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730

  话音一落,司马便重新戴上口罩走下了火车,之所有承诺免费救治实际上是因为治疗大都是以中医为主,而在这个时代中药的价格相当低廉,而且在治疗感冒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大都是最为低廉、大众化的药材,按照的卫生署的统计每名病人不过的仅需要五元,但是五元却可以收心。
  在出站的一路上,当司马走在迎接的人群中时,人群总是会尽量向两边靠拢,以让出更多的空间,在司马经过他们面前,人们都会屏住呼吸,以免让先生感染上疾病。
  一直走到站外,司马才登上自己的座车,座车缓慢的在实业大道上的行驶着,露出半身体司马不断地向路两旁不顾生命危险迎接自己的人群挥手示意。
  只有当座车驶离数十米后,人们才会发出如雷鸣般的欢迎声,几天来民众心中绝望的情绪,在此时得到的一定程度的缓解。外人很难理解西北的这种近似于宗教般的狂热,即便是明知道先生的到来不会对疫情有任何缓解作用,但人们仍然坚信先生回来了,一切问题都会好转。
  座车并没有驶向边防公署,而是直接去了防疫指挥中心,现在西北的一切工作均需要服从防疫指挥中心的命令。
  “……发现首例病例的三天后,开始有患者死亡,接下来的一天之内又有两人病亡。随后住院人数达到1711人,六天内西北医院被占床位从3654张升至14102张,几乎是以前最多治疗时人数的五倍。相比之下,用于运送病人入院的救护车太少了,我们现在已经借用了边防军的军车,以运送病人。但是现在西北各省医院的病床均不够,卫生署和红十字会不得不从军队调运来60000行军床,不仅仅只是医院,病床被塞到走廊、储藏室、会议室、办公室以及阳台的各个角落里,甚至于连停课的学校亦被征用为临时隔离医院,……”
  在卫生署防疫指挥中心会议室内,伍连德用他那带着南洋语调的官话作着汇报。自疫情漫延开之后,伍连德吃住都在指挥中心,每天除了的往返于隔离区与研究所之外,中心已经成了伍连德的家,甚至于连自己太太感染了重感冒之后,仍然未能赶去探望。
  尽管两周来,各个隔离区的工作在照旧进行,各单位同样各司其职,按照日程表有条不紊。新病例、新隔离数字、特别是新死亡数字从各个隔离区、医院源源不断的送过来,但是防疫总部墙上的日死亡数字不停的更新,几乎每过几分钟,墙上的数字就会发生变化,又是一个新高。
  在司马听取着的汇报的同时,司马透过玻璃窗注意到窗外墙上的数字已经变了十余次,每一次都是在增加,一看到那些工作人员接起电话,司马的心中便抽动一下,或许每一个电话都代表着更多的人感染了重感冒。
  “不过先生,也不是没有任何好消息,西北医药公司在三天前提供的莲花清瘟胶囊,经过试用证明对重感冒的早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西北医药公司的研究员相信,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的特点,不仅能退热消炎抗病毒,同时可以减轻上呼吸道症状更具优势,我希望能够尽快将这种胶囊药物运至全国各家医院!”见先生的面色随着自己的汇报越显沉重,伍连德连忙汇报了一个好消息,这个好消息伍连德不过是刚刚收到,甚至都没来的得急向新闻界通报。
  “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我已经通知医药公司全力生产莲花胶囊,今天空军会把胶囊送到各地,另外西北中学和大学的情况怎么样?那里没事吧!”
  对伍连德提到的胶囊司马早已知道。那种胶囊是司马在后世购买的专利,经过试验室试验结果证明对“西班牙流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早在半年前由西北医药公司组织生产。尽管在半年中已经储备了超过50万粒胶囊,但是却因为……此时的司马更关心的是大学和中学的情况,毕竟大学和中学承载着未来西北的希望。
  “先生,流感一暴发,西北大学和中学便开始饮用卫生署提的预防流感漱饮方,饮方的主要成分是金银花、大青叶、薄荷和甘草,有一定的清热解毒、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但因大都住于集体宿舍,所以感染率交高。到目前为止两校仍有673学生感染重流感,感染的比例约为1%,学校是第一个严格执行防疫令的单位,甚至于比全西北实行隔离令更早,而主任更是要求自己不惜一切做好学校的防疫工作,但是现在学校的感染率甚至还高于普通市民,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环境太过于集中了。”
  “联星,最近辛苦你了,听说夫人已经感染的了重流感,今天你没有别的事情,先去去医院照看一下嫂夫人。另外医药公司已经制成一批的流感疫苗,虽不见得对现在传播的重流感有防疫作用,但有总好过没有!联星下午去公署取公文,为家人接种疫苗!”伍连德汇报时口气的无奈和他眼中的满布血丝,司马知道这两个星期全西北最难熬的就是他,这个自己生生从东北防总挖来防疫专家,其夫人黄淑琼在陆军医院为照顾伤员而感染流感,但至今仍未往医院探视。
  所谓的“医药公司”合成的疫苗,实际上是司马在后世的利用出售俄罗斯彩蛋收购的那家生物医药公司生产的流感疫苗。疫苗是后世的研究所利用自己提供的福斯顿军营的流感毒株研制,对西班牙流感有免疫作用,但数量实在有限,直到现在通过时空异常点运来的不过只有十几万支而已。
  数量有限的疫苗只能给很少的一部分人使用,尽管非常残酷,但是司马仍然不得不亲自作出决定,以分配这数量有限的疫苗。从俄罗斯返回西北的一路上,司马一直在脑中构思着疫苗的分配计划,疫苗的效果、接种都需要保密,受限于数量只能给所谓的精英群体和他们的家人接种疫苗,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特权阶级的特权吧!即便是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他们尽管非常安全,同样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治疗,但是却可以享受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权!
  “流感疫苗?”伍连德先是一愣,然后旋即将和“尽人事”一语联系在一起,如果疫苗有用的话,或许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感染。此时几乎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都出现了“白天满街出殡,夜晚救护车疾驰”的场面,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街头满是无人认领的尸体散布数日的场景,戴着口罩的穿行在街上的警察,呼唤活着的人走出家门,带走亲人的遗体安葬。
  在全国很多城市重感冒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在持续上升,绝望的情绪在举国上下的大多数城市中蔓延。在中国并不像欧洲那般,在欧洲的报纸上充斥着战事新闻,重感冒尽管比中国更加严重,但是无疑战争更为残酷,但是相比于中国的报纸上充斥着“骨痛病”的“死亡”报道,从精神上折磨每一名国人的神经。
  流感从广州到东北,从上海到四川,到处流行,哈尔滨10%的人感染;温州有10%的病人死于流感;抚顺患者7000人,煤产量减少75%;蔓延广泛,在北平警察患病过半,学校停课,商店歇业,而齐齐哈尔和长春每日各死百人,棺材商来不及制造棺材……
第199章
于红玉的野心
  共和七年,西元1918年10月30日。这个秋天注定会被历史铭记,欧洲战场上的大战并没由于美国人参加了欧洲大战,而显现出协约国对同盟国的战争正在接近胜利。尽管德国人的鲁登道夫攻势并没有取得预定的战果,但是却仍然成功的改变了战场态势,那些观察家们预计,这场战争至少还会持续三年以上。
  在环境恶劣的战壕里作战的协约国士兵们虽然满怀希望,但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灾难正悄悄来临,流感杀手钻进了战壕,士兵们畏寒高烧,全身乏力,像得了一般感冒,普通感冒并不可怕,无论患者吃药还是不吃药,几天就能痊愈。然而,这一次,病人的症状迅速加重,高烧不退,病人因缺氧而拼命喘息,直至带有血腥味的泡沫从他们的鼻子和口腔中冲出来,许多人窒息而死。士兵们这才明白,大祸临头了。杀人流感蔓延开来,死亡人数迅速上升,仅军人在两个月内就死了43000人。
  欧美的医学专家们发现,这次流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流感,一般感冒大多能自愈,死亡者多为老人和儿童,死亡率为0.1%,而这次流感对20~40岁的青壮年最具杀伤力,一般流感死因多为肺炎等并发症,而这次流感却直接杀人,患者在得病后数小时内即迅速死亡。
  1918年9月,随着战时物资的航运,杀人流感在美国波士顿出现,随即传遍全美。这一次,美国人终于看到了杀人流感的狰狞面目,仅仅在10月,美国就被“西班牙流感”杀死了2万人,死亡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在纽约仅10月23一天,就有851人死亡。在随后的日子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通过带病毒者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而在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1000人中就有50人死于杀人流感。
  这是名副其实的杀人流感,其死亡率高达25%,是一般流感的20~200倍。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几个朋友上班的路上还在聊天,其中1个人突然得了流感,还没等到下班就死去了。甚至还有一个更为恐怖的事情,4个女人兴致勃勃的玩桥牌到深夜,相继得了流感,一夜之间竟然死了3个。
  在亚洲,在中国肆虐的流感病毒横贯整个国家,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上都出现了他的影子,整个中国的上空完全被一种恐惧的氛围所笼罩着,如死一般的冷寂。也许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有那个民族曾像中华民族这般厉经苦难,凤凰涅盘或许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次次创造奇迹的根源。
  尽管此时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感染了重流感,但却并没有引起普遍范围的恐慌,至少没有出现像美国那般拒绝戴口罩会被警察击毙的恐慌!在防治这场传播范围极广的“风瘟”之中,除了各地引用的西北的现代化的隔离制度起到了显著成效之外,中医对这种重流感似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无论是人们熟知的“银翘散”,或是各地官府在报纸上发布的防治药方,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如果说这场重流感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恐怕还是以西北为起源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得到实施,为了自己的健康,国民开始讲究起个人卫生,这时讲究卫生不再是一个口号,而被当成“活命之本”,无论是再坏的事情总有好的一面。病情在漫延、死亡数字在增长,但是生活仍然需要继续,或许会出现行人倒于路上,工作时倒于案台的意外,但是生活仍需要继续,工作仍然需要进行。
  玫瑰园社区是西北市的一个高档社区,过去每到傍晚时,居住在社区内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外居民总是会轮流在各自的家中举办沙龙聚会,而那些太太们也会不时的举行聚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这种悠然自得的生产随着的流感的爆发,而无限期的停止了下来,按防疫令的要求,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禁止一切聚会活动,以避免流感爆发。
  临出门前于红玉和过去一样,先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衣袋,直到掏出一张纸片后才放下心来,纸片上记录是于红玉家人的联系方式,在报纸上已经刊登了多起认尸启示,大都是患有重流感倒于街头的行人,为此边防公署特意在报纸上登出启示要求的人们随身携带联系卡片,以备出现不测后警察或医院与基家人取得联系。
  “街上又冷清了不少!”看着车外冷清的街头,于红玉不禁有些感慨流感对生活的影响。所有的百货公司、饭店、电影院、歌剧院都被勒令停业,官方或私人聚会亦被取消。过去在广场、公园随处可见的“街头政治家”们亦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于连因伤退役的官兵同样没能享受到社区荣军会为其举行地的归来集会。
  半小时后,于红玉的车驶进了于氏航空工业公司,停车时望着那些进出工厂的工人,于红玉心中可谓是充满了侥幸:“幸好自己的工厂没有出现流感病人,否则可真就麻烦了,”于氏航空工业公司是于红玉的心血所系。八年前,尚在美国留学的于红玉看到《三藩市星期日呼声报》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添翼”的海报,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装饰,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后,即心对航空心生向往之意。
  一年后,在1911年1月1日,当冯如又驾机绕三藩市海湾“多次”飞行表演,最高时速达到57英里最高飞行高度达到350英尺,绕海湾续航达20英里,续航时间达到20分钟,已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西人士前往观看飞行。欧、美各报也交口称颂:“君之名誉时已飞腾于世界矣!”冯如为中国龙添了飞翼,为中华民族、为祖国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当时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的于红玉同样见证了那场盛事。
  正是冯如那场为祖国赢得无上荣誉的飞行,让于红玉决定转学在全世界尚属最新科技的航空工程,以像冯如一般投身于新兴的航空事业为祖国赢得荣誉。在麻省理工学院专攻了三年的航空工程后,又在莱特航空公司以及寇蒂斯飞机公司等多家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了近三年,参与了多型飞机的设计制造,直到一年半前方才回国。
  早在美国时于红玉便听说了西北航空业的名声,刚一回国便选择在西北航空学院这个世界上航空最先进之地学习了一年,以学习最新的航空技术。毕业后,于红玉并没有选择像其它的同学一样,进中华航空、西科斯基航空等十余家飞机公司或研究所出任设计员,于红玉选择了另一个和他人截然不同的道路,自己投资建立一家飞机公司。
  相比于他人出身南方实业大家族的于红玉,有着同学们无以比及经济后盾作为支持,得到家庭的数十万元的资助后,再加上公署和私人的高新工业风险投资,仅不过四个月,于氏航空工业便生产制造出第一架H-1D轰炸机,并交付空军使用。飞机是中华航空工业外包订单,利用大公司外包订单生存,是西北二十余家小规模的飞行制造公司的生存之道,新创建的于氏航空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于红玉从来没有满足过。像现在这样,公司的生存全部系于接受的大公司订单,外包订单不菲的利润回报不是于红玉的追求,于红玉内心的野心是想让自己和冯如一般,用自己设计的飞机,为祖国赢得荣誉,并最终像秦国、谭根、厉汝燕、西科斯基、王助、巴玉藻等西北航空泰斗一般,进入西北工业品展览会的那座“名人堂”,在未来,只要有人们提及中国航空工业就会提到于氏航空和于红玉,才是于红玉的最终目标。
  “于经理,高先生已经在办公等您半小时了!”于红玉前脚刚进办公室,秘书便连忙汇报道。一头金发的女秘书的戴着一副大口罩,娇好的面容掩于口罩之后,只有那双如宝石般的碧眼闪烁着灵动的目光。随着大量的德裔以及俄裔移民涌入西北,在西北的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现在西北市的外国移民已经达到市区人口的15%,这些大都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移民充实了西北的智库,为西北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过相比于他们在中国其它城市的同胞,这些外国人大都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放弃了外国人的一切特权,这是西北引入外国智力的根本原则。
  “玉炎,你可来了!我说过,你绝对不会为自己的投资后悔。十万元,会让你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比星十三双层发动机更为优良!而且绝不会像双层发动机一样过热!而马力绝不逊于双层机!”端坐在办公室之中的高伟峻一见于红玉便面带傲色地说道。
  作为一个工程师高伟峻有自己骄傲的理由,通用动力公司的那一群中外航空发动机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问题,被自己解决。高伟峻并没有像自己的老师曾贻经那般,选择为西北通用动力公司工作,而是在纸面上解决了发动机问题后,便自己单独建立了一家工作室,而于红玉是高伟峻发动机设计室的唯一的一名资助者。
  “样机已经制造出来了吗?”于红玉面带惊喜之色地问道。之所以投资高伟峻的设计室,除了为满足自己正在设计飞机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利润。于红玉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设计师,同样还是的一个商人。
  西北大型飞机的研制,一直受限于发动机,就像秃鹰式俯冲轰炸机一般,尽管现在的产量已经达到千架,但是发动机过热的问题,到现在都不能解决。前后已经有数十架飞机在训练或战场上因发动机过热坠落,甚至造成了数名飞行员坠机受伤后被俄军俘虏,这一切都是空军无法接受的,空军需要新的发动机,甚至于新的飞机。双层发动机功率尽管非常庞大,但是就其安全性而言,不过仅仅只是过渡性产品,而其易过热的缺点,一直是其无法妥善解决的毛病,尤其是在空军提出的大型运输机、轰炸机的设计方案之后,这些问题不解决,空军就不可能接受新的订单。
  “样机台试功率达到680力,未来至少能增加到720力!现在已经在进行16个小时的连续试车,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任何故障。知道吗?三个小时前,研究室的韩主任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有公司已经决定出资收购,你永远不会后悔自己的投资,这笔投资至少能为你挣回50万!你的意见怎么样?是卖还是不卖?”高伟峻面带骄色的伸出了两个手指头,100万对于高伟峻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于红玉是投资者,自己必须要询问过他的意见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高伟峻之所以能够解决单层多气缸航空发动机的问题,实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而是因为研究室资料里一些残缺不全的资料,正是那些航空发动机的理论资料为自己提明了方向。当初自己老师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只不过后来在失败了十七次之后,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而自己不过是沿着老师开启的那条路走了下去。那些理论资料可以有效解决老师设计单层十三缸发动机的种种问题,现在仅只是样机,但是可靠性和功率就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有时失败和成功只不过是一步之遥而已,只不过有人坚持了下来,有人没有坚持下来而已,高伟峻属于坚持了下来的。
  “卖掉他,无论你我都没有生产发动机的能力,卖掉它是最好的选择。”于红玉几乎连忙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自己的目的不在发动机而在飞机,之所以投资发动机的根本原因,正是为了给自己的飞机提供动力上的多选择性,同样也是一笔风险投资。卖掉发动机的钱,能让自己有更多的经费用在的新型运输机的研发、生产上。
  八个月前,为了适应边防空军的需求、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航空设计水平,边防空军技术处在半年前将设计规格递交给了西北的航空工业界,设计规定得相当详细:全金属单翼设计,3具增压发动机,每具功率不小于500马力,双人制驾驶舱,至少可搭载14个伞兵,还规定了航程不小于1438公里,最大速度不低于23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不低于200公里/小时,爬升率306米/分,实用升限不低于3048米。
  在于红玉看来新型运输机的设计事关于氏航空是否能够在未来生存下去,毕竟如果战争一旦结束,来自空军的飞机订单自然会缩小,那些依靠大公司外包订单生存的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恐怕很难生存,于红玉甚至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大量飞机的空军,很有可能不会采购新飞机,各家航空公司如果想生存下去,只能依靠民用航空领域,而运输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刚刚起步的客运或许是现在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空中快邮业务,都需要大量运输机。现在按照空军要求研制生产的运输机可以轻易改造成客机,到那时于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行,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打电话给韩主任。”高伟峻脸上满面喜色。之所以这么高兴原因很简单,公司除了用巨款购买发动机专利之外,还同意收购自己的设计室,对于一个年龄只有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而言,有什么能比得上拥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室,这样一来,自己可谓是名利双收。
  “那个,岳崎,有一件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于红玉犹豫了一下,有些为难地看着面前的高伟峻,想到自己要提出的要求甚至有些难以启齿。原本受限于资金于红玉并不准备参加国防科技委员会每月举行一次的技术转让拍卖会,而现在通用动力公司收购高伟峻的发动机,却解决了困扰自己的资金问题。
  国防科技委员会是西北最高科研机构,委员会下设研究所拥有全中国最优秀人才,同样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每月举行的技术转让拍卖会,对于那些大公司而言,都是一次技术淘宝盛会,不过受限于资金门槛,在西北不过只有几家公司能够成为拍卖会上的座上宾。
  通过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小道消息,于红玉知道现在秦国的中华航空企业,半年前以两百万巨款,从拍卖会上取得一份远程四发重型轰炸机的图纸以及相关技术,现在中华航空企业之所以停止对H-1轰炸机的研发改造,甚至于将其外包,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华航空企业几乎将自己全部力量都投入了“远程四发重型轰炸机”技术吸收上。
  “不论你是否相信,那架飞机……至少领先我们接触过的航空技术30年以上,有时候我都怀疑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才能设计如那么完美的飞机。”尽管不知道同学口中的远程四发重型轰炸机到底先进到什么地步,但是想到中华航空企业,这家世界航空业制造业中的巨无霸,几乎要集中自己所有40余个设计室去做一架飞机,于红玉便可以想象那架飞机的复杂程度。
  “玉炎,有什么话你尽管说,只要我能帮得上忙,一句话!”见于红玉在说话时显得有些为难,高伟峻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我想让于氏航空参加11月份国科委的技术交流会,你知道,参加这个技术交流会,仅只是担保金就需要200万,我没有那么多钱,所以……”于红玉有些难以启齿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尽管在西北几乎所有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都知道国科委每月一次技术“交流”会,同样知道交流会上的技术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受限于资金门槛,并没有几家企业能进入交流会。200万是什么概念?于氏航空全部资产不过中200万的一半而已,有时人们都会怀疑到底存不存在这个技术交流会。
  “行,不过到时你要带我一起去。”高伟峻并没有犹豫,就像当初自己来找于红玉这个同乡给自己投资时他没有犹豫一样,如果当初没有他的帮助,高伟峻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机会挣到这笔钱。而且高伟峻对那个传说中的技术交流会,一直心存向往。
  有时高伟峻很好奇,为什么国科委没有研制新型大功率发动机?以西北通用动力公司的资本参加交流会根本没有任何资金问题,西北通用动力是西北公司的子公司,如果西北公司没钱,恐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几家有钱的公司了,但为什么他们没能从交流会上买回大功率航空发动机技术。高伟峻知道半年前公司曾从交流会上买到新型船用锅炉技术,但为什么大功率航空发动机却是空白。
  “旁的话我不说了,岳琦,谢谢你!”于红玉在说话时满是感激涕零的模样,有了高伟峻这一百万,再把公司抵押出去然后再从家里要点,凑出两百万保证金没有任何问题。钱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资质审查,不是任何一家公司企业交了两百万的保证金,就会取得进入交流会的资格,最重要还是资质审察,如果无法通过资质审察,别说是两百万,就是两千万也没有进入交流会的可能。不知道有多少家居心叵测的企业没能通过资质审察。其中一些企业不仅保证金被没收,甚至因为涉嫌间谍行为,企业法人被逮捕、企业被查没。
  ……
  “先生,这个月除了西北公司的几家下属子公司之外,还有六家新公司申请参加国科委11月份的技术交流会,这是这些公司的资料。”兰华林毕恭毕敬地汇报着,作为国防科技委员会主席,兰华林并不是一个科研人员,甚至于兰华林不过是在三年前在保安队接受了扫盲教育而已。能够出任这一职位,更多是源自眼前先生的信任,当然更重要一点是兰华林绝不会提任何问题,永远只有服从。
  国防科技委员会在西北看似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至少没有其它边防军军属单位那般风光,甚至于对外界而言,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位的存在。但是作为他的负责人,每个月兰华林都可以直接来到主任办公室亲自向先生做汇报,这份超然恐怕是很多单位无法比及的。
  “和过去一样仔细核查申请人所属企业每名员工的个人资料、社会情况,至少要上述八代以上,把资料转给调查部就行了,一旦新企业竞标后,即提高他们的保密级别。”司马在说话时并没有抬头,而是专注地看着兰华林带来的另一份资料,这是一份西北科技汇总资料。国防科技委员会除了自己下属四十多家研究所之外,最重要一个职责就是做科技情报收集。但是这种技术搜集并不是收集他国科技情报,而是收集西北各企业急需的军事技术,同时还有各企业研究所技术进展。
  这些资料将会成为司马决定是否向国科委提供“新技术”交流的根本。国科委的职责除了管理军事技术研究所之外,最重要功能就是一个障眼法,一个用来掩饰技术来源的机构,国科委下属研究所全部都处于绝秘,至于有多少个研究所、他们在研究什么,外界对他们是一无所知,而这种一无所知正是司马需要的,这种一无所知成功的掩饰了西北的技术来源。
  司马以国科委的名义向各企业提供后世技术资料,尽管很多资料并不见得健全,但是却对西北军事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个月西北各个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料都会从51区电子资料库中被打印出来,民用和被转交给西北公司,而军工技术则在国科委的技术“交流”会上被拍卖给军工企业,而技术拍卖为国科委研究所提供了足够的经费支持,甚至富余部分还被用以补充边防军的军费。
第200章
好奇心
  “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
  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西北边防军把这一条信条视为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把夺取制空权作为保证国防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独立的空中作战是未来战争战略行动的主要样式,空中战场将是决定性战场,西北的军事专家们敏锐的注意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扩展,战争行动出现了“总体化”的趋势。20世纪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使战争带有一种全民特性,即国家全体居民和全部资源都被吸入战争熔炉中。而且,既然社会肯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人类现在能预见到,未来战争在特性和范围上都将是总体的。
  在这种总体战争中,影响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民众摆脱了在以往战争中所处的被动从属地位,成为可以影响战争胜负的能动因素,同时,在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情况下,物质条件的影响程度和军民抵抗意志的反作用力都空前增大,这种全新的战争特性必然要求全新的战略思想、作战理论、力量结构。
  在这一见解的基础上,西北的军事专家们结合军校中的教材总结出一个结论:在总体战条件下,国家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军队及民众的战斗决心与抵抗意志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力量重心,对力量重心的直接打击,将有助于加速战争进程并影响战争结局,而航空武器的出现使未来战争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提供了直接打击对方力量重心的手段。
  因此,战争将不再是类似于欧洲那样的线式作战,由空中力量进行的独立空中作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战略行动样式,空中力量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将使空中战场成为决定性的战场,只要对敌国城市和居民进行狂轰滥炸,必能摧毁其抵抗意志,使敌国在军事力量尚存的情况下认败求降。
  自建军以来,日本便是边防军的第一假想敌,即便是在和俄罗斯打仗的同时,边防军的高层也从未改变这一态度。中日之间隔着千公里海域,而一旦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弱小的中国海军根本不可能进袭日本本土,按照传统模式与拥有强大海军的日军作战,战场只有可能在中国本土打响。让战火在敌国燃烧是边防军的信条,国土防御作战并不是边防军的将领们愿意看到的场面,在空军则成为边防军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
  空权是施展于空中,能够飞越地面和海洋的武力,所以足以使海面与陆面其他武力屈服,取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天空因为太过辽阔而无法防守,所以唯一防守制空权的方式就是进攻,只有以空中轰炸消灭敌军的空中力量才能取得制空权。在制空权的掌握上,得益于在俄罗斯实战经验,边防空军的专家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强调轰炸机的力量,空军的军官们相信战略轰炸将会主导未来的中日战争。
  “如果战争爆发!我要空军的轰炸机群炸平整个日本!”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研制更为先进的轰炸机以实现空军司令郑培林和空军军官们梦寐以求的“跨海轰炸”,就成为了西北各个航空企业重中之重。
  相比于战斗机,复杂程度超过巡洋舰的战略轰炸机绝不是一般企业的所能承受,在西北目前仅只有中华航空企业,这家西北最早同样是最大的航空实业体可以承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