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730

  这时,传来急促刹车声,车灯照亮大街,两名国防军宪兵跳下汽车,跑到赵拥武旁边,“少尉,根据命令,立即返回军营。”
  “回军营?有任务?带我一程,温切尔夫人庄园还有两名兄弟。”
  “呵呵,我们正要去那。”两名宪兵会心一笑。显然新德里大多数人知道此处,那里是男人的天堂。
  “是不是有任务?”跳上吉普车,赵拥武好奇的问宪兵,宪兵满大街找人,显然有任务。
  “我们也不清楚,只是奉命行事,不过肯定是好消息。”
第259章
再次升起
  买卖城,共和6年战争后,注定名扬中国现代史,中外学者坚信这里的炮声激发了中国的剧变,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买卖城位于中俄边境,与俄罗斯帝国恰克图海关迎面相对不足百米。一座雄伟黑灰色花岗岩拱形建筑,巍然屹立在草原上,成为草原上醒目标识。这座纪念碑式建筑是共和十六年,远征军老兵募资修建,纪念远征军出征十年。
  它用两万块精雕细琢的乌拉尔山花岗岩建成,高77米,比巴黎凯旋门高出27米,高度象征鸦片战争国门洞开77年,远征军结束了国门洞开的岁月。建筑四面各有一门,门上有精美的雕像,门内刻有175593名阵亡俄罗斯的远征军官兵名字,门上刻有共和6年至共和十年间远征军战事史。外墙刻有取材远征军战史的巨幅雕像。
  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有机整体,组成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抵抗》、《出征》、《血战》、《并肩》,每位来此的游客、老兵,都会注意到镌刻在建筑物正上方的铭文:“为庆祝中国远征军出征俄罗斯十周年,特立此塔,以示纪念。”
  这是为历史歌功颂德的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修建“远征军凯旋门”,但从建成,有千百万人曾在此驻足。人们乘电梯或沿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面是座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远征军历史图片和历史文件,175593名阵亡俄罗斯的远征军官兵照片则占据大半座博物馆。
  正对俄罗斯帝国的两副浮雕被命名为《血战》、《并肩》,记录远征军在俄罗斯冰天雪地中苦战的场景。国人喜欢《血战》,《并肩》前驻足的大都是俄罗斯人,《并肩》表现的是中俄两国军队并肩进军场面。
  一辆轿车停在远征军凯旋门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凯旋门旁驻足凝视,静静观看凯旋门上浮雕。
  “悍卫自由、民主,远离极权威胁。”喃喃念叨浮雕下中俄文字,白发苍苍的老人神情黯淡。
  远征军已经成为历史,象罗马或巴比伦城历史一样,“凯旋国门”不过是座普通的历史建筑,渐渐会被人们遗忘的纪念性建筑物。凯旋门前摆满的白菊让老人激动不已“不,他们还记得,记得。”靴声在凯旋门外响起,一队童军踏着正步,缓缓朝凯旋门而来……
  ……
  清晨,一辆科兹洛夫伯爵牌轿车驶向市中心,汽车经过工业展览馆,驶入共和大道。车里乘客,沮丧地凝视一掠而过的共和大道,陷入遐想:曾几何时,中国是列强角斗场,俄罗斯帝国也曾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几十年前俄罗斯还与其它七国军队在中国皇宫阅兵,现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早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强大到足以左右世界。
  而俄罗斯帝国,却不得不依靠中国,勉强维持“冰雪之国”的生存,苟延残喘的存在于西伯利亚冰原上。前不久,汽车主人还在自己庄园与家人度假,被皇宫紧急召见,匆忙乘坐皇家空军专机飞抵西北市。汽车在共和大道2号前停下,这是世界上被记者拍照最多的地方之一。
  二十余年,世界新闻界早将国务院大厦与熟悉的形象联系起来,他身穿中式国民装,左手大多数时候夹着一根香烟,满面笑容的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个并不算高大的人,奇迹般让一个古老东方国家,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在他领导下,诞生了中国奇迹,经济上成就早已退居其次,军事上、外交上的成功使中国达到辉煌的顶峰。
  “如果他再主宰国家二十年,或许……”冒出这个想法时,不由想起南非嫡造者塞西尔·罗得斯,西方有人称司马是“东方塞西尔·罗得斯”,两人极其相似。塞西尔·罗得斯也是成功商人,又是野心勃勃的幻想家,认为金钱不过是实现“神谕天命”的手段,上帝要借他之手实现“天命”,即盎格鲁·撒克逊族的扩张,天意注定要英国国旗在全世界飘扬。
  塞西尔·罗得斯半个多世纪前曾有句名言,最能代表这个成功的东方商人。
  “世界已分配完毕,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开拓。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看到的星球吧!想想永远无法到达的远大世界吧!我常常想,如果可能,我将吞并这些星球。它们如此清楚而又如此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会惺惺相惜吗?”心中将塞西尔·罗得斯与司马比较。塞西尔·罗得斯只是个野心家,而司马却实现了目标,两人相似却又截然不同。塞西尔·罗得斯做梦也不会想到,去世仅40年,大英帝国风光不在,土崩瓦解。被他视为“下一个大国角斗场”的中国,不仅没被各国分割,反而夺走英国全部亚洲殖民地,毁灭了英国。
  “我们失去了耐心,面对同胞苦难,俄罗斯不能像过去一样,为中国利益,牺牲俄罗斯利益,默视人民苦难。总理阁下,在前往西北途中,上议院已经做出决定,俄罗斯帝国决心收复欧俄。”科兹洛夫伯爵向中国总理阐述女皇要求时,忍不住小心翼翼打量中国总理,甚至准备承受中国总理的愤怒,但出乎意料,他显得波澜不惊。
  “或许他早知道了。”科兹洛夫伯爵心中自嘲。既便女皇和议员不通知中国,中国间谍也会及时将此事汇报国内。俄罗斯帝国,大半是中国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为中国情报机构工作的间谍数不胜数。
  “科兹洛夫伯爵。”司马好笑地看着义正辞严的科兹洛夫伯爵,昨晚,安娜已经和自己进行沟通,自己明确告诉安娜,俄罗斯帝国统一时机成熟了。
  过去四年,俄罗斯帝国军队从25万扩充至250万人,250万军队达到俄罗斯极限。还有十余万中国志愿者加入俄军。不断扩充目的,是为了统一。安娜、彼得和俄罗斯国民,统一意愿日益强烈,甚至华裔移民亦多次向国会呈情,要求国会支持俄罗斯统一。新一代俄罗斯人愿意为俄罗斯统一流血、牺牲。
  “中国和俄罗斯友谊与信任,并不是纸面盟约,而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二十八年前,我曾说:中国将是俄罗斯最坚定的盟友,二十八年来,中俄用行动充分证明了这个事实。上次,我们努力了,但力不能及。现在,俄罗斯做好准备,来到中国寻找帮助之时,我的回答是:科兹洛夫伯爵,新的远征军已经成立,自由旗帜将再次升起。”
  瞬间,科兹洛夫伯爵感觉晕眩,视线模糊,双手不停颤抖,科兹洛夫隐约看到遗留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庄园和亲人,早已变成美好回忆的过去,不断在科兹洛夫脑海中闪现。罗曼诺皇族的复兴和远征军成立,家族族徽将再次出现在圣彼得堡街头,多么美好!泪水不断从科兹洛夫伯爵眼中流出,年迈的科兹洛夫伯爵深深鞠躬。
  五月,天气晴朗,松塔尔哈亚塔山脉迎来金色朝阳,刚刚度过西伯利亚难挨寒冬的驯鹿群,悠然自得的享受牧场上嫩绿的牧草和明媚的阳光。山岗半腰,一座圆木搭建的俄罗斯式木宅烟筒中炊烟袅袅,贴壁纸的客厅里,摆放西伯利亚风格的轻便家具。房间充斥无线电的杂音,一个身穿皇家近卫军军装年轻人,不时摆弄收音机天线,懊恼不已。
  走进客厅,扎巴卢耶娃看到儿子的模样,故意从地上捡起报纸,然后叠好,可徐安平并没有注意母亲,聚精会神旋动收音机旋钮。
  “伊凡,你答应过依洛芙娜,今天去找她。”扎巴卢耶娃提醒儿子,徐安平不为所动的调试收音机。
  “伊凡!”扎巴卢耶娃大喊。
  “什么?妈妈。”徐安平应了一声,但并未回头。
  “依洛芙娜,伊凡。”
  “知道了。”
  听到收音机里的沙沙声,徐安平紧皱眉头。这地方什么都好,就是广播信号不好。
  儿子的不耐烦,让扎巴卢耶娃颇为气恼。儿子已经25岁了,竟然还没有结婚。想到儿子一月后,又要返回军营,扎巴卢耶娃泪水涌动。
  “看在上帝份上,伊凡!”
  “妈妈,又怎么了。”走到母亲身边,伸手拭去她的眼泪。
  父亲战死后,母亲把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希望自己赶快结婚,尤其是动员令下达后。表面上妈妈很平静、欣悦,但徐安平知道母亲是强压心中忧虑,总是害怕父亲的遭遇在自己身上重演。尽管已服役三年,几乎不需要考虑战争因素,每年有多达8个月假期,但每次回来,都能够感觉到母亲的忧郁并没有因为战争迟迟未至而减少,反而更加浓烈。
  “原谅我,妈妈,放心,我一定会去找依洛芙娜。”有时,妈妈会提到素未谋面的父亲。尽管她和父亲在一起只有短短半年,但妈妈说,那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自己是父亲留给她最珍贵的宝贝,她唯一希望就是自己长大结婚生子,将父亲血脉传承下去。因为那是父亲的愿望。但想到年幼时的遭遇,徐安平黯然神伤,如果结婚的话,万一……
  “日军已安全撤退大部分军队,预料上原有则元帅很快会发起反攻……”新闻再次吸引徐安平注意力,看到儿子注意力再次转移,扎巴卢耶娃面孔一板。
  “伊凡……”
  “呵呵!妈妈,我现在就去。”徐安平慌忙关掉收音机,但还是恋恋不舍的瞄了收音机一眼。
  “现在,儿子听从您的吩咐。”扎巴卢耶娃笑着擦去脸上泪痕。
  “现在,就去把儿媳妇带回来。”
  “真的需要吗?”走出家门时,徐安平摸摸下巴,想到母亲脸上的笑容,或许真应该结婚了,可以了却母亲的心愿,在母亲看来这或许是她最大的责任,她深爱父亲,即便25年后,也不曾忘记父亲的心愿。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确爱着依洛芙娜。
  山脚下白桦林静悄悄的,抽嫩的白桦树默默迎接金色晨光,湖泊、白桦林、牧场、山尖上未化的白雪,更像是个美丽童话般的世界。依洛芙娜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女孩子,一头漂亮的金发像秋天的田野,明亮的眼睛如贝加尔湖,苗条修长的婀娜身段,让男孩子们痴迷。只不过漂亮的美人心中,早有了王子。
  依洛芙娜的王子与众不同,是一名皇家近卫军上尉,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四年前,中国对美国宣战,虽然俄罗斯帝国随之对美国宣战,但俄罗斯并未直接卷入战争,但伊凡却满怀热血,以华裔志愿者身份加入中国国防军,曾到过东南亚。如果不是俄罗斯需要,或许他会随同部队进攻英国军队。
  依洛芙娜轻盈地走进白桦林,这里是她和他甜蜜的世界。林中有棵白桦,当年还是小孩子的自己和伊凡在上面刻上俩人名字,他在树下发誓,长大后一定会娶自己。十几年来,两人只要有时间都要来到这里,在树下做游戏,告诉小树开心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刻上名字。白桦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与两个孩子一起成长,记录下成长足迹,见证两人的爱情。
  “等长大了,我会娶你。”抚摸白桦树上的名字,回忆伊凡的承诺,依洛芙娜脸上浮出幸福的微笑。
  “为什么还不娶我呢?”想到伊凡失约,依洛芙娜气恼不已,甚至拿出化妆镜看了一下,证明没有变丑。
  “依洛芙娜!”不知什么时候,爱人已站在背后微笑。依洛芙娜激动的投入爱人怀抱,紧紧搂着他,火辣辣热吻在一起。
  吻爱人时,徐安平看到粗大的白桦树上深深的名字,是两人少年时留下的印迹。
  “依洛芙娜,记得这棵白桦树吗?”伊凡郑重注视依洛芙娜。
  “嗯!”依洛芙娜点点头,怎么可能忘记呢?
  “依洛芙娜,当时你说,等我们长大了,你就会嫁给我。”伊凡脸上带着一丝坏笑。
  “错,是你说长大了,会娶我,你看,我就知道你肯定忘了。”
  突然,觉察到伊凡的坏笑,依洛芙娜脸唰的红了,羞涩的从伊凡怀中挣脱。
  “我上当了。”
  徐安平拉住依洛芙娜的手,再次将她拥入怀抱。两人火辣辣的对视,依洛芙娜慢慢闭上眼睛,等待伊凡热吻。一阵脚步声和叫喊声传来,惊的两人连忙分开,朝喊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山坡上一道白影冲过来,“伊凡,依洛芙娜,快。”
  共和34年5月13日上午,参众两院议员坐在闻名于世的基石议会大厅。春天,大厅内没有供应暖气,以至于显得幽冷,气氛怆然。执政党席位上,米哈尔身穿黑色大衣,神情肃穆。26年来,米哈尔以俄裔移民身份跻身商界、政界,甚至成为中国梦代表,在议会里,米哈尔代表486万俄裔移民和其后代的愿望。
  俄罗斯在他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宣誓效忠中国的同时,同样钟爱俄罗斯,那片曾生活30年的土地。有件小事说明米哈尔与俄罗斯牢固关系:在他加入中国国籍二十四年后,每月仍不间断给圣彼得堡仆人邮寄5华元生活费。另一方面,米哈尔又以顽固姿态一再宣称,中国繁荣昌盛与世界地位,取决俄罗斯帝国的强盛与繁荣,二十八年来中俄早已成为一荣俱荣的亲密同盟。
  当两个身影并列出现在议会大厅入口时,掌声突然响起来,米哈尔同样站起身,拼命鼓掌,在米哈尔看来,梦想实现的时刻来到了。步入议会厅两人,一个年迈,一个年轻,他们是共和国主宰和俄罗斯帝国皇储,今天将决定中国和俄罗斯帝国未来。
  酒吧内挤满人,但静悄悄的没有以往热闹,更没有男人拼酒时的叫喊,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倾听酒吧收音机里的新闻。米哈依尔酒吧收音机是全村唯一一台架有外部天线的收音机,一直是尼古拉村“新闻中心”。头戴军帽身穿西装的村长仔细倾听收音机,呼吸急促,端酒杯的手不时颤抖,所有人都焦躁不安地等待消息。
  “沙皇陛下与俄罗斯帝国将采取必要措施,在一九四七年前,解放极权压迫下的欧俄地区。”在议员、记者欢呼声中,司马缓步走上演说台,此时,身穿白色军装的彼得仍然站在演说台上,沉浸在莫名的激动之中。
  “漫长世界历史中,只有少数几代人在自由处于最危急时刻被赋予保卫自由的责任,我们不会推卸责任,我们必须担负责任。为确保自由,我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牺牲,应付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敌人。二十八年前,远征军曾保卫自由民主,解放极权下的俄罗斯大地。今天,彼得,新的远征军已经成立,自由旗帜将再次升起。”
  “万岁!”突然间,酒吧沸腾起来,身穿白色军装的年轻人向空中抛掷帽子,更多人举起酒杯,欢呼雀跃。徐安平和朋友端起酒杯,高唱国歌,“上帝保佑尊贵的沙皇,万寿无疆,权力永掌,幸福久长。”
第260章
奇怪
  五月三日,俄罗斯平原正处于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罗林科夫斯基的吉斯汽车从西面驶入新古比雪夫斯克,市内狭窄的街道被卡车堵的水泄不通,警察和临时动员的民兵正缓缓朝城外开去,空中不断有高速飞机急速掠过,偶尔飞机会把炸弹投在街道上,更多时候,则专注于对郊外防线和增援部队的轰炸。
  “新古比雪夫斯克根本没有军队。”一见到罗林科夫斯基,尼尔科夫就大声抱怨。
  “现在,只有警察和民兵。有情报称,中国人已经全歼谢尔斯夫卡的286师,装甲部队正朝新古比雪夫斯克进军,市民陷入恐慌。”尼尔科夫擦擦额上的汗水。前几话是真实的,至于最后一句,连罗林科夫斯基都不相信,更多市民恐怕正准备如何欢迎中国人或白匪军吧!
  罗林科夫斯基仔细审视布防地图,尼尔科夫曾和德国人打过仗,知道如何组织防御,自己的任务是击溃中国军队进攻,但没想到新古比雪夫斯克竟然没有一支部队。
  “你的部队呢?”
  “我的部队?大校同志,我的部队在凌晨5点,还有一个团,可现在早已到了奥伦堡,或许已经被中国人全歼,我按命令将部队派去增援奥伦堡的……”
  “闪电战!中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只不过速度更快。我来的时候,听到喀山甚至梁赞、莫斯科都遭到轰炸,中国人比德国人更擅长打闪电战,短时间内打到新古比雪夫斯克也不奇怪。很难阻止中国人进攻,我接到的命令是在萨马拉组织防御。”罗林科夫斯基的话让尼尔科夫额上的汗滴变的更大,在萨马拉组织防御,说明新古比雪夫斯克被抛弃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