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2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2/3147

  韩琦和曾公亮一怔,才反应过来包拯的意思,韩琦笑道:“你只管出钱,老夫只有欢喜的。”
  首相捐一万贯,次相八千贯,末相包拯按规矩该是六千到七千贯……
  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可包拯却说要破这个规则,韩琦和曾公亮,包括富弼都只是含笑看着。
  包拯看着沈安,微微点头,眼中全是欣慰之色,然后拱手,“陛下,臣宦海多年,不过没什么积蓄,这些年沈安这孩子今日一个借口,明日一个借口往臣家里送钱送好东西,臣家中如今有钱财三万余贯,臣想着……留一些,如此就捐了三万贯……”
  沈安低头,心中全是骄傲。
  包拯还是那个包拯,他有缺点,有问题,但他却秉承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此刻绽放出来。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走向,包拯早早就去了,包绶幼年就成了孤儿,在嫂子的抚养下成长,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官员……他最后死于一次赴任途中,人们在收拢他的遗物时,发现包绶的全身上下只有四十六文钱。
  如今包拯依旧站在朝堂之上,包绶整日上房揭瓦,顽皮的不行。
  我终究还是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好的变化啊!
  沈安很是骄傲!
  赵曙也是如此,“诸卿慷慨解囊,让朕欢喜。若是天下人皆是如此,大宋当处处皆有读书人,如此,大宋不强盛才是咄咄怪事。”
  他微笑道:“朕与诸卿数年相得,朕更期许与诸卿一起开创这大宋盛世。”
  大宋至此已经露出了盛世的苗头,赵曙的话引得宰辅们激动不已。
  “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盛世!
  赵曙负手而立,斩钉截铁的道:“汉唐有盛世,大宋也该有!”
第1670章
先生
  “行文各地,修建学堂!”
  “告知天下读书人,可去各州府考试,过了即可去教书。”
  一道道政令飞快的下去,汴梁作为最先得到消息的地方,一下就沸腾了。
  在科举一条路的时代,过了这条路你就是官,过不了你就是民。家境好的说自己是耕读世家,家境不好的真是耕读世家……一家子去种地,闲暇时摸出一本被翻烂的书看几眼。
  读书人里的穷人有多少?
  仅仅看大宋历年来报考地方乡试的人数就知道了。
  大宋的乡试就是一个资格考试,过关了你就进京赶考,失败了回家蹲着,等着下一次乡试的机会。
  这些年报考乡试的人越来越多,最终被挤下独木桥的不计其数。
  家在京城附近的陈泽就是这么一个人。
  夏季的田间很难捱,若是五年前的话,陈泽此刻还在学堂里念书,耳边是读书声,心中是对未来的憧憬。
  可两次乡试失败后,家里撑不住了,再让他读下去,一家子怕是要去街上乞讨为生了。
  陈泽默不作声的带着书本回家,父亲陈冬给了他一巴掌,然后进了房间,一整天都没出来。
  他知道父亲是不想看到自己变成一个农夫,所以才倾家荡产的供自己读书。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陈泽扛起锄头,有些生疏的开始种地。
  刚开始他有些难受,只要一想到那些同窗还在读书考试,他就觉得眼前一片灰暗。
  渐渐的他适应了这样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靠着自己的勤劳养活家中的妻儿。
  天色微亮,陈泽已经起床洗漱了,然后站在院子里看书。
  书就是沈安出的中庸和大学的合集,五文钱的价格让陈泽眼眶湿润。当年的书若是那么便宜的话,他还能再多读三年,再去一次乡试。
  可过了就过了啊!
  “官人,吃早饭了。”
  妻子王氏背着儿子从厨房出来,儿子在哭,陈泽过去,伸手摸摸他的脸蛋,“云哥哭什么?晚些爹爹给你买饴糖可好?”
  “好。”
  儿子仰头笑,陈泽只觉得心中软弱。
  这时陈冬从茅房里出来了,干咳一声,“最近地里好像多了飞蝗,你多注意。”
  “嗯。”
  最近地里是多了些蝗虫,不过算不得蝗灾,差远了。
  一路到了地里,绿草葱葱,晨间的露水打湿了陈泽的裤腿。
  不断有蝗虫被惊动弹跳起来,陈冬俯身抓到一只,蝗虫腿上的锐刺割了他的手指头一下。他看看粗糙的手指头,随手扯下一根狗尾巴草,用笔直的杆径穿过蝗虫的后颈部。
  就这么一路抓过去,等到了自家的田地时,陈泽的手中多了几串蝗虫,他准备回头带回去给家里的鸡吃。
  把几串蝗虫丢在地上,它们会互相牵制,你往一边爬,我往一边爬,最后爬不远。
  他默念着中庸,一段段的文字在脑海里流淌而过……
  这样干活会很有灵性,不觉得累。
  “大郎……大郎……”
  陈泽第一下没反应过来,然后他楞了一下。
  “大郎……”
  陈泽抬头,就看到父亲陈冬飞也似的顺着田坎往这边跑。
  “大郎!”
  “爹爹,慢些!”
  陈冬的身体突然歪斜了一下,然后倒进了边上麦地里。
  这样自然不会受伤,可却压到了别人家的麦子。
  陈泽想着晚些回去怎么和这家人解释一下,若是不行就送几个鸡子赔礼……只是家里的鸡子都是给孩子吃的,有些不舍。
  “大郎!”
  陈冬飞快的爬起来,喊道:“快回去!快回去!有好事!”
  “爹爹您别急。”
  陈泽过去把他扶起来,拍打着他身上的泥土。
  陈冬拍掉他的手,拉着他就跑,“有官人来报信了,快走!”
  一路回到了村子里,那个来报信的小吏还没走,正坐着喝茶,见他来了就抱怨道:“某本该去别的村了,可你爹爹说你读书厉害,某想着就多等一等……”
  陈泽拱手,“劳烦官人了。”
  小吏起身道:“官家厚恩……”
  这是规矩,陈泽马上就站直了身体。
  小吏看了一眼,见村民们人人如此,心中就多了几分满意,“官家说了,大宋如今蒸蒸日上,可终究还有许多孩子没法读书。如今官家拨了内藏库的六十万贯,宰辅们都出了不少钱……准备在各地新建学堂书院。”
  陈泽只觉得浑身发热,说道:“各地都有许多孩子没法读书,就说咱们村里,那些孩子……”
  小吏看了一眼,那些孩子都成群结队的站在边上,眼神大多茫然,只有两个孩子的眼神多了些灵动。
  这便是没有出路的孩子,等再大些后就得帮家里干活,最后成为农夫……
  千年来底层百姓就是这么过来的,无数可能的天才就怎么无知无识的埋首田间,死于无名。
  小吏见多了这些,没什么感慨,“官家仁慈,竟然要多建学堂,可建造了学堂,却要许多先生,你们村里的说你读书厉害?”
  小吏说着就多了笑意,这是想结个善缘的意思。
  陈泽的眉间多了黯然,当年他也曾经意气风发,按照先生说的,他两次乡试不过,更多是时运不济。先生也曾鼓励他再读,可家里坚持不住了啊!
  “只是寻常罢了。”他早已过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阶段,没有自吹自擂的心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2/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