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1643

  而且担任Tri—Alpha首席科学家及实验运行部主任的郭厚扬教授,也是一位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相当牛逼的华人学者,虽然他的名字可能不是那么的令人耳熟能详,但这位大牛在1996年可是被收录于《世界名人录》的,可见学术界对他的认可。
  不管动机如何,正是因为这么多有才能的人进入这一领域,有这么多资本青睐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这一领域才能从最初门可罗雀的冷清,到现在逐渐走向热门。
  很巧的是,他刚走进这里没多久,便看到了前天与他在咖啡馆中闲谈的本德鲍尔。
  此时此刻,这位Tri—Alpha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正站在灰色的幕布前,向其它研究所的学者以及少部分对可控核聚变感兴趣的投资者,用PPT展示着他们的C2—U聚变装置,以及领先世界的“场反向配置(FRC)”装置等等。
  虽然站在台上的他讲的热情洋溢,但回想起前天他和自己说的那些话,陆舟总感觉这份热忱的表情多少有些失真。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
  摇了摇头,陆舟没说什么,简单地了解了下FRC装置的技术内涵,然后便向旁边的展位走去。
  同一时间里,在技术展示厅内的不只是Tri—Alpha,还有随陆舟一同前往这里的宝盛集团。
  现在的国企毕竟不是几十年前的国企,即便这种高科技产业有来自国家方面的专项补贴,但产品的销路依然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否则好不容易提上来的产能,又得面临去产能的困境了。
  在向主办方申请的展位上,宝盛集团向来自世界各地研究机构的学者,展示了他们与金陵高等研究院合作开发的SG—1导线。
  虽然现在亥姆霍兹联合会也掌握了这项技术,但目前而言在生产成本与生产规模上,明显还是宝盛集团这边占优势。以至于即便已经将技术换到手的德国人,也不得不将少量的订单分给宝盛集团这边,以缓解自身产能不足的问题。
  总之,当这条横截面直径只有几千个纳米宽度的导线展是在各大研究机构的面前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直到曹总工程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淡定地操作着实验设备,现场向他们展示了SG—1导线那强到逆天的导热性能以及最关键的超导特性,才令围观在展位旁边的人们瞪大了眼球,直呼不可思议……
  第一天的会议结束之后,陆舟原本是打算直接回房间休息的。
  结果孙经理执意要请客,于是一行人便在附近的唐人街找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中餐馆,在里面摆了一桌。
  饭桌上,端着酒杯的孙成武经理,起身看向了陆舟。
  “陆教授啊,实在是太感谢你了!”
  “单就今天一上午的时间,我们至少拿到了2亿美元的订单。”
  “这一杯,我说什么也得敬你!”
  即便已经过去了数个小时,孙经理依然忘不了,上午曹工在展示他们的SG—1导线技术的时候,那些外国专家们脸上的表情是如何的震惊,如何的诧异,以及如何的不敢相信。
  身为宝盛集团的经理,再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看着自己经营的企业走在世界的前面,更加地令人激动了……
  和孙经理碰了下杯,陆舟笑了笑,客气地说道。
  “不必谢我,这是你们应得的回报。”
  2亿美元的订单已经很多了,以现在的汇率换算,得接近14亿RMB了。
  按照现在SG—1导线的成本,陆舟粗略的估算了下,价值2亿美元的导线,至少能够装备三台中小型仿星器聚变装置的外场线圈。
  如果是托卡马克的话,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
  不过因为他对托卡马克了解的不多,所以没法估算一个准确的数字。
  “哪里的话,没有你们的技术,单凭我们自己可走不到今天这一步。”一口干掉了杯子里的白酒,孙经理红光满面地说道,“以后陆教授若是有什么好的建议,还望不吝赐教!”
第508章
碳基芯片的展望
  材料研发的投资是个大坑,但那也得看投在谁身上。
  从SG—1导线中尝到了甜头,孙经理早就已经打定了主意,紧抱着金陵高等研究院的大腿不放手了。
  而对于陆舟来说,孙经理愿意请教他,他也很乐意指点他们。
  往大了说,可以帮助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对他而言也是有利可图的。
  就拿SG—1材料来说,宝盛集团生产的每一厘米SG—1导线,都包含了专利成本。这笔收入虽然不像锂电池带给他的那般丰厚,但也相当的可观了。
  思索了片刻之后,陆舟用闲聊的口吻说道:“关于你们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也不太好说什么。不过既然你们已经在碳基材料的生产上建立了优势,为什么不考虑将这一优势扩大?”
  听到这句话,孙经理脸上立刻露出了重视的表情。
  “哦?陆教授有何高见?”
  “谈不上什么高见,”陆舟笑了笑,停了片刻之后,继续开口说道,“只是我听说,最近加州大学有个研究团队,通过一种有意思的方法,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只有1个纳米宽度、50个纳米长度的石墨烯纳米带。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引起了IBM的兴趣,被业界广泛看好用于次世代碳基芯片的生产。”
  众所周知,5纳米是硅基晶体管的物理极限,一旦晶体管尺寸低于5纳米,电子的行为将受限于量子不确定性的影响,产生量子隧穿效应,穿过他们原本不可能穿过的“墙壁”。在这样的情况下,硅基晶体管将变得不再可靠,芯片制程工艺的升级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面对这一挑战,寻找新的材料取代传统的硅材,生产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电子器件,几乎是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共识。
  而根据已知的研究成果,目前被认为可行的几条技术路线中,已经存在着纳米碳管、二硫化钼、黑磷、石墨烯、二硒化钨等选择。
  因为自己是研究碳纳米材料的,陆舟自然是更看好石墨烯这条技术路线。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已经观测到莫特绝缘体的情况下,石墨烯也确实有作为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到电子器件中的潜力。
  芯片啊……
  听到陆舟这么说,孙经理不禁有些头疼。
  虽说这大腿够粗的,但总是往坑里跳,也让人够伤脑筋的。
  “陆教授……该不会是建议我们往芯片这个大坑里面跳吧?”
  看到孙经理脸上为难的表情,陆舟哈哈笑了笑说,“你们又不是电子企业,让你们去开发芯片肯定是不现实的,我只是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千纳米宽度的石墨烯材料的生产,为什么不试着挑战下几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纳米带?我知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但我觉得咱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出来。”
  陆舟倒不完全只是说说而已。
  在飞机上和巴旺迪教授闲聊的时候,他便有了这方面的打算。
  当然了,现在的研究肯定还是以可控核聚变为主。
  更何况就算他对碳基芯片这种黑科技感兴趣,金陵高等研究院也没这方面的人才。
  还是等到可控核聚变项目结束之后,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吧。
  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脸上挂着无奈的笑容,孙经理摇了摇头。
  几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纳米带……
  说得倒轻松。
  这都是钱啊……
  ……
  可控核聚变交流会议持续了五天的时间。
  对于陆舟而言,这五天的收获也可谓是相当丰富。
  除了那些有意思的讲座之外,各大研究所展示出来的先进技术,也是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眼界。
  包括三阿尔法的FRC装置在内,他至少采购了4000万美元的设备。
  虽然相比起微波加热装置,FRC装置的功能只是让等离子体的加热速度变得更快了一点、更稳了一点,算不上什么关键技术,但总归还是有点用处的。
  除了FRC装置之外这种非关键性的部件,在陆舟采购的清单中,也有He—3原子探针这种关键性的部件。
  说到He—3原子探针,就不得不提到拉泽尔松教授。
  这位前PPPL实验室的工程师,如今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踏入了工业界,现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界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
  凭借着在学术界积累的人脉,比所有人都更清楚那些学者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备的他,硬是把没什么油水的He—3原子探针技术做大做强了。
  在会议闭幕当晚的晚宴上,和这位老朋友闲聊的时候,陆舟才得知,现在他的生意已经越做越大,不但与二十多家等离子体研究所保持密切合作,更是成为了ITER项目的供货商之一。
  不只是如此,He—3原子探针技术也在他的改进下得到了升级,现在对高密度等离子体的观测精度更是有了显著的提升。
  说起来,当初He—3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陆舟好像还投了几百万美元来着。
  这么说来的话,他好像也算这家公司的股东之一?
  “我敢打赌,这绝对是你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之一,”聊起了过去的往事,拉泽尔松教授笑着说道,“当初那几百万美元,现在至少值一个亿。等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前景明朗了,我打算在纳斯达克板块上市,到时候你等着数钱就行了。”
  陆舟笑了笑说:“是吗?那祝你好运。”
  拉泽尔松教授有些意外的看着陆舟:“你怎么一点都不激动?”
  陆舟做了个无奈的表情:“……当你的钱已经多到下辈子都花不完了,就算突然有人和你说又赚了几个亿,恐怕你也会面无表情。我现在对钱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你应该能体会到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