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1643

  李健纲微微愣了下,随即笑道:“19年那么忙,他哪有时间评什么院士。”
  两院院士两年增选一次,得经过从学部到全院一轮评审两轮投票,这其中牵扯到精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整个19年陆舟都在忙可控聚变工程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有时间去评什么院士。
  想到这里,王院士心中有了主意。
  “等明年增选,我打算投他一票。”
  “二十多岁的院士?”李院士愣了下,迟疑道,“会不会太年轻了点……”
  话刚说到一半,眼见这老头面色不善地看着自己,他赶忙咳嗽了一声说,“别这么看着我,我就是这么随口一问。到时候他要是参选,我肯定是投他一票。”
  王曾光院士呵地笑了声:“算你这老东西还有点良心了。”
  李院士顿时不乐意了:“你这话说的,我什么时候没良心过?不过说起来,我投他一票到没什么,我好歹是数学物理学部的。你这老家伙是工程院的,你这一票得咋投他头上啊?”
  王院士微微愣了下,皱了下眉头道:“凭啥一定就得报你们数学物理学部?就不能报咱们工程院的能矿部?”
  “你这老东西,你不能不讲道理啊,”李健纲哭笑不得道,“别人是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得主,我倒要问问他凭啥要报你们工程院!”
  “呵,你是瞧不起咱工程院咯?我瞅这可控聚变堆,比什么诺贝尔奖菲尔茨奖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都不是一个东西!能这么比吗?”
  争论似乎发展到了奇怪的地方。
  为陆舟到底是评工程院的院士合适,还是评科学院的院士合适,两人差点没撸起袖干起来。
  另一边,坐在大会堂前排一侧的周承福,表情复杂地摸着胸前的勋章,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虽然身为可控聚变研究的功臣之一,但坐在这里的他,总有一种身为局外人的感觉。甚至于从这份荣耀中,他非但感受不到半点的喜悦,甚至感到了几分讽刺的味道。
  将不属于自己的荣誉挂在胸前,对他来说简直就像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一样。
  坐在他的旁边,潘院士瞅了他一眼,笑着调侃了句。
  “咋的了?大长老帮你戴上去了,你还打算摘下来不成?”
  周承福没有说话,面无表情的脸上,看不出来他在想什么。
  然而,潘长虹实在是太懂这位老朋友了。
  叹了口气,潘长虹看向了颁奖台上。
  “不管那会儿你做的对不对,这都快五十年了,功劳苦劳你都有过,这荣誉理应有你的一份。没谁能一辈子都做出对的选择,你也算是忠于了自己的研究。”
  “而且啊,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提名你的陆教授,也是这么认为的啊。”
  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再也绷不住了……
  除了26枚五八五勋章,一百二十位先进个人与五个先进团体奖之外,还有一枚特殊的勋章。
  它的直径约8厘米,由99.9%纯金铸造,重量527克,配有红黑两色相间的绶带,可悬挂佩于胸前。奖章主体图案由五星、恒星、橄榄枝和光芒线构成。
  它的名字是“凌云”。
  作为一个夭折在图纸上的计划,或许从来没有人想过,那个曾经看似疯狂的念头,有一天会在新一代的学者们手中涅盘重生,有一天会孕育出媲美恒星的能量。
  陆舟并不能完全领会到这枚勋章设计者与命名者的用意。
  毕竟他并非来自那个时代,对于可控聚变的研究多少也有点半路出家的味道。
  不过,食指摩擦着这枚勋章,从那细腻的纹理中,他多少还是能感受到一点,那蕴藏在那其中的历史厚重感……
第574章
你说了算
  表彰大会告一段落,也算是了却了所有为可控聚变挥洒过青春和热血的科研人们,心中的一桩心愿。
  相比起其它人来说,除了一枚凌云勋章之外,陆舟还得到了一个小时奏对的时间。
  关于STAR-2示范堆项目组的未来,国家还需要参考他这位项目总负责人的意见。
  听完了大长老询问自己的问题,陆舟思忖了片刻之后,开口说道。
  “STAR示范堆基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继续留着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我的建议是技术人员和部分核心管理层改组成新的机构,或者是编入现有的机构中,来负责聚变堆的运行工作。”
  STAR-2示范堆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科研工程,为了协调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资源,一个与之配套的庞大的管理机构也是必须的。
  不过现在整个示范堆工程已经完成了,没有那么大的科研项目需要支撑,没有那么多的部门和项目需要协调,剩下的管理层就显得有些臃肿和多余了。
  老人点了点头,表示了理解。
  “核工业集团那边的人和我也是这么建议的,我们这边开会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对示范堆项目组进行改组,吸纳主要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管理层成立一个新的核电公司,以企业化的方式运营。目前暂时定名为东亚电力,负责国内聚变堆项目以及东南亚、中亚地区跨区域输电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
  东亚电力。
  光听这个名字,看来国家的野心不小啊……
  陆舟心中也是略微的惊讶。
  毕竟现在第一台聚变堆装置才建立,南方和西部的聚变堆还没立项,高层都已经开始为“支援第三世界兄弟”做准备了。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家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道理。
  独乐了不如众乐乐,自己一个人关着门玩,远不如带着一群小弟一起浪。整个东亚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提高了,RMB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不过对于这些与研究无关的东西,陆舟并不是很感兴趣就是了。
  老人:“示范堆项目组的管理层以目前来说太过臃肿,新成立的东亚电力肯定没办法将它全部吃下。核工业那边的意思是,可以将这些管理人员遣回原来的工作单位,找不到单位的他们也愿意接手一部分,不过我总觉得就这么原地解散了怪可惜的。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合适的安排?”
  “就这么原地解散了,是挺可惜的……”陆舟深表认同地点了点头,有些感慨地说道。
  一个庞大的科研工程,培养的不只是在第一阵线上冲锋陷阵的科研狗们,同样培养着无数管理人才。
  如果将这些人才打散编制,遣返回原先的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等于浪费掉了。
  毕竟事业单位最不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一件事儿就恨不得掰开两半,分给四个人去管,而这也是在日常运作中,国企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更何况这些人已经脱离了原先的单位那么久,空出来的岗位早就被分走了。就算调回原先的单位中,也不见得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思索了好一会儿,陆舟心中忽然微微一动。
  一个很久以前他便考虑过的问题,从他的脑子里冒了出来。
  “与其将这些人遣回原先工作单位,不如让他们以新的形式保留下来。”
  老人询问道:“新的形式?”
  “是的,”陆舟点了点头,“我可以说说我的想法吗?”
  老人笑了笑说:“当然,我想知道的就是你的想法。”
  陆舟:“我曾经在德国那边交流访问过一段时间,我认为他们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面向社会、科学和产业所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的运作模式上。”
  老人若有所思道:“比如?”
  陆舟:“比如亥姆霍兹联合会的POF经费资助模式,比如马普学会开放式的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网络,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一个研究体系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的。而科研成果转化率,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华国在科研上的投资绝对不弱,甚至按照OECD的购买力平价数值计算,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然而,与庞大的资金投入相对的是,华国研究机构在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个问题上的表现,还是显得不尽人意了点。
  按理来说,这是不应该的。
  毕竟在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上,华国历来有着偏向工科的传统。比起理科的研究,更倾向于给工科的项目撒钱。
  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问题只是其一,还有关于科研效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果想保证技术的优势,光是在起跑线上领先是不够的。
  技术优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比起可控聚变的研究本身,陆舟更希望通过这个大型科研工程,能够留下来一些除了成果本身之外的东西。
  就好像曼哈顿计划给美国带来的不只是原子弹本身,还有更为宝贵的阿贡、布鲁克海文等一系列在中长期科研项目上实力强劲的国家实验室一样。
  对于他个人而言,这多少也会让他的研究轻松一些。
  “对于德国人的经验,我们没必要全盘借鉴,但对于好的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过来。”
  “比如我们可以基于STAR-2示范堆工程留下来的产研合作经验,参考马普学会以及亥姆霍兹联合会的运作模式,将这个庞大的科研组织转型成一个连接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窗口。”
  “通过这个产研联合体,我们可以专注于能源、航天、信息产业等中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让经费尽可能地落实到‘有用的项目’上。同时让资质合适的社会资本以及研发单位也参与进来,而不只是体制内的那部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