交头接耳,小声交换意见。过去对西北的支持甚至纵容建立在各国在西北利益空白基础上,至于俄国利益,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牺牲的,而现在一旦司马入主中央组阁,各国在华利益即会成为焦点,而司马在启程前讲话亦表明其对待各国在华利益的态度。
  “各位公使,各国在华利益是我等关注重点,但是我亦请大家注意一点,目前这个东方国家的变革已经不可避免,二届国会选举复兴党必会取得胜利,司马组阁毫无疑问。即便是按照日置益公使要求,公使团联合施加压力,同时支持段祺瑞政府对抗西北,但结果会是什么?各位公使不要忘记一点,民族主义已在这个国家觉醒,联合干涉只会把司马推到对立面,最终成为我们的敌人。先生们,请问,一直以来我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见三国公使态度很可能发生转变,芮恩施立即起身反驳道。对于发生在中国的变革美国政府持欢迎态度,毕竟无论是西北或是司马都是美国选定的合作对象,至于所谓在华特权,在全面自由贸易以及每月高达数千万美元订单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朱尔典各国公使团的灵魂人物,他的决定足以影响公使团的决定。
  “财权,我们控制关税、盐税以及银行团,没有资金保障,任何一届中国政府都难以维系,这正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但是先生们我们能以此威胁司马吗?仅7月份,西北财政支出既超出去年关盐两税征收总额,威胁的代价是什么?去年西北教会地产案,导致我们在整个北中国未能征得一分盐税、关税。假设我们以此相威,有足够理由相信海关总税务司、各地盐务局将因为受到中央政府支持,而不能征得一分关盐税,进而直接影响各国赔款偿还,最有力的武器反成鸡肋。”
  芮恩施提到的教会地产案是一年前发生在西北轰动全国收教堂的案。西北辖区内教会控制超过800万华亩土地,平均每所教堂占地18867亩,土地系历年来各地教会通过强迫捐献,迫使信徒将土地“捐献”予教堂;其次是盗买盗卖,传教士看中某片地产后,指为以前“教产”,强行索得,或指示教徒地方官以私产、公产名义出售给教堂;再就是趁天灾低价收购,甚至干脆直接将官地据为己有,仅原绥远一地教会占据超过500万亩土地。
  大量土地被教会占据,直接影响西北土地改良,而教堂租佃制对半成租,更导致农民购买力下降。最初司马试图通过协商赎地,结果传教士趁机集体抬价。
  传教士丑陋嘴脸让司马放弃和平收的努力,在司马的授意下,西北下属各省市县法院均收到控告教会强掠土地的控诉,教会企图借治外法权规避西北法庭审理,联合议会随即以国土不予外人为名,通过边防军强行收回除教堂建筑用地及墓地外全部地产,导致与公使团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受到战争威胁,而西北除外交据理力争证明教会控制土地大都为非法掠得外,还利用关税盐税进行软对抗。
  通过警备舰队武装护航进行“走私”,利用葫芦岛军港进口物资。为支持西北收回地权,在长达三个月之中,北中国进口货物时,商船均悬挂警备舰队军旗,以军需船之名在舰队护航下从葫芦岛军港进出,而应缴关税均由西北代征,并按比例提交中央。甚至以“俄战急需”为名,将出口英法的大批军用物资停运,最终换取双方妥协,西北也向教会支付数百万元赔偿结束此事。
  “康德公使,我们有求于西北不是吗?在航空发动机、炸药、重炮弹、军工原料、新型刀具、机枪甚至包括化学毒气在内的军需物资都是法国前线急需的,我们一直尝试劝说西北将其主力投入突厥斯坦甚至高加索。先生们,我们是否有必要在此时把亚洲最具力量,当然日置益公使是地面和空中力量的朋友,推向敌人阵营,诸位公使绝不会犯俄国人犯下的错误。”
  议室内响彻芮恩施异常坚定的话语。根据国内指示芮恩施必须要不惜代价帮助美国的朋友赢得政权,如果有可能的话,美国政府非常乐意为新政权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其构建真正的中央政权,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稳定而健康的中国,不仅只是市场利益。
  “那么芮恩施公使,当您口中那个年轻人上台后,提出侵犯各国利益的交涉,是不是为了目前短期利益我们就需要放弃各国用半个世纪取得的在华利益?难道美国政府希望牺牲各国在华利益,换取对自己盟友的帮助!”
  日置益嘲讽侃侃而谈的芮恩施,西北与美国之间的伙伴关系自干涉俄国革命后显露无遗,美国的强硬和对西北的支持使日本只得到滨海、阿穆尔两省,而中国却得到了整个西伯利亚。
  “各国利益绝不会被牺牲,对此美国政府已另有计划,既得的特殊利益必须要被新政权尊重,至少在短期内,各国在华特殊利益不会有本质损失,这一点毋庸置疑!”见朱尔典、康德二人陷入沉思,芮恩施知道目的达到了,于是便满面笑容地说道。
  “朱尔典公使、康德公使应明白一点,那位年轻人或是坚定的民族主义信徒,但绝不是狂热如义和团般的暴徒,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用文明方式解决问题,在谈判桌上取回他想要的一切。各位,时代已经发生转变,现在已经到了20世纪,是时候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了,传统的中国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这个古老国家。”
  芮恩施话锋一转回到正题,芮恩施相信朱尔典明白自己的用意。
  “芮恩施先生我想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一直沉默不语的朱尔典说道,同时朱尔典对大学教授出身,有几分知识分子性格的美国人,竟然表现得比大多数职业殖民地外交官更为出色感到吃惊。无疑他比在座的各国外交官,更适应时代的转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一味使用陈旧僵硬的外交手段无疑是愚蠢的,必须运用更加灵活的外交手段以保证既得利益。
  朱尔典表态之后,各国公使纷纷交头接耳轻声交谈,而日置益愤怒地望着芮恩施。
  水晶吊灯依然散射出炫目的光线,这盏华丽精致的水晶吊灯是西北灯具公司产品,出于宣传目的,公司免费向各国公使馆以及京城重要机关供应灯具,但任何人都没注意到灯具中隐藏的一些小部件。
  在英国公使馆隔壁印花税务局富贵街巷堂一间阁楼内,数部模样各异让人弄不明白用途的设备正在嗡嗡的运行,设备上两个转盘不停的缓速旋转,碣色如胶片状的胶带随着同步转动,这间阁楼就是调查部电侦处在京城的一个工作站。
  调查部电侦处驻京工作组组长康兰玉手拿耳机压在耳边倾听,两年来,通过公使馆内的窃听器监听到公使馆内太多秘密。也正因如此,康兰玉比任何人都清楚列强的丑恶嘴脸。
  “弦新,立即把他们的会议内容发给先生。”放下手中耳机康兰玉对电报员交待道,必须要在先生到达京城前掌握列强的阴谋,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如果不是电侦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听,谁能知道列强的阴谋诡计。
  司马想不到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进京。人皆有虚荣心,司马也不例外,自从上火车司马就有些飘飘然。刚来这个时代时只想挣点钱,从未想过被总统总理邀入京城共商国是。甚至会在不久后主宰这个国家,说不兴奋是骗人。
  “不知道父母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表情?”想到在库苏古尔湖疗养区的父母,司马得意洋洋。就在司马沉浸于兴奋中时,杨永泰推门走进来:“先生,京城电报。”
  “畅卿,看来不是什么好消息!”见杨永泰忧心忡忡,司马接过电报看过后冷哼一声把电报朝桌上一扔,嘲讽地说:“列强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一个好东西,不出三年,他们一定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