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68(校对)第1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523

那么脑神经医学科学家赖恩·克利里,在美国一年一度的脑医学大会上,提出了“人类意识是否可以永生”的论文时,彻底的引爆了美国人对虚拟世界可以让人永生的激烈讨论!
这也让美国一周科学杂志,在最新一期的内容中写道:“虚拟世界,最早在1932年就有美国的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推出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有提出这个概念,但真正让虚拟世界这个词轰动美国的,是著名的华人科幻作家埃文先生最新力作《虚拟第二世界》。
在这本书中,埃文先生假设在未来世界,全世界的人类都被一种智脑控制,让他们的意识进入了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用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来说的话,那就是以人类的意识为主导的一种虚幻的世界。
根据脑神经医学科学家赖恩·克利里,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所写的有关脑神经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人类将意识放入这种虚拟世界的可行性,是有可能的,但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种能够承载人类意识的超级计算机。
科幻作家埃文在书中有提到过这种超级计算机,但这是他幻想的未来科技。
但是王博士在最新的采访当中,也提出过相关的发言,他说计算机的根本是由0和1组成,这是一种无限循环,目前美国最新的计算机是无法做到承载人类意识的,但在未来未尝不可以承载人类的意识,从而缔造出一个如科幻作家埃文所提出的虚拟的第二世界……”
...
第198章
为故事增加真实性
随着虚拟世界这个话题在美国越演越烈,连带着《虚拟第二世界》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也是一増再增,一涨再涨,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大卖了两百多万册,成为了美国迄今有史以来最快突破百万册的科幻小说,又是首例一月内大卖两百万册的科幻小说,可以说是在美国科幻小说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厚的一笔墨字。
除了人们的激烈议论外,美国各大报纸,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就“虚拟世界”这个话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讨论。
自从几个月前,美国的阿波罗号成功登陆月球,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他是个美国人,这种自豪感,是此刻美国所有人发自内心而出自豪感。
如果说他们几年前对于老牌帝国英国是羡慕的话,那么在登月之后,美国人的自信心彻底爆棚,就连冷战的敌对手苏联,他们都不放在眼里。
这种自豪感,是从上而下的,这也导致虚拟世界这个话题,一经报道而引起全美广泛关注的时候,美国人普遍的认为这种虚拟现实的技术,他们一定可以制作出来!
这也让不少美国的高科技公司,都在第一时间对外召开了记者发布会,宣布他们公司未来二十年的计划,就是会把“虚拟现实”这个技术放到最前沿来研究。
许多脑神经医学专家,被这些高科技公司所聘请,用来研究一种如书中所提到的虚拟现实技术,特别是最霍耀文书中写的那种营养舱加以研究。
最可笑的是,随着全美十几家高科技公司高调宣布将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的时候,王电脑公司,IBM公司等等美国知名的一些科技公司,同时向班坦图书写了一份邀请函,邀请《虚拟第二世界》的作者埃文先生,充当他们公司的虚拟现实技术顾问,他们将以高薪聘请。
当这份邀请函被媒体披露出去后,这些发出邀请函的公司股价,竟然在当天华尔街一度疯狂的涨幅。
实际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这些高科技公司不用去找人研究,光用屁股想都能知道,这种技术,没有个十几二十年基本上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
技术上的问题可以不提,光人类神经意识这方面研究,就没有人敢大包大揽,说自己对人类神经意识了如指掌这种大话。
所以霍耀文书里面提到的营养仓虚拟技术,是一种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在《虚拟第二世界》这本书中,还提到了视觉神经这个词,通过某种欺骗的方式,让人类的视觉感触到别样的画面。
这种技术,相对来说就简单了不少。
这些对外宣布开发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们,实际上也都是在这方面做一点点小小的研究罢了。
简单讲,就是糊弄糊弄股民和媒体,抬高自个公司的股价,让公司更有逼格一点。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宣传手法。
就连邀请霍耀文担任什么技术顾问,也是一种炒股价的方法。
虽然现在所谓的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只是这些高科技公司炒作,但几十年后,美国麻省一位叫戴波的29岁理工研究生,在早年读了霍耀文的这本《虚拟第二世界》后,对虚拟技术产生了兴趣。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研发虚拟现实技术的时候,戴波无意中发明了一种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毫不客气的讲,这是显示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可以在气流形成的墙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像。
此技术通俗点说,就是借助海市蜃楼的原理,将图像投射在水蒸气上,由于分子震动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
这也导致该技术问世以后,全美再度掀起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讨论,戴波在被美国科学杂志和美国ABC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宣称触动他研发该类技术的先行者,是世界知名科幻大师埃文先生,没有埃文先生,就没有戴波他今日的成就。
几十年后,当世界上第一部最正统的3D大电影阿凡达问世时,卡车司机先生说:这个技术除了研发者功不可没外,影响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闻名世界的科幻大师埃文先生。
...
当然,这些现在还都跟霍耀文没什么关系,他此刻正坐在慈善教育基金会的会议室内,准备招聘几个为基金会投资理财的“专业人士”。
刘文涛拿着应聘人员的名单,放到了桌上,朝着霍耀文道:“会长,这次应聘的人都是有曾经打理基金理财的人才。”
“嗯,有几个人?”霍耀文接过名单扫了一眼。
“七个。”
一旁的罗巧珍说道:“这七个都很不错,不过有两个我最看好,一个叫柳序彦,一个叫张朝耀。”
“柳序彦,张朝耀?”
霍耀文闻言,翻开应聘人员的名单,找到两个人的资料,慢慢的看了起来,首先看的是柳序彦的。
一边看,旁边的罗巧珍一边说:“柳序彦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这家英国学院经济专业的含金量被普遍认为是全英第一,与伦敦大学学院的经济学被誉为英国当今经济学的双子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在英国AIFA金融投资公司工作了三年,担任的职位是金融经济投资顾问,专门为各大基金做合理的投资理财。”
“看来这柳序彦是个高材生啊。”霍耀文翻阅了一遍柳序彦的资料,不得不说无论是从学历,还是从工作经验来看,都是十分的华丽。
“是的,柳序彦是我重要看好的人之一。”
罗巧珍点点头,她大学就是在英国读的法律,所以自然清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含金量,特别是在英国前十的AIFA金融投资公司工作了三年,从学历上几乎是碾压这一批招聘人员。
“那张朝耀呢?”
霍耀文把柳序彦的资料放在了一边,看起了张朝耀的资料。
罗巧珍道:“张朝耀的话虽然学历可能没有柳序彦高,但他曾经在香港汇丰银行投资部门工作了两年时间,还曾经担任过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证劵交易员,更是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的会员,在投资理财方面,我想张朝耀要比柳序彦要更为熟悉香港的环境。”
“这个也很好啊。”
霍耀文看到张朝耀的资料后,也是满意的点点头,这两个人都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精英啊。
罗巧珍看霍耀文在那“说这个”“那个也好”,不由白了他一眼,问道:“那你认为我们应该选谁?”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霍耀文把话抛给了她。
罗巧珍直言说:“我认为两个都挺不错的,柳序彦的学历很好,但不熟悉香港的投资环境,反观张朝耀对香港投资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所以我更看好张朝耀。”
霍耀文沉思了几秒,说道:“还是先看看人再说。”
罗巧珍点点头:“也好。”
刘文涛道:“那霍会长,我去安排他们进来面试。”
“嗯,去吧。”
等刘文涛出去安排人来面试的时候,霍耀文突然的想到之前答应给姚文杰写鸡汤故事的事情,嘴角一笑,在罗巧珍诧异的目光中,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字,随即揉搓成一个小纸团,扔在了会议室不远处的地上。
“你这是?”罗巧珍不解。
霍耀文笑道:“给我的故事增加一点真实性。”
...
第199章
经理人公司
应聘的过程很顺利,顺利到超出了霍耀文的想象,哪怕是怎么去想,也想不通为什么没有人按照剧本来“演”呢?
来应聘的七个人,都是投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罗巧珍看重的柳序彦和张朝耀,霍耀文只是跟这俩简短的聊了一下未来基金会的投资理财的问题,对方就滔滔不绝,说了很多投资方面的知识,也把国外一些慈善基金会如何运作理财的方式给讲了不少。
让霍耀文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是全程面色铁青,没有什么好脸色,搞的那几个应聘的人,都以为自己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说话也都是小心翼翼。
等面试终于结束了,告知七人,明天会一一给答复后。
罗巧珍收拾了一下桌上的文件和资料,目光忽然瞥到了不远处门边的一张不起眼的白色纸团,微微瞥了一眼霍耀文,带着好奇问道:“霍会长,你刚刚扔那个纸团是个什么意思?什么故事的真实性?”
“……”
霍耀文沉吟不说话,他到现在都还纳闷,为什么“剧本”不对?
按理说他都抛出了“鱼饵”,犹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怎么这鱼都是瞎子啊,那么大的一个“白色”鱼饵在那,都不知道去吃的。
罗巧珍看霍耀文不回答,心里疑惑,把手上的东西放下,起身走到门边捡起了那张纸团,盯着手上的纸团,抬眼又望了望霍耀文,好奇驱使下,她微微折摊开了纸团,只见纸上有用黑色墨汁写的七个大字“恭喜你被录用了”。
“噗哧……”
罗巧珍哈哈的大笑起来,浑然不顾霍耀文铁青的脸,拿着废纸走上前,凑到他的跟前,把纸放到桌上给霍耀文看,说道:“霍会长,这就是你选人方法?谁捡起了这张纸,谁就能够被我们录用是吗?”
霍耀文抬头看了一眼还在笑的罗巧珍,撇了撇嘴巴,说道:“我本来想着如果谁能够捡起这张纸团,我就录用他,毕竟眼中有小事者,那么在处理大事上就更为的小心谨慎,虽说我们基金会不是以牟利为主,但投资经理人的工作就是为基金会带来利润,好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散财”!”
罗巧珍闻言,笑容截然而至,琢磨了片刻,默默的点了点头:“不错的方法,不过看起来似乎刚刚那几个人都没有通过会长你的考验。”
“是啊。”
霍耀文耸耸肩,靠在椅子上,仰视着站在面前身材高挑的罗巧珍,说道:“虽然他们都没有通过我的考验,但那几个人的确不错,说话条理有序,对基金会未来投资方向也都看的很远。”
罗巧珍问道:“那你认为该录用谁?”
“我比较看好柳序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5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