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7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3147

  什么叫做优越感?
  这便是了。
  我们说话你都听不懂,你觉得自己还能干些啥?
  废物啊!
  读书人的骄傲就是这个。
  哥引经据典的话你懂吗?
  就如同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那种刻入骨子的骄傲旁人很难理解。
  按照武人的说法:马丹!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你研究这个干啥?
  我研究,我骄傲!
  大抵那种骄傲是孤独的,但在此刻却不是。
  帝王不读书就是异类,天下人都会喷你是个废物和昏君。
  所以先前那人的指控不算轻。
  这是一种变相的考教。
  对未来皇子的考教。
  赵宗实抿嘴看看虚空,眉间冷漠:“臣子读书不只是读书……他喜欢问,读了要问道理。先贤的这句话为何这般说,可有道理?”
  他笑了一下,有教过孩子的人不禁打个寒颤。
  遇到这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真的是很头痛啊!
  “臣那段时日身体不好,臣子便经常去沈家,那里有些少年,大家一起倒是相互印证,长进不少。”
  他看着先前质疑的那人,说道:“若非是这般,某却不会放纵。后来更是多了个苏轼……若是质疑,可与他们去谈谈诗词文章,若是不妥,可来说了,某致谢。”
  你牛皮哄哄的……那去和那些年轻人比试比试吧。
  那人支支吾吾的却不敢答应。
  王雱那人尖刻,但学问却异常扎实,天赋出众。若是输给他,那就趁早卷铺盖回家吧,免得没脸见人。
  而苏轼虽然去了外地为官,可迟早有回来的一天……和他比诗词文章?
  那人作诗词几乎是随口就来,就像是喝水吃饭般的随意自然,而且还不是胡乱敷衍之作,让你看了只会自愧不如。
  至于沈安……那就是个摸不清底细的。
  欧阳修叹道:“苏轼的文章诗词老夫也要甘拜下风,至于沈安……”
  他吟诵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一首词念完,他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无言,在一片温婉风中,这首词格外显得突兀。
  雄性气息十足的一首词!
  王安石说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好气势!”
  曾公亮抚须道:“还有那首……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也是让人赞叹不已啊!”
  有人说道:“沈安刚到汴梁时还年少,也有诗作。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不论用典,一股子刚烈之气浩荡而出,让人听了忍不住想痛饮三碗!”
  赵祯也想起了这些诗词,他本身的诗词造诣不低,所以很有感触的道:“是有才,只是却不肯用,连上奏疏都写的直白……”
  众人不禁莞尔。
  沈安的奏疏历来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铺垫或是堆砌辞藻,看着很是无趣。
  赵祯笑道:“赵仲鍼也是这般。”
  有人就笑出声来,赵宗实淡淡的道:“奏疏先是说事。说事之余还有心思堆砌辞藻,可见这官做的游刃有余,臣却是佩服的。”
  啪!
  这下都脸红了。
  可赵宗实大抵是厌倦了这种气氛,就直接扯开了遮羞布,说道:“笔墨纸砚都要花钱,一人多耗费一些不打紧,可大宋官员无数……若是急事还不忘修饰奏疏,那官员的心思怕是没用在正道上,做文人出色,做官……却是有些心不在焉。”
  他缓缓看向群臣,目光冷漠。
  “臣子可还有何不合适之处?还请诸位指教。”
  我儿子还有什么地方不妥当?来,给我说说。
  赵宗实站在那里,一股子孤寂的气息散发出去。
  你们可还有话说吗?
  没有我就回家了。
  回到家中吹一曲唢呐,然后看一本书,这日子若是能一直这般该多好啊!
  群臣默然,赵祯的眼中多了欢喜之色,说道:“去吧,在家好生休养,下次召唤就进宫来。”
  宫中的人已经去过榆林巷多次了,可赵宗实每次都是拒绝。
  这次他依旧是默然行礼,然后告退。
  一人而已,竟然让君臣无言以对……
  这便是外面说的不正常?
  看看官家的笑容吧,分明就是很满意这位接班人的表现。
  是不正常,因为过于出色了些。
  ……
第484章
动手能力极强的赵仲鍼
  这几十年来赵祯最大的执念就是生儿子,可几次三番的夭折让他终于失去了信心。
  这时候他的责任心终于被唤醒了。
  哎!醒醒,再不弄个继承人,你死后大宋可就乱套了啊!
  于是执念渐渐就消散了,他选择了赵宗实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当年赵宗实在宫中的表现不错,算是优秀。
  可多年未曾了解,赵祯心中也没底。
  今日赵宗实舌战群臣,最终大获全胜,终于让赵祯放心了。
  一个皇帝的本事不是体现在治国上,他最大的本事就该是统御群臣。
  也就是会用人!
  可打铁还得自身硬,你作为帝王要稳得住!
  什么叫做稳得住?
  就是别被被臣子欺负或是牵着鼻子走!
  看看历史上那些没有主见、软弱的帝王吧……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那样的帝王迟早要完,而且多半是王朝的掘墓人。
  他现在是很满意了。
  但他却不知道的是,这位十三郎在前世接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和群臣干架。
  为了自家生父的名分,他不惜和群臣对峙,直至达成目的。
  这样的人怎会被臣子牵着鼻子走?
  赵祯想起了此事的功臣,就看向了韩琦。
  “韩卿近日多有辛苦,朕回头派了御医去看看。”
  这是慰问:老韩啊!你当初逼着朕立皇子,这事儿朕想清楚了,是功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