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8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6/3147

  “小娘子……”
  沈安捂脸,觉得自家妹妹这个真是没治了。
  媳妇和果果带着爱宠一起出门了,沈安想和儿子培养一番父子感情,却被芋头一顿大哭给打消了念头。
  而就在此时,城外,唐仁看着汴梁城,不禁热泪盈眶。
  “某回来了。”
  从去广南西路开始,唐仁就觉得自己远离了政治中心,算是被发配了。
  幸亏有沈安不断的给他书信,给他鼓励和建议,让他坚定了信心。
  “这是东京城?”
  黄达和两个儿子就像是土包子般的,看着高大的汴梁城墙发呆。
  “爹爹,上次那个谁,说是能攻破东京城呢。”
  “太高大了。”黄达摇摇头,“那是蠢货,如今他的头颅已经成了咱们的功勋,此次见到大宋官家,一定要恭谨些。”
  唐仁听到这话,就点头道:“官家仁慈,你们父子无需担忧。”
  他们一路到了皇城外,看着那些军士,唐仁不禁落泪了。
  “臣唐仁归来,求见官家。”
  “唐仁回来了?”
  赵曙想了想,才想起了有这个官员,不禁有些惭愧,“朕竟然忘记了他,可见是昏聩了。”
  正在商议政事的宰辅们都笑了,韩琦说道:“陛下日理万机,而天下的官员多不胜数,就算是神人也不可能都记住。”
  赵曙摇头道:“不,别人记不住也就罢了,这个唐仁朕记得当初是派去广南西路收拢当地的土人,这是一个危险的差使,旁人避之不及,可他却没有丝毫犹豫,这样的官员,就该朕记住!”
  韩琦动容道:“是啊!臣也记起来了,当初他出发后,政事堂里还有一番议论,大家都担心他此行怕是无功而返……无功而返不打紧,就怕他弄巧成拙……”
  赵曙微微皱眉,“交趾目前蛰伏,不过朕不喜欢这个地方,总觉得他们没有任何信用可言。要防备交趾,水师的袭扰只是其一,广南西路首当其冲。当地的土人原先多有桀骜,若是不能平息,以后就是心腹大患啊!”
  曾公亮去过交趾征战,所以很有信心的道:“陛下放心,若是广南西路的土人敢造反,臣请缨前去,定然镇压不臣。”
  “最好是能安抚。”
  赵曙想起了沈安对于广南西路土人的评价,说是别想用武力去征服他们,应该是棍棒加肥肉。听话的给肥肉,不听话的给棍子,如此缓缓而行,才能长治久安。
  广南西路对于大宋来说有些鸡肋,但既然是大宋的地盘,自然不可能任由叛逆横行,所以侬智高造反,大宋哪怕是靡费无数,最后狄青也去了,也要镇压住。
  这便是中央之国的底蕴,做事不会考量一时的得失,而是看着长久之处。
  再配上有进取心的帝王,华夏从未怕过谁!
  “陛下,唐仁来了,随行的还有土人头领父子三人,可要一起叫进来吗?”
  土人头领?
  赵曙点点头,“叫进来。”
  随后唐仁带着黄达父子三人进来了。
  “陛下……”
  唐仁跪在地上哽咽道:“西南艰难,臣在当地苦心孤诣,几欲崩溃,每当此时,臣就会想起陛下的仁慈,然后又鼓起勇气,再度进山……今日归来见到陛下,臣喜极而泣,此刻死了都心甘啊!”
  赵曙见他灰头土脸的,脸颊干瘦,不禁就感动了,“好好好,回来就好。”
  尖刻的帝王竟然变得感性了?
  韩琦等人看向唐仁,觉得这厮有些本事。
  可唐仁眼中含泪,还努力仰头,不让泪水滑落,看着感情很真挚。
  难道是发自内心的?
  “快起来!”
  臣子赵曙见多了,比如说沈安那等不要脸的,比如说韩琦这等跋扈的……可唐仁这等忠义之士当真罕见。
  好臣子啊!
  赵曙感动了,说道:“辛苦了,回头朕派了御医给你看看。”
  这是极大的认可,唐仁吸吸鼻子说道:“臣不敢。陛下,臣此行西南……”
  他开始讲述自己在西南的经历。
  “……幸而黄达父子俱是忠心耿耿之士,有了他们带路,臣慢慢收拢了当地的土人,如今土人下山的多不胜数,已然安居乐业了。”
  带路党?
  包拯看着黄达三人,想起了沈安说过的这个词。
第1130章
升官的唐仁眉清目秀
  华夏的扩张过程往往伴随着当地文明的改变。
  比如说原先的南方,那真是穷山恶水,当地只有些土人居住,直至永嘉南渡后,人口规模才起来。
  永嘉南渡,就是晋朝时司马懿的一群灰子孙内斗,引来了北方的狼,也就是异族。彼时中原混乱衰弱,司马家只知道内部争权夺利,对外怯弱。
  这些异族在三国时期被压制,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压制住他们,这样的遭遇很憋屈吧。
  可司马家内战后,异族一试探,发现汉儿已经衰弱成了娘们,那还等啥?杀啊!
  于是北方异族大举入侵,司马家族尿了,于是南迁,汉人纷纷无奈,只能携家带口的往南方跑,这便是永嘉南渡,也叫做衣冠南渡。
  其二便是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而第三次人口南迁发生在本朝,也就是北宋末,大宋崩盘,无数人都在往南方跑,赵构最后建都临安,也就是后世的杭州。
  三次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巨量的人口,同时还带来了无数技术。
  南方就这么渐渐发展起来了,而在此时,广南西路依旧是属于半蛮荒时期,大宋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解决土人的问题。
  唐仁就是带着这个任务去了西南。
  没人对他抱有希望,大家只是觉得这是一次尝试。
  可现在这个大家不抱希望的唐仁却带回来了好消息。
  “土人下山了?”
  广南西路多山,所以要想武力驱赶土人也不可能,于是就长期形成了这种:官府和百姓在城市里,土人在山里的格局。
  赵曙心中激动,想到了土人下山的好处,不禁对唐仁又满意了几分。
  “是,土人下山了。”
  唐仁看了黄达父子三人一眼,心情激荡。
  这便是功绩啊!
  大宋开国百年,西南总是麻烦。如今交趾被大宋水军弄的苦不堪言,西南土人也渐渐开始同化,这个局面让人欣喜。
  “广南西路修建了不少村落,那些土人如今出山耕种,很是快活,都说是陛下的恩德,这不黄达父子就带着他们的感激来了。”
  作为土人的头领,学会汉话是必须的技能,否则你怎么和汉人打交道?
  这一路黄达父子又恶补了一番汉话,总算是有些模样了。
  “……原先在山里时,我等饱一顿饥一顿的,而且没有郎中,若是生病了就只能熬着……”
  这个不错啊!
  唐仁微微颔首,黄达瞥了一眼,知道自己的发挥对了。
  土人有郎中,只是水平让人感动。
  “孩子们衣不遮体,女人们衣衫褴褛,活不好,都活不好。”
  黄达抹抹没有眼泪的眼睛,“以前我等总以为汉儿凶狠,会害了我等,可此次出山后才知道并非如此。”
  他努力酝酿了一下,想起了唐仁的教导。
  ——官家仁慈,但你要表达出自己的忠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6/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