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730


第342章
冰冷的樱花(中)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但当我参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回顾自幕府末期日本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我发现日本国民左右摇摆得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恢复平衡的能力,决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逊色。正是依靠恢复平衡的能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日本的民族性令人迷惑,但却成就了日本亚洲开化第一国之地位,进而成为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有色人种国家。”
  日本19年前曾以羸弱之国力击败俄国。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又一次一反常态,一败再败,令世人大跌眼镜。中国军队步步紧逼,国内赤乱愈演愈烈,日本陷入内外交困中,日本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日本稍有理智或政治头脑的人都认识到,对中国妥协,势在必然,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时候结束将毁灭帝国的战争了。
  “……赤军叛乱导致帝国不得不选择,是将国家全部力量投入不能赢得胜利的战争之中?还是将国家力量投入镇压毁灭帝国的叛乱中?”
  近卫的讲话,使日本出现了混乱和紧张,惊恐和狼狈在军队中尤其严重,年轻军人们异口同声地叫喊,“近卫真准备投降吗?”而年长的将军们则说,“是时候结束了!就让近卫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去承担吧!”而年轻军人又说,“近卫是个勇敢的人吗?他父亲曾经创办了东亚同文会,他是牺牲帝国利益,去讨好中国人吧!”
  当大家从慌乱和无奈中平静下来以后,才意识到中国人并没有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近卫只是“接受一个合理的媾和条约”,结束与中国战争,然后抽调军队,镇压赤色分子。首先对近卫文麿讲话兴奋和支持的是外务省,战争爆发后,帝国军队不断失利,外务省就在偷偷考虑如何结束战争。外务省对田中号召的本土决战嗤之以鼻,不断试图与中国谈判,体面媾和。
  5.21起义,却把阴暗的东西翻到了台面上,清清楚楚告诉大家,帝国坚持不住了。忠诚、勇敢、牺牲、奉公的国民,不愿意承担战争带来的苦难,他们要求结束,至于怎么结束,那是政府的责任。
  结束吧!身兼四职的新首相近卫文麿表态后,外务省领导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是已经成为“主角”了,只不过是悲情主角,象近卫首相所说:必须为帝国、为国民之万世福祉,忍下世间难忍之事,承下悲愤之耻辱,以为国民未来之愤发。
  在外务省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外务次官松下才泽、条约局长原本信重、政务局长义腾泽野,围在兼任外务大臣新首相近卫文麿身边交换看法,与中国谈判势在必行,利用英、法、美的态度尽可能争取权益,体面媾和。尽管中国政府非常强硬,但也非常顾忌三国的态度,得罪世界三大列强,无疑是不理智的,而三国支持日本,平衡远东的战略,毋庸置疑,问题在于三国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日本。
  外务省对形势的分析是:如帝国表现出必须结束战争的态度,三国为维护远东平衡,以日本牵制中国的战略方针,三国介入的深度将超过我们的估计,三国可以接受一个强大的日本,但绝不乐意看到一个有能力挑战三国的中国,更何况中国是德国的准盟友,甚至与其存在秘密条约。因此,日本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借助三国介入,尽可能保全日本利益,不过接受部分主要的媾和条件,对日本来说是明智之举。
  经过探讨,上午十一点,近卫文麿进宫觐见皇太子裕仁,将发向中国的媾和能告初稿恭恭敬敬呈上去。近卫文麿用低沉颤抖的声音发言,近卫知道自己的这番讲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成为帝国历史上最大的国贼,不过在近卫文麿内心深处,还潜藏另一番打算,没有任何人愿意做一月首相。
  “……外务省认为,接受中国的媾和方案理论上是可行的,中国要求的领土均系明治大帝之后开拓之新疆土,在国民情绪上或许尚可以接受,外务省认为可把领土问题和赔款问题结合起来,与中国深入谈判,迫使中国让步,而英美法三国无疑站在帝国一方。”
  在一阵令人难堪的沉默后,裕仁终于发言:“不管怎样,战争即将结束了,我想,仅此一点就很好了。至少还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不是吗?如果不接受,战争将继续。外战结束之后,我们必须在短期内结束内战!不能再让国民受苦了。”
  裕仁再一次强调“不能再让国民受苦了”,皇太子裕仁表现得像日本历史书上描述的天皇,是一个仁爱的长者,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民福祉,至于战争责任,该由田中和狂热分子承担。
  遵照摄政皇太子旨意,定期御前会议在下午一点半召开。身为首相的近卫以及被西园寺等人推出的其余五名内阁成员,都一致赞成“勇敢”的近卫提出的“接受部分媾和条件,与中国谈判停止战争”的方案。
  日本新任内阁,组阁的第一时间,就通过第一个决议。出人意料,御前会议摄政皇太子因拜见天皇未能参加,元老西元寺公望则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至于其它政治精英、天皇幕僚则因中国空军对东京的再一次轰炸而未能参加。
  这一天,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人和五个绝望的人在半个小时内,决定了日本的命运。这一切,在战争爆发之前,又有几个日本人可以预见呢?
  6月2日早晨,五百九十名近卫师团以及调至东京的中高层军官身穿陆军制服,在宫内省大楼前庭排成十列,这些人佩带勋章,在佐闲侍从长引导下,接受摄政皇太子裕仁接见。
  裕仁身穿西装从正门走出来,这是战争之后,裕仁第一次将身上的戎装退去,换上一身白色西装。当军官看到裕仁着装时,明白了天皇的选择,作为效忠天皇军人,他们必须遵从天皇的选择。
  “立正!”中岛正武发出口令。前东京宪兵司令中岛正武八天前晋升为东京卫戍司令。尽管其在叛乱时“果断”进入美国使馆,但因其不断联络忠于天皇的部队,并在镇压叛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受到表彰。
  裕仁站到中央,中岛再一次喊口令,“向皇太子殿下敬礼”三个师团军官左手按军刀,一齐举手敬礼。
  裕仁原地微微低头算是答礼。之所以检阅东京驻军军官,是裕仁给近卫的回报,亦是近卫提出的几个要求中的一个,在裕仁看来这并不算过分。
  近卫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安全,防止发生军变。接见军官,则是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从裕仁身穿西装出现在军官面前时,从军官惊诧的眼中,裕仁知道,近卫得到了他想要的安全。
  这一天,阴天,天空中浓云密布。日本全国未遭受轰炸,日本政界知道,中国政府收到了近卫发出的信息,用停止轰炸来回应。
  中国政府的表态,让外交官欢欣鼓舞,这至少证明,中国政府同样期待谈判,现在时机成熟,剩下的则是耐心。之所以如此,是近卫文麿的要求,在他看来,急着结束战争无疑是不理智的,帝国国民需要适应过程,过程不过几天而已,或许还可能更长一些。
  其实,近卫文麿是为自保,近卫文麿是替罪羊不假,但却是一个聪明的替罪羊。
  “要急着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前线官兵发动叛乱。”近卫文麿毫不顾忌,甚至还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如果着急结束战争,就让在朝鲜尚存一命的士兵发动一场叛乱吧!届时,战争就可以立即结束了!”
  近卫文麿发表讲话后,对停战问题一拖再拖,只是不断视察东京和周边遭受轰炸的城市,慰问在轰炸中失去房屋家人的市民,在市民中发表演讲,倾听市民的呼声,市民的呼声则非常简单,“结束战争,给予工作、食物、住房”,近卫文麿一再向市民许诺,将尽可能结束战争,但现在时机尚未成熟,同时不断强调,之所以没有食物,不只是中国海军封锁,更重要的是赤军占领日本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赤军用市民的救命粮从国外换取武器,用来打倒天皇,总之,造成困难的原因只有两点,一是战争!一是赤军!
  “战争可以结束,但赤军威胁却不容易消除”,短短几天,整个日本都知道近卫文麿观点,而他的观点还获得相当广泛的支持。
  近卫文麿的拖延和慰问演讲,令日本上下产生焦虑和不安。近卫文麿当选首相第十一天,6月10日,报纸第一次向国民公开中国提出的部分媾和方案。但在报道中,根据权力人士指示,各大报纸尽量保持低调,如删除削弱国民斗志的条款,没有公开政府的正式看法。而且,报纸上出现相当新鲜的词语。
《读卖报知》以“冲绳?琉球?不过是殖民地而已”为标题刊登文章摘要,强调“战争迈入最后阶段,帝国政府考虑如何体面结束战争”。《朝日新闻》登出两排大标题“政府对国民要求不予理睬,将与中国谈判媾和,可预见,谈判将会旷日持久!”至于《每日新闻》则鼓动人心,“粉碎敌人的自我陶醉,将战争进行到底!”日本报纸杂乱的论点,反映出国民矛盾的心态。
  追溯到1903年5月22日,在小城日光的华岩瀑布旁,年仅18岁的大学生藤村操削下一块桴树树皮,写出“岩头之感”后沉潭自尽。在后来轰传一时的遗书里,藤村操反复追问人生的意义,并且写出答案:“曰不可解!”他说,“我怀此恨而烦闷,终至决死……”
  “烦闷”一词遂成为日本大学生最流行的词汇。和“烦闷”同时出现的则是“成”。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脱亚入欧、富国强兵为追求,几千万国民匍匐在目标之下,忍饥受饿、视死如归,从而缔造“明治精神”。而市井间,渐渐滋生的,恰恰是它的反面。与父辈们不同,新一代青年追求“成”,与国家无关。日俄战争刚刚落幕,千万青年滋生:大国地位已经实现,现在该追求与国家目标无关的个人目标了。为此,他们刻苦用功、考入大学,并渐渐接受自由主义思想。随即步入公司、成为中产阶级,效仿欧美的生活方式。
  然而,日本新中产阶级非常孤立和稀少,出身农村或者家境贫寒的青年,改变命运唯一途径依旧是从军。换而言之,日本中产阶级不仅在观念上与父辈、与“明治精神”对立,也与同龄人、特别是青年军人对立。在一代人身上,日本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是西洋的、城市的、中产阶级的和代议政治的,另一个则是东方的、村社的、赤贫农夫和天皇制度的。
  严格来说,日本中产阶级是包裹西方外壳的日本人,内心依然是日本式的。面对失败他们唯一选择的还是逃避,与东方的、村社的、赤贫农夫的和天皇制度的日本人同样产生无所适从感,和混乱情绪。
  与皇宫隔一条马路的近卫师团几千名士兵被解除武装,“看管”在营房中。
  “经历暴乱后,绝不可能煽动起新暴乱。”提枪站在同学们身后的上原有泽肯定。作为一个刚刚入校的士官生,如果没有5·21叛乱,根本没有机会来到东京。士官学校学员全部被调动,稳定和整肃近卫师团,上原有泽以军曹军衔进入近卫师团,参加整肃行动。
  按照计划,士官生将配合少壮派军官制止新内阁的叛国行为,少壮派军官说服新任近卫师团长和其它师团参与叛乱,而士官生则劝说士兵参加。但是,谁能想到,在经历20天整肃之后,以服从长官命令为己任的士兵,拒绝服从在他们看来非常荒谬的命令,更何况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愿意战争结束。
  “控制东京要地,消灭叛国的近卫,进入皇宫保护天皇。”
  “作为军人,我们只服从天皇的圣断,别无选择。现在,是战是降,取决敌人与我方谈判结果。战也好,降也好,你们记住,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个人的轻举妄动可能造成国家的毁灭。”近卫师团长如是回答。
  士官生试图反抗,杀死师团长,夺取师团长的印章,调动部队时,却遭到宪兵部队镇压,少壮军官则遭到逮捕。少壮军官和士官生的叛乱胎死腹中。第二天,少壮派军官企图叛乱的消息“意外”被泄露到报界,近卫对叛乱进行批评,“……少数人宁愿国家成为焦土,裹胁六千万人玉碎,也拒不承认失败,残忍无比的非人道行径与地狱魔鬼没什么两样。”近卫文麿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
第343章
冰冷的樱花(下)
  共和12年6月15日中午12时整,司马发表对日讲话,“……千百年来,中日两国一直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历史上,中日之间曾携手并肩,共同发展。我笃信和平,厌恶战争,但中国为抵抗暴力而战,中国进行的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值得歌颂。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俱皆抗战,不屈不挠……我企盼和平,希望中日两国协手并进,心心相印,友好共存。我们将为这个信念而努力,使中日两国五万万民众得享和平,这是我们的使命。”
  6月15日中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国表达结束战争的意愿,共和中国总理司马发表对日讲话,讲话极尽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但却不无威胁。
  讲话一经播出就震惊世界。虽然在朝鲜,中国军队仍然持续不断向困兽犹斗的日军进攻,但世界各国都相信,中日战争结束,指日可待。
  讲话播出一个小时后,近卫文麿的大学同学、书记官长完山赞加就拿着整理好的情报资料和在内阁会议上的发言稿,急匆匆进入首相私邸。看完资料,近卫文麿显得非常冷静,一切都不出预料,“要来的终于来了!”近卫文麿一直在等待时机,最佳时机终于来了,中国表达了和平愿望,剩下的就是和谈的具体事宜了,时间地点等,也许不久后,还要屈辱的前往中国,乞求赐予和平。
  下午五点,外务次官松下才泽也急匆匆进入首相私邸。近卫首相只交待了一句话,“就让战争在这次内阁会议上结束吧!”
  想到一月替罪羊首相生涯即将结束,近卫文麿不甘心的暗下决心“绝不能就这样结束!”对权力的眷恋,对命运的抗争充斥近卫内心。出任帝国首相后,近卫文麿成功地将帝国战败的罪责推到赤军和社工党的身上,是叛乱分子毁灭了日本,叛乱导致帝国无法集中精力作战,而社工党“让本国政府失败”的口号给了近卫足够的口实。
  近卫出任首相半个月内,“朝鲜人暴动了,到处放火”、“社工主义者与朝鲜人叛乱让国家陷入危机”、“赤军特务在水井投毒、抢劫、强奸、无恶不作”……
  种种流言在近卫推动下,传遍东京的大街小巷。先前并不看好近卫文麿的政治家,都对他的应变能力咋舌,近卫在短短半个月内,通过“火车慰问”、“飞机慰问”、“废墟讲话”竟然再一次让陷入混乱的日本统一思想。
  日本人听信近卫的讲话,将社工党和赤军视为导致日本战败罪魁祸首,帝国军队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无能,都是社工党和赤军扯肘所致。与此同时,在街头巷尾,激进的日本人组织自警团,设立关卡,严密盘查过往行人。
  在大刀、竹枪与棍棒的武装下,短短几天时间,数以万计的朝鲜人惨遭杀害,数万名被怀疑是社工党成员或赤化分子的日本人被当街处决,如近卫所希望的一样,他成功的把战败责任推到社工党身上。
  幕后黑手,除了近卫文麿,还有头山满、内田良平等人,黑龙会极端右翼组织不计代价在帮助近卫。黑龙会高层对日本现状非常了解,相比极左翼的社工党,他们宁愿结束与中国的战争,保全日本政体。在中国明确要求下,善于投机的政客并不愿意保全黑龙会,也丝毫不介意以移交“暴徒”为筹码,为日本争取利益。出于自保,内田贤平等人选择支持近卫,内田贤平等黑龙会高层在近卫就职不久,就与其彻夜长谈。
  谈论的重点就是体面结束战争,黑龙会倾其所能帮助近卫渡过和约签定后的难关,继续做帝国首相,黑龙会的回报则是,在媾和谈判中,保全黑龙会高层,只向中国移交普通会员。双方一拍即合,达成战略同盟。
  当天下午三时三十分,内阁会议在宫内省召开。会议刚一开始,近卫文麿就开门见山,“中国人已经回应了和谈诉求,从形势上看,战争不可能再继续下去,只能接受中国的媾和方案,及早结束战争,请诸位畅所欲言。”
  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再拖了,摄政皇太子希望停战、国民希望停战、政治家们希望停战、军人同样希望停占,但停战的责任却需要房间里的人来承担。
  陆军大臣山本造次和参谋本总长河合操等军方代表,同样沉默,军方地位超然,不需要承担战败的责任,媾和条约签定之后,紧急内阁必定会以总辞职宣告结束,但军方代表无非是从内阁退回军队而已,新内阁中,仍然会推出新的陆军大臣以及海军大臣。
  紧急内阁海军大臣川上操六第一个打破沉默,“沉默无济于事,不是吗?只能接受中国媾和方案,别无选择。问题是,谈判由外务省出面,还是由首相出面,必须做出决定。”
  除了媾和别无选择是大家的共识,川上操六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首相仍兼任外相,左右是近卫负责。
  国卖定了,问题在于卖多少,这才是关键,才是最难协调与决定的。但这个问题不解决,近卫就不可能前往中国,近卫需要一个最终方案,日本可以接受的方案。
  “钱是一分钱都不能赔的,帝国也没有钱赔于中国!”在赔款问题上,众人出奇的一致,争论不休的是国土的割让,这个问题很敏感。
  “全盘接受中国人提出的割让方案,是绝不可能接受的,台湾和朝鲜被中国人占领,这两个地方,我们不可能打回来,所以朝鲜和台湾割让予中国毫无疑问的。而冲绳、小笠原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如果割让予中国,我们都会成为国贼。全盘接受中国方案,还谈什么捍卫国体。不能一味地无条件屈服,这对天皇,对国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大藏相内贤居依然慷慨激昂,内贤居一个毫无名气的小政客,出任大藏相完全是为了凑数。
  “如果坚持导致谈判破裂,该怎么办?”近卫淡淡的反问。
  河合操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只有进行最后决战。”
  “有获胜的信心吗?赤军怎么办?在皇军和中国人拼命时,让赤军打入东京吗?”
  提到赤军,河合操无言以对。赤军正在酝酿新的攻势,情报显示,两天前,又有三船军火交付赤军,军火是苏俄借道中国运进日本的,为了打败日本,中国人甚至不惜与苏俄合作。中国人为了胜利,不惜与魔鬼合作。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内阁会议上唇枪舌剑。正在此时,突然传来消息,“中国空军30分钟前空袭九州,超过一千架次轰炸机对九州进行毁灭性轰炸!”
  中国空军恢复空袭的消息,让近卫内阁意识到时不我待,中国人不会坐等帝国拖延。上午总理发表希望和平的讲话,下午又恢复轰炸,无疑在传达一个信号:战争或是和谈,任君选择。
  继第一次内阁会议之后紧接着召开第二次内阁会议,会议没完没了地开了七个小时,晚上十点,近卫文麿见毫无进展,只得休会,“下次将召开御前会议,由皇太子殿下圣断”陷入僵局,近卫文麿选择把麻烦上推,卖国是卖天皇的国,抉择还是由皇室做出的好。
  “为什么要召开御前会议?结论会是什么?”
  “没有结论,只是将没有结论的争论向殿下禀报。”
  “愚蠢透顶……”,众人对召开御前会议议论纷纷。但召开御前会议还需要陆海两总长的花押,法律上规定,召开御前会议,需要首相、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的“花押”。
  第二天上午完山赞加就如愿拿到花押。
  “事情太突然,我到处追着两位总长画花押,实在非常抱歉。但情况十万火急,请在文件上画花押吧!我们得遵守相关的程序,在开会前先取得二位同意。”
  陆海军总对长书记官的话也没多想就画了花押,却并不知道这是内田良平等人策划很久的计谋。召开御前会议正式手续齐全了,在召开会议前,近卫文麿特意进宫再一次拜见裕仁,与裕仁进行最后的沟通。
  6月16日下午4点30分,研究媾和底线的御前会议按惯例在御文阁召开,这一天天气闷热难当,热得令人窒息,为了节约电力用于生产,从中国进口的空调,并没有打开,开会中人们不时擦拭额头上的汗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