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28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6/3147

  他扶着门框,叹道:“如今只能去求那人了。”
  众人抬头,有些不解。
  “彬哥。”
  沈彬上前扶着沈桥。
  “你去。”沈桥自嘲道:“都是翁翁的错,你去一趟汴梁。”
  沈彬问道:“翁翁,去汴梁做什么?”
  “你去寻那人……就说……”沈桥闭上眼睛,“就说老夫错了。”
  这些年他一直在强撑着,此刻一认错,整个人看着都颓废了下去。
  “翁翁,谁?”
  “你堂兄……沈安。”
  ……
  “陛下,各处汇总来的消息。”
  朝会中,不断有消息传来。
  “京东路各地,百姓踊跃借钱,连刚受灾的兖州都有十多万贯,加起来……”
  赵曙心中有些小得意,“京东路有两百余万贯。”
  接下来是其它地方的消息。
  “河东路……三百余万贯,这些是大致的,随后会有精细的报上来。”
  赵曙微笑着看向下一份:“河北路也有三百余万贯。好!”
  剩下还有几份,赵曙心中欢喜,抬头道:“诸卿,百姓踊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支持北伐,支持新政。耶律洪基若是在辽国发动这等借贷,百姓可会出钱?朕敢断言,整个辽国不会超过五十万贯。”
  韩琦说道:“是啊!辽国本来就穷,加之这几年对大宋屡战屡败,心气早就不如以前。等大宋各处百姓踊跃借贷支持北伐的消息传到辽国,耶律洪基怕是会夜不能寐,诚惶诚恐啊!”
  “诚惶诚恐也无用!”赵曙淡淡的道:“从他们占据了幽燕之地开始,这一战必然会发生。世间无人愿意束手就擒,如此,朕将用大军去达成目的。”
  提到北伐,韩琦又有些蠢蠢欲动,“陛下,臣最近每日闻鸡起舞……”
  呵呵!
  这个不要脸的家伙!
  富弼出班道:“陛下,臣听闻昨夜韩相在家观看歌舞,通宵达旦,先前来上朝时,马车里的鼾声震动汴梁。”
  赵曙想象了一下:天还麻麻黑,一辆马车在一群骑马的官员中间缓缓行驶,里面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鼾声,于是人人侧目。
  这样的韩琦闻鸡起舞?
  陛下,他在忽悠您!
  韩琦打个哈哈道:“陛下,臣昨夜是琢磨兵法,直至深夜才睡。”
  赵曙叹息一声,心想韩琦不要脸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罢了。
  他刚想转移个话题,就见韩绛一脸的纠结,就问道:“韩卿为何如此?”
  韩琦说道:“臣只想学好兵法,报效官家。”
  赵曙尴尬的道:“朕问的是……三司使韩卿。”
  朝堂之上有同姓的最让人头痛,而且当两个的称呼都一样时,能逼疯皇帝。
  韩琦悻悻的回班,韩绛出班道:“陛下,钱不少了。”
  “韩卿何意?”赵曙看着手中的奏疏,心情愉悦之极。
  韩绛说道:“陛下,北伐差钱,可如今各处报上来的,差不多千万了吧?”
  赵曙点头,欣慰的道:“有了。”
  韩绛说道:“如今缺口已经堵住了,官家,再借下去……两分利,到时候怕是还不起啊!”
第1722章
文彦博戏耍政事堂
  钱太多了?
  赵曙楞了一下。
  韩绛继续说道:“千万贯足矣,再说那些钱也只能放在钱庄里,只是钱庄的利钱是一分,到时候得还两分,陛下……”
  众人都愣住了。
  韩琦喃喃的道:“难道还得拦住了?”
  韩绛点头,“对,必须要拦住了,否则少说还有两千万贯,这样下来……最后得多给两百万的利钱。”
  两百万并非是小数目,大宋现在一年的结余也就是这个数。
  “给!”
  赵曙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只管收上来,不过……”赵曙既然想用此次借贷来当做是分红,外加凝聚人心来支持新政,自然不会停止借贷,但百姓可以,那些动辄出手上万贯的就算了吧。
  “让沈安去私下告诫那些豪商……”
  韩绛心领神会的道:“臣晚些就去。”
  沈安出手,那些豪商自然就偃旗息鼓了,如此朝中也能少给些利钱。
  稍后议事完毕,大家散去。
  出了大殿后,韩琦说道:“官家这是想集聚人心,只是代价不小,两百万贯呐!”
  “大宋百年,民心士气都曾提起来过,可终究人心不聚,官家此举大有好处,两百万贯,老夫觉着值当!”包拯经常和沈安闲谈,话题无所不及,自然赞同这种举动。
  “把豪商那边的借贷一断,如此就轻松了。”韩绛自信满满,觉得三司此次定然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好多钱!”还没出皇城,就见几个小吏在说话,神色兴奋。
  “什么钱?”宰辅们都有些好奇。
  小吏们行礼,其中一人说道:“诸位相公,刚才沈龙图带着数十豪商,拉了无数铜钱和纸钞去了钱庄,说是有数百万贯呢!”
  韩绛面色一白,“数百万贯?”
  多一分利就是数十万贯。
  沈安,你缺大德了啊!
  宰辅们头痛不已,韩琦说道:“此事官家才将发话,沈安有欺君之嫌……”
  包拯马上就辩驳道:“官家的决断还未出宫呢!和沈安有何关系?”
  “让他拦住!”曾公亮说道:“钱就算是进了钱庄,回头用纸钞还他们,如此不动声色,无人知晓。”
  韩琦觉得老曾有些阴。
  不过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有人去了榆林巷,稍后回来说道:“沈安说此举大有裨益。”
  “他不肯?”韩琦也恼了,“禀告官家,让官家收拾他。”
  包拯没吭气。
  他为沈安背书说话得掌握时机,时机不对会引发君臣的反感。
  稍后沈安来了,进去见了官家。
  晚些他出来后径直走了,据闻很是大摇大摆。
  “官家说了,此事不必管。”
  陈忠珩亲自来通报消息。
  “什么意思?”韩琦单手托腮,脸上的肥肉都被挤到了一边去。
  陈忠珩说道:“此事文相公知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6/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