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730


第187章
使命
  “嘟……”在火车拉动气笛发出轰鸣声之中,喷出着白着的烟雾的列车缓缓地驶进了火车站,这列火车便是蔡锷、蒋百里等一行搭乘那列火车。
  “将军阁下,站台上地站着的就是我们总团长以及西北民团的高级军官。”透过车窗,看着站台上站在最前面的那个熟悉的年轻人,游九如面带惊喜地说道,能够在这里见到总团长,游九如觉得自己可是托了蔡锷将军的福气了,在西北的大多数工厂中、居民住宅内,通常都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就是放在显眼处的司马的照片,这些人选择用这种表达对司马的感激。
  而在学校和军队,虽然并没有在明处悬挂,可是一些学生和军人,都会在自己的随身带着的字典或钱包内夹着司马的照片,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没有人知道是最先开始这么做,反正在西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西北的家庭之中看不到总统画像,但是随时可以看到司马的照片。
  没有人会知道这一切,实际上是石磊的调查部在数月前悄悄进行的一个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司马在西北的权威,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西北并不是只有一家西北公司,所以为了维持西北的秩序,石磊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西北建立个人崇拜,就像司马在军队之中建立军人对军人典范的崇拜一样。
  而为了完成这个计划,石磊特意对数百名潜藏在公司各个工厂的秘密调查员进行的培训,其目的就是把调查部内部对司马崇拜,扩大到整个工业区,正是通过这些秘密调查员在公司内部对工人进行的洗脑式的宣传,才使得在短短的几个月之中,工业区99%以上的家庭都挂起了司马的照片。
  甚至于一些狂热的人,每天早晚都会对着司马的照片请安。而这一个风气,则渐渐地从普通职工之中渗透到了军队之中,最开始是一些普通的官兵,在休假时受到家人的影响,开始在随身携带的钱包、字典中夹放司马的照片,以表示忠心。
  而当田子等人牺牲后,调查部更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这几名公司第一批英雄的遗物进行了整理。其中每一个士兵的遗物之中,自然多了一张沾着鲜血的司马的照片,而在属于田子的那张照片之后,写着一句“请您放心!我将为您而战!并时刻准备用我的生命为此誓言而全力以赴。”当田子等人遗物的照片在西北实业报上刊载时,这张照片还有照片后面的那句话,被单独刊登,每一个西北人都看到这一句话,有时候崇拜,就像是一种情绪,它是可以曼延的。
  自此之后,在西北民团之中,随身携带司马的照片,并在私下集体宣誓效忠司马,就成为了西北民团的一种隐蔽习惯,而民团的一些保安队出身的军官们,对此都是非常乐见。甚至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那些保定的军官生们,更多的时候则是选择对此视而不见。而作为一个预备军官的游九如,早在学校时,就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对司马早已崇拜到了极点,而此时看到司马本人后,心里怎么可能不激动。
  “咚……咚……咚……咚……”
  “欢迎松坡先生和百里先生来到西北!”看着眼前这个穿着便服显得异常消瘦的中年人,显然此时他并不愿意以自己的军人身份示人,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司马对其行了一个军礼说道。看到眼前这个在历史上应该已经去世多月,没想到此时却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此时的司马在见到这些历史名人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最初地激动,毕竟司马知道在这个时代,自己也许将会看到更多的历史名人,所以司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份激动,此时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平常心看待这些历史上的名人。
  “司马主任,原本松坡并不意打扰,只可惜松坡一进察哈尔,就被西北的军人发现了。呵呵。西北的军官非常出色。”一下火车,看到司马身上军帽顶、檐以及衣肩上满布着一层薄雪,蔡锷知道司马应该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再结合站台上的礼炮,蔡锷知道这应该是西北表达他们欢迎之意的一种方式。
  不过蔡锷知道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来到西北。多少会给人以错觉。但是蔡锷知道自己等不起了,从日本回来后蔡锷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完全康复。好像西北的特效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自己的病症,并没有根治自己的病症,蔡锷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但是知道自己必须要抓紧时间。
  而对西北这个被人们称为军国民化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地方,蔡锷充满了好奇心,尤其作为军国民主义的信奉者,蔡锷希望能从这个全面实践着军国民主义的西北,看到中国的未来,看到中国的希望,如此蔡锷才能走的放心一些。
  正因为如此,蔡锷才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顾自己在西北公开亮相后,会引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会在北方政府内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蔡锷希望自己此行没有白来,尤其是现在西北已经控制了察哈尔,蔡锷希望看到司马怎么样把军国民主义普及到整个察哈尔,毕竟小范围内的军国民主义实践很容易。
  看着眼前的这个年龄应该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虽然刻意的留着修饰精致的胡须,但是仍旧显得很是年轻,相比于国内那此老朽,眼前的这个年轻无疑更充满了朝气。
  “祝你健康将军!”见蔡锷将军来到自己的面前,王公亮出列半步,向其行了一个军礼开口说道。
  “这位是西北民团参谋长王公亮,这位是第一旅旅长张镇国、这位是……”
  短短的几句寒暄之后,司马向蔡锷介绍着西北民团的主官们。
  “民团的军官很出色、很年轻、有朝气。”和每一名西北的军官握手之后。蔡锷由衷地开口称赞到,在这些年轻的军官身上,蔡锷看到了目前国内大多数军官身上没的东西,是军人的气质,相比之下,也许这支民团更佩得上用革命军来称呼自己,而不是民团,毕竟革命军需要的就是这种精气神。看到这些军官以及一路上看到的那些西北军的士兵们,蔡锷知道和国内的任何一支军队相比。也许这支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队,国内任何一支军队,即便是过去自己的部队,也无法与之相比,他们饱满的精神,已经压倒了一切。
  通过火车上不到两个小时的接触,蔡锷知道和内地的军队不同,这支年轻的民团,从主官到士兵,都坚定的相信一个真理。即牺牲是军人的至高荣誉,而服务于民众,又是这支军队的信条。和内地的部队不同,虽然这支军队的军饷,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津贴远高于内地其它军队,但是这支军队更多的却都是自愿参加。
  “为保卫自己的饭碗而战!”这是蔡锷从接触的西北军的军人口中听说的,很直白。就像这些西北军人相信他们拥有着中国最好的生活方式,而任何人企图干扰他们生活的时候,他们都会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生活,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饭碗。
  对于这支在战斗时对敌人残酷无情,在平时又以忠诚服务于民众为信条的军队,让蔡锷知道也许这支军队,最终真的会拥有未来,但是蔡锷在内心的深处却并不愿意看到的这支军队挥师进关的那一天。张家口的炮击让蔡锷看到这支年轻的军队,虽然信条清晰并且有严格的军事纪约束。可是蔡锷知道这支年轻的军队,太年轻了,太冲动了,一旦他们挥师进关,对于关内的任何势力而言,无疑都是一场恶梦。
  张家口北兵营,是袁世凯在出任北洋大臣后,在张家口修建的大型军营,规模虽然不及库伦城的占地数百亩的红房大营,但是可屯驻一师的北兵营仍旧是数得着的几个大兵营之一。过去这里驻屯着北方军第五师。虽然之前受到西北航空队的轰炸,已经炸毁了相当一部分军营,但是现在这里却作为战俘营,里面的客人仍然是第五师的官兵。
  “我宣誓:我将用我的生命为保卫自由与正义而战!即使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永不背叛我的身边兄弟。”在北兵营中的操练场上。四名西北民团的持旗兵。分别手持铁血旗的一角,左胸佩带着忠勇勋章的军士长姚康林右手扶旗。左手平举大声宣誓到。
  “我宣誓:我将用我的生命为保卫自由与正义而战!即使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永不背叛我的身边兄弟。”在姚康林的带领下,九千多名经过精心挑远原北方军第五师的官兵,在操练场周围的那些曾经的战友的羡慕的眼神之中,向西北的铁血旗宣誓,加入西北民团。
  从被俘的一万六千多名北方军第五师官兵中挑选出精锐加入民团,是司马的计划,虽说这些军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司马相信这些老兵,经过西北军营的磨砺之后,定会成为出色的士兵。这九千多名原北方军士兵将会被分别充实到西北民团的三个旅之中,同时从原来的三个步兵旅分别抽出力量,补充进部分原北方军士兵后,组建立西北民团新编第四旅,如此一来,西北民团将拥有四个步兵旅,总兵力超过五万人。拥有四个旅之后的西北,虽然仍然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但这也是指对口内各省的大规模进攻。如果是向一省进攻。拥有四个步兵旅之后,西北拥有的力量完全有些多余。
  而现阶段,进关并不符合西北利益,现在的西北对察哈尔的管理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堡垒,并不稳固,再则力量仍显得有些不足,更多重要的是时机不够成熟。熟悉历史的司马知道很快自己就会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进关,但是在进关之前,西北必须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至少包括四地的大西北必须要在此之前建立,而历史并没有给司马留太多的时间。
  而现在司马虽然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三天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司马却不得放缓自己的脚步,但那也仅仅只是表面上,当大家都以来西北停住了自己的脚步的时候,在这里却开始组建起西北民团第四旅。
  “您相信使命吗?”在都统府的会议室之中,司马看着眼前的蔡锷开口问道,看着眼前这个清瘦的中年人,司马相信自己的选择。
  “使命?”听到司马的这个问题。蔡锷感觉有些奇怪,这两天自己和百里一直呆在张家口,从近距离观察着西北军的第一旅,这支西北民团的老底子,战斗娴熟的程度远远超过蔡锷的想像,对于尤其是很多新式战法,更是让蔡锷倍感惊奇。同时也对西北军的装备的精良程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就像百里说的,这是一群装备着最精良的武器、拥有了最出色的士兵的部队,但是很可惜,他们的军官团实在是太过于年轻了。而蔡锷今天来司马这里,是希望能到西北工业区去看看,看看那个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鲁尔区的工业区。结果却没想到和司马在这里长谈了起来。
  “对于您而言,保卫共和就是你的使命!而我,我在一年多之前,刚刚建立西北公司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使命。那时的我,只想挣到更多的钱,让自己过上最好的生活,得到别人的尊重,仅此而已。”看着眼前的蔡锷,司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说出这些话,也许是出于对蔡锷的信任,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此时的司马甚至把这个仅不过是和自己一起吃过两顿饭的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一直以来,司马发现自己无奈的被自己当初的选择向前推动着,而现在更是走上了一条自己最初并不愿意走的那条路,压抑在司马内心一些想法,很多时候常让司马感觉有些透不过气来,而此时看着眼前这个有些消瘦的蔡锷。司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想把这些告诉他。
  “哦?”听到司马的话后,蔡锷仔细看了看眼前的司马。很难相信这个现在穿着军装的司马,竟然在一年多之前,竟然如此的市侩。
  “那时我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可是当西北变得越来越大,而我所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正因为如此,我才会选择用贷款的方式扶持国内实业界,而事实证明我成功了,至少从目前来看,我成功了。说实话,我很骄傲自己做到了这些!”
  司马半闭着眼睛轻声说道,司马还记得当时自己所想非常简单,无非是想用自己掌握的东西,为这些国家做些什么,当司马做到这些之后,司马内心的那种狂喜,司马至今都是记忆犹新。
  “是的,你做到,在日本治病时,就不止一次从日本的报纸看到你和西北公司的大名,你们的存在,让日本经济几乎陷入零增长,这恐怕是日人如此针对你的原因,在中国让日人如此重视,视为大敌的你是第二人!”
  听到司马的话后,蔡锷开口说道,蔡锷对西北公司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日人在报纸上进行的针对西北的宣传,而报纸上称司马和西北是日本未来一大敌,这个帽子,在蔡锷看来戴的非常之大,民国以来被日人如此称呼的,只有一人,就是已故的袁世凯。
  “大敌?恐怕日本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正是因为这一次,我才算找到自己的使命,之前的我迷路了,我浪费了最宝贵的一年半,所以现在我会紧追快跑把时间抢回来,日本称我是他们大敌,我会用行动告诉他们,他们没说错。”听到蔡锷的话后,司马轻笑着说道。如果没有经历那次暗杀,如果没有经历这一切,司马恐怕无法认清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的使命。
  “哦,那你的使命是什么?”看着眼前的这个之前显得很迷茫,而现在目光又变得坚毅起来的年轻人,蔡锷开口问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像迷一般,他的一切好像都非常隐秘。
  “我的使命在这里!”听到蔡锷的话后,司马站到地图帘布旁边,拉开帘布对蔡锷开口说道。
  “外蒙古?”待看到帘布后的地图后。蔡锷开口说道,看着占满整个墙壁的大幅地图,地图标识非常详细,看着上面标识的蔡锷相信这份地图,西北一定没少费心思在这上面。
  “是的,就是蒙古,西北民团未来不会用于内战。当西北联合议会成立之后,我就会把军队派到外蒙,收复外蒙古,我不会再坐等着其他人去做,收复蒙古、戍边卫国,就是我的使命,也是西北的使命!”看着眼前的这份地图,司马甚至于有些面带狂热,这几天以来,司马一直在考虑着西北的未来。虽然建立西北联合议会已经必然,但是司马却不愿意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内耗上。
  如果说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话,司马之前不知道为什么时空时常的出口会是在距离外蒙很近地孔家庄,但是现在司马却相信,之所以选择这里,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使命,自己使命就是收复外蒙。
  “松坡先生,您可知道,蒙古有多大,是158万平方公里。还有唐努乌梁海那是十余万平方公里,现在唐努乌梁海名为自治,可实际上已被俄国人占领,外蒙名为自治,也实为半独立。而现在俄人陷入欧战无法抽身。正是我们收复外蒙的最好时机,而西北的使命就在于此。身为中国人戍边卫国是国人的使命,更是军人的使命。”
  看着墙上的地图,司马开口说道,这份地图是在司马从后世带来的二战日军的军用地图的基础上,结合了调查部收集的资料,进行修改绘制的,看着地图上的外蒙,司马知道在后世外蒙意味着什么。外蒙是后世国人的心中之痛,每一个中国人看到地图上被挖去的那么一大块的时候,心中都在隐隐作痛。
  自共和起,外蒙自治,虽然在共和八年,徐树诤带领8000西北边防军收复了外蒙,但是却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致使外蒙再失,这一次就是永远的失去,而究其原因,就是国人内耗。之前,司马曾经是想在徐树诤将军带兵收复外蒙时,提供帮助并尽可能的避免外蒙再次独立,但是现在司马却不愿意坐等两年之后,现在的西北民团完全有能力收复外蒙,当年徐树诤带八千边防军就收复了外蒙,司马相信西北同样可以做到。
  “现在建立西北联合议会就是为这一切做准备,不久后将由察、绥、热三省组成西北联合议会,虽然收复外蒙只需要一个旅,但是想守住外蒙却不行,西北联合议会,将会把察、绥、热、外蒙四地的力量凝聚成一体,最终建成大西北,用整个西北的力量,力保外蒙卫国戍边!”
  司马不愿意看到历史上的那次悲剧的重演,而建立这个联合议会,实际上就是为了整合四地的力量,最终使得西北足以保证领土的安全,动用一切力量去保住外蒙,就是司马认准的未来的开始,至于之后会怎么走,司马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告诉蔡锷的必要。
  “收复外蒙!卫国戍边!军人使命!”当听到司马说的话之后,蔡锷看着眼前的地图,感觉自己的呼吸甚至有些急促,当护国战争临近结束时,蔡锷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示功成身退,决不食言,最终放弃了四川督军兼省长的官位,虽然明为赴日治病,可是实际上却是不愿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而选择了回避。
  蔡锷曾经在家书中写到“而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隐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而现在当看到眼前的这份外蒙地图时,蔡锷意识到这同样是自己的使命,身为一名军人,卫国戍边自然是每一名军人的天职。
  在此之前蔡锷之所以选择退隐是不愿意看到兄弟相争,可是现在蔡锷却愿意为保卫这个国家的领土,再次拿起自己的武器。之前很多次,蔡锷都是被迫拿起武器,在二次革命时,作为一名革命者,蔡锷反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而当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蔡锷立即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武器,去保卫共和,而现在也是一样。
  “松坡先生,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去完成这个使命,并为保卫我们脚下的这片神圣的国土而战!”看着眼前地凝视着地图的蔡锷,司马开口说道,司马相信蔡锷不会拒绝自己的邀请,因为司马相信蔡锷远比自己更爱这个国家,更爱这片国土。
  “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松坡先生能到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相信我,西北医院的技术,远比日本先进!”毫无疑问的,司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在高兴之余,司马开口说道,虽说现在蔡锷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但是司马对他的身体,依然很是担心,司马可不想让蔡锷的身体被西北未来繁重的军务给拖垮,司马承受不起这个损失,西北同样承受不起。
第188章
归绥、承德、张家口
  “蒋都统,我希望阁下能明白一个现实,就是现在察哈尔的第五师已经向西北投降,现在没有了第五师,不知道都统大人觉得,单靠着李际春的第四旅那万把号兵匪能够阻止西北大军吗?西北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同样也会牢记任何一个曾经帮助过西北的朋友!这一点还希望蒋都统能够明白!”
  说完话后,轻轻地用杯盖将杯中漂浮着的茶叶划去,喝了一口茶后范鸿飞,便神色轻松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刚刚出任绥远都统不过才两个来月的蒋雁行,范鸿飞知道眼前的这个绥远都统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都统罢了。
  “范先生,我想蒋雁行虽不能说是义胆忠肝,但若是想让我向你们这些西北乱匪投降还是不可能的,希望范先生不要再说了!”虽然明知道范鸿飞说的是实话,但是蒋雁行还是拒绝了范鸿飞的提议,蒋雁行有他自己的考虑,出身于北方武备学堂幼年班,曾在日本陆士留学,又在日本近步兵第四联队担任过见习士官,回国后任北方将弁学堂、速成学堂提调。
  蒋雁行所走的路是大多数北方军将领所走过的路,与北方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蒋雁行并不愿意做一个叛将,虽然蒋雁行明白自己在绥远现在就是一个样子,除了都统府里自己从京城带来的一营护兵之外,蒋雁行知道整个绥远自己再也调不动任何一个兵,尽管只是一个架子,蒋雁行还是不愿意做叛出北方军。更何况蒋雁行知道,如果自己今天上午通电与西北合流。只怕不到中午,自己的脑袋就会被李际忠系在马鞍上,拿着自己的脑袋向京城讨赏去了,现在的绥远,最大的不是都统,而是拥兵万人的第二师四旅的李际春。
  “都统大人的义胆忠肝,鸿飞当然明白,不过至于都统大人说西北为乱匪,可就冤枉西北了。前几日大总统的通文都统大人没看吗?在公文中要求察哈尔临管会和司马主任做好张家口的善后工作。这是用来称呼乱匪吗?中央都已经认可我们察哈尔临管会了,都统大人不知道吗?我想大人说我们西北是乱匪恐怕只是借口,而真正担心的是李际春手里的第四旅吧!请都统大人放心,李际春的第四旅,根本不在我西北铁军的眼里,只要大人同意,李际春完全可以交给我们西北解决,不知道大人意下如何?”
  听着眼前的蒋雁行的话,范鸿飞怎么也没看出这个蒋雁行竟然还有这份义胆忠肝,范鸿飞当然知道眼前的这个绥远都统在担心什么。他是担心自己的脑袋,担心李际春手里的万余军队,这才是根本原因,于是范鸿飞直截了当地开口说道,现在范鸿飞之所以如此,就是源自于西北所掌握的实力,西北的实力让范鸿飞有能力说出这样的大话。
  “这个……现在第三师可开到了南口。”对于范鸿飞的话。蒋雁行将没有否认,什么乱匪,什么中央,都是哄人的,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脑袋,蒋雁行当然知道西北这个刚露出牙来的狼是不可能放弃绥远,也知道如果自己坚持的话,恐怕离去见田中玉也就不远了。
  但是相比于西北这个可能的威胁,蒋雁行现在更担心的是眼前李际春的威胁,李际春的第四旅的主力虽说在距离归绥城以西几十公里外的包头城内。但是在归绥却有李际春一营兵和绥远剿匪会力肖汉杰淮军精骑一营,这才是眼前的威胁。而此时听着范鸿飞的话,蒋雁行不禁开犹豫了起来,如果西北真的能解决李际春,那么自己就是通电响应察哈尔又能如何?但是一想到西北现在恐怕随时有可能和北方军第一铁军第三师扛上,蒋雁行心里便没有了底气。
  正是因为出身北方军对北方军有足够的了解,蒋雁行才会没有这个底气,第五师虽然是北方军的老底子,但是论其战斗力恐怕还不如第三师一个旅,第三师才是真正的北方军第一强军。而第二师的李际春的第四旅。在包头城都被绥远巨匪卢占魁包围过,还是靠肖汉杰驰援才得以解围,像这样的部队恐怕还不第三师一个团。虽西北又是轰炸又是炮击逼降了第五师,但是如果换成第三师,蒋雁行可不觉得西北能稳操胜券。毕竟第三师的实力摆在那。树是影人是名,第三师这支北方军第一强军的名声在外。由不得蒋雁行不小心一些。
  “第三师?都统大人真的认为总理和曹督军会拿第三师这支铁军和我们西北军拼命吗?如果真的要拼命的话,恐怕第三师代理师长吴子玉,就不会至今仍然把第三师的主力窝在南苑,派到南口的只有一个第五旅罢了。恐怕都统大人多虑了,再则我们西北军拥兵近十万,装备之精良远超过现今中国任何一支军队,还有独一无二的轰炸机部队,不知道都统大人觉得第三师能不能打败我们!”
  对于蒋雁行的担心第三师随时有可能兵进察哈尔,范鸿飞当然可以理解,如果一旦西北败于第三师之手,到时恐怕北方政府就会找他蒋雁行的麻烦,外人可不像西北人这般对胜利充满信心,会这么想倒也不觉奇怪,于是范鸿飞便开口于是便开口解释道。
  但是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范鸿飞有一百个理由相信,北方政府绝对不会拿自己的主力第三师来和西北拼命,以在战场上找回面子,现在西南可是蠢蠢欲动,孰重孰轻,即使是他小徐再恼羞成怒,恐怕也会顾及到现在西南的形势。
  “这个……范先生想来一直呆在口内的大城市里。想来还没来过归绥,不若范先生这几日不妨在归绥城里转转,不知道范先生意下如何!”蒋雁行知道自己现在即不能一口拒绝范鸿飞,也不能一回答应,现在蒋雁行唯一能做的就是拖,拖下去尽量拖到局势清晰起来,到时才好做决定。
  “如此便多谢蒋都统盛情了,那鸿飞就在城里静候都统佳音了。”听蒋雁行劝自己在归绥城里多呆几天,范鸿飞就知道这蒋雁行现在是有心想纳入西北。但却担心北方政府追究,想等局势再清晰一些后,再做决定,对于这种投机者的心理,范鸿飞可谓是再了解不过,这半年来接触这么多国内的官员、督军,这些个官员、督军的性格大都如此,他们不是过一群投机者罢了。
  作为公司的外事人员,通过这半年多来对接触到的那些官员、督军们的了解,在范鸿飞看来。公司在根本没有必要对张家口发起突袭,在炮击后实际上用谈判就能解决问题,不过同样范鸿飞也知道对于那些个督军们,不展示出你的实力,他根本不可能做下来和你好好说话,更别提什么谈判了。
  热河的地理位置自伪清起就显得日益重要,这里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由于这里的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既可消夏避暑,又可联络蒙古,巩固边防,于是清伪帝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避暑山庄,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工程才告结束。山庄建立后,清朝曾有7个伪皇帝在此驻跸。伪清康、乾年间,是山庄和外八庙的兴盛时期。帝王们在此消夏理政,使这里成为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随着伪清的国势衰弱。鼎盛一时的山庄和外八庙开始败落。
  但是尽管如此,热河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在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就将姜桂题任命为署理热河都统,仍兼毅军军统。自那时起毅军主力因蒙边战乱开到热河。1914年1月热河道改热河特别区域,姜桂题允许热河人种植鸦片,使得热河成了全国闻名的种烟区。
  6月30日,北京政府任命姜桂题为“昭武上将军”督理热河军务,兼热河都统。老迈的姜桂题在热河的地位无疑等同于土皇帝般的存在,姜桂题是晚清毅军统帅。一直保持着极端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立场,还将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奉为罕世珍宝,直到民国以后的重大庆典,他还经常穿上以示荣耀。
  在共和四年时,袁世凯倒行逆施推行帝制前。姜桂题以自己统率的十万毅军甘为帝制后盾。向全国通电“今日之政体,非君主立宪。不足以安国事、安人心”,遂领衔上表劝进,在袁世凯死后姜桂题便依附于段祺瑞至今。
  鉴于热河的重要位置,在得知驻赤峰毅军都统张殿如部意图与田中玉携手对西北下手时,民团制定的作战计划中就对进占热河作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但是因为张家口的炮击,司马决心停止对绥热两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改为通过说服两省都统,以达到进占两省的目的。在司马看来,西北军已经在张家口向世人露出他的牙齿,已经足够可以威慑到周边的那些个心怀不轨的邻居,所以这时候,西北应该可以通过武力威慑的方式解决问题,至少在司马看来是这样。但是有时候想法是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