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0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4/3147

  一个骑兵飞驰而来,长刀挥斩,在耶律重元的小腹上开了一道口子,脏腑流淌出来。
  这样的人死定了!
  耶律洪基带着人马匆匆离去,现场只留下了几具尸骸,和一时未死的耶律重元。
  一个牧人打马过来,他贪婪的剥了涅鲁古的衣裳,远处的两名骑兵见了也不管,因为这样的场景才是耶律洪基所喜闻乐见的。
  那牧人剥了涅鲁古的衣裳,又去了耶律重元那里。
  “呀!衣裳都破了。”
  他有些遗憾的剥耶律重元的靴子。
  耶律重元正在弥留阶段,对这些没什么介意。
  “耶律俊用毒针刺杀权贵的消息是我皇城司的人散播过来的。”
  耶律重元身体一震,勉强抬起头来,“你……”
  牧人冲着他一笑,牙齿很白:“雄州时,那密谍死里逃生,还听到沈待诏说你给大宋通风报信的消息,也是假的……”
  噗!
  一口鲜血就这么喷了出来。
  耶律重元喘息着,喃喃的道:“那个骗子……那个骗子……”
  牧人起身,低声道:“忘了告诉你,沈待诏说你和耶律洪基一定会死一个,所以就两次挖坑,最终埋的却是你。”
  牧人走向自己的马,骂道:“都是穷鬼,连钱都不带!”
  那两个过来的骑兵不禁笑了,“这是皇太叔,他出门哪会带钱!”
  牧人摇摇头,上马远去。
  两个骑兵下马过来检查,走到耶律重元的身前时,就见他眼中有哀求之色。
  一人俯身下去问道:“你想说什么?”
  耶律重元的喘息很微弱,他奋力说道:“沈安……骗子……沈安……骗子……”
  骑兵迷惑的道:“沈安……那个喜欢筑京观的宋人?他骗了你什么?”
  耶律重元猛地提起最后一口气,说道:“大辽,是大辽……”
  骑兵摇摇头,“骗了大辽?你疯了!”
  耶律重元苦笑着,在这一刻他只想告诉耶律洪基,那个叫做沈安的小子很狡猾,你要小心,别被他骗了。
  他张开嘴,气息微弱的说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外御……”
  他的学问还行,可这个骑兵却是大老粗,听了啥意思都不知道。
  “兄弟兄弟……先帝都去了好久,你的兄弟不在了。”
  耶律重元不甘的缓缓闭上眼睛,临去之前,他想到了那首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某,败了!
  随后的几天,辽国内部发生了几起叛乱,耶律洪基派出大军四处镇压,再也没有了游猎的兴致。
  烽火硝烟中,皇城司的密谍们热泪盈眶……
  “终于看到了这一日,死也甘心了!”
  他们无数次想给辽人重创,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却无果。这次辽人却自己出了乱子,代价惨重。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出自于沈安的两次谋划……
  待诏更适合执掌皇城司啊!
  这一刻,这个念头在皇城司密谍们的脑海里驱之不散。
  ……
第677章
募捐
  今年进入夏季的汴梁热的让人惆怅,连最勤快的伙计都不肯出来吆喝,可见太阳的威力之大。
  临街的一家酒肆二楼的窗户被推开,苏轼的脑袋探了出来,喊道:“遵道……”
  对面的酒肆二楼窗户被人从里面推开,折克行冲着他摇头道:“不来!”
  苏轼纠结的道:“安北划拳太厉害……来,帮某赢他,回头专门为你写首词。”
  呯!
  对面的窗户被关上了,显然折克行并不买账。
  “给某写一首,今日便放你一马!”
  沈安得意洋洋的想着苏轼为自己作一首词,要是传之后世……
  某某某赠沈安北……
  那哥的名字就千古不朽了。
  作为后世人,沈安知道要想青史留名就几条道:立大功,立不朽之言论,被人赞颂……
  立大功他差不多做到了,至少以后会以名将之称名垂青史。
  立不朽之言论,他的几首诗词应当还行,可却不能和苏轼相比。
  若是苏轼专门写一首词来赞颂自己,那逼格……
  苏轼怒而关了窗户,说道:“遵道和同袍在对面饮酒,怎么不过来?”
  沈安喝了杯中酒,说道:“文武殊途。”
  苏轼叹道:“此次在原州,某倒是见识了将士们的武勇和无畏,可时事如此,奈何。”
  大环境如此,少数人无法扭转轻视武人的趋势。
  沈安给自己的酒杯斟满酒,说道:“某这里倒是有个主意……”
  苏轼眼睛一亮,“快说快说!”
  上次在原州时是严宝玉救了他一次,后续他杀敌时,边上依旧有人张弓搭箭在保护,这些都是沈安的安排。
  他和沈安自然不会客气,可那些将士们的境遇却让他有些不满。
  沈安说道:“此次征战阵亡了不少兄弟,抚恤是有的,可却少了些。对于某些人家来说……比如说独子的人家不少,怎么办?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孤儿寡母怎么办?”
  苏轼叹道:“会贫困,女子会改嫁,可带着孩子就算是改嫁日子也难熬,除非有钱傍身……”
  大宋女人的嫁妆是属于自己的,可丈夫的产业却有些麻烦,按照规矩应当由儿女继承,但寡妇有管理权,等孩子长大后再移交。往往孩子长大后,这种局面就不能扳回来,于是出现许多由祖母、母亲掌家的情况。
  “夫死从子,说的就是家产,以及处置这些事的权利。”
  沈安以前一直以为夫死从子是丈夫死后女人要听儿子的,来到大宋才知道自己错了。
  所谓夫死从子,那是因为儿子有产业和大事的处分权,出面的也是他们。
  沈安突然觉得自己很没文化,但却没有丝毫心虚的道:“某问过了,独子战死的有一百六四人,这一百六十四个家庭将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的顶梁柱却不见了的情况。”
  “那么多?”
  苏轼问道:“独子为何要行武事?”
  “穷的,军中的日子稳靠。”
  大宋军队每年消耗掉岁入的大半,可更像是一个养老院。
  沈安缓缓的道:“某想到了一个主意……募捐!”
  苏轼一听就不满意了:“那还不如找几个豪商寻些钱财管用,而且那犯忌讳啊!”
  “不必担心犯忌讳,某会去解决。”
  沈安斜睨着他道:“要让汴梁百姓感受到武人的艰难,他们拿命在保家卫国,可依旧有人在叫他们贼配军,这可公平吗?不公平……那就捐钱吧,让那一百多户人家远离贫困。”
  “干不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4/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