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730

  司马眉头紧皱,用31年时间圈禁了政府这头巨兽,但却有意无意释放了另一头怪兽。
  “我是个商人,因而对商人知之甚深。商人中绝大多数不是依靠投机的暴发户,很多人读圣贤书长大,秉承儒家传统中读书人经世报国的情怀。实际上上一代商人,奠定了国家基础,用实业发展推动中国复兴,没有实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司马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一代怀揣经世报国情怀的实业家已经逝去,留下一个强盛的中国。
  “共和九年后,国家真正统一,宪政实施、环境稳定,为实业发展提供了最佳发展时机。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只用二十年,创造了西方人数百年的财富,造就了富强的中国。”司马自豪地说。
  “财团是我一手嫡造,西北因财团而成功。财团刺激了中国发展,于国有功。财团存在使地区间发展得到平衡。但另一方面社会财富迅速向财团集中,财团迅速膨胀。十几年间,国内各大财团凭借雄厚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金融家、企业家、经济学家,组织各种委员会、协会、同业公会等公众团体,针对中国财政、金融、外贸等经济问题,发表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左右政府财经决策。垄断财团操纵地方、国会选举,争夺政府要职和国会席位,左右政府内政外交。财团在海外利益不断膨胀,对政府外交政策特别关注,千方百计施加影响,致力于推动战争。”
  司马叹息不已,财团主导战争的言论在国内早就纷纷扬扬。院外游说团、舆论宣传,各大财团花费数十亿元用于战争宣传鼓动,目的就是争夺海外市场与利益。
  “翰墨、翰翔一旦从政,浓重的财团背景会导致决策失误和倾向,会让财团势力更无可扼制。财团势力必须受到限制。”司马忧心忡忡,自家孩子自家爱,即便自己对西北财团都会心生偏袒,更何况以财团为后盾的翰墨、翰翔。
  “老板过虑了,财团是对政府和议员有影响,但中国财团不同于欧美大型垄断企业,实际上是地区商会,并不是铁板一块,财团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利益冲突远多于利益协作。多年前,财团尚有整合机会,但西北公司被最高法院裁定为垄断企业,公司被强制分割,损失数十亿,如此损失并非任何财团都能承受。因而,财团亦从西北垄断案中意识到国家底线,即便利益分割时,也谨慎规避雷区。而且财团内大公司利益分歧巨大,已经影响到财团团结,财团甚至期待政府介入调和。”石磊分析道。
  壁垒森严的中调局被视为共和中国“最后铁幕”。在这个机构中存在太多秘密,而且有很多未经授权甚至违反宪法及国内法律的秘密行动。
  通过监视财团,石磊对财团有了深刻认识,并不赞同外界对财团在中国政经两界发挥的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感到担心。除西北公司,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团。西北公司即便遭反垄断法重创,仍然是隐蔽的垄断财团。
  “有时候总要小心些,谁都无法预见未来,不是吗?如果财团内部力量统一,只怕真有能力操纵中国政治,而不是像现在,政与商互取所需,密切合作。商人可以影响政治,但绝不能控制政府。”如果有人听到司马的话,一定会倍觉诧异,一直以来,司马都有“资本家代言人”的称号。
  尽管过去多年,在司马主导下,国家更侧重于劳方利益,但作为资本家代言人的司马,不断通过战争、政府财产出让等手段为国内企业谋取了巨额利益。就像战争,被反对者称为“赤裸裸的资本利益战争。”
  “老板,没有政客会自毁前途,他们会比你想象的更成熟,谁能相信政客的诺言和友谊。”石磊不无嘲讽。
  老板给国家带来巨大改变,譬如商政结合。财团的意见政府不会轻视,毕竟公司挣钱养政府,而且左右国家经济命脉。但同样,没有一家公司敢忽略对政府的关系。各种各样的政治献金多如牛毛,哪家公司都不会怠慢,不但出人还得出钱,图日后政策上的优惠和便利,这都是心照不宣的政治游戏。
  在中国政商早就紧紧结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都在明处,每笔款项都记录在案,来龙去脉要说得清清楚楚。稍有不慎就会卷进腐败风波,毁了政治前途。过去二十几年,曾发生多次政治献金丑闻,导致大量政治人物前途毁于一旦。倒是老板,直至今天都未能成为合格的政客,为了某些事,甚至可以自毁前途。只要认为正确,有益国民,便一意孤行。
  “自毁前途?个人政治前途很重要吗?”司马感叹。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议案是怎么被否决的?建立更有力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是怎么被搁置的?全民医保体系多年来未得到全面改善。如果不是全民义务教育写入宪法,连义务教育也难以普及。财团早已尾大不掉,抛开地方议会、国会两院95%议员得到财团资助,在地方国会为财团摇旗呐喊。军备采购中,小公司研制的武器为什么给大公司生产?不仅因为产能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利益。未来十几二十年,总理最重要任务是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福利保障机制更多要依靠国家力量,但从工资水平到更建全的劳动保障、劳工法等,不可避免会触动大公司利益。福利保障建设直接关系中国百年国运,是以后总理必须要做的,但……”
  司马苦笑,司马内心深处,是想建立一个高福利国家,而不是依靠剥夺国民财富和福利,铸造的“强大国家”。对于子女就读供不起,家人失业挨不起,老了养不起,结婚结不起,病了治不起,房子住不起,孩子生不起,甚至死也死不起的社会,司马早已深恶痛绝。
  “掠夺国民福利成不了强国,未来,在国民福利方面不作为,最终会导致什么结局?革命!是唯一结果。”
  掠夺国民福利的进步,本质上是倒退,建立其上的强国是沙滩危楼。闭上眼睛,司马看到战争结束后,两千万青年退役潮和随后的婴儿潮,教育、住房、医疗、工作岗位,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政府处置失当,导致国民生活水平下降,物价飞涨,带来国民愤怒与不满,后果不堪设想。顾问已经制定详尽的应对计划,但归根结底还是国民福利问题。
  “老板,政党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必定对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我想国会各党最终会选择顺应民心与民意,以争取选票。”
  石磊感觉极不自在,甚至后背冒汗。今天来总理家参加家庭聚会,但老板的话,却让石磊极为不安。中调局必须远离政治漩涡,是自己制定的规矩,但今天老板为什么要和自己谈论这些?
  “那是必然趋势。各政党竞选中,都将福利、就业和保障等民生问题贯穿于竞选纲领、竞选策略中,未来也将构成执政政策的重要一环,政党政治对福利国家形成将发挥重大影响。但四石,人总是自私的,尤其涉及到利益,在建立高福利社会过程中,对大公司利益将构成严重威胁,公司财团会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司马长叹一声。
  “实际上最好选择是置身事外,我不希望儿子们趟入混水,但他们不明白。”
  石磊清楚,于商于政老板都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在财团和政党利益角逐中,老板可以充分发挥影响力,协调各方利益,而不会因财团和政党利益纠葛导致政府政策失误。但两个侄子过早涉足政界,就不得不因政治利益而表现出倾向性,破坏平衡关系。
  “未来二十年,对中国很重要,复兴党能否长期执政,内阁能否稳定,直接关系中国是否能真正屹于世间,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反之,几代人的努力可能功亏一篑,政治上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所以我不得不谨慎再谨慎,或许是我多虑了。”司马依然顾虑重重。
  “翰墨不明究竟,但他会在国防军长期服役。但翰翔……”
  “老板,你的意思是……”石磊心中一颤,难以置信的盯着老板,老板为什么对自己说这些?从老板把自己带到花园之后多次反常表现中,石磊越发不安。
  “我希望翰翔做个富家公子,他的产业,足够他挥霍一生,明白吗?四石。”直视石磊,司马斩钉截铁,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老板,您和二公子谈谈,相信他会理解你的良苦用心。”石磊还想为侄子争取一下,老板目的是让儿子一生远离政治。
  “他说过,我不应该干涉他的自由,所以我不会去阻止他,包括翰墨。我也只是提个建议而已,翰墨接受了,但翰翔……我希望他知道政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你知道怎么做,对不对?”
  面对司马投来的视线,石磊选择回避,正如老板所说,自己的确知道怎么做,中调局曾经做过类似事情,造就一个人不容易,毁去一个人却很简单。朝远处起居室望去,看到起居室内其乐融融一家人,尤其正在逗孙子的二夫人,石磊脸色极不自然。
  “如果夫人……”
  “尽管去做,他是我儿子。”尽管语气坚定,但司马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又何尝忍心毁去儿子的政治前途,但为他的将来却不得不如此。再则,翰翔在空军的表现也的确让司马不满。翰墨虽然只比翰翔大不到两岁,但却非常成熟,从电报中就明白司马心意,所以才回电表示将继续在军队服役。军不涉政是共和中国基本常识,正因如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可以远离政治漩涡。翰翔却不理解阻止他的本意。
  “琳儿那……我会解释。”
  “只怕夫人会非常失望,夫人一直希望……”石磊没有把话说完,两位夫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子承父业。他们有任何一名政客难以企及的优势,经济、家族及个人声誉上的天然优势都将令他们事半功倍。但是,现在……
  “是,老板。”尽管并不愿意接受任务,但石磊仍然选择服从,同时在心中长叹一声。
  石磊看到侄女从起居室走出来,或许翰翔还有机会。尽管他不是自己的亲外甥,但石磊看来如果可以避免,还是尽可能避免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
  “四石,我也不希望事情变成这样,但……”看着走进花园的女儿,司马黯然神伤,哪个父亲不自私。
  自己借助舆论对公子哥们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远离父辈保护,常被一些人视为“有违人伦”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监督令公子哥,很难成长为衙内。在这方面,司马自认为卓有成效。在这里自己尽可能吸取另一时空教训,千方百计避免“传统式”中国政府出现。竭尽全力建立新的,可以轻受考验的体系,至少取得成果。
  在现在中国,鲜少有人依靠父辈财富和人脉资源荫庇获得成功,在层层加压下,官富二代甚至不敢享受父辈资源,更妄谈像后世理所当然。他们更渴望向外界证明能力,而不是理所当然享受父辈荫庇,社会风尚已经改变。
  “以后,等他做了父亲,会理解。”司马笑着朝女儿走去,还是女孩让人省心。
第301章
移交
  一辆辆军用卡车、坦克、火炮牵引车,驶过布列斯特大桥。车队越过布格河后,便进入波兰土地,准确说是德国占领下的波兰土地。大桥另一头挤满波兰人,得到解放的波兰人不停冲车队欢呼,用手指比划十字。卡车上俄罗斯士兵挥手作答,偶尔一些年轻士兵会冲波兰人做怪相。
  每个卡车车尾用油漆写着:“别高兴,姑娘们,我们是俄罗斯人。”三色旗和卡车上的字样彰显他们身份,是俄罗斯帝国近卫军,而不是波兰人期待的“中国解放者”。之所以会特别说明,是因为近卫军中有太多华裔或华俄混血后裔官兵,两军相似的作战服、相同的武器经常会令新解放地区民众产生误会。
  俄罗斯帝国近卫军第三军团越过布格河时,数百公里外,莫斯科城外一座军营中,一面波兰国旗迎风飘扬,是波兰人民军第一集团军临时驻地。1940年德苏两国入侵波兰,十万波兰军人和平民被俘,1942年德国入侵苏联,英国、波兰和苏联有了共同敌人,在丘吉尔斡旋下,苏联很快在1942年5月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同盟协定,波苏关系大逆转。
  根据条约,苏联将释放关押于战俘营中的几万波兰战俘,组成波兰集团军在苏德前线作战。军队按照苏军编制,由苏联提供后勤保障并受苏军指挥。波兰第二集团军成立后,由于苏联前线危机,一再催促安德斯投入战斗,安德斯为维护部队完整,也不想让未经训练的战士当炮灰,一再坚持必须以全军投入战斗,全军明显没训练好,不可能马上作战。
  一来二去,苏联人认为波兰人拒绝作战,而波兰人认为苏联人要他们当炮灰白白牺牲。而且军人在苏联集中营呆过,绝大多数对苏联深恶痛绝。最后,双方都失去耐心,苏联干脆同意让波兰第2军从中亚南下,到中东英国人的地盘,把部队让给英国人去补给。
  送走不肯合作的波兰第2军后,苏联决心建立真正属于苏联阵营的波兰军队。以第2军前中校贝林格将军为首,贝林格将军军衔是苏联授予的,不是战前波兰将军。波兰人民军第1集团军于1944年3月编成,仅在局部战场参战。苏德媾和后,噩运再次降临在这支军队头上,根据德苏和约,军队被解除武装重新投入集中营。
  只不过在其被投入集中营之后不到一个月,集中营所在地区便被中俄联军解放,波兰官兵重新获得自由。随后被临时安置于莫斯科附近一座前苏军营之中。俄罗斯帝国情报部门与贝林格多次接触,双方达成协议,在莫斯科城效军营秘密组建新的波兰军队:波兰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仍旧是贝林格中将。
  “立正!”营房门外有人喊道,嗓音刺耳有力,原本正在交谈的士兵连忙跑到营房内床间通道排成一排立正,等待长官进入。在司务长和上士陪同下,杰吉上尉走进来。星期六检查开始,营房中间通道打扫的很干净,立正于通道两旁的士兵都刮了脸,穿上洗过的军装。杰吉在通道间慢慢走过,仔细打量士兵,检查个人仪容,军靴是否擦亮。
  此时,杰吉眼中充满敌意,似乎面前不是本连士兵,而是敌人部队。走到一个新兵面前,杰吉停下脚步,“卫兵守则第八条?”杰吉用冷峻的眼神盯住士兵。
  “一旦发生火灾和骚乱,立即发出警报。”士兵干脆利落的回答。
  “检查这个士兵的床铺和储物柜。”杰吉命令。身后上士马上走过去检查士兵的床位。掀开被子,随后仔细检查储物柜。
  “这里不是饭店,不会有人帮你打理,你必须遵从条令,收整床铺和储物柜。”
  “是,长官。”
  “闭上你的臭嘴。”杰吉大喝,“经我准许你才能回答,‘是长官’明白吗?”
  “明白,长官。”被吓到的士兵连忙回答。此时,杰吉已经移动脚步,闪亮的军靴跟在光洁的地板上发出咯哒咯哒的声音,跟在身后的军士则静悄悄的,似乎靴声是长官的特权。
  来回走了一趟,杰吉又停在一名士兵面前,盯着他,面前的士兵紧张地吞咽口水。
  看到士兵的床头小柜,瞧瞧放得十分对称的梳洗用具,杰吉冷冷道:“上士!掀开盖子。”
  上士打开小柜盖子,下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毛巾、衬衫和背心及书籍,都是按照标准方法摆列,这让杰吉很满意。
  “你有多少本书?”
  “三本,长官。”
  “只有三本?”
  “是的,长官。”
  “应该多看书,未来重建波兰时,会需要的。”
  “是,长官。”杰吉从双层铺间朝窗子走过去。
  “窗子没擦,这不是营房,而是他妈的臭猪圈。”杰吉咆哮道,接着又走向通道,所有士兵站的更直了,但杰吉并没有停下脚步,径直走到出口,军士一声不吭跟在后面。
  到门边,杰吉又回身看着士兵,“作为军人,必须保持室内整洁。”杰吉表情严肃。
  “这不是苏联人集中营,也不是苏联人的军队,而且波兰国防军军营。明天我还会再来检查,我劝你们把营房收拾好。”所有士兵都注意到长官的森冷。知道如果不能让他如意,大家会遭受什么噩梦。
  “稍息!”上士喝令,就跟着司务长和上尉走出去。直以他们走出营房,士兵才松了一口气,脸上充满无辜。
  “人心浮动。”
  “是躁动。”否决安德鲁少将的看法,贝林格吸口香烟,表情中充满燥色。三月前,波兰国防军第一集团军在这座军营中宣告成立。尽管同样是俄罗斯人,但贝林格及国防军第一集团军五万官兵,都从过去几月生活中,体会到两者截然不同。
  波兰人民军第一军草创阶段异常艰苦,在俄罗斯的严冬中,士兵只能住在帐篷里,每天晚上都有被冻死的人,尽管全军有七万余人,但苏联人却只发放3万份口粮,还要照顾从集中营释放出来的波兰妇女儿童。苏联人根本不会照顾波兰人,即便最基本需要。但俄罗斯帝国不同,既便少年时曾在沙皇统治下生活过的人,对现在的俄罗斯帝国也很陌生。
  在集中营暂时留守时,俄罗斯帝国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药品及服装。在第一集团军成立后,食物及其它配给都是依照帝国皇家近卫军标准,物资之丰盛,超过战前波兰军队。但这并不是最大不同,最大不同是,不会像苏俄人,在波兰人成军后不到一月,就把他们赶上战场。变化让波兰人甚至不太适应,除去不能擅自离开营地,就像度假。
  但安逸生活,在中俄联军距离波兰边境越来越近时,发生改变,焦躁的情绪在军营中弥漫。
  “帝国参谋部已经五次拒绝上战场的请求。”扔掉烟蒂,贝林格扔下帝国参谋部发来的电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