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穿越的流浪星球(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457

  在上海堡垒遭受着大量异虫袭击的同时,周围的其他城市也在竭力抵御着虫潮的冲击。
  虫群在这些城市里面的目标只有一个,正在作为轨道防御大炮对虫巢舰队持续开火的行星发动机,试图瓦解流浪地球的太空轨道防御。
  每一座行星发动机都已经消灭了数以万计的异虫,加上有如一座大山般的巨大体积,无疑使其成为了虫群在其他城市的首要目标。
  在北京一号发动机上,大量的跳虫爬上了行星发动机的墙壁,通过各种排气口和通风管钻进发动机内部,利用它们锋利如镰刀般的手爪和利齿对线路造成破坏。
  正所谓千里之坝,毁于蚁穴,虫群中看似最为弱小的跳虫,却对行星发动机构成了最大威胁。每一条被它们咬断的线路,都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救援队不得不一边进行着抢修,一边还要提防着这些无孔不入的跳虫。
  行星发动机复杂的内部结构,成为了这些跳虫绝佳的藏身之处,瞬时都有可能从任何角落窜出,给救援队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头顶上的通风管道不时传来异响,在抢修线路的过程中,说不定里面就藏着一只跳虫,导致救援队只能更加小心谨慎,后勤人员也不得不直面异虫的威胁。
  刘启与老何一起在行星发动机内部的走廊里奔走着,他们需要抢修一处断掉的线路,跟在他们的后面的还有两名救援队的士兵。
  一路上,老何都在喃喃自语着:“生死无常……生死无常啊……”
  刘启忍不住对他说道:“别叫唤了,你会把它们引过来的!”
  老何一听马上捂住了嘴巴,天知道有多少跳虫入侵进来,他可不想招来任何一只。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他们即将赶到出现故障的机房时,一只跳虫突然撕裂天花板向他们扑下来,直接扑到了一名救援队士兵。
  “我的妈呀!”
  老何被这一幕给吓得不轻,刘启却是眼疾手快地把他拉进机房,把外面交给了另一名救援队士兵。
  外面响起激烈的枪声以及跳虫的嘶吼声,这一刻已经顾不上结果到底是谁胜谁负,刘启先把机房的门给堵上,并对惊魂未定的老何喊道:
  “就是这里了,老何,赶紧动手!”
  “你这让我怎么修啊?”
  外面正在爆发着战斗,谁也不知道下一秒还会不会有另一只跳虫闯进来,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让人无法冷静,老何从来就不是那么勇敢的人。
  又是一只跳虫从通风管道落下,联手杀死了外面的救援队士兵。
  接下来它们便疯狂地抓挠着机房的门,试图把躲进里面的刘启与老何一起干掉。
  刘启用动力外骨骼手套紧紧地关上机房的门,头也不回地对老何喊道:
  “别磨磨蹭蹭的,就算要死在这里,你也给我在临死前修好!”
  目标优先级高于一切,这就是他们接到的指示。
  老何仿佛也意识到了什么,用颤颤巍巍的手指扶了一下眼镜,随后便转身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当中,仿佛再也听不见身后跳虫疯狂抓挠着铁门发出的刺耳声音。
  “生死如常啊……”
  即使是厚重的铁门也无法一直阻挡住跳虫的撕咬,很快在门上就被抓出几道口子,让跳虫背部的长爪得以伸进来,试图对挡门的刘启发起攻击。
  刘启当即拔出防身用手枪对其开火,一连打了几枪方才把这根前肢给打断。毕竟他只是后勤人员,这把手枪就是他唯一的武器了。
  只不过这并不足以把跳虫击退,刘启刚才的枪法就已经完全暴露了他是一个门外汉的事实,打光了一个弹匣方才把跳虫的前肢给打断,正在用另一只手挡住机房门的他显然无法单手换弹。
  门上的裂隙被跳虫进一步扩大,它们狰狞的头部也已经从门上钻进来,就和电影闪灵里的经典画面一样。
  刘启再次扣动扳机,子弹却已经被他打光了。他还没有进步到能够计算自己还剩几发子弹的程度,这就是他与职业军人的差别。
  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反过来用力把门打开,利用机房的滑门把卡在上面的跳虫头颅狠狠地夹碎,动力外骨骼手套赋予了他足够的力道。
  这只跳虫顿时就享受到了断头台一般的待遇,整个头部就如同鸡蛋一般被滑门给夹碎。
  不过与此同时,刘启也把自己暴露在另一只跳虫的面前,眼看就要被跳虫扑上来用利爪撕成碎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走廊上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的脉冲弹雨把这只跳虫给打成筛子,像是一块烂布般糊到墙上。
  是后续的救援队赶到,为刘启他们解了围。
  “成了!”
  老何也在这一刻完成了接通了线路,让行星发动机恢复了正常的功能,最主要的就是启动行星发动机光棱塔的能力。
  “行星发动机光棱塔准备就绪,开始进行能量传递!”
  伴随着这道指令的下达,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型光棱塔从北京一号发动机上伸出,并投射出一道耀眼的蓝色光束,急速飞向下一座行星发动机。
  负责接收这道光束的天津三号发动机,也和北京一号发动机一样,这里也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并由救援队最后完成了维修任务,重新激活了行星发动机光棱塔。
  行星发动机光棱塔的蓝色光束以北京一号发动机为起点,途径天津、济南、曲阜、蚌埠、南京、无锡、丹阳、无锡、苏州、昆山等城市。
  如同奥运圣火传递般从一座行星发动机传递到下一座行星发动机,最终成功抵达激战中的上海堡垒。
  这不是行星发动机光棱塔进行能量传递的唯一路线,以十几条以其他城市为起点的能量传递路线在把行星发动机光棱塔的能量输出过来。
  只不过大部分在中途因为异虫的入侵导致意外中断,最终只有从北京、广州和成都三座城市的行星发动机成功把光棱塔能量输送过来。
  只要有其中一条路线的能量传输没有被中断,这次行动就已经宣布成功,这就是流浪地球饱和式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最终所有传递的能量汇集到一处——上海堡垒,这就是乔律为虫群准备的超级武器!
第四百零四章
八方支援
  从周围各大城市传递过来的光棱塔能量,就如同百川归海般汇聚向上海堡垒,正如滚滚长江广纳百川在此奔腾入海,从全国各地集中起来的能量也最终在此化为扭转战局的武器!
  上海二号发动机上,高耸入云的巨型光棱塔正在缓慢旋转着,由于这座行星发动机要塞还需维持屏障力场,本来是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以供给光棱塔使用的。
  但下一秒,从四面八方传递过来的能量光束便投射到行星发动机顶部巨大的棱镜上,使其一下子充盈起庞大的能量,棱镜的旋转速度也瞬间变快起来。
  如今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光棱塔也利用星灵虚空辉光舰的棱镜技术进行过改良,可以在其中储存猛烈的能量风暴并使其逐渐稳定下来,将无止尽的流动能量转换为可用的能源,并一口气将其释放出去!
  汇聚来自全国上下无数座行星发动机传递过来的能量,上海二号发动机的顶部就像是升起了一个蓝色的太阳,八块巨大的棱镜旋转着散发出极其耀眼的光芒,把周围的夜空都照得亮如白昼。
  庞大的虫群在变异雷兽的带领下再次对上海堡垒发起进攻,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来得更为声势浩大。
  此时此刻,就连核弹也无法再次阻挡这些变异的攻城巨兽,相反只会使它们变得更加强大,一旦让它们投入战场,恐怕好不容易才稳住的防线又会再次崩溃。
  这一击必须要把它们全部消灭!
  上海二号发动机上,乔律与其他灵能者一起协助引导着棱镜内部倾注的庞大能量,利用星灵的校准棱镜技术,使光棱塔的输出更趋稳定。
  就在虫群大军有如万马奔腾般向着这边冲过来时,乔律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发射!”。
  顷刻间,庞大的能量光束如瀑布般从行星发动机顶部的光棱塔上泻落下来,强烈的蓝光盖过了周围的一切,仿佛整个宇宙都被这道强光所融化了一般,世界就只剩下这片浓烈的蓝色。
  棱镜能量的倾泻而下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盖过了战场上的人喧马嘶,盖过了巨炮的轰隆作响,世界在这一刻彻底地静谧下来,宛如时间也在此停止了一般。
  刺眼的能量光束瞬间横扫过整个虫群,把所有附近的异虫都笼罩在强烈的蓝光里面。
  片刻过后,地动山摇般的震动传遍整个上海,只见整片菌毯连同地层一起被光棱塔的能量光束给掀飞起来,就像是一座迅速隆起的山峰,如同一名苏醒的巨人的背脊。
  当峰顶升至三千米左右时,整座山峰爆发开来,亿万吨的泥土和岩石飞向空中,化作流星迸射开来。
  在行星发动机光棱塔的全功率输出下,虫群几乎是在转眼间灰飞烟灭。
  即使是从核爆中幸存并得到进化的变异雷兽,也在能量光束横扫过来的瞬间,全身的细胞就被汽化蒸发,就连一丝残骸都没有机会留下。
  尽管变异雷兽可以吸收核爆的放射性物质化为虫茧再度复活,但也是建立在它还有机会勉强留得一个全尸的前提下。
  在集结了无数座行星发动机能量的光棱塔的正面轰击下,它们根本就是尸骨无存,不留一丝痕迹,甚至没有一个完好的细胞。
  随着地层被掀起,被能量光束扫过的地方升起一道冲天的火墙,就像是无数座火山连在一起爆发似的,在漆黑的夜空中形成了壮丽的焰火。
  火墙持续了近五分钟才缓缓熄灭,这此期间,岩块拖着火尾纷纷落下,不断地砸在上海堡垒的屏障力场上,光是这股余波就已经显现出刚才的攻击有多么可怕。
  当烟雾逐渐散去之后,地面就只留下了一道比东非大裂谷还要更长更宽的沟壑,就像是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疤。
  在沟壑中依旧燃烧着熊熊烈火,就像是传送中的地狱之门,永恒燃烧着不熄的烈焰。
  光棱塔射线扫过的虫群已经是完全不见踪影,也很难想象有任何东西能在这样的攻击下存活下来,哪怕想要留下一截断肢都是奢想。
  燃烧着烈焰的巨大沟壑还如同护城河一般挡住了后面登陆的虫潮,一路延伸到地底深处的裂缝让埋地移动的蟑螂也都无法通过,只能想方设法地绕开,沟壑的长度却也是一眼看不到尽头。
  这就是经过无数人努力,像圣火传递般经历过一次次生死接力,最终从全国各地汇聚过来垒的光棱塔射线的威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流浪地球保卫上海堡垒的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行星发动机从异虫的袭击中抢修过来,流浪地球上展开了范围更大的光棱塔救援接力。
  鄂木斯克一号发动机开始传递能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4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