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730

  “敌舰14、16英寸炮弹多次击中我舰,军舰遭重创严重进水,舰上官兵死伤过半,舰艏粉碎。现已向敌舰发起撞击,祝舰队胜利!共和中国万岁!国防海军万岁!”话筒里传来哽咽的声音。突然,通讯官镇定自若的表情消失殆尽,脸色苍白。
  “怎么回事,复述电文!”留意到通讯官神情变化,一名参谋官大声催促。可是,通讯官怔怔站在话筒前,半天说不出话。
  “履行职责,上尉。”陈绍宽严肃的命令。此时时间4时12分,鞍山舰已与美军舰队游斗近两个小时,先前鞍山舰击沉一艘重巡洋舰后,整个舰队都在欢呼雀跃。
  “鞍舰,好样的!”一句话,五个字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
  通讯官转过脸,悲愤地说:“长官,鞍舰向敌舰发起撞击,中途被击沉。”
  早有预感的陈绍宽沉默不语。此时作战室内一名少校军官大喊,“鲁平涛,你他妈的,为什么处处抢先一步。”显然两人是海校同学,少校军官肩膀微微抽搐。
  温文尔雅的陈绍宽大步走到海图旁,粗暴地推开海图旁的作战军官厉声道:“妈的,闪开。鞍舰沉没,死的其所,此地距美舰队尚有20海里,命令舰队雷达开机,打破无线电静默,进入战斗。”
  陈绍宽从悲痛中清醒,鞍舰完成任务,轮到舰队完成鞍舰未尽心愿了,“立即回到各自岗位。鞍舰为我等争取了时间,我们必须无愧于鞍舰356名官兵用生命换回的时间。”
  “汉武帝”号漆黑的舰桥上,“长官,旗舰发来信号:减速至30节,打破无线电静默,雷达开机。舰队进入战斗,作炮击准备。”
  “知道了,通知舰长,让机舱把主机转速降低至285转。”一名军官走到话管前,对下面的作战室说,“减速到30节。”
  航海军官正伏在海图上工作,听到减速到30节的口令,立即复诵,随即记下时间和舰位。
  冯逸云和副官来到作战室。冯逸云湖南人,国防海军中的另类。作为葫芦岛海校一期生,却主动申请到战列舰上服役。
  “战列舰如步兵拼刺刀,一炮一炮打出去,要么打沉对手,要么被击沉。航母没闻到硝烟味,战斗就结束了,那种海战非我所愿。我进海军就是为站在战列舰舰桥上,用重炮轰洋鬼子的战舰。不要和我说战列舰已落伍,总之,我喜欢。”
  如此另类,在国防海军中非常罕见,但海军部还是欣然任命其为“汉武号”战列舰舰长,毕竟能减轻“海军存在地域歧视”的罪名。冯逸云在得到任命后印制了新名片:战列舰舰长冯逸云。
  一年前北太平洋演习中,冯逸云用实际行动驳斥了海军部越来越明显的“战列舰无用论”。充分利用北太平洋恶劣天气,成功抓住航母舰载机无法起飞的优势,以两艘战列舰,击退一支航母舰队,击沉一艘航母、一艘重巡。演习让海军部意识到,战列舰是最好的航母护航舰。演习使战列舰舰长冯逸云名扬海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年轻副官对舰长说,“长官,盘古号发来很长的电报,这是第一页。”
  阅读电文时,又送来后两页。鞍山号战没在冯逸云意料之中,这是鞍山号注定的命运。驱逐舰攻击战列舰队,除了沉没,别无选择。冯逸云对鞍山舰舰长的勇气佩服的五体投地,即使自己指挥汉武号,碰到如此庞大的战列舰队,也会选择逃跑,利用速度优势,有远多逃多远。
  但鞍舰攻击,却为舰队争取了时间,足够让舰队在天明之前,击沉或重创该死的航母,从而将海战方式变成最传统的炮战,不用一面攻击美军战列舰队,一面提防头顶上的苍蝇。
  “好,轮到我们了,把鞍山号的消息告诉全体官兵,为鞍山号报仇。”冯逸云命令道。
  “盘古号”舰桥上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各炮手立刻就位,准备战斗。”军官命令下达,火控军官前舰型操作台亮起一排排红灯,代表“盘古号”上每一座火炮,红灯上标注有舰炮编号,但火控军官早已将火炮位置印在脑中,只需扫一眼就知道亮灯的是那门舰炮。不一会,舰型板上红亮接连转为黄灯,黄灯是等待信号,直到绿灯后方能击发。
  一旦亮起绿灯,火控军官即可根据舰长命令,选择主炮齐射或间隔炮击,舰桥下150毫米高强度铝合金厚装甲保护的火控室,是战舰大脑,重要程度超过被视为心脏的作战室。此时雷达员已读出敌舰距离、方位、航速、航向计算机操作员在复读数据的同时,将距离、方位、航速、航向数据输入对应键盘区。在数据输入完毕后火控模拟计算机便开始运算。
  与过去驱逐舰、巡洋舰、战列舰采用的继电电路式或电碰式计算机不同,中国采用机械式计算机长达数十年,但近三年,中国计算机却经历了由继电器式及电磁式到真空管式的转变。盘古号战列舰是共和海军中第一艘采用电子计算机的军舰。
  HHK-9型火控模拟计算机是由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计算机,但体积庞大,长14米,高2.5米。不过这台电子计算机,却可以被称为小型电子计算机。它由6000个电子管组成,每秒运算1200次,可在0.1秒算出舰炮发射数据,显然不是长达十秒甚至更长才能算出发射结果的继电器式计算机所能比拟的。
  舰桥下方三联炮塔内,响彻扬弹机工作的声音。垂直上升的1228公斤高爆炮弹,从装甲弹井内炮弹升降机中被推上炮塔。自动放平后,进入推弹平台,炮弹被弹杆自动推入弹膛,从炮弹到发射药,都由火控室将数据传到弹药库后,由弹药库官兵根据命令选择。炮手甚至因为硬质药包的采用,连最后整理药包的工作都失去了,只是尽义务的等待加装底火,同时根据命令调整射角、射界,完成准备后射击权同样在火控室。
  “还有多长时间开炮?”
  “要不了多久。”另一个炮手回答。
  “该轮到我们显身手了。”一名水兵摩拳擦掌,随手拿起塑料水壶喝了口茶。
  “别喝太多,小心被震尿。”枪炮长开玩笑,这时枪炮长护盔耳机内传来命令,“各炮瞄准目标”随后枪炮长高声复读射击数据。重达1800吨三联装炮塔包含150个203毫米直径滚珠的滚珠轴承急速转动,炮口迅速指向数据标定方向,火炮身管同时抬起。
  完成工作后,炮手相视无语。尽管演习和训练中,早已习惯大炮轰击靶舰、标靶时的巨响,但演习不同实战,敌人炮弹会飞过海面,穿透装甲爆炸……
  大家神经紧张到极点。命令下达后只用一秒就准备好了一切。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思念和不可思议的恐怖感,涌上心头,接通绿灯后,所有人凝神屏气等待炮击。
  “为鞍山号复仇!”等待炮击时,水兵心中念叨。报复是最好的镇静剂。
  陈绍宽站在舰桥上观察到舰艏庞大的两座三联装406毫米舰炮炮塔转动,瞄准左前方目标。与此同时,拥有最先进计算机和雷达的盘古号,则充当起了火控舰的角色,为它舰计算火控数据。
  尽管这个距离上根本看不到目标,但陈绍宽仍然习惯性的举起望远镜。火控模拟计算机和雷达改变战争模式,军舰可以远程抢先开炮,尽管20海里的距离从未尝试,但顾不了许多了。
  “现在,敌人就在眼前,集中了整个美国海军战列舰的全部精华。”
  “长官,从雷达上看,他们正在作弧形运动,鞍山号已经沉没,不知道水兵……”
  两人对话时,盘古号主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击同时各舰航海官均在航海日志上记下:共和31年1月10日,太平洋中部时间凌晨4时21分,海战打响。4时21分36秒,国防海军大洋机动舰队战列舰队抢先于距离美军舰队20海里处开炮,距离接近舰炮最大射程。
  三座炮塔九门406毫米舰炮每门间隔0.3秒先后击发,因为炮弹发射时对军舰震动太大。如果几门炮一起发射或一门炮连续发射,舰上官兵会受不了,尽管有0.3秒间隔,但仍算是齐射概率。战列舰主炮齐射威力惊人,主炮炮管接连冒出数团黑中带红的烟团,炮击时剧烈晃动传遍舰体,冲击波震的舰桥观察窗防弹玻璃框框作响。
  没有目睹过战列舰队齐射的人,永远不知道7艘战列舰同时炮击场面多么壮观。7舰63门406毫米舰炮同时发射,轰天巨响,漆黑的洋面骤然被炮口焰映的通红,强大的冲击波甚至令以30节航速航行的战舰向后退出数米,炮口产生的巨大压力,更是把舰舷旁海面压出一个直径数十米的坑,而且坑随着冲击波冲击朝外界扩张。
  负责警戒的驱逐舰上的官兵目瞪口呆,喃喃不可思议。这家伙太震撼人心了,对战列舰心生敬畏。不禁更佩服鞍山号上的水兵,竟然在这样的炮击下,硬生生撑了近两个小时,仅仅只是目睹战列舰队炮击,就足以动人心魄。
  “装填炮弹,继续射击。”硝烟弥漫的炮塔中,戴护盔的枪炮长大声复读火控室传出的命令,再次重复先前的过程,放平主炮、弹药库选择弹种、发射药包数,扬弹机推弹至炮塔,自动装填。
  在盘古号火控室内,雷达员重新开始报出数据,计算机操做员再次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从37000米距离炮击,至少不需要考虑敌舰还击,但命中率只有一个数0。
  “能打中吗?”第一轮齐射后,陈绍宽心中嘀咕。
  舰炮最大射程39562米,此时距敌舰37000米。尽管发射数据是经雷达测距,再通过计算机计算、修正,并根据航线算入提前量,但炮弹飞行37000米需要4分钟,击中目标完全靠运气。即便训练时,击中过25000米外的目标,运气同样占到很大比例,影响炮击精度的原因非常复杂。
  “不应该打这么早,应该再近一点。”陈绍宽心中后悔。
  “命令舰队全速航行,接近30000米再次炮击。”刘咏杰命令道。
  “长官,即使一发能打中,也算是老天保佑。”刘咏杰安慰道。此次齐射是替鞍山号打出的,为了他们未尽的心愿。
  “愿鞍山号上官兵保佑我们击中目标。”
第170章
落后的方法
  “命令卡辛号驱逐舰营救中国落水水兵。”托马斯莫名伤感,轻轻下达了营救中国官兵的命令。突然,托马斯听到夜空中传来熟悉的声音,托马斯将军和其它军官、士兵仰起头,朝空中远眺,想弄清楚空中传来的是什么声音,自己以前一定听到过,是什么声音?
  “难道是中国人的侦察机?不对,绝不是这种声音。”奇怪的声音似曾相识。
  “该死的,是炮击!”托马斯终于在记忆深处寻找到答案,难怪对这种声音似曾相识,是大口径炮弹破空而至的声音。
  托马斯的咒骂声音未落,一连串沉闷的爆炸声传来。托马斯连忙扑到舰桥边向爆炸方向望去,多年不见但让人心醉不已的壮观景象,再次出现在眼前。
  大半支舰队被一排高大的水柱笼罩,直径超过数十米粗大水柱腾空而起,高度甚至超过战列舰桅楼。舰队左舷负责警戒的一万吨级“昆西号”重巡洋舰身处水柱正中央,数个水柱将其包围,外界根本看不清昆西号。
  升腾的水柱中突然传出刺目的橘光,巨大的火球轰开包裹昆西号的水柱。一发炮弹准确击中舰中两座烟囱间的高炮,烟囱和高炮台瞬间被撕得粉碎,向四周高速投射出无数钢铁碎片和零件,借爆焰甚至可以看到侧舷127毫米副炮被轰上天,数吨重的舰炮被轰成流星飞到上百英尺外,才落在海上。
  惊讶之余,托马斯没有忘记职责,炮弹刚落下,托马斯便冲进华盛顿号舰桥,下达了一连串命令,“雷达搜索敌舰方位,舰炮瞄准右前方,快!向金梅尔司令发报,遇到中国主力舰队。各舰报告损失,成战斗队形……”
  直到此时托马斯才后悔不迭,先前绝死攻击的中国驱逐舰是个诱饵,完成搜索任务后用拼命攻击牵制舰队速度,为主力舰队争取时间。
  “各炮立刻就位,迅速准备。”命令下达,炮手摩拳擦掌,一枚枚粗大的穿甲弹填进炮膛。炮塔开始转动,炮筒升至最大仰角,指向远方。损管队、医疗官不时探头往外张望。期待已久的战斗终于要开始了,美国海军战列舰队三万余名官兵翘首以待。随舰医生开始检查氧气面具和急救箱,炮手把棉球塞进耳朵,屏气凝神等待战斗打响。
  “幕布已拉开,演员已就位。”
  “还好,至少没能形成跨射。”托马斯暗自庆幸。距离加上夜间不良的视线,使中国军舰不可能观察弹着点散落区域,不断对主炮瞄准方向修正,形成跨射,这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长官,雷达发现目标,敌舰24,大型战舰回波11,方位……距离30000码,航速……”华盛顿号上雷达员大声报告敌舰位置,30000码是SG雷达对海目标最大搜索距离。
  “30000码!”托马斯点点头,朝依然熊熊燃烧的“昆西号”望去。
  炮弹命中只是运气,在夜晚远距离开火,只是浪费炮弹。此时美军战列舰已经开始根据雷达数据修正射角、射界。美国战列舰上同样装备有火控模似计算机,只不过计算机仍然为机械式计算机,性能远落后于国防海军所采用的继电器式计算机,更无法同电子管式计算机相比。
  “长官,瞭望员发现敌舰开火!”等待火控数据时,舰桥内传来信息。
  “长官,完成射击准备。”
  “第一轮齐射。”托马斯镇定的下达了齐射命令。
  “把精力集中到操作上。”亚利桑娜号战列舰上,A炮塔枪炮官厉声大喝。此时美军舰队火炮首次齐射,接着,炮塔内的炮手重复操作过程:打开炮闩,装上新炮弹并用推杆顶进,装发射药包,然后关上炮闩。
  “火炮准备完毕!”炮手兴奋的叫喊,接着又是一次齐射。突然,炮塔里出现一道闪光,接着一声巨响,炮手被震得东倒西歪,甚至被震的耳膜出血。
  “我们中弹了。”有人惊恐不已。
  “我们不还好好地站着吗?”没有跌倒的枪炮官大声吼叫。紧接着又有几发炮弹击中亚利桑那号舰艏,炮塔内浓烟弥漫,炮手连忙取出防毒面具戴上,继续着先前的工作——放平主炮,装填。
  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舰艏先后被数发炮弹击中。
  26000米外汉武号战列舰同样在炮弹扬起的浪柱中不停晃荡。战舰前部炮塔下主弹药库承担向汉武号两座主炮塔六门406毫米主炮提供弹药的任务,里面热火朝天,一小队水兵脱掉衣服,穿背心或直接赤膊,把1228公斤穿甲炮弹装进扬弹机。炮弹输送上去后,再装另一发。
  虽然费力的工作大部分自动化了,但把沉重装药和炮弹装上扬弹机的工作还需要靠人力完成,工作足以把水兵累的汗流浃背,但此时根本没时间休息。周围450毫米厚装甲为他们提供了良好保护,身后,弹药库通道中400毫米厚的防爆门,在需要时才会打开。
  剃光头眉上有几寸长伤疤的军士在监督装弹,旁边是个非常年轻的见习军官,是尚未毕业的海校学兵。军士不停说话,只有当检查扬弹机上炮弹放置情况时才闭嘴。喋喋不休的讲话时常被雷鸣般火炮齐射打断。
  “轮到我们了,兄弟们明白吗?”眉上有疤的军士激动不已。
  “国会和国务院可以决定向美国佬宣战;海军部可以任意制定计划;将军们可以在作战室制定战斗方案;舰长可以发号命令;火控长可以按下发射按钮。滚他妈的蛋,他们都是旁观者,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大炮,决定命运的不是上面炮塔里的兄弟,是我们,明白吗?兄弟们,加把劲,打败美国佬。”
  “打败美国佬!”早已汗流浃背水兵大喝。
  击败美国海军,从共和14年起,就是每名海军军人的梦想,而却无法目睹空前壮观的炮击。但正如军士所说,他们才是真正决定梦想的人。军士不断为年轻水兵鼓劲,甚至十八、九岁的见习军官,也在军士鼓励下,脱掉笔挺的军装,和士兵们一起忙活起来。军士只在检查炮弹放置情况时,才会稍微停顿,更多时候,则用粗鲁的语言为水兵助威。
  炮弹被扬弹机提升到装甲提弹井,水兵将另一枚穿甲弹装进扬弹机,军士突然走到炮弹旁摸出一杆笔,写上:兄弟们,击沉华盛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