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1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2/1265

  毕自严点头,这是要稳住军队,确保没有万一,同时给孙传庭缓解压力。
  朝廷这边紧锣密鼓,想法设法的缓解士绅的反弹压力,各级部门的推进工作虽然有所放缓,但又迅速恢复。
  苏扬杭三府。
  由于王周的霸道行径,无数士绅胆寒,日夜忧虑,难以入睡。
  傅昌宗借此机会,在苏州府约见了五十名土地最多的士绅,一席酒宴,恩威并施,终于让这些士绅答应将地‘租给’朝廷。
  这五十个解决了,其他的大小士绅再无抵抗之力,苏扬杭三府的收地行动在一种‘眨眼间’的速度完成大半,惊住了整个大明的士绅阶层。
  到了七月中,大明头顶的太阳比之往年丝毫不差,一样的酷烈,照耀下的土地仿佛要燃烧起来,在外面走几步都感觉呼吸困难,闷热难耐。
  朝廷的‘购地令’依旧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反对的声音依旧强烈,五花八门的事件层出不穷,地方,朝廷疲于应对。
  成都府,成都县。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向来是富裕之地,但在天灾之下,这里也是受灾最重,纷乱最多的地方,仅次于陕西,贵州。
  朝廷的‘购地令’同样在这里推进,但四川的形势相当复杂,地方上士绅尤为顽固,并且各种势力交错,没有地方官府的坚定,强力的支持,简直是寸步难行。
  元家。
  元家祖上是土司,后来归化与汉人无异,在四川有名有姓,家资丰厚,田产无数。
  元家这一代的家主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员外郎,致仕多年,七十多岁,是一个严厉,霸道的家主,名叫元正。
  他本有三个儿子,可惜都早早逝去,唯独留下一个孙子。
  孙子是成都大学的学生,还有两年毕业,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
  名叫元生。
  他站在元正身前,看着坐在椅子上的爷爷,苦口婆心讲的口干舌燥,道:“爷爷,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这是国之大事,为国谋长远,为百姓谋福祉,乃是前所未有的千秋功业……朝廷愿意出足够的银元买地,为什么非攥着不买……”
  元正坐在椅子上,双手扶着拐杖,苍老的脸上面无表情,淡淡道:“这是祖产,是祖辈的血汗,你而今想要卖掉,这是不忠不孝之举,你让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祖辈?”
  元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好说歹说都说完了,元生直接道:“你现在不卖,一到我手里我肯定卖!”
  元正顿时大怒,拿起拐杖就打,怒吼道:“我还没死,你就要造反了吗!”
  元正一抱头,转身就跑。
  城外,一个村子,一个三十多的妇人,看着来劝说的自家二叔,抱着孩子,头埋在襁褓里,轻轻摇摇晃晃,对这位二叔的话,置若罔闻。
  这个二叔二十五六,在大学旁听过,是一个非常热血的年轻人,看着大嫂,道:“大嫂,官府那边说了,大哥的二百亩地,只要租借给朝廷,你什么也不用做,每年分得三十两,这么好的事情,哪里去找?还有,将来我这大侄子长大了,保送县学,学费分文不收,这出人头地就是迟早的事情……”
  妇人似乎被说烦了,抬起头,木然着脸道:“这是你大哥留给我的,将来我要完完整整的留给我儿子,你不用说了,说什么我也不会给别人。”
  年轻人听的恼怒,又无可奈何,当真是头疼无比。
  ……
  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朝廷的‘购地令’面对着现实的残酷抵制。
  但即便如此,依旧没有能阻止朝廷的收购行动,对于钉子户,朝廷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法,将能收的地,尽快握到了手里。
  到了八月中,在清田小组,组长李邦华手里的田亩账册上,可供分的田亩数已经到了六万万亩!
  其中最为艰难的南直隶,苏扬杭三府等,基本完成,丈量队伍整日在田地里清丈,忙忙碌碌,无休无止。
  等到年底的时候,李邦华手里的账册上的数字,已经到了‘七万万’,将大明关内的田亩收购到了近七成!
  虽然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反扑声浪高涨,依旧让内阁很是振奋。
  内阁,傅昌宗已经回京,抱着茶杯坐在椅子上,笑着道:“七万万亩,足够了,这些地一分下去,那些士绅大户怕就没了佃户,只能亲手种地了。”
  周应秋也很是乐观,道:“今年丈量队,户籍登记,灾民审核,安置,采购等等,已经基本熟练,有了一些经验,明年,可以开启大规模的分地了。”
  “对,就从辽东开始,关内的,让他们再闹一闹,到时候看谁先哭!”靖王近来压力不小,难得的有笑容。
  不远处的沈珣听着众阁老罕见的轻松愉快的聊天,思忖着道:“分地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压力了。我倒是忧虑后面,而今地多人少,种地的青壮未必够。”
  大明的疆土空前辽阔,总田亩数扩大了十五亿亩以上,加上移民造成各地的空虚,百姓们分到的田亩数必然会很多,很可能种不过来。
  孙传庭这个时候说话,道:“所以,耕具,耕牛等能够减轻劳作压力,增加耕地面积,农民收入的工具、牲畜要大肆鼓励,扶持,内阁要整理出一套办法来,不能灾情下农民逃出去,灾情过了地一样没人种……”
  周应秋道:“我让幕僚司做,再让五部详细商议一下,拿出一个具体的办法来。”
  孙传庭点头,看向傅昌宗道:“傅阁老,你待会儿去见一见李邦华,让他将明年的计划做好拿给我看,还有三部尚书调整的事情,找个时间,开个扩大会议,向外面透透风。”
  乾清宫已经同意孙传庭的提议,对户部,工部,吏部三个尚书位置进行调整。
  傅昌宗倒是没有什么意见,道:“曹鼎蛟的位置不动,魏学濂,孟兆祥两人我打算调入户部,担任郎中。”
  这三人,也是政院系的领袖,虽然没有秦政益那么夺目,进阶的那么快,但所有人都看好他们的前途。
  孙传庭平静的看了傅昌宗一眼,思索片刻,道:“好。”
  至于曹鼎蛟为什么不动,那是因为曹文诏刻意的在压着,曾经与内阁的阁臣打过招呼。
  曹文诏这位未来的大元帅府元帅,内阁右次辅,即便是孙传庭也要卖几分面子。
  在这些大人物的三言两语中,大明年底的人事大变动,就这样确定了。
第1519章
军演
  曹文诏的十万皇家军团大军迅速在廊坊集结,锦旗招展,战马如龙。
  如此大规模的军演,明朝还是第一次。
  最先动的是祖大寿统帅的赤金卫,五万骑兵如同铁龙一般,冲向天津卫,滚滚如雷,锦旗避空。
  这些都没有避讳,任何人都能看得见,官道两旁早就站满了人。
  “这是赤金卫啊,听说他们之前长在甘肃,没想到如此雄伟壮观!”
  “我听说,这些战马都是天底下最好的,甘肃那边专门的培育马场,可日行数百里!”
  “我大明有如此大军,何等的威武雄壮,何愁内患不止,外敌不平,贼奴再来!”
  “我大明注定要中兴,我大明万岁!”
  “大明万岁!”
  “大明万岁!”
  “大明万岁!”
  无数的百姓欢呼,官道两边不知道绵延多长。
  其中夹杂着不知道多少人,有当官的,有经商的,也有士绅大户。
  不管对‘新政’有保留的,还是抗拒,亦或者不得不接受的,此刻一般的面色复杂,神色难明。
  除了大明本国人,这里还有一些异族人。
  倭国虽然平定,但反抗势力始终未决,一些人借着商贸关系,来往于京城与江户。
  稍微偏远处,这是一个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三十岁左右,外表一看就是明人。
  他看着这支如同铁流一般南下的骑兵,神色凝重,道:“上次大战,这支骑兵没有参与吧?”
  他身后一个人探过头,道:“是的殿,之前入侵我国,只是明朝的降兵,仆从军,本国大军未动。”
  另一个也探过头,道:“这只是其中一支,明朝还有一支骑兵,名叫泰宁卫,一样都是铁骑,装备最好的战马,兵器,铠甲,火枪……”
  这个年轻人眉头拧起:“这还只是他们的骑兵,他们的军队还有更多,这些年都在拼命训练,而我倭国的反抗军越来越弱,复国之日真是遥遥无期……”
  他们已经来到明朝两年,深知即便在如此酷烈的灾情下,明朝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
  这只是一部分军队,以明朝的人口,朝廷的控制力,征召百万大军都是轻而易举!
  倭国现在被划分的四分五裂,地理切割成一块一块,根本聚集不起力量。
  这还如何复国?
  奥斯曼帝国的使者摸着大胡子,盯着奔驰如雷的骑兵,碧绿的双眼不断的眨。
  他边上的一个下人,语气轻松的道:“阁下,明国的强大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个大胡子道:“你觉得明国会威胁到我们?”
  这个人连忙道:“不不,明国不但不会威胁到我们,还将会是我们非常得力的盟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2/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